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62阅读
  • 17回复

[地名由来]喀什古疏勒、今疏勒和疏附三城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1-26

地名沿革史)


    每当看到古疏勒今疏勒疏附三城,就一直好奇,这三座城市有着怎么样的因缘?为什么古代疏勒国都并不是今天的疏勒城?为什么历史上的疏附县又是喀什老城,成为疏勒新城的附属之城呢?
    我们从当地了解到,疏勒县名得自古国名。
    疏勒地名的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认为疏勒是突厥语“有水”之意,因此地域水草丰茂,故得此名;二是认为是属印欧语系中古东伊兰语族的粟特语,疏勒即粟特族名soghd的译音,系古代伊朗语“圣地”之意;三是认为疏勒是古匈奴语“黄色”之意,因喀什周围土壤呈黄色而得名。维吾尔语称疏勒为“英纳协海尔”,意为“新城”。
    疏附县,维吾尔语称“喀什噶尔阔纳协海尔”,即喀什噶尔老城,也称为回城。那么疏附县的历史到底有多久呢?
    喀什市是喀什噶尔的简称,誉为“镶满玉石的城市”。

喀什古疏勒(今之喀什市):
    历史上的喀什,汉代时期属疏勒国,国都定于疏勒城(今喀什市),这是目前有关古疏勒最早的记载。
    唐时在喀什今天的位置设立疏勒都督府
    宋代前期为喀拉罕王朝东都,后期为西辽政权辖制。
    时间转向了清朝,1762年清驻喀官府迁移至疏勒城(今喀什市)西二里处新筑的“徕宁城”(今喀什地区公安处一带)。道光六年(1826)徕宁城被毁。

疏勒新县城、疏附旧县城(今之喀什市):
    道光七年(1827)在回庄(今疏勒县)筑新城,定名“恢武城”。移疏勒官府、军队、仓库于新城,设一知县治理。1883年改恢武城史称今天的疏勒新城
    习惯上将新建的疏勒称新城汉城,原疏勒府治所改名为疏附县(今喀什市),也就是疏勒城的附城,习惯上称老城或回城。
    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疏勒直隶州,划乌兰乌苏河(克孜河)上游村庄和布鲁特部落,在原疏勒老城或称回城(今喀什市)设立疏附县,意为附属疏勒直隶州,隶属疏勒直隶州(州治即原“恢武”城,即今天的疏勒县城)。
    设立疏勒直隶州时,有大回庄8处,位于州城东部和东南部;有汉屯8处,分布在汉城四周。较大村庄有:汉屯8处,即平庆、唐济、得意、太平、安边、镇远、永丰、永安,均环绕汉城垣;大回庄5处,即巴依托海庄(城东七十里)、塔斯浑庄(城南四十里)、别什干庄(城南七十里)、罕爱里克庄(城东南九十里),岳普尔湖庄(城东南一百七十里);小回庄1处,即巴仁(城西南九里),共领大小村屯183处。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置喀什噶尔道,疏勒、疏附隶属喀什噶尔道。
    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疏勒直隶州升格为疏勒府,府治即今疏勒县城。疏勒府本府范围包括今疏勒、岳普湖二县和阿克陶县的一部分。府属4个大回庄和1个小回庄,拥有巴依托海庄、洋大曼乡、塔斯浑庄、塔孜洪乡、英尔力克乡、别什干庄、牙甫泉镇、阿拉甫乡、罕爱里克庄、罕南力克镇、库木西力克乡、巴仁、巴仁乡。原州属之排素巴特、雅素里克、玉代里克3庄析置伽师县。
    民国元年(1912年)疏勒直隶州、疏附县直属喀什噶尔道。
   民国二年(1913年),疏勒改为县,仍属喀什噶尔道。
   民国17年(1928年),撤喀什噶尔道,以省领县,疏勒县、疏附县隶属新疆省直辖。
   民国21年(1932年),疏勒县、疏附县属喀什行政区。
   民国29年(1940年),岳普湖、阿其克两庄析出,与叶尔羌县(今莎车)部分地区合并成立岳普湖设治局(后升为县)。
   民国31年(1942年),下罕庄(今也克先拜巴扎)又划出归岳普湖设治局。
   民国32年(1943年),疏附县、疏勒县改属新疆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疏勒县下辖2镇(文化镇、新市镇),8乡、172保、2146甲,有38947户、140949人。
   至民国33年(1944年),全县辖8个区、113个村。
   民国34年(1945年)疏附县、疏勒县改隶喀什专区。
   民国34年(1945年)2月疏勒县各乡镇如下
      旧名            新名
      巴仁乡          巴仁乡
      巴依托海乡      洋大曼乡
      上塔斯浑乡      塔孜洪乡
      下塔斯浑乡      英尔力克乡
      北罕爱里克乡    罕南力克乡
      南罕爱里克乡    库木西力克乡
      上别什干乡      牙甫泉镇
      下别什干乡      阿拉甫乡
      文化镇          疏勒镇
      新市镇          疏勒镇
   民国37年(1948年),改乡为区,全县设8区、2镇。
   1949年,疏附县、疏勒县隶属南疆政区、喀什专区。疏勒县共辖8个区、73个乡、242个村。

