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46阅读
  • 5回复

[地方沿革]最为详尽的宜兴历史沿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3-11
【宜兴历史沿革】
宜兴古称荆邑,邑因境内荆溪得名。春秋时属。吴灭属越(前475年——前306年)。越灭属楚(前306年——前223年)。楚灭属秦(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阳羡县,县名源于荆溪之阳多沃羡(“羡”读作yàn,通“衍”),属会稽郡(治今苏州),为我国最早的秦县之一。西汉高祖五年(前202),阳羡县令尹灵常从征,历时七年,建立功勋,十二年(前195年),被封为阳羡侯,阳羡县改称阳羡侯国,阳羡侯国传三世:定侯灵常-共侯灵贺-哀侯灵胜。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癸酉,阳羡哀侯灵胜薨,无后,国除复为阳羡县,仍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属吴郡(治今苏州)。三国吴黄武初年(222),吴国首任丞相孙邵封阳羡侯,阳羡县复为阳羡侯国。公元225年孙邵病逝,国除复为阳羡县,仍属吴郡。三国孙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改属吴兴郡(治今湖州)。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至永嘉四年(公元310年),阳羡周处长子周玘三兴义兵,晋王朝为表彰其功,于永安初年(公元304年)置义兴郡(治原阳羡县城,今宜兴城),属扬州(治今南京),初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计六县,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增设绥安县,合七县。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义兴郡属南徐州(治今镇江)。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义兴郡,合古阳羡县地域之阳羡、国山、临津三县为县,并以郡名义兴为县名,属常州(初治今常熟;后移治晋陵,即今常州)。炀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罢常州改为毗陵郡(治今常州),义兴县属之。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升义兴县为鹅州,下辖阳羡、临津二县。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鹅州为南兴州,次年(公元625年)复为义兴县,属常州(治今常州。注:武德三年毗陵郡已复为常州)。唐元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常州为晋陵郡(治今常州),义兴县属之。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改晋陵郡为常州,义兴县属之。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义兴县一度改属润州(治今镇江),次年(公元760年)复属常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名为宜兴县,属常州。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升为南兴军。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仍改为宜兴县。次年(公元1278年)升为宜兴府,属常州路(治今常州)。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复为宜兴县,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又升为宜兴府。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为宜兴州,仍属常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月戊寅,朱元璋改宜兴州名为建宁州,属常州府,寻复旧名宜兴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宜兴州为县,属常州府(治今常州)。清初因袭明制。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二县,同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宜兴、荆溪二县改属镇常通海道。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荆溪县,并入宜兴县。1949年4月,宜兴解放后属苏南行政公署,同年6月改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改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宜兴属之。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宜兴属无锡市。1988年1月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7号】撤销宜兴县设立宜兴市,由江苏省直辖。【注】宜兴建市后,实为无锡市代管,但未见有关文件









[ 此帖被lhqsrc在2022-05-27 11:3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3-11
