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622阅读
  • 64回复

[甘肃][传言]酒泉将与嘉峪关合并,成立新的地级酒泉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05-04-29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甘肃2004年地税纳税百强出炉 酒钢甘肃排第一

新华网甘肃频道( 04-12 12:15:21) 来源:西部商报



昨日,记者在甘肃省地方税务局了解到,近日,该局以全省地方税收重点监控体系为依托,排出了2004年全省地方税收纳税100强企业。据介绍,这100家大型企业2004年所上缴的地方税收占全省地方税收总量的32.9%。2004年纳税百强企业中,排行前三位的分别是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和中油股份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


前十位占全省地方税收的16%


据介绍,2004年,百强纳税单位共缴纳地方税收20.31亿元,占全省地方税收总量的32.9%,其中前10位企业缴纳地方税收占100强企业缴纳地方税收总额的49.3%,占全省地方税收总量的16.2%。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05-04/12/content_4048348.htm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05-04-29
地企利益最大化

酒钢与嘉峪关市召开地企联席会
2003-6-10 9:10:30


  酒钢日报讯 酒钢与嘉峪关市于6月5日在酒钢诚信广场多功能会议厅召开地企联席会。会议就地企共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双方一致强调,在铸就“百年酒钢”和提前1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酒钢和嘉峪关市要进一步建立和巩固并弘扬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精诚合作、协调一致、齐心协力、造福一方的精神,全面实现地企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


  集团公司董事长马鸿烈、党委书记梁传密、总经理虞海燕等领导,嘉峪关市市委书记张开勋、市长马光明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或发言。


  当日的联席会议,首先由酒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臧秋华通报了酒钢“十五”及“十一五”规划和需要嘉峪关市解决的有关问题。嘉峪关市副市长崔聚荣通报了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酒钢发展的意见。


  我公司本世纪前1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以铸就“百年酒钢”基业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积极拓展非钢铁领域,巩固提高酒钢西北最大钢铁联合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在2001年~2010年期间,将酒钢建设成以钢铁业为主、多业并举的集实业、贸易业、金融业为一体的富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酒钢提出需要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将嘉峪关市发展规划同酒钢“十五”发展规划协同考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统筹考虑、系统规划,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企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为充分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酒泉嘉峪关区域中心城市及市委、市政府营造“三个环境”的战略部署,酒钢希望在建设和经营工作中,进一步得到省市政府更加宽松的优惠政策,请市政府在土地使用、资源利用、财税、劳动就业等方面给予酒钢政策支持,全面支持酒钢发展建设。


  张开勋、马光明在联席会上说,酒钢的发展规划令人振奋,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酒钢的建设与发展,要把酒钢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酒钢是嘉峪关提前10年实现小康社会基础性和支撑性的力量。嘉峪关市支持了酒钢的建设发展,就是支持了自己的建设和发展。酒钢实现了10年规划目标,嘉峪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并明确提出,要依据酒钢“十五”规划,拿出嘉峪关市支持酒钢发展、服务酒钢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硬硬邦邦的整体规划。酒钢提出的问题我们一定全力解决。酒钢的建设项目、发展规划,嘉峪关市各政府部门要大开绿灯,少开黄灯,杜绝红灯。并要积极研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积极寻求能够为发展提供最大动力的政策,实现地企利益最大化。


  马鸿烈、虞海燕在讲话中说,酒钢是一直致力于自身发展和地方利益并重的讲诚信的企业。酒钢与嘉峪关唇齿相依,形成了荣辱与共、企兴市荣、协调发展的特殊历史关系。酒钢在嘉峪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多挑担子,多做工作,多做贡献。酒钢将大力支持嘉峪关市对三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工农一体化的改造。


  双方一致强调,要以发展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发展的精神状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巩固并深化“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做好发展这一当今时代的主流大文章。