疏附旧县城、喀什市:
   建国后1952年9月,以疏附县城关区(今喀什市)为基础析置喀什市,成为县级喀什市新名的开端,隶属喀什专区。将疏勒县一区的2个街(文化、新市)、4个乡、16个村,共3869户、13904人划归喀什市第五区。

疏勒县(今之疏勒县):
   1953年,疏勒县在罕南力克镇东边疏勒县划给岳普湖县部分地区,在英阿瓦提乡东北一带,岳普湖县划给疏勒县部分地区。英吉沙县色提力乡3个村划归疏勒县七区管辖。将七区的五、九、十3个乡和八区的七、八、九乡,组建为九区。是年末,全县有9个区、69个乡、231个村。
   1955年4月15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决定,将原划属喀什市的2个街、4个乡、16个村仍划归疏勒县辖,成立城关区。时全县有10个区、73个乡、247个村。
   1958年,疏勒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共成立6个公社、34个大队、225个中队、1129个小队。6个公社为:城关公社、洋大曼公社、塔孜洪公社、罕南力克公社、牙甫泉公社、阿拉甫公社。
   1960年,疏勒县人民公社调整为6个公社,33个管理区、226个生产大队。
   1962年,原人民公社改为管理区,疏勒县县设立6个区;同时,以管理区为基础成立34个公社、下设240个生产大队。
   1963年撤销管理区建制,疏勒县设立12个人民公社,共有247个大队、1124个生产队。
   至1965年,疏勒县亚曼牙公社并入洋大曼公社,阿拉力公社上游并入牙甫泉公社,下游划归阿拉甫公社,部分大队、生产队亦作相应调整。时疏勒县共设10个公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公社名称相继于1968年更改。城区公社改称“五七”公社,巴合其公社改称“东风”公社,洋大曼公社改称“向阳”公社,塔孜洪公社改称“燎原”公社,英尔力克公社改称“红旗”公社,罕南力克公社改称“长城”公社,库木西力克公社改称“红星”公社,牙甫泉公社改称“星火”公社,艾尔木东公社改称“宏图”公社,阿拉甫公社改称“东方红”公社。
   1972年10月6日,经喀什地委批准,疏勒县亚曼牙、阿拉力公社建制恢复,全县时辖12个公社。
   1973年5月,疏勒县委决定恢复各公社原有名称。
   1977年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改隶喀什行署。
   1980年11月,喀什行署批准恢复疏勒县城关镇,时称城关公社。
   1981年3月,城关镇正式恢复,至1984年正式命名疏勒镇。
   1984年11月,疏勒县改人民公社建制为乡镇建制,全县12个公社改为2镇、10乡,即罕南力克镇、牙甫泉镇和巴仁乡、洋大曼乡、亚曼牙乡、巴合齐乡、塔孜洪乡、英尔力克乡、库木西力克乡、艾尔木东乡、阿拉甫乡、阿拉力乡。同年,阿拉甫乡划出10个村,成立英阿瓦提乡;从罕南力克镇划出9个村,成立塔尕尔其乡。加上疏勒镇,全县共下设12个乡、3个镇。
   至1995年底,全县下辖12个乡、3个镇、7个国营农、林、牧、渔、园艺场,223个村委会、1196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58072户,258332人。
   1998年3月1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勒县城关镇1个村的3个村民小组划归喀什市管辖。

