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行政区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直辖的县级行政管理区,不属于法定的县级行政区但基本类似,行政区域包括德令哈市的柴旦镇、锡铁山镇2个镇,其行政机关大柴旦行政委员会是海西州政府派出机构而非独立一级政府。
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青新公路(315国道)、柳格公路(215国道)和青藏铁路贯穿全境, [1] 其中315国道和215国道于柴旦镇交汇。 [1-3]
大柴旦行政委员会驻地柴旦镇东距海西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约200公里,距省会西宁市732公里,南距格尔木市约190公里,西北距甘肃省敦煌市320公里,是柴达木盆地的“北大门”。 [1-3]
中文名称 大柴旦行政区 别 名 大柴旦 行政区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属地区 中国青海海西州 下辖地区 2个镇 政府驻地柴旦镇人民东路 电话区号 0977 邮政区码 816200 地理位置 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 面 积 2.1万平方公里 人 口 10127人(2013年末) [4] 气候条件 内陆高原荒漠气候 火车站锡铁山站、饮马峡站(青藏铁路) [1] 车牌代码 青H
目录
1 历史沿革
▪ 建国以前
▪ 新中国时期
2 行政区划
3 地理环境
▪ 位置境域
▪ 地质地貌
▪ 气候
▪ 水文
4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
▪ 土地资源
▪ 动物资源
▪ 水利资源
5 人口民族
▪ 人口
▪ 民族
6 社会事业
▪ 教育
▪ 文化
▪ 卫生
▪ 环境保护
▪ 社会保障
▪ 就业
▪ 市政
7 经济
▪ 综述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8 交通运输
▪ 交通
▪ 运输
历史沿革编辑
建国以前
大柴旦历史悠久,早在2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现小柴旦便保留有旧石器文物遗址。 [1]
隋唐时期(公元329至663年),先后为吐谷浑、隋朝、吐蕃辖区。后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统治。元、明、清时期,为蒙古族左翼和硕特部北左旗驻地。 [1-3]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青海省都兰县管辖。
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开发柴达木盆地的号召下,
大柴旦城市雕塑
大柴旦城市雕塑 [5]
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纷至沓来。
1956年,大柴旦为柴达木工作委员会、柴达木行政委员会驻地。
1958年,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迁至大柴旦。
1959年,设大柴旦市,成为当时柴达木盆地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2-3]
1962年11月12日,柴达木工行委撤销,同年11月17日,中共海西州委员会、海西州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驻地大柴旦。 [1]
1964年,撤消大柴旦市,改设大柴旦镇,由海西自治州直辖。 [1-3]
1992年6月14日,中共大柴旦工作委员会、大柴旦行政委员会成立,为中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县级派出机构。 [1-3]
行政区划编辑
大柴旦行政区是青海省批准成立的行政管理区,具有县级职权并类似于县级行政区,但不属于民政部认定的法定县级行政区,其行政区域位于德令哈市境内。
截至2013年,大柴旦行政委员会辖2个镇(柴旦镇、锡铁山镇),共2个行政村(柴旦村、马海村)。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