此次地企联席会是应酒钢集团公司马鸿烈董事长提议召开的,为近年来的第一次。双方一致认为,本次联席会议在酒钢和嘉峪关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会议开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很有成果,并提出今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地企联席会,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嘉峪关市有关部门和酒钢有关处室的负责人也参加了联席会,并就有关具体问题发言。(黄俊白)

http://www.jiugang.com/news/ReadNews.asp?NewsID=490&BigClassID=4&BigClassName=%BE%C6%B8%D6%D0%C2%CE%C5&SmallClassID=16&SmallClassName=%CE%C4%D7%D6%D0%C2%CE%C5&SpecialID=0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05-04-29
经济发展是关键

甘肃嘉峪关市:戈壁滩上的奇迹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00:52 兰州晨报


  核心提示


  戈壁沙漠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死亡之地,而处于戈壁之中的嘉峪关,则更是古人愁肠惆怅百转的地方,从“"但愿原臣能生入嘉峪关”"到“"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流溢的全是绝望和期盼,而如今,美丽的嘉峪关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神气。近几年嘉峪关市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西部明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等殊荣;


  嘉峪关市人基于“"铁山精神”",凭凭借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朝着构建建设次省级中心城市的目标,正努力把嘉峪关市建设成为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千里通道上最具活力、最具辐射力、最具吸引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在戈壁深处的嘉峪关市人,眼光时时紧盯市场的变化,同时制定战略性的城市发展思路,希望中嘉峪关市是未来的西北“不锈钢城”,中国最佳旅游城、河西走廊最具集散能力的商贸城、数字城、戈壁明星城,进而把嘉峪关市建成河西走廊的工业能量聚集高地、人才聚集高地和人居环境质量高地。“"五城三高”"的战略构想,寄托了嘉峪关人的美好梦想;


  明天的梦想基于今天的现实,当一块块遍布鹅卵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水波荡漾、绿树成荫、高楼林立的市区之后,迎来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感叹,中央一位首长视察嘉峪关之后,由衷地予以感叹和肯定:“"北京有皇气,上海有财气,大连有名气,苏州有秀气,而嘉峪关则有神气!”


  嘉峪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


  嘉峪关,属大陆性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85毫米,蒸发量2149毫米。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薄弱,属国家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属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风吹石头跑,遍地没有草,树上没有鸟”"是其过去历史的真实写照。


  4月1日,记者来到嘉峪关市。站在宽广的雄关广场,不敢相信这里曾是戈壁的鹅卵石遍地的戈壁;漫步在宽敞笔直的街头,总疑心自己是在江南的某个城市休闲;凝视吐绿的柳芽和含苞孕蕾的花卉,心里反复出现的是那首遥远的吟颂:“"春风不何时度玉门关?”";在深邃的而星群密布的天幕下,灯光灿烂的大楼告诉记者这不是海市蜃楼,而每一个灯光闪烁的窗户,都如市民含情的眸子,倾吐着对自己家园的爱恋:“"依旧边关明月夜,更无人赋断肠诗。”"——--嘉峪关市,这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矗立于雄关脚下,向一望无际的戈壁拓展!


  昔日嘉峪关


  素有天下雄关美称的嘉峪关,虽然在历史上是一个屯兵要塞,但除了“"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的哀唱之外,就是戈壁上成群出没的黄羊张扬着生命的力量,孑然而立的雄关在驼铃的叮当声中独对太阳的起起落落。在二十世纪初,真实的嘉峪关是“"有小城一座,历年兵祸,城内已颓废,城外有居民约五六十家,街市房屋矮小破败,居民亦穷困无活气”"。


  雄关在苍茫的戈壁中等待。而嘉峪关市的城市建设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起起落落。1958年,酒泉钢铁公司在此选址建厂,“"千年等一回”"嘉峪关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一个几万多人的建设队伍开进寂寞的戈壁,在黄羊惊恐的注视下,写下了富有历史意义的一笔。到在1960年缓建以前,千里戈壁上已经留下了十几幢宿舍楼和百货大楼等建筑物,形成工矿区城市的雏形。1964年,曾经下马的酒泉钢铁公司恢复建设,嘉峪关市也开始筹备,1971年底,嘉峪关市与酒泉钢铁公司合并为政企合一的市建制,城市建设由酒钢统筹安排。“"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理念,使嘉峪关市在近10年内,除新建11幢单身宿舍楼外,均建“"干打垒”"平房。1980年后,虽然政企分设,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城市建设进度缓慢,居民职工住房紧张,欠帐甚多。


  发展和困难交织在一起,沉甸甸地摆在了嘉峪关人的面前!


