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象先生:1月3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同意吉林省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的批复》(国函〔1994〕8号):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
3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同意湖南省撤销益阳地区设立地级益阳市的批复》(国函〔1994〕17号):撤销益阳地区,设立益阳市(地级)。
4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同意广 ..
(2023-01-25 02:56)
1983年到1986年,地委、行署在全国各地实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县改革试点的形势下,逐步形成建立中心城市的构想。1987年,地委、行署决定在椒江兴建综合办公楼,为到椒江办公的机关单位搬迁作准备。1988年10月到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派出调查组10余人,历时3个月,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综合分析测算等,形成了8万字左右的《关于台州地区中心城市与地区行政中心转移的研究报告》及5个附件。关于中心城市问题,当时提出论证的方案有4个,即:
在椒、黄、路建立组合型城市,
以临海为中心建立地级市,
南北分治,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设。论证小组的意见是:“
通过诸方案的分析比较,椒、黄、路组合型城市为台州中心城市的方案比较合理可行。”并提出力争在5年内完成历史性的转移和体制转换。1989年7月29日,台州地委、行署以〔1989〕27号文件上报省委、省政府《关于要求尽快认定台州地区行政中心转移方案的报告》。但紧接着,国家进入了治理整顿的阶段,建立中心城市、转移行政中心问题暂时搁置下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于1989年9月29日研究决策:“维持现状,暂不搬迁。”
1992年5月15日台州地委、行署以地委[1992]14号文件上报省委、省政府《关于确立台州中心城市及转移地区行政中心的报告》。
关于台州撤地设市的决议、报告与批复
关于争取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决议
(1993年2月1日中共台州地委扩大会议通过)
1993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地委召开扩大会议,期间就台州地区争取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广泛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致认识。
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是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于充分发挥台州地区的区位优势,加速开发黄金海岸线;对于改善台州的投资环境,提高台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全区对外开放;对于增强台州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提高台州经济的整体素质;对于克服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加强和改善区域范围内的宏观调控职能;对于完善浙江沿海的城市网络,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从台州地区的现实状况看,撤销地区行署建制,建立中心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条件已经具备。椒江、黄岩两市是台州经济发达地区,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已基本符合地级市的标准。椒江市区、黄岩城关和路桥镇在经济功能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椒江是新兴的港口城市,是全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黄岩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市,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路桥是浙中沿海地区商品主要集散地,具有发展大型市场的优越条件。这一带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海、陆、空综合运输网络已基本型成,并且具有形成组合城市的良好的地理条件。因此,以椒(江)、黄(岩)、路(桥)组合城市为台州中心城市是完全可行的。
完成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对台州520万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积极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有关撤地建市、形成中心城市的各项工作。地委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同心同德,步调一致,顾全大局,形成合力,为早日实现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
关于要求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请示
(中共台州地委【1993-1】 25号文件)
省委、省人民政府:
撤销台州地区,建立台州市,实行市管县的体制,是关系台州全局利益和浙江中部沿海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件事已经酝酿了10年,其间曾得到历任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1988年省里专门组织力量调查论证,提出了肯定的意见,也引起了国家民政部的重视。10年间,台州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对建立中心城市的要求非常强烈。
一、台州地区及椒江、黄岩两市的概况
