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历史悠久,自汉置回浦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始设临海郡以来,史志均有记载。然而,对临海郡的建置、境域、郡治等问题,各说不一,县有讹误。为此我们重新作了考证,现分述如下:
一、建置沿革
临海郡地域,先秦时期属越族的一个分支瓯越居住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瓯越王及毗邻的闽越王废为君长,置闽中郡,但形同虚设。瓯越首领摇在兴汉灭秦过程中,以佐汉之功,于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被汉王朝封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市),号东瓯王。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闽越发兵围瓯越,东海王向汉王朝求援,汉兵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海王请举国内徒,获准后迁居至江淮间。此后近半个世纪,本地域虽在汉王朝心目中是块废墟之地,但实际上仍然居住着不少瓯越人。所以,到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汉王朝又在此设立了回浦县,属会稽郡。辖境大致包括今台州、温州、丽水及福建东北沿海的一部分地区。县治在章安(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会稽东部都尉亦曾一度徙此。这是本地域最早建立的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26),回浦县改称为章安县。汉顺帝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治在今温州市城区)。献帝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西南部境域建松阳县(治在今丽水城区松阳县)。三国吴大帝时,分章安西北部境域,设立始平县(治在今台州市天台县),后又后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设立临海县,均属会稽郡。
三国吴废帝(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境域,设立临海郡。这是台州地区立郡之始。立郡时间,史志记载比较一致。嘉定《赤城志》曾说是太平三年(258)。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载:太平二年春二月,以会稽郡东部为临海郡。以后各史志均认定为太平二年,再无异议。但临海建郡时辖哪些县,记述很不一致:
(1)《宋书·州郡志》:章安、临海、始平、永宁、罗阳、松阳、罗江七县。
(2)《太平寰宇记》:“分临海、始丰、松阳、罗(阳)四县以置临海郡。”
(3)嘉定《赤城志》:“治章安、临海、永宁、松阳、始平、罗阳六县。”
(4)《补三国疆城志》:“领章安、临海、南始平、永宁、宁海、松阳、安阳七县。”
(5)民国《台州府志》在沿革表并记(2)~(4)说后,取六县之说。
(6)新编《浙江地理简志》:“章安、临海、南始平、永宁、松阳、安阳。”
以上记述,当以《宋书·州郡志》记载为是。其他各说都有讹误。一是(2)~(6)说皆脱漏了罗江县。原因是没有查阅《宋书·州郡志》“晋安太守”条载。该条下明确记道:“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晋武帝立晋安郡,度属”。即晋安郡未建时,罗江县一直属临海郡。又三国吴时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异物志》“安家之民”条载:“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也”。安阳,吴末帝孙皓时改罗阳县名为安阳县。《临海水土异物志》是记述临海郡境内的习俗和物产方面的志书,由此可证,吴时罗江县属临海郡无疑。二是第 (4)说列入尚未建立的宁海县,当误。三是(4)、(6)两说中的南始平,实际上即始平,因魏改平陵为始平,故吴始平有南始平之称。此外,第(2)说无章安、永宁两县,系明显脱漏。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灭吴后,析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并将始平县改称始丰县,安阳县改称安固县。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后,将临海郡的罗阳县以山势水流之便划归晋安郡。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到横屿船屯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至此,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安固、松阳、横阳8县。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松阳、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这个境域大体固定为后来的台州地区。穆帝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县),属临海郡。新编《仙居县志》“县城考”条曰:“《台州府志》载,晋永和三年(347),仙居旧治在盂溪前金家店。万历《仙居县志》载,晋永和三年(347),仙居旧治在西郭(良+刀)演武场北。金家店,今地虽无考,但‘盂溪前’与‘西郭垟演武场北’大体一致,故当时仙居县治可确定在今光明山一带。今之县城地处盂溪南侧。万历《仙居县志》载为晋永和四年(348)县令羊(火+斤)筹迁,当时无城郭。”此后,直至南朝陈时,临海郡一直领章安、临海、始丰、宁海、乐安5县。
综上所述,六朝时期,本地域的政区建置,经过多次调整,始设了临海郡。后来又通过一次大的分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郡县建置。
二、境域变化
上面已经提及,三国吴废帝太平二年(257)析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辖临海、章安、始平、永宁、松阳、安阳、罗江7县。这7县大致是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置回浦县时的境域,总的看法较为一致,但亦有争议。经查考有关忠志,大体可以这样划定:临海县境相当于今临海、三门、黄岩、温岭县的西部;章安县的辖地相当于现今的黄岩、温岭、三门和临海4县东部的部分境域;始丰县,相当于今天台、仙居县境,及新昌县、磐安县和缙云县东部的部分境域;永宁县包括今温州市区、永嘉、乐清、瓯海和玉环县境域,以及温岭、黄岩的部分境域;安阳县(原罗阳县),辖今瑞安、平阳、苍南、洞头、文成、泰顺县境;松阳县,辖现今丽水市境内的大部分境域;罗江县,在今福建罗源、连江县境域。