  经济发展是关键


  已经在嘉峪关市工作多年的市委书记张开勋告诉记者,面对困难,嘉峪关人苦苦思索城市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1999年,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给嘉峪关市带来了一股和暖的春风,期待中的嘉峪关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从嘉峪关的实际出发,逐步探索形成了积极实践建设“"五城三高”",在全省提前十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实现初步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次省级省级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五年,已成为嘉峪关历史上改革与发展最快的五年。


  面对这种发展,张开勋书记脸上流溢自信的微笑。他说,刚刚过去的2004年,应该是嘉峪关市发展史上的黄金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7.7%,创十年来最高增速,经济总量达到44.4亿元,是2000年的2.48倍,提前实现了“"十五”"期间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嘉峪关”"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2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3000美元的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7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许多超前构想的蓝图很快走向现实。张开勋书记说,嘉峪关城市建设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着力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只能从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但要想改变荒凉的戈壁,不但需要战胜自然的勇气,更需要坚韧和执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嘉峪关人民集体的力量和奉献。


  戈壁绿洲的背后


  记者来到嘉峪关的时候,正是当地人民植树造林的时间大好时机,记者在当地东湖绿化点看到,到处都是义务植树造林的人群。 鹅卵石遍地的戈壁滩上造树,其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植树现场记者看到,每个树坑1.2米见方,要都事先把挖出里面的鹅卵石挖出,然后再填满从远方拉来的土壤和肥料,然后开始种树,每一棵树的成本高达500多元!但就是在再这种艰难的困难面前,嘉峪关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绿色希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止2004年,嘉峪关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63万亩,其中建成区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45万亩,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到50万人次。义务植树824.56万株,种植各类草坪、草花237.32万平方米。建成了总长64公里的防风林带一期工程,基本形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城市绿化圈。经过努力,嘉峪关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由有1994年的4.9平方米提高到13.7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92.5公顷。城市绿地面积达到1030.8公顷,绿地率达到了30.4%。建成了雄关广场、迎宾湖旅游园区、酒钢职工游乐园、关城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施工、高效能管理的大型公共绿地和酒钢休闲广场、十号门游园、六叉路街心花园等一批档次、品位较高的街头绿地。在这一组数字的背后,同时有着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些绿地一共开挖回填土石方达到102万立方米!勤劳的嘉峪关人民,无疑又用自己的汗水筑起了一道新的绿色长城,书写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恢弘巨著。


  记者在街头漫步时,不时可以看到正在萌发生机的草地和枝头吐绿的树苗,在干净整洁的人行道上,老人和孩子们悠闲地嬉戏,如果不提这是嘉峪关市,谁又能会想到脚下的土地原是毫无生机的戈壁滩呢?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采访中,市委书记张开勋书记感叹,他说,国内外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超过50%,这个地区就开始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嘉峪关市城市化率达到88.8%,已经具备了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条件,因此,嘉峪关市委、市政府考虑尽快将城市和农村融合起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全市的产业、人口、城市功能有一个充分的集中、分工和回旋空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二、三产业高度发达。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了总体发展规划。在短短的两年内,先后实施了城区到各镇的道路改扩建工程,完成了新华路、五一路等市区主干道向农村延伸的延伸工程;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从国家开发银行成功融资1.1亿元,开发建设8平方公里的新市区,将城市规模向农村扩展;积极争取到“"甘肃省嘉峪关工业园区”"项目,开发建设嘉东、嘉北工业园区和双全农业综合开发区,目前已经入住企业75户,建成投产33户;支持酒钢建成了高科技种植园、养殖园,开发建设10万亩葡萄基地和国际标准葡萄酒生产线。这四大工程的实施,已经成为嘉峪关市推进城乡智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通过工程的建设,城市规模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3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1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构建出一个璀璨耀眼的嘉峪关城,市委、市政府也将其作为最大的资产来经营。