疏附县(今之疏附县):
   清末民国时期的托克扎克为为疏勒所辖九大回庄之一,《新疆图志》作托古萨克疏附县自1955年秋,由原在喀什市暂居的疏附县委、县人民政府,从喀什市迁驻托克扎克镇,成为疏附县新县城建城的开端。
   1982年11月6日,喀什行署决定,将喀什市浩罕、伯什克然木、阿瓦提、英吾斯坦4个公社及河内林场划归疏附县。
   1996年,疏附县辖1个镇、17个乡:托克扎克镇、塔什米力克乡、乌帕尔乡、布拉克苏乡、伯什克然木乡、萨依巴格乡、色满乡、铁日木乡、吾库萨克乡、浩罕乡、兰干乡、英吾斯塘乡、荒地乡、站敏乡、阿克喀什乡、阿瓦提乡、木什乡、帕哈太克里乡。
   1998年3月1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附县浩罕乡、伯什克然木乡5个村、阿瓦提乡2个村、帕哈太克里乡1个村划归喀什市管辖。
   调整后,疏附县辖1个镇、16个乡:托克扎克镇、乌帕尔乡、塔什米里克乡、铁日木乡、布拉克苏乡、萨依巴格乡、站敏乡、吾库萨克乡、怕哈太克里乡、色满乡、荒地乡、兰干乡、木什乡、伯什克然木乡、阿瓦提乡、英吾斯塘乡、阿克喀什乡。
   2004年8月2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附县的色满乡、荒地乡划归喀什市管辖。
   调整后,疏附县总面积3482.94平方千米,总人口365783人。辖1个镇、14个乡:托克扎克镇、乌帕尔乡、塔什米里克乡、铁日木乡、布拉克苏乡、萨依巴格乡、站敏乡、吾库萨克乡、帕哈太克里乡、兰干乡、木什乡、伯什克然木乡、阿瓦提乡、英吾斯坦乡、阿克喀什乡。县政府驻托克扎克镇。
   2005年2月24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附县的帕哈太克里乡、伯什克然木乡划归喀什市管辖。
   调整后,全县辖1个镇、12个乡:托克扎克镇、乌帕尔乡、塔什米里克乡、铁日木乡、布拉克苏乡、萨依巴格乡、站敏乡、吾库萨克乡、兰干乡、木什乡、阿瓦提乡、英吾斯坦乡、阿克喀什乡。
   2012年,撤销兰干乡,设立兰干镇(新政函[2012]165号);撤销吾库萨克乡,设立吾库萨克镇(新政函[2012]211号)。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10个乡。
   2013年3月,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3]35号)同意将疏附县阿瓦提乡划归喀什市管辖。
   调整后,疏附县行政区划面积减少87.2平方千米,人口减少3.4万余人。2013年,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3]207号)批准同意将疏附县英吾斯坦乡划归喀什市管辖。全县辖3个镇、8个乡、4个场,127个村、10个社区,89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29.61平方千米,总人口26.4万人,其中维吾尔族占97.7%,汉族占2%,城镇人口31919人。
   2014年,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4]8号)同意撤销乌帕尔乡,设立乌帕尔镇。
   2014年10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4]194号)同意将疏附县阿克喀什乡划归喀什市管辖。
   至此,全县辖4个镇、6个乡:托克扎克镇、兰干镇、吾库萨克镇、乌帕尔镇、塔什米里克乡、铁日木乡、布拉克苏乡、萨依巴格乡、站敏乡、木什乡。


总结如下:
   1827年,喀什老疏勒城官员驻地——喀什老疏勒西北方向2里的徕宁城被火烧掉。这时候喀什老疏勒城官员就有意搬迁新址,于是在喀什老疏勒城东南20里处的回庄觅得新址建立恢武城。
   1828年,喀什老疏勒城官员搬迁至恢武城办公。
   1883年,恢武城改称疏勒城,设立疏勒直隶州。原来的喀什老疏勒城就改名为疏附县,意思为疏勒直隶州副城。
   1952年,喀什市在疏附县基础上析出城区设立,与疏附县同城办公。
   1955年,疏附县正式搬迁至现址。
[ 此帖被五车地图在2016-01-27 12:1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1-26
疏勒清代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



