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844阅读
  • 63回复

[设计更名][投票帖]勉县改名大家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6-11-27
郿县,寻邬,栒邑,洵阳,醴泉,郃阳,婺川,葭县,新渝,石砫,大庾这些都应该恢复。。。。。。。。。。。。。

然后乱改名的,沔阳,光化,广济,应山,均州,怀德,复州,束鹿也必须全部恢复!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6-12-05
回 悠长假日 的帖子
悠长假日:郿县,寻邬,栒邑,洵阳,醴泉,郃阳,婺川,葭县,新渝,石砫,大庾这些都应该恢复。。。。。。。。。。。。。
然后乱改名的,沔阳,光化,广济,应山,均州,怀德,复州,束鹿也必须全部恢复! (2016-11-27 12:03) 

如果有行政区划变动的,可以考虑借机恢复。
如果没有,还是缓一缓才好,毕竟改名是个花钱的事情。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6-12-05
回 悠长假日 的帖子
悠长假日:声调又不同。
湖北人自己都不要 沔阳了,他们还打什么官司。。。不是自己打脸么。。。。
....... (2016-11-24 16:02) 

一想到勉县改沔阳,跟附近同音的四川绵阳极易引起口头误解,我还是支持定军山,毕竟那部戏有一定名气。
你是xxx又如何?然而我赵日天并不服!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6-12-07
回 赵日天 的帖子
赵日天:一想到勉县改沔阳,跟附近同音的四川绵阳极易引起口头误解,我还是支持定军山,毕竟那部戏有一定名气。 (2016-12-05 19:56) 

沔州不行吗?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6-12-11
再谈勉县改名


12月2日,勉县撤县设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美丽勉县”微信平台发布《 关于征集勉县撤县设市市名的通告 》(以下简称《通告》),掀起了新一轮征集勉县撤县设市新市名的热潮。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勉县人,8月初笔者曾以《勉县改名大家谈》为题,谈了自己对勉县撤县设市新市名的意见。在此,再谈谈对勉县改名的看法。

从这次征名《通告》的文字组织看,官方似乎比较属意“定军山市”,但我认为不妥。
《通告》中“命名原则”开宗明义“ 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专名 ”,总不能自我否定吧。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这股以名山大川命名城市的风气,已经屡遭诟病。8月22日《人民日报》以《 改地名不能改丢了“血脉” 》为题,对勉县拟改名“定军山市”点名进行了批评。况且,定军山旅游也因两大钢厂的存在而优势不再;继续坚持,只能是得不偿失。

我认为,“沔州市”是勉县这次撤县设市市名的不二选择,原因有二:
其一,遵循历史。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沔州”迁治今勉县境内, 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沔县”,1964年改用今名。也就是说,勉县本就是“沔州”演变而来,改名“沔州市”是历史的回归。
其二,符合惯例。如省内商县改名商州市(今商洛市商州区),耀县改名耀州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河南林县改名林州市,四川达县改名达州市,湖北随县改名随州市。国内单字县改名,大多遵循这一惯例。

从西汉初年设“沔阳县”始,“沔”字先后在勉县这块地盘上存续了1500年之久,已经打下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 正如4月13日《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中所说: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6-12-14
辉县市,吴县市。万县市 听听也就习惯了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7-06-15
据说,地方已经以“定军山市”上报了,目前正待汉中市官方审定同意后再上报陕西省政府。

悲乎!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20-08-08
算是有个好结果了。民政部回复让 用沔州市。什么鬼定军山市不可能了。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20-08-08
继鄠邑区后,搞沔州市,又启用一个生僻字,陕西这是复古风。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20-08-08


这个字一般出现在某三界、省界的山顶。。。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20-08-13
勉县:撤县设市,步伐不停!新市名确定
来源:勉县发布

8月5日,我县召开撤县设市工作推进会。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马大勇,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宝明,县长马仕强及在家县级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县民政局通报了我县撤县设市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阶段工作计划;通报了民政部关于研究勉县撤县设市后政区命名问题的情况报告。
自2016年3月陕西省行政区划调整会后,我县撤县设市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2019年我县撤县设市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特别是撤县设市指标中的经济指标,人均地方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这项最有难度的竞争性指标排名达标(2018年度在全省72个县排名 26位,2019年度在全省72个县排名24位),至此,我县撤县设市四大类21项指标连续两年全面达标,这是勉县再次提出撤县设市目标后,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2020年5月,县委、县政府向民政部就勉县撤县设市后拟定市名征询意见,民政部予以回复,认为勉县改市后命名为“定军山市"具有较大风险,可能引起舆论和公众广泛质疑;相关部门认为不妥,违反地名管理有关规定。建议考虑使用“沔”字以接续历史文脉。
会议确定建议新市名使用"沔州市",备用市名使用“沔水市”,将按程序对新市名进行上报。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20-08-13
“沔”字生僻吗?

《诗经•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8月5日,官媒《勉县发布》确认“沔州市”成为勉县撤县设市后的新市名,“沔州市”正在被大家逐步认可,向我们一步步的走来。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充斥网络,扰乱了勉县撤县设市进程。8月11日某自媒体以《勉县改成“沔州市”,一定要用生僻字显示有文化吗?》为题,认为“沔”字生僻,应该改为“勉州市”。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勉县人,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什么是“生僻”?生僻就是不常见、不常用