上述各县境域,争议较多的是永宁县。多数学者认为:东汉建立的永宁县(简称汉永宁)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建立的永宁县(简称唐永宁)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汉永宁与唐永宁不能截然分开,有其内在联系。有的甚至说唐永宁即汉永宁。地方史志的记载,亦有上述几种不同说法。
据《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载: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又据《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等载,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南部,新置永宁县。武周天授元年(690)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得名。可见,唐时新置的永宁县,从境域上讲,是汉永宁县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今黄岩和温岭西部的相当一部分境域属汉时的永宁县。再则,东汉立的永宁县已在隋平陈后改名为永嘉县,唐时新置永宁县时,原永宁县已改名数十年,故取原永宁为县名,也是合乎情理的。
由此看来,三国吴时,临海郡的境域,横跨现今的台州、温州、丽水三个地方及其所辖的26个县(市)和绍兴、金华两市的新昌、磐安2县的一部分,以及福建省东北部的罗源、连江等县的部分地域,陆地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
西晋太康元年(280),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松阳、安固、罗江8县。太康三年(282),罗江县划归晋安郡。太康四年(283)临海郡新增加了横阳县。横阳县是从安固县分出来的,即今平阳县县境。东晋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置永嘉郡后,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穆帝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地置乐安县。从此,临海郡境域大体不变,共辖5县,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三、郡治变迁
临海郡郡治设在何处?尤其是建郡之初,一直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嘉定《赤城志》:“以会稽东部立临海郡,治临海,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属扬州,寻徙治章安。”
《晋书·地理志》:“临海郡,吴置,统县八:章安……”按《后汉书·郡国志》曰:“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因此,《晋书》是认定郡治在章安的。
《宋书·州郡志》:“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又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孜章安也。”《宋书》则以章安为临海郡治所。
明代曾经做过南国子监祭酒的温岭人谢铎,在他纂的弘治《赤城新志》中说章安“滨海薄山,鱼龙所腥,豺虎所穴”,以此作为临海郡的治所“理所必无”。
清代学者临海人洪颐煊,引《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等,在《台州札记》中认为:“郡治章安无疑。”民国《台州府志》采纳了洪氏的说法。
新编《浙江地理简志》:“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治章安。”
新编《临海县志》:“析会稽东部置临海郡,郡治设在临海。”
上述各说,主要不同点:一是建郡之初,郡治设在临海,后徙章安;二是临海没有设过郡治,一直是在章安;三是,章安从来没有设过郡治。
经过考证,我们认为:嘉定《赤城志》的说法比较合乎情理,即初治临海,寻徙章安,其后复治临海。理由是:
(1)临海县至迟建于吴太元二年(252),临海郡则立于吴太平二年(257),县先于郡。若是因郡治所在地而名,取名临海,顺理成章。如果郡治一开始就设在章安,那么为何不称章安郡呢?若是因山而名,据《临海记》载,临海山在临海县北,正好说明立郡之初治在临海,而决不会设法治章安而取百余里以外的小山为郡名。
(2)嘉定《赤城志》在“叙州”中认定:“初治临海”,同时还在第二十七卷“寺院’中记载:“永庆院,在州(指宋时的台州州治临海)北一里,即古郡治,旧名白云延寿庵。”明确地记述了郡治的具体地址。
(3)据《太平寰宇记》载:“分临海、始平、松阳、罗(阳)四县以置临海郡。”从上述记载看,确是漏了章安、永宁两县,但考其原委,实属疏忽。因为在同一节记述中,已提及“改回浦县为章安县,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该书系官修的史书,且其成书时间早于嘉定《赤城志》200余年,此条记述,临海先书。故据“先书者,郡所治也”的原则,同样可以认定,临海当属“郡所治也”。
(4)立郡之前,始平、临海已经立县,郡域正在向西部内地拓展。吴时在郡内所建的寺院、宫观共13处,除始平县7处外,有6处在当时的临海县境,由此亦可佐证立郡之时,临海已初具设治条件。
至于“寻徙章安”,从现有史实来看,章安确曾长期设过郡治。《晋书·地理志》等都有“治在章安”的记载,证实晋代以后郡治在章安。当时的章安,无论从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确实都优于临海。尤其是海上交通,章安较为发达,起码在东晋分临海郡南部4县设立永嘉郡以前,与南部各县的联系主要依靠海上交通。因此,初治临海以后,发现不如章安理想,从而徙治,这是完全可能的。至今章安故地,汉晋之砖瓦,六朝之青瓷,满目皆是。如若谢铎主修《赤城新志》时,能亲临其境,决不会得出“理所必无”的结论。
再说“其后复治临海”,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4县为永嘉郡,临海郡所属的章安、临海、始丰、宁海等县,和后来新置的乐安县,从地理位置来看,章安显然偏东,而临海恰是中心。从始丰、乐安沿溪而下,临海正处于两溪的汇合点,再顺流而下,可达章安而入海,与海上交通联接;加上东晋以后,北上的陆路交通逐渐开发,临海又是三条陆上通道的交汇点,因此,后又复治临海,就交通来说,已优于章安。
据民国《台州府志·金石考》载:清嘉庆时,临海县东乡滥田村出土了两块古砖。一块左侧十二字称“咸康七年八月十日富茂藏作”,右侧十字称“临海郡太守□载令魏在”,另一块左侧十七字:“咸和五年太岁丙寅七月廿三日吴思功作”,右侧十四字称“郡太守孔县令羊右尉番明年番同”。经考:“东乡滥田村”,系今临海市大田镇塘里乡滥田村,距市区9公里。两砖均有“郡太守”等字样,可以这样认为:东晋咸和年间(326~334),临海郡的重心已逐渐由章安向临海转移。到了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孙恩以海上为根据地数次进攻临海郡,靠海的章安难以立足,太守辛景只得改在临海大固山凿堑坚守,此后复治临海,当有可能。
此外,还有梁代曾一度徙治始丰之说,前人已作否定,本文不再赘述。但在战乱不断的年代,不排除有短暂迁徙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