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24阅读
  • 8回复

[浙江]鄞江说不成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1-10-11
“因为这些记载都明确提到明州‘北邻鄞江’,后世方志遂多据此认为明州初治于此,至唐代长庆元年也就是公元821年时,才迁至今宁波城区鼓楼之地。”王结华介绍,出现这一错误认知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方志作者“没有准确把握‘鄞江’这一水系名称及其指向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王结华在论文中如是认为。

他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研究发现,古时之“鄞江”并非等同于今日之“鄞江”,有时指的是今天的奉化江,有时指的是今天的甬江,有时指的又是今天的余姚江,有时干脆就是整个三江口水系的统称,“所以,不能简单地以今天的鄞江来套用历史上的鄞江,否则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

严谨而详实的文献考证,让王结华认定,“无论是句章县治、鄞州州治,还是鄮县县治、明州初治,应该都是在今之宁波城区三江口一带,而与部分后世方志所谓的‘小溪’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10-11
是的,考古也有定论,宁波建城可以上溯到唐初置州。然而考古结论也没有被政府接纳,今年依然在风风火火地办建城1200年的纪念活动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1-10-12
利益动机之下的选择性偏见。。。。。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1-10-12
那么“明州刺史韩察以州城临近鄞江、地形卑隘为由,将明州治搬迁到三江口片区”该如何解释?三江口从来就不是“地形卑隘”之地。
鄞江镇的地理位置比较险要,扼守四明山口,易守难攻,外敌进来可以撤入山区(樟溪谷地特别是皎口水库库区养活几万人完全没问题),又有充足的淡水供应,作为州城是非常理想的,而且悬慈村并不惧洪水。倒是三江口地势低洼,咸潮影响较大,在没有充足淡水供应的情况下无法支持较多的人口。
再联想一下为什么要命名为明州就能释然了,因为州治就在四明山脚下。而三江口离四明山很远,完全没必要以四明山的“明”字命名——可以考证一下福建漳州的命名渊源。
鄞江镇现在只是没有比较多的遗迹来支持考古,但这并不代表鄞江镇历史上没有做过州治。慈城的句章故城毕竟有近千年历史,又在余姚江边,对外开放性很强,经受战火多一些,尤其是孙恩起义。而废城之后又没有新的建设,所以有史书记载和遗迹保存。而鄞江做州治和县治就那么几百年,且前面是南朝时期,浙东一带政治经济地位都不高,人口也少,未必会建得繁华,也就不容易保存什么遗迹,发掘不出来太正常了。


今天叫“奉化江”的主流段(鄞州海曙界河)的确曾名鄞江,老城区就有“鄞江门”,可能那时从它山堰到剡江汇流处的江段被认定为主源,所以在鄞江上建的桥就叫鄞江桥,乃至后来小溪镇也被叫做鄞江桥,又进而命名为鄞江镇(鄞江镇名是清末才有的)。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1-10-13
最早的小溪也不是鄞江,鄞江说无可取之处;古时,不但奉化江名鄞江,余姚江海曙段也名鄞江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1-10-14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1-10-14

“宁波考古六十年”一书中对于鄞江镇为唐代明州州治的可能性已基本排除。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1-10-15
有一点疑问,它山堰是833年建成的,其功能为防洪阻咸蓄淡灌溉,但为明州城区供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401年句章县治迁到三江口、一直到821年另择新址建明州子城,这400多年间就不需要充足的淡水供应?偏偏在821年之后的十二年才建它山堰?
王元wei建它山堰可以说花费无数心血,如果鄮县治在三江口,那他来去岂不是很折腾?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21-10-19
401年,句章县志迁至三江口(今西门街道一带)后,周围自然条件足够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鄞西水系);
唐代以后,人口集聚,636年始见治理“小湖”(今月湖一带)记载;
唐开元年间(713-741),城市用水跨过祖关山,始见疏浚小江湖(今洞桥鄞江一带),建它山堰;
738年,鄮县县治向东迁移(今开明街一带),大历年间(774-777)建九里堰,太和年间(827-835)建仲夏堰;
821年,州县治所互易;建子城,州治位于子城内,县治仍位于开明街一带;
823年,城市发展空间(耕地)不足,建灵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