切换到宽版
  • 1938阅读
  • 17回复

[河北]河北省档案资政惠民丛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5-08
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

每个省都有省会。“省会”是什么?辞书并无解释,将其称为“省政权机关所在地”,大概比较合适。万物皆变,变皆有因。省会变迁并非河北省的“专利”,然像河北这样,在建国初年提出迁省会,继而忽建忽徙,大费周折,三易其地,明是损伤累累,却还意犹未尽,直至被周恩来总理所制止,是举国罕见的。

目录
封面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页
河北省档案资政惠民丛书编委会
序 谈谈河北在省会选择上的“是是非非”——写在《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付梓之际
目录页
第一章 1949年3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在石家庄成立的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也陆续进京
一、火车拉来一座新城
二、中共占领的第一个大城市
三、战火硝烟中的城市重建
四、支援前方的后方基地
五、城市管理经验的试验田
六、“最后一个农村根据地”的外围中转站
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封面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页
河北省档案资政惠民丛书编委会
序 谈谈河北在省会选择上的“是是非非”——写在《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付梓之际
目录页
第一章 1949年3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在石家庄成立的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也陆续进京
    一、火车拉来一座新城
    二、中共占领的第一个大城市
    三、战火硝烟中的城市重建
    四、支援前方的后方基地
    五、城市管理经验的试验田
    六、“最后一个农村根据地”的外围中转站
    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第二章 1949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成立大会在保定举行,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挂牌于保定
    一、硝烟初霁的保定百废待兴
    二、机关进城,气象一新
    三、进京赶考中,毛主席等对保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四、河北省级建制的恢复与省级机关的成立
    五、河北重生,省会初定
    六、省会初定保定的几点分析
第三章 1952年~1954年,河北三次向中央请示将省会迁石家庄,1954年中央批复:“经费由河北自筹”,1955年8月,河北将《停止省会迁往石家庄的报告》送京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石家庄的发展
    二、迁移省会想法的提出
    三、迁移计划的实施及修改
    四、一波未平——修改迁建计划
    五、一波又起——停止迁建和善后
    六、余波回荡——滞留保定
    七、在不断的区划调整中另谋出路
第四章 1956年5月,中央急电天津,对河北关于津冀合并的建议予以研究,1958年4月,河北省会迁至天津
    一、瞄准天津
    二、重大利好:天津归河北管辖了
    三、决定:省会搬到天津去
    四、下雨先打雷:作好宣传动员
    五、家大业大:怎么搬
    六、省会搬走了,保定怎么办·
第五章 1966年3月,周恩来总理说,华北是敌人的主攻方向,河北省委搬家就主动了,“悄悄”地,河北省会又回保定
    一、河北省会在天津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
    三、为备战,省会重回保定
    四、“静悄悄”的搬迁
    五、回到保定以后:小集中与大分散
    六、把什么留在了天津
第六章 1968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一,一支车队从保定开出,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诞生
    一、“文革”初起,河北到处一片混乱
    二、全面军管,保定成为“重灾户”
    三、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成立
第七章 1970年,保定情结难断,搬迁心思再起。1971年,周总理一锤定音:“省会不要再迁”
    一、新建省会在石家庄开始
    二、一团乱麻,善后天津
    三、乱上加乱,善后保定
    四、“抓革命,促生产”,成立“生产指挥部”
    五、毛泽东:这里离太行山近,山很深
    六、周恩来:省会不要再迁
    七、新省会新石家庄
结束语
    一、保定府、天津市与石家庄
    二、不变是相对的,变永远是绝对的
    三、历史告诉未来
后折页
封底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5-08
2013年2月6日上午,省档案局在石家庄太行国宾馆举行省档案“资政惠民”丛书首发仪式,并向社会各界代表、农家书屋代表赠书。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资政惠民”的作用,并将档案文化开发纳入文化强省建设,省档案局自2007年起制订并实施了“资政惠民”丛书的编写出版计划,至今,《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1949-1966历史的名词》等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全书45.9万字,所选大事1786条,选用省档案馆和保存在台湾的档案约计5330件,刊发首次披露的照片和档案原件157件。《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一书,对河北省省会几经变迁做了翔实的揭示,选用省档案馆和全国各地档案约800余件,首次披露有关档案史料和照片等163件。《1949-1966历史的名词》选取25个历史名词,每个词均以档案和相关权威资料为凭落笔,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浓郁的时代韵味。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毛福民,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长瑞,省政协副主席曹素华出席首发式。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5-08
50年代初期真是有一部分人想把省会搬到石家庄啊,看了庄里真是土工的宠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5-08
河北省的确够折腾的,和因被鬼子撵着跑的民国有一比。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5-09
看目录,整的像地摊文学了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5-09
大致翻了下全书,有几点比较重要的资料是以前我没见过的
1.河北省驻天津时期各机关地址(以前一直没找到省政府的准确地址,想专程去一次看看)
2.50年代初河北省曾经就想迁到石家庄(以前见别人说过,但是没有确切资料,这次确定了)
3.河北省驻保定时期各机关地址(不够全面,尤其是66-68年分散期间只有驻各县的县级名称,没详细到街道门牌)
4.直隶总督部院衙门曾于50年代初作为河北省政府办公地点。
5保定淮军公所曾作为河北省政府部门办公地点(前些年我去过,荒废中,不知道现在如何)
6.河北省留在天津的财产包括省直单位宿舍,河北饭店(现天津饭店),7个大学
7.河北省计划在天津南郊建设河北省行政中心,除了河北饭店,其他没有建成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5-09
另外,发现了几点和我以往观点不一致的地方
1.作者所讨论的仅是49年后的情况,他所描述的天津市和河北省是中共建制的天津市和河北省,并不能完全代表天津开埠以后跟河北省的全部关系。
2.49年建立的河北省政府,当时工作重点是发展以石家庄-邯郸为中心的纺织工业,而保定是消费城市,没有工业基础,河北省对保定这点很不满意,所以想谋求向石家庄和天津迁移。
3.保定石家庄当时城市人口不足10万,而天津有三四百万,河北省干部对于天津是不熟悉的,也就是说对大城市工作是不熟悉的,甚至连红绿灯、交通规则、天津的街道都不熟悉。
4.天津即使在河北省辖时期,很多待遇在中央都是给于直辖市同等待遇的,河北省和天津市始终两套系统。
5.天津和河北在合并及拆分时期,各都有损失,比如天津没法直接从中央获得物资划拨,天津和其他省以及国外的联系被河北省限制;天津市原只管市区,河北省把天津地区并入天津市,却没有增加天津市的物资配给,这样天津市还需要再原有不变的配额中分给原天津地区各县一部分;同时河北省为了照顾天津,给于天津的优惠比其他地区高很多,甚至占用其他地区的资源划拨给天津,引起其他地区不满。
6.河北省迁往天津时,住房很紧张,条件还不如保定。
7.各次搬迁都有人不同意,找各种理由留着不走。
8.干部安排问题比较大。
9.河北省将石家庄等6个省辖市划给各地区管辖,仅保留天津一个省辖市。各市反应说地委领导不了市委。
看来从一开始城乡矛盾就很大,天津和河北的主要矛盾就是城乡矛盾,市委和地委的主要矛盾也是城乡矛盾,中共的城乡两元结构到现在也没解决,一个以农村工作起家的组织,现在却成了城市排挤农村的代表。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5-09
这个书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没有地图,应该把49年保定,58年天津,66.67年保定,68年石家庄市区各单位地址都标上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5-09
回 fenghua25 的帖子
fenghua25:看目录,整的像地摊文学了 (2014-05-09 09:59) 