  与此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用城市化标准进行改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市财政先后投入250万元,农民自筹9100多万元,建成标准居民点120个,农村小康住宅改造率达到93%;累计投资660万元,完成了村组道路改造,实现了村村组组都有柏油马路的百年愿望;先后投资7100多万元,建成了拱北梁水库、双泉水库、双泉节引工程、安远沟水库,完成标准渠道250多公里,解决了农村用水困难的问题;农村造林9.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0.7%提高到今天的3.4%,并完成退耕还林3.6万亩,防沙治沙1万亩,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投资500多万元,建设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8.3%,电话普及率达到72.2%;筹资2000多万元,对镇政府、村委会、中小学、卫生院等公共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和建设。


  4月4日,记者到部分农村进行了解,看到的是一个和谐的花园式的新农村,村村组组都通着柏油马路、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那些建成的小康住宅气势恢弘,分外洋气,各个庭院都是一座花园,如果不是特意提醒,根本想不到这是建在戈壁滩上的农村,恍若在江南的水乡。


  嘉峪关市:戈壁滩上的奇迹


  在戈壁进行改善环境改善,做水的文章显得十分必要,而环绕嘉峪关的迎宾湖和东湖宛如两颗明珠,环绕着嘉峪关市区。这两座湖都依靠双泉水库的泉水构建而成。迎宾湖库容135万立方米,景区内水波荡漾,草木繁荣;正在进行后期建设的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更具大家手笔,东湖湖面面积达56万平方米,库容315万立方米。清澈见底的湖水在微风中荡漾,不仅调节了嘉峪关市的空气湿度,更是人们休闲旅游的绝好去处。记者环视着两大人工湖,不仅为嘉峪关人神奇的想象力折服,而且更感到,这就是嘉峪关的肺,透析悉和谐与俊秀的肺。


  勤劳勇敢的嘉峪关人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更为宏大的奋斗目标。嘉峪关市市长马光明说,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最根本的是看其内涵而不是形式,看其质量而不是规模。在规划中嘉峪关市在规划中注意和突出了城市布局和环境建设的和谐性、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规划管理的权威性。依据城市环境机理与功能,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景观资源,强化以城市园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水平,优化人居环境。目前,嘉峪关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


  基于这种设想,嘉峪关市将继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争取每年扩大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到2008年,力争全市绿地率达到34.26%,绿化覆盖率达到35.81%,人均公共绿地达14.22平方米。在今年实现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申报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城市,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如果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很难得到和谐的统一,而嘉峪关人凭借一种精神,执着地营造和人愿望相近的生态环境,而且是在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一些外国游人游览了嘉峪关之后,由衷地感叹,嘉峪关的矗立,是象征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块丰碑! 本报记者 严冬

http://news.sina.com.cn/c/2005-04-11/00526345014.shtml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05-04-29
拆分酒泉,在兰--乌之间构建一中心城市

关于加快甘肃省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构想


2005-2-23 15:36:20 文章来源:甘肃政研网 作者:屠锦敏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一般用城市化水平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反映一个地方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及文明进步程度。国际通行标准认为: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市发展初级阶段,在30%-70%之间为快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发展成熟阶段。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2000年我省城市化水平(市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01%,比全国平均水平36?09%低12?0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27位。2002年我省城市化水平为25?96%,比全国平均水平39?1%低13?14个百分点;2003年我省城市化水平为27?38%,比全国平均水平40?53%低13?15个百分点,呈继续拉大差距的趋势。


  在西部12省区中,我省城市化水平排在第9位,位居西北5省区最末位。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城市化水平近几年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前10年。2000年至2001年增幅为0?5%,2001年至2002年增幅达1?45%,2002年至2003年增幅达1?42%。可见,全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预示着甘肃城市化即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研究确立全省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全省城市化发展提供政策指导,确保全省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我省可以借鉴与我省基础相当但城市发展较快的省市的经验,缩短探索过程,认识自身现状,准确定位,取各省之优,结合实际形成最佳发展方案以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应把加快城市化发展作为全局性的战略决策