台州地区处于沿海开放地带,北与宁波、绍兴两市为界,南与温州市接壤,西邻金华市和丽水地区,全区陆地面积941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2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万人(按民政部门口径统计),现辖椒江、黄岩、临海3市和温岭、玉环、天台、仙居、三门5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111.66亿元,国民收入103.58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3.72倍和3.71倍;工农业总产值241.43亿元,居全省第5位;外贸出口总值27亿元,居全省第4位;财政收入8.34亿元,居全省第6位;去年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6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9元。
椒江、黄岩一带为台州地区经济最发达区域,已经具备建立地级市的条件。按照1992年统计,椒江、黄岩一带总人口已达1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达5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7.18亿元,占全区的33.29%;工农业总产值90.14亿元,占全区的37.33%,其中工业总产值77.19亿元,占全区的40.2%;外贸系统内收购总值7.83亿元,占全区40.4%;第三产业产值6.99亿元,占全区31.95%;财政收入3.39亿元,占全区40.6%。椒江是新兴港口城市,工农业总产值比建市前的1980年翻了四番;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椒江经济开发区,目前开发势头良好。黄岩综合实力较强,工业基础雄厚,医药化工、食品罐头、塑料模具、工艺礼品等在国内外很有影响。黄岩市的路桥镇是省内外著名的商品集散地,以贸兴市,市场昌盛,日上市高达10多万人次,去年集贸市场交易额10.5亿元;投资2亿元的“中国日用品商城”第一期工程已在加快建设。椒江、黄岩一带的城市设施条件也较好,海门港现有大小码头43座,其中万吨级码头1座,新建的省重点工程5000吨级外贸码头即将竣工。位于路桥镇的机场正在扩建,扩建后将可起降大中型客机并增开航线。投资3.5亿元的黄岩、椒江、路桥联合引水工程已在组织实施。经国家批准的台州发电厂第四期工程已经动工。从黄岩经过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台州段)工程已经省政府确定,今年年底将开始兴建。椒江、黄岩(城关)、路桥三角地带的大环线工程(宽50米)也将上马。椒江、黄岩、路桥一带的城建、环保、绿化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都有相当的基础。这些项目的建成和创造的条件,在全区可以进一步发挥“龙头”的作用,影响和带动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
二、现行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内的7个沿海市地中,唯有台州为行署建制(全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41个市地中,也只有台州等4个为行署建制)。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目前台州行署的建制已严重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
1.没有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中心城市。省里有关专家在考察、分析台州经济现状时曾指出:台州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地区内主要城市人口均在10万人左右,城市的聚集效应不明显,经济上存在“散、小、低”等问题。作为地区行署驻地的临海市,是目前台州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陆上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都有较好的基础,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面貌变化较为显著。但由于幅地大,人口多,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从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临海市难以形成对全区经济具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中心城市。而椒江、黄岩一带已经并将进一步形成台州地区的经济中心,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后,将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城市。
2.严重影响对外开放。在宁波、台州、温州,以及全国沿海其他市地中,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方面,台州地区明显处于“低谷”,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台州没有中心城市。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使招商引资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加上管理体制上仍为行署建制,在国内外缺乏相应的知名度,地图上找不到“台州”两字,严重阻碍着我区扩大对外开放。由于是行署建制,曾在洽谈之中的与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一事也被迫中断。
3.宏观上缺乏调控能力。地区行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本级财力十分薄弱。虽然对本级企业放下去又收上来,收上来又放下去,但无论直接管理本级企业,还是不管本级企业,迄今地区本级每年财政收入不超过3000万元。这种状况与全地区的经济实力,与行署所担负的工作职责很不相称,对全区经济的发展缺少起码的调控能力。要办一些全区性的必不可少的建设事业,如民航站扩建、黄椒温联合供水工程、创办大中专学校等等,就只能多方筹资,反复协商,工作起来难度极大,往往影响建设的进程。
4.部分地直单位设在椒江,分两地进行行政管理十分不便。从1985年起,地区一些经济工作部门就陆续迁往椒江市;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海门港对外轮开放,地区在椒江组建了一批涉外工作机构。目前已在椒江市的地区直属部门和单位有:地区开放办、口岸办、经贸委、海关、商检局、中国银行海门支行、动植物疫验所、卫生检疫所、边防检查站、地区进出口总公司、外轮代理公司、海员俱乐部、地区商业局、水产局、港务局、台州工业中专,还有一些中央、省属企业,如海巡支队、海门航运公司、台州发电厂、7816厂等;地区物资局、供销社、林业局、协作办等在椒江也设有下属机构;地区工业局、二轻局、财税局曾都有下属单位,去年10月下放给椒江市管理。这些单位和部门,大多数为县处级,隶属于地区以上领导机关管理,对地区来说,往往是鞭长莫及,管理不便;对椒江市来说,存在着“港口城市管不了港口,开放城市不管涉外机构”的矛盾。