这样才会吸引读者。
搞得太正统,太学术化了,有碍推广普及。
看故事总比看论文过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05-29
2月6日上午,省档案局在省会太行国宾馆举行省档案“资政惠民”丛书首发仪式,并向社会各界代表、农家书屋代表赠书。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资政惠民”的作用,并将档案文化开发纳入文化强省建设,省档案局自2007年起制订并实施了“资政惠民”丛书的编写出版计划,至今,《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1949-1966历史的名词》等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全书45.9万字,所选大事1786条,选用省档案馆和保存在台湾的档案约计5330件,刊发首次披露的照片和档案原件157件。《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一书,对河北省省会几经变迁做了翔实的揭示,选用省档案馆和全国各地档案约800余件,首次披露有关档案史料和照片等163件。《1949-1966历史的名词》选取25个历史名词,每个词均以档案和相关权威资料为凭落笔,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浓郁的时代韵味。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毛福民,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长瑞,省政协副主席曹素华出席首发式。(记者 崔立秋)



日前,由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编纂的河北省档案资政惠民丛书前三部《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19491966历史的名词》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一出版,吸引了社会有关方面关注的目光,“可信、可读、可用”,是许多看过“丛书”的人的普遍反映。随着丛书的陆续出版,必将大大拓宽河北省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工作的通道。
六年精心打磨
档案作为重要的文化母资源,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如何更好地将优秀的档案资源转换为服务社会的文化产品,档案编研无疑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近年来,河北省档案局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服务政府、惠及社会为目标,加强档案编研工作,将档案文化开发纳入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我为主,动员、借助社会的力量,出一批档案编研精品成果,创新档案资政惠民方式”的档案编研工作方针。在编研工作中,河北省档案局十分重视选题的规划和研究,以期能够通过编研工作,以档案为媒,联通历史与现实,从档案中寻求历史对现实的启迪和契合,真正体现档案的资政、明史、教益和惠民作用,并明确将“资政惠民”作为今后一个时期


