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 语
“旗县并存、蒙汉分治”作为二元管理体制具体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而严重影响蒙汉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和绥远地方党政部门采取慎重稳进的态度,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分步骤、分地域解决旗县政权并存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中共在制度设计、建制设立和人事安排等方面尽量平衡各方利益,做到“尊重历史,照顾现实”。调整过后,旗、县在区域上不再重叠,蒙汉各族统归一个政府管辖。“旗县并存、蒙汉分治”最终过渡到了“旗县分立、蒙汉合治”。原来各行其是的盟旗、省县两套行政建制合并为一套,至50年代末形成颇具内蒙古特色的“自治区—盟(市)—旗(县、区)”的行政建制。这样的制度设计注重了民族形式,适当满足了蒙古族的政治诉求。
不可否认,“旗县并存、蒙汉分治”问题解决后,无论设旗还是设县,都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意志、推行上级政府政策。但从现代行政的角度看,旗、县都有各自辖区,彼此明确划界,旗、县政府对辖区内百姓不分民族实行属地管理,无疑要比属人管理更加高效、更加便利。内蒙古和绥远地方党政部门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克服重重阻力,想方设法推动旗县分立、蒙汉合治。此外,蒙汉分治的治理方式人为地造成了民族隔阂,阻碍了内蒙古广大民族杂居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中共在全国执政后,既重视吸取前人教训,尽量照顾蒙民的政治权益和民族情绪,又致力于完成国家整合。内蒙古在结束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局面的同时,逐步融入国家体制之内,接受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领导,驶入从中央到地方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轨道。内蒙古地方行政制度在当代的种种变迁,始终位于边疆内地一体化的延长线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共初步完成了清中叶以来的一桩“大事因缘”,原有的“行省—藩部”二元格局逐渐朝着一体化发展演变。只不过,不同的边疆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具备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等,均存在极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一体化进程必然是渐进的、有快有慢的,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
注释
1本文使用“内蒙古”来泛指这一兼具地理意义和政区意义的地区,其范围包括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辖境及周边一些原属清时外藩蒙古和内属蒙古的地区。内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成立,1949年以后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其行政区域正式定名为“内蒙古自治区”。
2旗、县政府处于同一地域,并不是说两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完全重叠,个中情形比较复杂,详见后文。
3参见金海:《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30、70—77页。
4钱立平:《喀左“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历史》,《兰台世界》2002年第8期。
5庆格勒图:《绥远地区解决“旗县并存、蒙汉分治”问题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6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绪言”第8—9页。
7张永江:《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作者讨论的对象既不包括不设盟的西套蒙古阿拉善、额济纳两旗,也不包括黑龙江将军所管辖的呼伦贝尔地区。
8参见王柯:《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台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第160—206页。
9吴启讷:《民族自治与中央集权——1950年代北京藉由行政区划将民族区域自治导向国家整合的过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5期(2009年9月)。
10设治局是正式设立县制前的过渡性县级行政建制,多设立于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以招徕移民、加强治安,出现于清末,民国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参见周振鹤主编,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102页;李燕:《设治局:民国云南边疆建设的新举措》,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11张永江:《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2参见齐木德道尔吉主编:《内蒙古通史》第5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2—194页。
13承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承德市志》第1卷,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15、17页。
14《伊金霍洛旗志》编纂委员会编:《伊金霍洛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15齐木德道尔吉主编:《内蒙古通史》第5卷,第143、144页。
16参见汤开建、张彧:《1891年热河金丹道起义中的蒙、汉民族冲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著,王晶译,谢咏梅审校:《边缘地区异族冲突的复杂结构——围绕1891年“金丹道暴动”的讨论》,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5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39—350页。
17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第4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周振鹤主编,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第39页。
18参见刘茗:《南京国民政府国家整合下的热、察、绥改省研究》,彭武麟等:《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民国民族关系史专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10—212页;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第4卷,第34页。
19参见金海:《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第25—29页。
20参见金海:《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第25—27页。
21参见金海:《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第70—77页。
2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1935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10—511页。
23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111、1126页。
24《昭乌达盟委关于目前蒙民工作的指示》(1947年7月15日),河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99-1-4-5。
25《热河省政府通令》(1949年2月9日),翁牛特旗档案馆藏,档案号1-1-48。
26《热河省政府通令》(1949年3月9日),翁牛特旗档案馆藏,档案号1-1-48。
27《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发言》(1949年3月11日),《乌兰夫文选》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28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编:《乌兰夫回忆录》,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254页。
29郝维民主编:《内蒙古通史》第7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3页。
30札萨克是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即旗长。