  为了加快甘肃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工业强省的战略,这一战略无疑是加快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工业化战略是就全省全局而言的,苏荣同志指出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也只能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一些地方发展工业,不是每个县、乡都能提工业化。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我省市、县、乡普遍适用的发展战略?应是城市化。城市化既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又是对各市、各县、乡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战略。工业化带来的人口聚集,可提供就业岗位,推动城市的扩张,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的进程使城市发展了,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又为发展工业、争取项目、吸引投资提供了平台,促进工业化进一步发展。一般的规律是30%以下的城市化水平时,是工业化拉动城市化,30%—4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时,是城市化加快推进工业化,而我省正处于这样的交替时期,及时地把加快城市化作为全局性的战略决策十分必要。


  二、抓住机遇,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有甘肃特色的城镇体系


  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而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西部大开发投资向西部倾斜,与我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化在政策上是相吻合的。现阶段工业化的拉动作用和政策环境为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应抓住这次机遇,使我省的区域性的和城镇的基础设施得到一次大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向前迈进一大步,形成“一心一轴四个层次”的有甘肃特色的城镇体系。一心即以兰州都市圈为中心,一轴是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城镇发展主轴建成一批大中城市群。四个层次是指继续发展特大城市兰州;沿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培育一批大中城市;放手发展县城;抓好以50个左右省部级试点镇为重点的建制镇。


  为了形成这样的城镇体系,《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城市化水平预测是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34%,城镇人口达到915万人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城镇人口达到1270万左右。制定这项指标的主要依据:一是2002年底,我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约13个百分点,全国前10年平均每年增加约1个百分点,我省在今后20年也必须保证这样的增长速度,否则与全国的差距将越拉越大。二是我省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加速期(30%),递增速度将会加快,今后10年或稍长时期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是可以达到的。


  三、城市化是以非农手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省自然条件差,若单靠发展农业来解决“三农”问题,无疑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是否可用非农化的思路反弹琵琶,加快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城市化带来的农村人口转移,使农村人均占有的生产资料相对增多。农民经商、搞旅游、务工挣到的收入的增加,将会占到农民总收入和增量的大部分,会比单纯依靠农业增加收入来得快,这部分收入又可以用来反哺农业,促使农业向科技化、产业化迈进。据统计,我省2001年劳务输出中农民达到227?2万人,2002、2003年年均增加都在20万人以上,如农民外出打工平均每月按500元计,仅劳务输出全省农民每年就可以增加约12亿元以上的收入(2001年农民劳务输出总收入达136亿元)。这部分收入对提高全省农民的人均收入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四、城市化发展一定要研究大中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战略


  无论从全世界、全国还是我省看,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经济活动都是起主导作用的。如2001年上海以全国1%的人口和不足全国0?1%的土地面积,提供了全国5?2%的国内生产总值、12?2%的财政收入和11?9%的外贸进出口额。据我省2001年的统计,占全省土地面积18%、人口不足20%的14个城市(当时是6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占了甘肃全省60%的国内生产总值、70%的工业增加值、59%的财政收入和70%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3年上海提供了全国5?36%的国内生产总值,13%的财政收入和13?2%的外贸进出口额。我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兰州,以全省11%的人口和3%的土地面积,提供了全省34%的国内生产总值,25%的财政收入,40%的工业增加值和56%外贸进出口额。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聚集效应是不容置疑的。再从投入看城市发展与扩张成本,一般大城市、特大城市由于规模效应,其扩张需要的人均成本是小城市的1/6—1/8。从中不难看出,发展大中城市成本低,效益高,带动性强,既能为大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又能充分发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作用;同时还能通过大力发展大中城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支持、反哺农业。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说,都应十分重视大中城市的发展和其发展战略的研究。


  因此,我省首先要突出、扶持、加快特大城市兰州的发展,形成发展速度快、带动性强的中心城市。兰州已经是特大城市,是控制限制,还是继续发展?我们认为现在还不到限制的时候。兰州市科技人才密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位靠前,综合科技实力名列第9位,因此兰州市应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力量雄厚和城市基础设施较好的优势,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和城市的文化品味。要尽快发展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加大用现代科学辐射带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我们在《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建设兰州都市圈的设想,将白银、定西、临洮等划进此经济圈,扩大兰州的辐射带动空间,编制一个高起点的规划,使其发展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真正的中心城市,发挥出都市圈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除加快发展特大城市兰州外,沿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这条全省城镇发展主轴,争取用10年或更长的时间,将酒嘉、张掖、武威、天水、白银发展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带动西部,强化提升敦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带动陇南、陇东区域性经济发展。发展金昌、定西、陇西为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加上该轴两翼的平凉、庆阳、武都、临夏等中等城市,再加上一批小城市、县城和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就可以形成一个以大中城市为骨干的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


