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8 修訂版
1.臺北市
初設64町,未變。(昭和町、堀川町為通稱町名,非地籍,不計)
初(區初設都自1935年起)設77區,陸續增加到90區,1944年減區至61。
(終戰前夕是否再減區未詳)
終戰時64町、19大字。61區。
2.基隆市
初設28町,未變。
初設25區,1941增至30區,1945.8因疏開減至16區。
終戰時28町、11大字。16區。
3.新竹市
初設15町,未變。
初設16區,後增至25區。
(懷疑終戰前有減區,但市志載終戰時25區)
終戰時15町、31大字。25區(?,懷疑因疏開減至9區)。
4.臺中市
1916年設通稱町名30(非地籍),1926設31町(地籍)。
初設10區,後增至12區。
終戰時31町、15大字。12區。
5.彰化市
初設通稱町名(非地籍)15,後增至38。
初設20區,後減為9區。
(
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認證戰前9區)
終戰時0町、13大字。9區。
6、嘉義市(比較模糊)
初設15町。
1935設19區,1937減至14區,1941增至16區,1945年7月因疏開減至8區。
(縣志、市志有多種記載)
終戰時17町,15大字。區數7或8。
7.臺南市
1916通稱町名(非地籍)31。1919正式31町(正式,地籍上的町,在臺灣還是第一次)。
1937再新增通稱町名7。
初設42區,後陸續增至45區。1942後(?)減至18區,終戰前因疏開減至8區。
終戰時31町、12大字。8區。
8.高雄市
1912通稱町名(非地籍)15,1925正式14町。
初設20區,後陸續增至33區(新南群島區人口為0)。
終戰前因疏開減至17區(行政長官公署檔案,未詳是否包含新南群島區)。
終戰時14町、33大字。17-18區。
9.屏東市
1918通稱町15。
1939設21町,未變。
初設16區,1939市域擴大反減區至13。
終戰時21町,6大字。13區。
10.宜蘭市
1941設11通稱町(同區),1943減為7通稱町(同區)。
今地籍圖仍保留宜蘭城4門4段(原4小字)間邊界,而非通稱町打破小字界。
終戰時0町、12大字。7區。
11.花蓮港市
1940設26區,1941減為15區。
大字花蓮港下分22小字。
終戰時0町、5大字。15區。
[ 此帖被hqq在2018-01-09 15:5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