5. 一批项目待批缓建。由于争取撤地建市工作要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需要一个过程,一批需建项目只得报而待批,备而缓建。据地区计经委统计,去年以来,地区本级有近60个单位上报基建项目,其中地区计经委已列入基建项目计划的单位23个,建筑面积6.88万平方米,总投资3854万元。这些项目,由于中心城市不明确,只能待批或缓建。现在各方面都要求,争取撤地建市工作应抓紧进行,不宜迟缓,否则将会影响椒江、临海等地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缓建将会给有关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关于撤地建市的具体方案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3】38号《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的通知》要求,经过反复比较和深入研究,我们把撤地建市的具体方案定为:撤销台州地区,撤销椒江市、黄岩市,建立台州市,下设海门区、黄岩区、路桥区。市区陆地面积1536平方公里,32个乡镇,3个办事处;人口1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万人。海门区辖海门街道办事处、白云街道办事处、葭沚街道办事处、东山镇、三甲镇、洪家镇、下陈镇、前所镇、章安镇、大陈镇、黄礁乡、椒江农场,面积274.27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黄岩区辖城关镇、宁溪镇、上郑乡、富山乡、屿头乡、头陀镇、北洋镇、上垟乡、平田乡、茅畲乡、焦坑镇、江口镇、新前镇、院桥镇、高桥乡、沙埠乡,面积920平方公里,人口55.48万人;路桥区辖路桥镇、桐屿乡、螺洋乡、峰江镇、新桥镇、横街镇、下梁乡、金清镇、蓬街镇、黄琅乡,面积342平方公里,人口37.52万人。建立台州市以后,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市政府驻地海门区,地址在海门区环城南路。将海门区、黄岩区、路桥区和现台州地区所辖的临海市和温岭、玉环、天台、仙居、三门等县划归台州市领导。
1992年底台州地区有本级单位56个,其中国家机关机构48个,政法系统机构5个,还有供销、二轻、物资系统等3个单位。编制数1416名,实有人数1359名,其中国家机关854名,政法系统418名,供销、二轻、物资系统等87名。椒江市级机关工作机构62个(含政法部门),编制数1135名,现有人数1141名。黄岩市级机关工作机构61个,编制数1448名,现有人数1410名。我们设想把行政区划调整与地方机构改革结合进行,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在现有的地区本级和椒江市、黄岩市级机构与人员编制不增加的前提下,设置好台州市和海门、黄岩、路桥三个县级区的机构,编制好所需的人员。在撤地建市过程中,我们将采取“利用现房、购建结合、分批搬迁、平稳过渡”的办法,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完成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的任务。
由于撤销台州地区、建立台州市,实行市管县的体制,拟建的市政府领导机关 设立在海门区(现椒江市),需要增加一些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增加一批办公、生活用房,增加一些地级市所必需的其他设施,我们打算以改革的办法,多渠道筹资,分期建设。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基本上能满足撤地建市的需要,不须向上级财政部门要求解决资金。
四、撤地建市的思想基础及遗留问题的处理
从酝酿建立中心城市以来,随着实践的深化,各级干部对撤地建市、建立中心城市的认识趋向一致。今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地委召开了有各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和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议,根据党的十四大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扩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90年代台州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会议还把建立台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作为重要议题,与会同志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认为撤地建市,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迫,是民心所向,应该抓住时机,尽快争取。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争取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决议》。大家一致认为,台州地区的经济中心在椒江、黄岩、路桥这一带;只要行政区划上的关系理顺,在这一带就会很快形成一个中等城市,在浙江省的沿海地区就会构成宁波、台州、温州三位一体的港口城市网络。临海、黄岩、椒江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表示:坚决拥护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的决策。临海市表示,要识大体、顾大局,同心协力做好工作。黄岩市认为现在地改市时机很好,条件成熟,要当机立断,抓紧进行,对有利于形成中心城市的事多做、快做,为早日建立中心城市而努力。椒江市的同志说:撤地建市是完全正确的决策,中心城市设在哪里,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椒江市要顾台州的整体利益,竭尽全力做好各种服务。
在撤地建市过程中,对不需要搬迁或暂留临海的地属部门和单位,地区将组织一个工作班子负责管理和协调,并负责留在临海的原地区机关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后勤保障,及管理在临海留用的房产。搬迁后,留临海的老同志的住房及其他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以上请示,当否,请指示。
中共台州地委
台州地区行署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日
关于要求台州撤地设市,