同样是地名,澧(li)县和蠡(li)县比当初的“沔(mian)县”生僻吧?人家湖南和河北就没有改,偏偏你陕西改了。说明啥?陕西自称“文化大省”,你的文化自信在哪里?
文中还对户县改为“鄠邑区”极尽嘲讽,称“鄠邑”为“鄂巴”(恶霸),称沔州为“丐州”,真是无知者无畏!
在这里我想弱弱的问一句:1964年鄠县要是不被改名,人们会对“鄠”字这么陌生吗?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特区建立之时,有多少人认识深圳的“圳”字?大概读“深chuan”的不在少数。现在大家天天见,习惯了,还有人不认识“深圳”两个字吗?
作者还拿出彬县(邠县,明清称邠州)改名“彬州市”说事,认为是成功的范例。恰恰相反,彬县没有改名“邠州市”是最大的失误。彬州市和湖南郴(chen)州市有几个人能分清?“邠”字生僻吗?一点也不!
近年来,勉县加强了地域文化的宣传。2019年,利用一段汉江裁弯取直形成的河滩地建成了“沔水湾广场”,“沔”字充斥广场的各个角落;汉江河堤也进行了整治,汉白玉护栏上“沔”字随处可见。当地人逐渐熟悉了这个文化符号:哦,我们沔县的“沔”原来是这个字。

1964年那场“改名运动”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1964年那场由郭沫若提议、胡乔木助推、陕西省盲从的那场“改名运动”是应该到了好好反思的时候了。陕西一次性改了14个,名列全国第一;江西改了7个,名列第二。
孔孟之乡山东就有莘(shen)县、莒(ju)县、临朐(qu)、郯(tan)城、无棣(di)、鄄(juan)城、峄(yi)城、茌(chi)平等众多“生僻”地名,居然一个也没有改。
1964年5月3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文章提出:“应该大力压缩通用汉字的数量”,“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胡乔木在杭州看了文章后给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写信说:“郭老意见很好,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难写的生僻地名字,建议带头改一改。”刘澜涛把信立即转给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张德生又批示省民政厅办理。于是,相关部门按照领导意思一次拟定了15个“生僻地名”上报国务院。后因“虢镇”级别不够,国务院批复了14个。
陕西那次“改名运动”,根本就没有经过广泛论证,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自上而下的长官意志行为。

随意更改地名,割裂了地名的历史文化传承

简化地名皆为同音字替换,在方便民众辨认的同时未改其音,考虑到当时并不算高的居民识字率,这样做有利于民众的认读,较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化地名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在改名的过程中,有部分简化名未能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等要素,致使简化后的地名无法承载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粗暴的割裂了历史的传承脉络。
正如有读者评论所说:地名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人文传统和自然地理地貌而成,词义、词形和这片土地有不可切断的联系。学界对1964年简化普遍承否定态度,简单粗暴罔顾当地历史文化传承,对历史文化传承造成的伤害巨大。
先秦诗经中有邠风,陕南有沔水、洵河,如今只有彬县、勉县,旬阳。单从字面意思看,如何看出地名与地理的联系?诗圣杜甫旅居鄜州,写下忧国忧民的诗篇。但如今有多少人能把鄜州与富县联系起来?醴泉原意为甘甜的泉水,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如今改成了让人不知所云的礼泉,为何湖南醴陵县并未因为生僻而更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人人学过,葭字有何生僻要改为“佳县”?周至县原名盩厔,意为周旋、折旋之意。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可见,地名的传承有其独特的意义,粗暴简化不知所云。
而江苏盱眙、湖北沔阳、四川郫县,新疆鄯善这些所谓“生僻”的地名都使用的好好的,偏偏陕西这些地名断绝了几千年传承,切断文字和当地地理自然的联系。
当年之所以简化汉字,是由于当时举国上下,文盲太多。扫盲识字,成为时尚。而今已不可同日而语。适时地恢复汉字、地名的本来面目,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大势所趋。
地名生僻不是地名的问题,是觉得生僻的人的问题,花一分钟在手机上查阅就能知道的东西,为何懒得去学呢?
敢情文化就非得给无知让路?
《人民日报》2016年4月13日《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一文中说: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2016年7月22日在《改地名不能改丢了血脉》一文中,对那场改名提出批评:沔县莫名其妙改为勉县后,其人文地理根源就从此被人为掐断了
进入21世纪,和当初五六十年代文盲率普遍偏高的时候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而且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汉字输入技术的提升,人们日常手写汉字的几率也大大减少,写错别字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利用撤县设市之际接续历史文化血脉

这次官媒《勉县发布》透露的信息:2020年5月,县委、县政府向民政部就勉县撤县设市后拟定市名征询意见,民政部予以回复,认为勉县改市后命名为“定军山市"具有较大风险,可能引起舆论和公众广泛质疑;相关部门认为不妥,违反地名管理有关规定。建议考虑使用“沔”字以接续历史文脉。
从西汉初年丞相萧何设立“沔阳县”,到隋开皇三年沔阳县被嶓冢县替代,历时789年;之后,勉县经历了嶓冢、西县、铎水县名的变更,历史文脉被割裂;1283年“沔州”入籍勉县,文脉再次接续;1964年“沔县”被改名“勉县”,文脉二次被割裂。从1283年至1964年,历时681年。前后相加共计1470年,也就是说“沔”字在这块土地上已经沉积了近1500年,成为勉县地域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其实,地方一直有接续这段文脉的举动。1995年,勉县在进行撤区并乡建镇(第一轮乡镇行政区划改革)时,最初的方案就是:合并城关镇、高潮乡、何营乡和老城乡的继光村,设立“沔阳镇”。无奈,自己做不了主。最后被省民政厅给改成了“勉阳镇”。
勉县这次利用撤县设市之机,改名“沔州市”,接续文化血脉,并没有什么错。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坚持“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为自己的懒惰和无知,去嘲笑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20-08-19
地名生僻不是地名的问题,是“我觉得你生僻”。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07-21
如果勉县改市,就像户县改回鄠字一样,改回原本的字
俊秀,顾名思义,就是又俊又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