  五、适时调整城乡行政区划,整合城市资源


  我省在兰州这个特大城市和天水、白银两个中等城市之间没有大城市,应适时调整我省的部分行政区划。首先,嘉峪关是以酒钢为主,职能比较单一的工矿型城市,且市区范围小,又无农村可带动,而酒泉则是一个缺乏工业的城市,这两个城市通过资源整合,既能使城市职能和优势互补,又在乌鲁木齐与兰州之间尽快形成一个中心城市,同时也弥补了我省大城市的空缺。应把敦煌升为地级市,下属安西、肃北、阿克塞三县。提升其规格、档次和知名度,将敦煌规划建设成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这样,我省既增加了一个大城市,也没有减少地级市的总量。


  现在,兰州市的建设和拓展已受到用地紧张的严重制约,兰州市城关区的人均建设用地已到了国家规定的下限,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与上海的中心城区持平。这样的密度,如何谈改善环境和搞大面积的城市绿化,只能是环境越来越恶劣,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兰州市政府也正在探讨和酝酿将市区东扩,将榆中县或榆中县邻近兰州的地方划归兰州市区,我们建议可加快这项工作的进度,为兰州的发展拓展空间。


  另外尚有几个中小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也值得研究。


  行政区划调整,外省均已根据自身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动了起来。如浙江省将余杭县、萧山县都划归了杭州市,变成了区;广东将花县、藩余划归了广州市,变成了区,将顺德划入佛山变成了区;陕西省将临潼划归西安市等等。各省也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撤县建市、撤县建区、撤乡建镇及撤乡并镇等工作,我省也应抓住机遇,整合城市资源。


  六、加强干部配备,为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组织保障


我省的城市化在全国和西部都已处在相当落后的地位,为了加速我省的城市化进程,省委在配备各市、州一级领导班子时,加强具有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知识的干部的配备,同时要求各市、州在配备县级城市班子时也注意这个问题。另外要加强在职干部这方面的培养、培训,中组部和建设部每年都要举办地级市长培训班,我省省委组织部和建设厅也已开展对县级及以下城市的市长、县长的培训。通过加强干部队伍配备,加强城市主要领导的培训,为加速我省的城市化进程提供组织保障。
http://www.gszy.gov.cn/news1/shownews.asp?newsid=3003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05-04-29
以下是引用anrye在2005-4-28 13:56:35的发言:
官员们的地位难道真比经济发展、百姓福祉更重要吗?

百姓,百家姓也。官员也是百姓的一部分。和谐社会需要我们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也不能把官员与百姓对立起来,否则是和谐不起来的。和谐就是相互妥协。

—— 红太阳是黄的!——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05-05-04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格和官员的地位,是有联系的。城市建设的好了,地位自然提高。就算是不提高城市的地位,国家也会合理安排,根本不需要通过提高城市地位来提高官员地位。而城市发展了其地位也理应提高和官员的地位关系不大。所以认为建设高规格城市是为了满足官员的私欲的论断是错误的,显然国务院的领导不是傻瓜。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05-05-05
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最根本的是看其内涵而不是形式,看其质量而不是规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05-05-06
15个副省级城市为:武汉、沈阳、厦门、深圳、大连、西安、宁波、杭州、哈尔滨、广州、长春、成都、济南、青岛、南京。兰州不在副省级之列!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05-05-07
所有副省级市的权利省会市全部都有。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05-05-07
省会市无须再申请副省级市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05-05-08

