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贴所谓的区不包括整县改区、整市改区的情况。但是包括母县改区。
首先要搞清楚,“区”是个什么东西?
与 社区(居委会)、街道 一样,区是对一个
城市及其周边的人为划分。
区与区之间,没有
文化差异,没有不同的地理结构,没有不同的
历史渊源。
(即使一个城市的内部有差异,但也绝不是恰好以区为划分单位的。)
归根到底,区没有历史,完全是人为的划分,具有相当的随意性。界限
调整、
合并拆分更是频繁。
但是社区(居委会)、街道的名字可以用片区名(虽然很多也挺牵强),一个城市自然也有自己的固有名字,
但是区的级别夹在其中,却往往没有一个天然的名称。
于是,很多人就喜欢用一些别名、旧名拿来给区当名字。
但是范围很难恰当,因为这些名字都是对应整个城市的,用来对应城市的一部分,不合适。
难道建邺区的范围古名叫建邺,白下区的范围就不属于建邺了?反之亦然。
又有的区会用自己范围内的片区名或者集镇的名字来做区名,这样会造成上下级同名,又带来新的麻烦。
比如闵行区,又有老闵行、又有新闵行(莘庄),
还有其它的那些本来跟闵行(作为片区或集镇)平行并列的
乡镇比如虹桥、华漕等,结果一下子成了闵行的下级?
海淀区也同理,四季青如何就成了海淀的下级?
区的名字,大了不好,它配不上那个
地名;小了也不好,地名配不上它。
还有一个问题,区虽然级别同县,但不同县之间互为外地,不同县的人也互为外地人。
但是区不同,从城市的一个区到另一个区,不算是去外地,不同区的人也不会互相认为是外地人。
所以区与区之间并不存在着认同隔阂,在日常生活中,也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才需要区分不同区的人。
情景举例:
你说要去上海,全国
人民基本都知道。
但是你要说,你去黄浦,很多人就蒙了。就算知道的人也会觉得你这么说有病。
因为你完全没有必要具体到这一级,对于闲聊的情况下,别人不会关心你是去黄浦区还是去静安区。
如果区的地位更加坐实和具体化,人们的对话中都以区来作为地名,
这儿是黄浦、那儿是静安、那儿是徐汇等等。。。最后不明白状况的人懵了,那么哪里是上海?
就好像以前有个笑话,人的面孔上面,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有腮帮子、有耳朵
各有各的名字,那么那里是脸?
以我来看,区不必有高大上的名字,最好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把地名的重心放在市一级,自己安安分分做该城市的其中一块。
还是那个老例子,好的区名一目了然:
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西城区,地名的重心在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只是表示,我是这个城市的东半块、西半块。
青岛市市南区、青岛市市北区,地名的重心在青岛市,市南区和市北区只是表示,我是这个城市的南半块、北半块。
除此之外还有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等等。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市中区、郊区、城区、矿区,这些名字都非常简洁恰当。
对于已经既成事实的区名,当然也不必大费周折去
更名,
但是实在没有必要因为觉得许多区名“太土了”,去故意起一些高大上的名字。
比如用古称,或者凑词之类的,除了制造新的混乱,割裂文化之外,没有什么用处。
试想一下,一个中型城市,恰好在城市的核心位置有一个对应的区。
假如这个市有一个名字,区又有另一个名字,
因为市的名字往往指代的是市的核心位置,也就是说,
市名和区名其实指代的是同一个范围,一个城市对应两个名字,岂不是混乱?
而如果区用一个非常简朴的名字,比如市中区,那么只能算是一个强调,而不算是一个地名。没有增加新的内容。
——————————————————————————————————————
民国和本朝初多用数字编号做区名,第一区、第二区。。。。第N区等,
这是对区的名称最“去地名化”的方式了,但是也很不好,
一是数字的区分度不够高,
二是随着调整,往往会出现中间少了某个数字的区,让强迫症者不适;
或者第五区改为第六区这样的混乱;
更甚者,不同时代的第一区~第N区都完全换了一整套,提到第几区还要注明某某年的。
而东南西北中这样的方位词比较恰当,我国的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都广泛存在着 东区、中区、北区等区。
——————————————————————————————————————
另外,许多县的城关镇也是同理。
[ 此帖被华彩在2015-05-25 15: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