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古名均陵、武当、均州。隋唐后一直以均州为称谓,从未中断。均州这一名称,来源于古均州城。均州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千载春秋的文明古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均州曾称名华夏,史籍汗栋。均州城东临汉水,南接武当。史载,其城墙全部采用15公斤一块的青砖垫砌而成,西南北三面各凿一丈五宽护城河,6座城门均设有木制防洪水闸门,以及60吨重的石头门槛,10米至20米高城墙环城4000米,兵匪概不能犯,有“铁打的均州”之称。昔日,唐太宗长孙皇后次子李泰受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李世民另一皇子,后来的唐中宗李显,最初就被软禁于均州。均州地处汉水交通咽喉,上达陕西白河,下通汉口,南来北往香客朝奉武当,多乘船由此转道。《襄阳志》记载: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自均州以下,水为之一清,故曰沧浪之水。均州著名的沧浪亭,现和古均州城一道被淹没在汉江丹江口水库河底。
均州古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古城均州流传着无以计数的历史传奇。风流才子、文人雅士汇聚此城,吟诗作词,谈古论今。先秦就有人曾写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诗句。“沧浪”相传在今丹江口水库中。孔子在这里听“沧浪”、屈子在这里访渔翁,还有陈世美,不幸在此留下薄情寡义名声。陆游曾写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流传千古。均州文化、沧浪文化、汉水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在均州城交相辉映,共同发展。1983年,撤销均县,设立丹江口市。1993年后,均县新镇在古均州旧址旁屡有重建,现隶属于丹江口市。从此,均州之地名再无存在。
本人认为,丹江口市改名均州市,是可行的,应该的,也是必要的,是延续历史、发扬地方文化的一件大事,是造福百姓、发展旅游业的有利之举。自均县改名后,均州的知名度逐渐降低。本人在襄阳五中向多人询问,绝大多数都没有听说过“均州”,甚至于一些丹江口的学生也没有听说过。没有知名度,怎么去继承均州文化?怎么去发扬均州文化?丹江口市,因在丹江入汉江之地而得名,也因风景名胜区丹江口水库而得名,虽因南水北调中线源头而闻名遐迩,但是该地名没有体现地方历史,没有体现地方传统文化。虽然目前看来,均州的知名度远不及丹江口,但是我们要放眼大局,要继承历史,要让已经淡然了的均州文化再次发扬光大。
强烈建议恢复“均州”这一地名。恢复“均州”,能够承接历史沿袭性,能够令后人重新拾起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地名故事,能够令人诠释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本该有的文化注解,更能够丰富均州千百年历史积淀所拆射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特色。建议不仅要改名,还要重建均州古城,重修古均州八大景,唤醒人们对均州的城市记忆,让古均州成为现丹江口市的又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综观湖北,荆沙恢复为荆州、襄樊恢复为襄阳,这些不都取得了良好的外界影响力吗?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其中也应当蕴含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地名除本意之外还与很多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一些事物和大事件相联系,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让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是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应有之责。既然“丹江口”这一地名与历史沿袭性有断层,就应该恢复,也有必要恢复。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地名的历史文物特性,秉持地名的历史文物政绩观,加大地名的历史沿袭性保护。尽管恢复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但只要当地政府有勇气面对历史,守地名有责,摒弃功利主义,破除阻力,地名的恢复一定是一项令世代称颂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