【附】义兴郡(公元304-589年)——郡治在今宜兴市城区(原阳羡县城),辖七县:
1、(新)阳羡县——公元304年析原阳羡县设,今宜兴市东部,(新)县治在今宜兴市新街镇百合村附近; 2、国山县——公元304年析原阳羡县设,今宜兴市西南,县治今宜兴张渚镇五洞桥附近; 3、临津县——公元304年析原阳羡县设,今宜兴市西北,县治今宜兴市官林镇临津村附近; 4、永世县(永平县)——今溧阳市南部,县治今溧阳市天目湖镇古县村附近; 5、平陵县——今溧阳市西部,县治今溧阳市南渡镇古城村(旧县村); 6、义乡县——公元304年析原阳羡县、长城县设,位于今宜兴市东南部、浙江长兴县北部,县以“义乡山”名(“义乡山”今湖滏的“啄木岭”山脚下,为今宜兴、长兴的界山),县治在今长兴尚儒村附近,后移治今长兴县城东北; 7、绥安县——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析广德、故鄣、长城、阳羡、义乡5个县地置,属于义兴郡,位于今宜兴市西南部、浙江长兴县西北部、安徽广德县东部及郎溪县东部,县治在今广德县城桃州镇。天监二年(503年),撤销广德、绥安县,并组石封县(仍治今桃州镇),改属宣城郡
[ 此帖被lhqsrc在2022-06-11 20:4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7-02
【宜兴行政区划名称变迁】
1、荆邑
2、阳羡(yàn)县
3、阳羡侯国
4、阳羡县
5、阳羡侯国
6、阳羡县
7、义兴郡(阳羡县、国山县、临津县……)
8、义兴县
9、鹅州(阳羡县、临津县)
10、 南兴州(阳羡县、临津县)
11、 义兴县
12、 宜兴县
13、 南兴军
14、 宜兴县
15、 宜兴府
16、 宜兴县
17、 宜兴府
18、 宜兴州
19、 建宁州
20、 宜兴州
21、 宜兴县
22、 宜兴县、荆溪县
23、 宜兴县
24、 宜兴市
[ 此帖被lhqsrc在2021-10-13 15:2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7-04
义兴郡6县的其他5县、鹅州2县中其他1县突然冒出来,又突然消失不见。

个人认为,还谈不上最详尽的沿革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8-14
好东东,学习了。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3-02-02
宜兴历史名称(宗伟方

【荆溪】唐虞夏商(约前2191年-前1046年)时,地名荆溪,隶属于扬州。【万历宜兴县志.卷一】荆溪,实际上只是一条河流的名字。
【荆溪地、荆邑】西周初(前1046年)属周,后隶泰伯封域。周简王初(前585年),寿梦立吴,地属吴。元王三年(前473年)[《毗陵志》说是四年(前474年)],越勾践灭吴,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败越,地又属楚。[楚威王灭越,《资治通鉴》说是三十五年(前354年)。通常认为越国灭于赧王九年(前306年)。]【万历宜兴县志.卷一】长三角地区古称“荆”的地方只有宜兴,笔者认为《史记》所谓泰伯奔“荆蛮”,实际就是落脚在宜兴。
【小震居】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前,地属秦。其前本名小震居。【太平御览.卷170】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像是小名。大概来源于太湖,唐宋时宜兴有震泽乡。
【阳羡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六国并悉于秦,天下一统置三十六郡。改荆邑为阳羡县,隶会稽郡。【万历宜兴县志.卷一】秦末,属英布封地。公元前206年,霸王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辖鄣会稽九江三郡。西汉高帝四年(前230年),封英布为淮南王,封地不变。【史记.英布传】高帝六年(前201),属荆国(荆王刘贾)封地。高帝十二年,改属吴国(吴王刘濞)封地。【史记.荆王世家】关于改名为“阳羡”的时间,也有不同说法,最早的说法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其中有云:“周改为阳羡。”【太平御览.卷170.】关于改名“阳羡”的原因,最大可能是“避讳”。《太康地记》云:“阳羡县本名荆溪,吴越间谓荆为楚,秦以子楚故,改为阳羡。”【朱熹.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五】如果说改名的原因确实是“避讳”,那么改名的时间应该在秦始皇并楚之后。关于“阳羡”这个名称的含义,历史上有多种说法。阳羡旧称虾虎城,虾虎者,虾浒也。盖荆溪之阴多山,其阳衍沃。羡,读如“衍”,古义相通。《史记功臣侯表》作“阳義”乃“阳羡”之形误。《十道志》又云“荆溪一名阳泉”,乃阳羡之音讹。【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一】
【阳羡侯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封灵常为阳羡定侯,以其地为侯国。是年为定侯元年;高后七年(前181年),为共侯灵贺元年;文帝七年(前173年),为哀侯灵胜元年,十二年(前168年),哀侯薨,无后国除。仍为阳羡县,隶属会稽郡。【史记.高帝功臣侯表】
【阳羡邑】东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改县称邑,隶属会稽郡。顺帝永建四年(129年),邑人周嘉上书,认为会稽郡过于辽阔,来往路途遥远而艰险,要求分置。遂析浙江以东为会稽郡(徙治所于山阴),浙江以西为吴郡(仍治于吴),阳羡县隶于吴郡。三国吴黄武初(222),为阳羡侯孙邵封地。孙邵,孙策之子。宝鼎元年(266年),又析吴郡辖区内的阳羡、永安(今德清一带)、余杭、临水(今临安)、乌程(今湖州)及丹阳郡辖区内的故鄣(今安吉、广德、郎溪一带)、安吉、原乡(在安吉、长兴、广德一带)、於潜九县,置吴兴郡(治所于乌程)。【万历宜兴县志.卷一】