的确,发展是硬道理。省会城市无须再申请副省级,国家也应停止审批。就像高校申请副部级一样,这只是个虚名而已,哈佛大学是甚麽级别不得而知,但其校长来华时国家主席也接见了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3-07-17
真应该酒泉和嘉峪关合并!可惜十年了都没消息了。。。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3-07-19
十年了,帖子翻出来了,但是还是没合并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3-07-20
        中国已经从“强权”支配,转入“常人”治理的时代,“改革”需要在不断的妥协中前进。

       “酒嘉重组”或狭义理解的核心部分“强强合并”,形成甘肃西翼“大城市”,同时安置性兼顾置换敦煌升格为地级市,实现“敦煌大梦”,是甘肃省区域发展规划布局的一项战略目标,剩下的就是地方利益集团在重组过程中利益再分配最大化的角逐博弈。

        一样的“食材与配料”可以烹制出不一样的“菜肴”,一样的“方案与目标”可以博弈出不一样的“结局”,一样的“天空”可以有“晴与阴”两样的天!

        如果按核心“点”状聚集体比较,“单核”适域形态的嘉峪关市城市化集中度和综合经济实力超过甘肃省绝大多数县(区)域聚集体。由于区域内重大工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已经规划布局完毕,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老酒泉肃州区为代表的甘肃省河西区域任何县(区)域经济体都不可能超越嘉峪关市,或许根本就没有超越的机会。

       与城市化“单点”聚集不可分割“适域”的嘉峪关市不同,酒泉市是一个县域“多点”聚集“广域”的区域。在国家竭力控制行政管理人员总量的情况下,酒泉市任何县域的分离升格,无论在人力资源组织原则和区域管理体系上都将导致酒泉市成为一个“残市”。

       ——近30年“酒嘉合并”博弈的实践证明,一省之下平级的“一个政治集团”显然是博弈不过姻血相连捆绑在一起的“一个政治集团”+“一个政治财团”的。只要接受工业化主导的发展策略,“两酒一嘉”很快就会“合并”成“一家”,老酒泉肃州区就会进入更快的发展车道。否则就将持久地拖下去,时间结果会倾向那一边显而易见。

       “用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来谋划嘉峪关和酒泉未来的发展,真正推进酒嘉一体化”。只要能达到“所有人”的终极目的,过程简约是“维稳”发展和节约时间与成本最好的手段。其实解决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现酒泉市级机构整体移驻“换防”敦煌,筹组大“敦煌市”。同时,嘉峪关市接管肃州区、金塔县和玉门市行政区,借鉴湖北省荆州与沙市、上海市宝山区与吴淞区合并范例,按照行政区划调整“留名不留驻”的均衡原则,筹组新“酒泉市”。并由“新酒泉”为“大敦煌”的筹组“赎买”辖区内原酒泉市级机构资产还建,两地协商自行解决,不用花国家和省上的一分钱。

        ——“政企”驻地及名称配套一致,迁移原“酒泉市”市级机构,要比迁移“酒钢”庞大的不动产要容易得多!保留城市发展的核心主体,要比保留城市的名称更为重要。而且从道义上讲,满足了“所有人”处心积虑的“酒泉合并嘉峪关”,撤销“嘉峪关市”行政建制的愿望。全面实现“专家”和“人民”,敦煌升地级市,“酒嘉合并”建设“新酒泉”的终极目的。 由此因势利导,在控制“公务员”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甘肃省的“敦煌大梦”。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3-07-21
回 未央小色狼 的帖子
未央小色狼:真应该酒泉和嘉峪关合并!可惜十年了都没消息了。。。 (2013-07-17 19:09)

        呵呵! 当年计划经济三年困难酒钢下马,酒泉及周边地区支撑不了数万酒钢人的生计,酒钢被迫解体四处觅食求生存,所以以后再上马就成立了省直辖的嘉峪关市,物资供应省直配给,以减轻酒泉地区的负担。

        而后酒钢上马赚钱了,每当酒钢“红火”时,合并的喧闹就随势周期性涨落,就想沾点好处,吃点荤腥。这回钢铁企业全行业“夕阳”了,怕沾包惹上大量失业社会救济等的负担,又蔫吧悄悄不造势了。

        ——整个分分合合的喧嚣就是只想捞好处,不愿承担责任和义务的闹剧。
[ 此帖被jinshi在2013-11-11 01:48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