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66阅读
  • 0回复

[地名由来]我国县级地方命名的规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12-15

县级地方命名的规律
我国县级以上单位的命名,富有规律性。有些字在地名中运用频率非常高,大抵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一、方位词
分为两种。一种是东南西北中 这类地名有些是所处山川位置而起,如汝南、淮北。有些是由于分设新县的缘故,如揭阳分出揭西揭东,阳江分出阳西阳东。
阴阳 在地名用字中,这是两种特殊的方位词,它的产生与我国的风水堪舆学说有关。所谓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阳字为多,阴字较少。可能国人对阴比较避讳吧,城市大多建在阳地。
二、以山川地理命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类的总数是最多的,特别是与水、河流相关地名。常见的字有山、川、水、江、河、泉、溪、海、湖、原、岭、丘、甸、田等。此外地方性的河流也被大量用于地名,如沂、汾、湘、淮、汉、济、滦、泗等。
三、以区划、聚落、建筑命名
最常见的有州、城、口、陵、台,其次有都、邑、乡、镇、门、关等。州字原来只是是通名,但后来却演变成了专名,失去了纯洁性。这种现象最早起源于隋代的X州总管府,大量出现在明代的X州府,泛滥于当代的X州市、X州区。
四、体现人类意志
可以细化为两个小类。一类是表达美好心愿,如平、和、安、宁、昌、乐、泰、康、隆、兴、
永、福,寿等,这类地名的数量非常庞大,安宁和平四字出现频率相当高。第二类是体现统治教化,如德、绥、靖、威、化、镇、顺、定、开、利、通、仁、义等。这类地名在边疆地区较为普遍。原来数量也不少,建国的因为民族政策的缘故,更改了一大批。
五、音译外来词
也可以细划为两类,一类取材于古代民族语言,历史悠久,都为双字名。如果不考证其历史渊源,从表面以为是古汉语地名,如犍为、尉犁、楚雄、句容、诸暨、敦煌、于田、且末、焉耆、若羌等。一类是近现代以来直接借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地名,字数从两字到五字不等,主要分布于内蒙、新疆、西藏、东北等省区。其外来语特征明显,其前缀多用阿、呼、玛、扎、尼等字,后缀多用斯、克、特、达、尔、沁等字。
其它还有一些杂项,这些地名虽不多,但很有特色。有的是古国名,如新蔡、鄂州、巴中、新郑等;有的是人名,如茂名、左权、中山、志丹、尚志、靖宇等;有的是动植物或图腾,如凤凰、青龙、巨鹿、桂平、柳林、绵竹等;有的与民间传说或宗教有关,如仙游、神池、佛山、无极、太和等,还有帝王年号成为地名的,如绍兴、永泰、淳化、政和、庆元、嘉定、景德镇等。
我的博客满天碧

http://blog.sina.cn/dpool/blog/u/3208570611#type=-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