研工作的重大工程项目,河北省档案局从2007年起制定了编写资政惠民系列从书的出版计划,从书包括:《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1958--1962河北省撤县,并县、复县史鉴》《抗渡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警示》、《1949---1966历史的名词》等共五部。与传统的档案资料汇编式的编研作品不同,这套从书定位于用档案解读河北历史上的重大疑难问题甚至是历史迷案,力求从档案中去寻找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解答,比如《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一书,定位于解读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省会多次迁移办公地的历史疑云,还原这一奇特历史现象出现的本来面目,以及对河北省后来发展造成的影响。从书的较高定位,决定了编研的难度也会较大。题目确定以后,局领导班子从局馆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资政惠民丛书编委会”,下设五本书各自的编写办公室,目标就是要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打造精品,难在搜材、选材,难在创新编纂思路,难在将档案资料与历史、现实结合。为了广泛搜取档案素材,各个编写组分别查阅了保存在河北省各级档案馆内相关题材的档案资料,先后北上南下,造访了北京市、天津市档案馆,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解放军档案馆,北京军区档案馆,河北省图书馆。为印证档案资料的记载,采访当时历史时期的当事人、见证人,为撰写好丛书积累了丰厚的档案素材和口述资料。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撰写,


变迁始末》、《1949--1966历史的名词》已经达到出版要求的三部书先期公开出版,其他三部书也已经进人最后审定程序,该丛书的陆续出版,成为河北省档案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编写资政惠民丛书,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怀。2008年,河北省档案局向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付志方汇报后,付志方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并欣然同意担任《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顾问;2009年,向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的聂辰席汇报,聂辰席表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2010年11月,原常务副省长赵勇对从书的编写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一个盐务的历史,多少心酸!多少苛政!开滦的历史,多少故事,你们都可以变成线索…去搞文学创作,写小说,写脚本,可以把它拍成电视剧,拍成电影,就是创新”:2012年11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听汇报后,给予了很大的关心与支持,指示省委宣传部拨专款,用于新增丛书《兰台秘光》、《兰台耕言录:触摸河北几道疤》的编写出版。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使丛书顺利出版。


三年争取获准,经一年多建设投资2300多亿(旧币)下马,又历三年争取获准进驻天津8年,至1966年再回保定,旋即搬迁至石家庄,却仍意犹未尽,再次提出回保定,直至被周恩来总理所制止,可以说是举国罕见。河北在省会选择上究竟怎么了?围绕着这些“事事非非”,《1952--1966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作了详实的揭示。该书的问世对解开河北省省会变迁迷云提供了一个导读,也提出了一个恐怕难免争议的话题。全书共22.1万字,分七章四十二个小题,利用保存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和国内其他档案馆的档案,共计800余卷,首次披露有关档案史料和照片等163件。通编全书中,可以沉重地感到,反思河北在省会问题上的选择,“起跑线"上的跑偏,其代价是巨大而影响深远的,河北省会是有了,但靠搬迁不会轻而易举地搬出中心城市,河北要强起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
“历史意味着过去”。每个历史名词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时代的韵味。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党章里就写有“解放”这个词。到1949年,“解放”、“进城”才成为中共执政的标志性用语。《1949-1966历史的名词》-书,共19.8万字,所选历史名词,从“解放”(1949年)说起到“文革”止,共计25个。每个历史名词均以档案和相关资料为凭落笔,力求“一滴水见太阳”,既能引人深思,又能催人上进。
纵观人类发展史,天灾与人祸往往是并行的。正在修炼待出版的《1958-1962河北省撤县并县复县史鉴》、《1959-1962河非必坊游三尔昝士白赫市家的厉由数


就应从1928年说起。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将直隶改为河北?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而凸显时而粘合的错综复杂的21年里,河北发生过哪些震惊全国乃至影响了世界的大事?《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编述的正是这段历史。全书45.9万字,所选大事1786条,利用河北省档案馆和保存在台湾的档案约计5330件,首次披露照片和档案原件157件。概括所选大事涵盖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928-1937年,军阀混战的河北,1937--1945年,与日寇殊死搏斗的河北1945-1949年,随着中共的强大和执政与全国人民一起站立起来的河北。内容涉及六个方面:一是关于由直隶改河北;二是关于中共政权及武装力量与河北;三是关于民国河北省政府治河北;四是关于日伪政权祸河北;五是关于热、察、京、津与河北:六是知往大话鉴河北。在“关于中共政权及武装力量与河北”中,所选大事主要反映的是: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建立,到“新中国从这里(西柏坡)走来”,中共始终与河北人民在一起。
在“关于民国河北政府治河北"中,所选大事主要反映的是:应肯定河北省政府成立后办了大量的事,但事实上它却只能是一个“维持会”;全民抗日战争起于河北,而河北省政府却选择了弃掉河北等历史事实。在“关于日伪政权祸河北”中,所选大事主要反映了日伪政权控制河北时期祸害人民的不堪记忆。
省会是一省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从1949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恢复,紧