【义兴郡】晋惠帝永兴元年(304.12)置,曾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绥安等县。
义兴郡立郡时间,有几种不同说法。《晋书·地理志》称:“惠帝以周玘创义讨石冰,立义兴郡表玘功。”但《晋书·周玘传》谓:“讨石冰、陈敏、钱璯,三定江南,元帝(317年,东晋)以玘频兴义兵,则为义兴郡以彰其功。”《宋志》亦云:“惠帝永兴元年(304年)立义兴。”《(万历)宜兴县志》称:“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析阳羡县地为阳羡、国山、临津三县,又析丹阳郡之永世县地为永世、平陵二县,又析吴兴郡之长城县北乡为义乡县,凡六县名义兴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中则笼统地沿袭《晋书·地理志》说法,认为立郡在“晋惠帝时”。考宜兴旧志《周处传》云:“(惠帝)建武元年(304.7),追赠平西将军、清流亭侯。命加策谥...曰孝。”【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公元304年,晋惠帝连续改过四次年号,1月至6月称“永安”,7月至10月称“建武”,11月又称“永安”,12月改称“永兴”。另外,东晋元帝元年(317年)3月至12月,年号也叫“建武”。综合以上记载,晋室对阳羡周氏的褒奖应该是惠帝永兴元年,即公元304年,起初是对周氏先人周处的追赠,而后是对周玘的表彰。此时,周玘并未完成“三定江南”之举,只是平定了石冰而已。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割阳羡、义乡及宣城郡广德、吴兴郡故鄣、长城五县相近之地,置绥安县,属义兴郡。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并义兴郡平陵县入溧阳,永世县入丹阳。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义兴郡属南徐州。齐永明二年(484年),又隶属于扬州,寻复属南徐州。【万历志.卷一】【】
【义兴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天下统一。废义兴郡,复改阳羡县为义兴县,将义乡、国山、临津三县并入义兴,隶属于常州府。隋末,义兴被杜伏威占领。
【鹅州】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一说三年(620年),杜伏威归化,废国山、义兴二县,于义乡置鹅州,下辖阳羡、临津两县。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入朝,辅公祏占领常州、鹅州等地,称帝,国号宋。
【南兴州】武德七年(624年),平辅公祏,改鹅州为南兴州,辖临津、义兴、阳羡三县。八年(625年),废南兴州,撤临津、阳羡二县,并为义兴县。隶属于常州府。【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为义兴王李重俊封地。李重俊,中宗李显太子,谥曰节愍。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为吴王杨行密封地。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王杨渥立国,史称南吴。义兴属南吴。南吴天祚元年(935年),将升州、常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加封徐知诰(即李昪)为齐王。义兴为齐王封地。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建立南唐。义兴属南唐。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南唐亡。义兴归于宋。
【宜兴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太宗赵光义即位,避讳改名宜兴。隶属常州府。
【南兴军】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一月甲申,元兵至常州,招降,不听。攻二日,破之,屠其城。知州姚訔(宜兴人)、通判陈炤(其父宜兴人)等皆死节。乙酉,宋朝改宜兴县为南兴军。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朝改南兴军为宜兴县,隶属于常州路。
【宜兴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宜兴府。二十年(1283年)复为宜兴县,仍隶属常州路。
【宜兴府、宜兴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宜兴府,下设宜兴县以隶之。
【宜兴州】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废宜兴府、宜兴县,置宜兴州。隶属常州路。
【建宁州】明太祖戊戌年(元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年),徐达占领宜兴,改称建宁州,不久,复称宜兴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仍降为宜兴县,属直隶常州府。【明史.志第十六.地理一】
【宜兴县、荆溪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大县难治,奏请分县。析武进置阳湖、无锡置金匮、宜兴置荆溪。四年(1726年)正式分置,并隶常州府。民国初(1911年),合并为宜兴县。【清史稿.卷58.】
【宜兴市】1988年1月撤县设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