31金海、赛航主编:《内蒙古通史》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50、351页。
32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阿拉善盟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38—39页。
33参见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5、226—227、302页。
34《华北局讨论蒙古问题摘要》(1949年10月12日),刘春:《民族问题文集(续集)》,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42—243页。
35《同绥远负责人的谈话》(194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页。
36参见《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第441—442页。
37《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第442页。
38参见《重视民族问题,做好绥远工作》(1949年12月27日),《乌兰夫文选》上册,第155、156—157页。
39王树盛、郝玉峰主编:《乌兰夫年谱》上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222页。
40《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问题的批语》(1950年3月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77、578页。
4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关于呈核划定蒙、察边界会商意见由》(1950年3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诞生档案史料选编》,远方出版社,1997年,第157、158页。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租佃给他人耕种,以粮食支付地租的土地称为租粮地,以货币支付地租的土地称为租银地。参见乌兰夫:《关于蒙地工作的几个问题》(1946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56辑,2005年印行,第5、474页。
42《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问题的批语》(1950年3月6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第577页。
43《董必武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66页;《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问题给乌兰夫的电报》(1950年3月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55、156页。
44《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为准按所报将化德、宝源、多伦部分地区划归内蒙古并报新政区建制情况与详图由》(1950年3月27日),《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诞生档案史料选编》,第159页。
45阿立达尔图主编:《锡林郭勒盟志·政府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163页。
46乌兰察布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乌兰察布盟志》(上),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81页;四子王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子王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47《东胜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东胜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48《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第451页;《准格尔旗志》编纂委员会编:《准格尔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页。
49《伊金霍洛旗志》编纂委员会编:《伊金霍洛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页。
50夏励秋:《河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共巴盟委员会党史资料征研办公室编:《巴彦淖尔党史资料》第9辑(征求意见本),第96—98页。
51王德义忆述,王德华、护群整理:《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的解决》,《巴彦淖尔党史资料》第9辑(征求意见本),第281—282页。
52《绥远省蒙旗土地改革实施办法(草案)》(1951年12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著:《内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200、202页。
53夏励秋:《河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巴彦淖尔党史资料》第9辑(征求意见本),第111页。
54苏克勤、张兴:《绥远蒙旗土地改革纪略——回忆绥远蒙旗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著:《内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第253页。
55《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1952年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2年2月22日),参见金炳镐主编:《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2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1—463、469—474页。
56庆格勒图:《绥远地区解决“旗县并存、蒙汉分治”问题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1期。
57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5页。
58庆格勒图:《绥远地区解决“旗县并存、蒙汉分治”问题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1期;林干等:《内蒙古民族团结史》,远方出版社,1995年,第326页。
59王树盛、郝玉峰主编:《乌兰夫年谱》上卷,第271、272页。
60王树盛、郝玉峰主编:《乌兰夫年谱》上卷,第289页。
61转引自苏仁陶格图主编:《陶林往事》,2016年印行,第470、471页。
62王树盛、郝玉峰主编:《乌兰夫年谱》上卷,第293页。
63转引自苏仁陶格图主编:《陶林往事》,第461页。
6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311页。
65《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第484页;巴彦淖尔盟志编纂委员会编:《巴彦淖尔盟志》(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66王树盛、郝玉峰主编:《乌兰夫年谱》上卷,第301页。
67荣祥:《我衷心拥护结束旗县并存的措施》,《内蒙古日报》1954年3月23日。
68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编:《土默特志》下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51、952页。
69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编:《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学苑出版社,2018年,第5、6、7、41、42、43页。
70《土默特志》下卷,第134—135、951、952、953页。
71《土默特志》下卷,第952页;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史资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
72《土默特志》下卷,第952页。
73《绥远省第一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关于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建议绥远、内蒙古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案〉的决议》(195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诞生档案史料选编》,第171—172页。
74庆格勒图:《绥远地区解决“旗县并存、蒙汉分治”问题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1期。
75《土默特志》下卷,第135、169页。
76庆格勒图:《绥远地区解决“旗县并存、蒙汉分治”问题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