对于资政惠民丛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艾文礼在书面讲话中给予丛书这样的评语:资政惠民丛书深人挖掘档案资源,记录河北人民革命斗争历史,反映河北省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服务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大局,是省档案文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毛福民认为,资政惠民丛书的出版一定会在档案昭示规律,教育后人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不仅对河北如此,这几个题实际上对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曹素华指出,这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自“河北”成立至1968年间,发生在河北大地的大事、要事及其发展历程,是档案工作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的成功之作,也是河北省文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资政惠民丛书“地方戏”特点鲜明,档案信史特色浓厚,堪称档案文化精品。
知名学者、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洪升从学术角度对《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进行了点评,认为其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内容翔实,读后,河北在华北、在全国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一目了然。该书突破传统的大事记简单记事的模式,综合运用编年和纪事本末,扬长避短,堪称体例臻备。圏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局 050051)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05-29
根据网上各种新闻和孔网查找

上述书籍 至少出版了五种---《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1952---1968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1958--1962河北省撤县,并县、复县史鉴》《1949---1966历史的名词》《兰台耕言录:触摸河北几道疤》

未出版的有 ---《抗渡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警示》、《兰台秘光》

其中1958-1962河北省撤县并县复县史鉴 这个书量非常少 只见过两次。

另外还有一套《中国长芦盐务档案精选》好像也是河北省档案馆编的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05-31
昨天收到了《1958--1962河北省撤县,并县、复县史鉴》一书,原来这个没有正式出版,市面上见到的都是副主编个人印的,我见过的两本都有他的签名及赠送的人名,所以应该流出的都是副主编本人送给别人的,又被他人卖掉流入旧书市场。
其中有省档案局长冯世斌的讲话,中间就提到三个大事,一个是大跃进并县又复县,一个是省会在保定天津石家庄间反复搬迁,一个是这些事发生在三年困难时期 要对这个时期做记录。
这三个选题对应的三本书:河北省会变迁始末,正式出版;撤县并县复县史鉴,少量私印,三年困难时期不能出版。前两种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确实披露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细节,确实体现了丛书的主旨 就是档案资政惠民。比如冯提到 省会在天津的八年间 省委省政府的所有机关就没有真正的全聚在天津,有的只是牌子拿去天津了,人还在保定办公,或者一部分人搬天津了 一部分没搬,甚至还有分散在各县办公的。
书中主要讲的是并县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事问题,三个县合并成一个县,领导班子一下扩大三倍,每个县都有五六十个常委,县委书记甚至在班子里排不到前三名,因为前边还有第一书记 第二书记 第三书记,之后才是书记,而且书记还不是一个 书记处书记有七八个之多,三个县的人 合到一块 谁当书记 谁当县长 争论不止 各班子不和睦 甚至闹到互相不见面 开会不通知 背后说坏话,再有市委领导不了地委县委 需要省委来解决矛盾。第二是粮食减产 由于盲目大干 不按科学流程办事 各县都造成粮食大规模减产。第三是大练钢铁 造成资财浪费 各县盲目上马土法炼钢 导致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 到处建设小高炉 也没生产出合格的钢材 又浪费了建设资金和材料。
[ 此帖被小小狼在2024-05-31 12:4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06-01
河北区划跟地理区块的特性很相似,都是版块断裂带。折腾来折腾去,没几个城建像样的城市,还相互瞧不上。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06-03
《1958--1962河北省撤县,并县、复县史鉴》 有没有这个,我最近一直在找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06-03
回 鲨鱼辣椒 的帖子
鲨鱼辣椒:《1958--1962河北省撤县,并县、复县史鉴》 有没有这个,我最近一直在找 (2024-06-03 11:11) 

有啊 看我11楼说的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06-21
我觉得这套丛书的编撰质量很高,因为确实是档案工作者主导编撰,而且跑档案馆取得了第一手史料。我一直都找不到撤县并县复县史鉴,可否和您请教一下?感谢!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06-21
50年代,正定县城应该先搬到石家庄
相呴,相濡,相忘。

北安市、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06-23
回 夜橒 的帖子
夜橒:50年代,正定县城应该先搬到石家庄 (2024-06-21 14:29) 

石家庄市区不属于正定县 怎么可能搬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