    清光绪九年(1883年),疏勒直隶州设立时,州直辖区域有大回庄8处,位于州城东部和东南部;有汉屯8处,分布在汉城四周。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疏勒直隶州升格为府,原州属之排素巴特、雅素里克、玉代里克3庄析置伽师县,府属较大村庄有:汉屯8处,即平庆、唐济、得意、太平、安边、镇远、永丰、永安,均环绕汉城垣;大回庄5处,即巴依托海庄(城东七十里)、塔斯浑庄(城南四十里)、别什干庄(城南七十里)、罕爱里克庄(城东南九十里),岳普尔湖庄(城东南一百七十里);小回庄1处,即巴仁(城西南九里),共领大小村屯183处。     民国2年(1913年),疏勒改建为县。民国29年(1940年),岳普湖、阿其克两庄析出。
    民国31年(1942年),下罕庄又划出。至民国33年(1933年,全县辖8个区、113个村。
    民国34年(1945年),全县下辖2镇(文化镇、新市镇),8乡、172保、2146甲,有38947户、140 949人。
    民国37年(1948年),改乡为区,全县设8区、2镇。
    民国34年(1945年)2月疏勒县各乡镇
旧名                   新名
巴仁乡               巴仁乡
巴依托海乡        洋大曼乡
上塔斯浑乡        塔孜洪乡 下塔斯浑乡      英尔力克乡
北罕爱里克乡    罕南力克乡
南罕爱里克乡    库木西力克乡
上别什干乡       牙甫泉镇
下别什干乡       阿拉甫乡
文化镇              疏勒镇
新市镇              疏勒镇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1-26
疏勒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


    1950年,疏勒县共辖8个区、73个乡、242个村。
    1952年喀什建市,将疏勒县一区的2个街(文化、新市)、4个乡、16个村,共3869户、13904人划归喀什市第五区。
    1953年,将七区的五、九、十3个乡和八区的七、八、九乡,组建为九区。是年末,全县有9个区、69个乡、231个村。
    1955年4月15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决定,将原划属喀什市的2个街、4个乡、16个村仍划归疏勒县辖,成立城关区。时全县有10个区、73个乡、247个村。
    1958年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共成立6个公社、34个大队、225个中队、1129个小队。6个公社为:城关公社、洋大曼公社、塔孜洪公社、罕南力克公社、牙甫泉公社、阿拉甫公社。
1960年,全县人民公社调整为6个公社,33个管理区、226个生产大队。
    1962年,原人民公社改为管理区,全县设立6个区;同时,以管理区为基础成立34个公社、下设240个生产大队。
    1963年撤销管理区建制,全县设立12个人民公社,共有247个大队、1124个生产队。
    至1965年,亚曼牙公社并入洋大曼公社,阿拉力公社上游并入牙甫泉公社,下游划归阿拉甫公社,部分大队、生产队亦作相应调整。时全县共设10个公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公社名称相继于1968年更改。城区公社改称“五七”公社,巴合其公社改称“东风”公社,洋大曼公社改称“向阳”公社,塔孜洪公社改称“燎原”公社,英尔力克公社改称“红旗”公社,罕南力克公社改称“长城”公社,库木西力克公社改称“红星”公社,牙甫泉公社改称“星火”公社,艾尔木东公社改称“宏图”公社,阿拉甫公社改称“东方红”公社。
    1972年10月6日,经喀什地委批准,亚曼牙、阿拉力公社建制恢复,全县时辖12个公社。
    1973年5月,县委决定恢复各公社原有名称。
    1980年11月,喀什行署批准恢复城关镇,时称城关公社。
    1981年3月,城关镇正式恢复,至1984年正式命名疏勒镇。
    1984年11月,疏勒县改人民公社建制为乡镇建制,全县12个公社改为2镇、10乡,即罕南力克镇、牙甫泉镇和巴仁乡、洋大曼乡、亚曼牙乡、巴合齐乡、塔孜洪乡、英尔力克乡、库木西力克乡、艾尔木东乡、阿拉甫乡、阿拉力乡。同年,阿拉甫乡划出10个村,成立英阿瓦提乡;从罕南力克镇划出9个村,成立塔尕尔其乡。加上疏勒镇,全县共下设12个乡、3个镇。  
    至1995年底,全县下辖12个乡、3个镇、7个国营农、林、牧、渔、园艺场,223个村委会、1196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58072户,258332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1-26
我想简单的说,比较容易懂:

    古代疏勒就是现今的喀什市。古疏勒应该是1883年停止叫这个名字的,改名疏附县,1952年析出喀什市。

    现在的疏勒城就是1883年,老疏勒城名字给了现在的疏勒县。

    1955年,疏附县从喀什市区搬迁到现在的位置。

    以后这三地的地名稳定下来。



    还是有人看不懂:

    喀什1883年以前叫疏勒城,这是古代疏勒城。1883年把疏勒城的名字让给恢武城,恢武城就改称疏勒城,也就是现在的疏勒县所在地。
    喀什古地名疏勒城让出去不能再叫疏勒城那叫啥呢,不就是改叫了疏附县。1952年在疏附城基础上设立喀什市,这时这个疏附县并没撤,是喀什市和疏勒县同城办公。
    1955年,疏附县搬迁到现在的疏附县。
[ 此帖被五车地图在2016-01-26 16:1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1-26
总结如下:

    1827年,喀什老疏勒城官员驻地——喀什老疏勒西北方向2里的徕宁城被火烧掉。这时候喀什老疏勒城官员就有意搬迁新址,于是在喀什老疏勒城东南20里处的回庄觅得新址建立恢武城。
    1828年,喀什老疏勒城官员搬迁至恢武城办公。
    1883年,恢武城改称疏勒城,设立疏勒直隶州。原来的喀什老疏勒城就改名为疏附县,意思为疏勒直隶州副城。
    1952年,喀什市在疏附县基础上析出城区设立,与疏附县同城办公。
    1955年,疏附县正式搬迁至现址。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1-27
楼主能不能把前三楼重新整理整理,既没顺序又没逻辑,语死早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1-27
喀什 疏勒和疏附都是原疏勒  后来疏勒迁治,原治所改疏附 后来疏附县城析置喀什 后来疏附迁治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1-27
希望这个时间表可以辅助看清三城的关系
                                          历代        1827年        1883年         1902年  1913年   1952年            1955年
喀什老城(今天的喀什):疏勒城———————疏附县  ——————————  喀什、疏附 — 喀什—— 至今          
疏勒新城(今天的疏附):               恢武城 —— 疏勒直隶州—疏勒府—疏勒县———————————— 至今
疏附新县城:                                                                                                                                疏附县 — 至今














[ 此帖被五车地图在2016-01-27 13:0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01-27
@我是谁
    我大概修改了,但是字比较多,确实不太容易看的下去,不过你可以看看7楼的图表如何,那个可以帮助你理解。
    我主要觉得里面的有些地名,比如文革红色地名,以后可以作为资料保存,或许可以用到,今后还想计划整理一下文革时期的红色地名。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01-27
@asch2012
六楼的看起来也有些晕,看7楼的图表吧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01-27
帮LZ上传。
[ 此帖被xuanyiyang在2016-01-27 15:2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01-27
@xuanyiyang
Thanks. 友帮忙传上去一张表格的图片,依此可以看清楚三座城市的建城顺序以及更名时间。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01-28
这篇文章有点问题
清代前期没有疏勒城的叫法,只有徕宁城,建在大和卓波罗尼都庄园的旧址上
当时的喀什噶尔城一般指徕宁城,简称喀城,原喀什噶尔城称回城(喀什噶尔回城)
徕宁城在张格尔之乱中被毁,乱平后新建了恢武城
直至光绪中新疆建省,先后置疏勒州、疏勒府
恢武城成为州城、府城,才有疏勒城的说法
但疏勒府无附郭县,府城周边地区为府本辖
回城(疏附)也未曾成为府治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01-29
@schwa
期盼友提供确凿的史料
    我看沿革史分析的资料未必就是准确地。我看到的关于徕宁城的资料,是18世纪建设的,建设在疏勒城西二里(现公安处所在地),这样的资料,这个是否说明疏勒城就是老的疏勒城(现在的喀什)。再者,当时徕宁城、疏勒城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中间可能是农田啥的,和后期的恢武城,就是三座城而已,没有建制,只能算作聚居地,可能,徕宁城和恢武城有一定得城墙,可以进行一定的防御,那之前的老疏勒到底该称为什么。老疏勒有多大,差不多也可以算作是一个集市。
    还希望@schwa能够进一步提供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谢谢友。


[ 此帖被五车地图在2016-01-29 17:4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6-01-31
关于疏勒与喀什,建议楼主看风沙星空与山川唐二人的博客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04e190102vf8y.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d2af5e0102w5r1.html

我在他们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补充一点,我认为喀什噶尔、伽师、克什米尔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卡什卡达里亚州和玄奘《大唐西域记》提到的佉沙都是同源词,都是玉的意思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6-02-02
回 五车地图 的帖子
五车地图:
期盼友提供确凿的史料
    我看沿革史分析的资料未必就是准确地。我看到的关于徕宁城的资料,是18世纪建设的,建设在疏勒城西二里(现公安处所在地),这样的资料,这个是否说明疏勒城就是老的疏勒城(现在的喀什)。再者,当时徕宁城、疏勒城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中间可能是农田啥的,和后期的恢武城,就是三座城而已,没有建制,只能算作聚居地,可能,徕宁城和恢武城有一定得城墙,可以进行一定的防御,那之前的老疏勒到底该称为什么。老疏勒有多大,差不多也可以算作是一个集市。
    还希望@schwa能够进一步提供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谢谢友。
.......

我上面写的都是常识性问题,一般不需给出来源
如果要找第一手史料只能从清代档案、方略及奏稿汇编中查询
徕宁城,永贵于1762年主持修筑,位于旧城(喀什市区)西北一里多,当时称作新城。1770年扩建,次年皇帝赐名徕宁
现在的喀什市区,即喀什噶尔旧城,清代一般称回城,并不是汉代的疏勒国都,很可能是唐代的伽师城
疏勒古城,应指两汉的疏勒国都,与现在的喀什市、疏勒县都没有关系
西汉疏勒城的具体位置没有定论,有学者认为在今喀什市东北30公里处的罕诺依遗址,北宋时期黑汗国的陪都据说也是这里


你说的老的疏勒城是指什么?喀什噶尔旧城从未被称作疏勒城,最多是疏附县城
现在的疏勒县,则是疏勒府城,民初裁府为县,降为县城
另外,徕宁、恢武本质上是军事要塞,当然都有城墙,只是后期管理松弛,渐渐与商民杂处而已
喀什市区在清代称作喀什噶尔回城,就是个贸易城镇,城区面积很小,也可以看作一个大集市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6-02-05
已经梳理得很清晰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6-02-19
@schwa 和大家
        朋友们的提示,是非常的及时,特此感谢。现将修改后的三城前的内容作一定的修正。

        每当看到古疏勒、今疏勒和疏附三城,就一直好奇,这三座城市有着怎么样的因缘?为什么古代疏勒国都并不是今天的疏勒城?为什么历史上的疏附县又是喀什老城,成为疏勒新城的附属之城呢?
         我们从当地了解到,疏勒县名得自古国名。
        疏勒地名的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认为疏勒是突厥语“有水”之意,因此地域水草丰茂,故得此名;二是认为是属印欧语系中古东伊兰语族的粟特语,疏勒即粟特族名soghd的译音,系古代伊朗语“圣地”之意;三是认为疏勒是古匈奴语“黄色”之意,因喀什周围土壤呈黄色而得名。维吾尔语称疏勒为“英纳协海尔”,意为“新城”。
        疏附县,维吾尔语称“喀什噶尔阔纳协海尔”,即喀什噶尔老城,也称为回城。那么疏附县的历史到底有多久呢?
        喀什市是喀什噶尔的简称,誉为“镶满玉石的城市”。

喀什古疏勒(今之喀什市某地,尚待考证):
        历史上的喀什,汉代时期属疏勒国,国都定于疏勒城(据资料判断应在今喀什境内),这是目前有关古疏勒最早的记载。
        唐时在喀什境内设立疏勒都督府。
        宋代前期为喀拉罕王朝东都,后期为西辽政权辖制。
        时间转向了清朝,1762年清驻喀官府迁移至并非疏勒城的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市)西二里处新筑的“徕宁城”(今喀什地区公安处一带)。道光六年(1826)徕宁城被毁。

疏勒新县城、疏附旧县城(今之喀什市):
        道光七年(1827)在回庄(今疏勒县)筑新城,定名“恢武城”。移疏勒官府、军队、仓库于新城,设一知县治理。1883年改恢武城史称今天的疏勒新城。
        习惯上将新建的疏勒称新城或汉城,原喀什噶尔回城改名为疏附县(今喀什市),也就是疏勒新城的附城,习惯上称老城或回城。
        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疏勒直隶州,划乌兰乌苏河(克孜河)上游村庄和布鲁特部落,在原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市)设立疏附县,意为附属疏勒直隶州,隶属疏勒直隶州(州治即原“恢武”城,即今天的疏勒县城)。



        图片也更正了,其余变化不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