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补充报告
(中共台州地委【1993】51号文件)
省委、省人民政府:
撤销台州地区和黄岩、椒江两县级市建制,设立地级台州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问题,地委、行署曾以地委【1993】4号、21号和25号文请示省委、省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关心、重视、支持下,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1993】164号文向国务院及国家民政部作出请示,对这一事关浙江中部沿海战略布局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提出请示意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发【1993】38号文《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精神,按省、地《请示》方案意见,拟设立的台州市市区(包括海门、黄岩、路桥三区)的有关指标是:
(1)市区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1992年为18.16万人(未包括当年蓝印户口4.31万人),今年可达24.97万人(包括去年已办蓝印户口4.31万人和今年已办蓝印户口2.5万人共计6.81万人)。
按照1986年4月19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报告》的通知口径计算,今年市区非农业人口可达33.47万人。
(2)工农业总产值1992年为90.1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7.19亿元,占85.64%,预计今年可达13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25亿元,占90%。
(3)国内生产总值1992年为37.18亿元,预计今年可达50.2亿元。
(4)第三产业产值1992年为7.99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1.5%,已超过第一产业的产值,预计今年第三产业产值将达12.5亿元,占25.2%。按国发【1993】47号《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今年市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0%以上。
(5)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3.39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可达4.6亿元。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撤地设市,建立地级台州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符合国务院国发【1993】38号文的要求,条件已经成熟,时机非常有利,对于加快我区改革开放步伐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为此,特作以上补充报告,要求提请国务院及国家民政部在决策研究时予以考虑。
中共台州地委
台州地区行署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日
关于同意浙江省撤销台州地区
设立地级台州市的批复
(国函【1994】86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要求撤销台州地区和黄岩、椒江两县级市建制设立地级台州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请示》(浙政发【1993】164号)和有关的补充报告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台州市(地级),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椒江区。
二、台州市新设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椒江区辖原椒江市的海门、白云、葭沚3个街道办事处,东山、洪家、三甲、下陈、前所、章安、大陈7个镇和黄礁乡,区人民政府驻青年路;黄岩区辖原黄岩市的城关、宁溪、头陀、北洋、焦坑、江口、新前、院桥8个镇和上郑、富山、屿头、上垟、平田、茅畲、高桥、沙埠8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县前街;路桥区辖原黄岩市的路桥、桐屿、峰江、新桥、横街、下梁、金清、蓬街8个镇和螺洋、黄琅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路桥镇卖芝桥路。
三、台州市辖原台州地区的玉环、三门、天台、仙居4个县和新设立的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原台州地区的温岭市、临海市由省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关于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的通知
(浙政发【1994】131号文件)
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国务院于1994年8月22日以国函【1994】86号文复省政府,同意我省台州地区撤地设市。现通知如下:
一、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台州市(地级),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椒江区。
二、台州市新设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椒江区辖原椒江市的海门、白云、葭沚3个街道办事处,东山、洪家、三甲、下陈、前所、章安、大陈7个镇和黄礁乡,区人民政府驻青年路;黄岩区辖原黄岩市的城关、宁溪、头陀、北洋、焦坑、江口、新前、院桥8个镇和上郑、富山、屿头、上垟、平田、茅畲、高桥、沙埠8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县前街;路桥区辖原黄岩市的路桥、桐屿、峰江、新桥、横街、下梁、金清、蓬街8个镇和螺洋、黄琅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路桥镇卖芝桥路。
三、台州市辖玉环、三门、天台、仙居4个县和新设立的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临海市的行政管理,委托台州市人民政府代管。
浙江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九月二日
关于撤销中共台州地委、地区纪委和黄岩、
椒江市委,建立中共台州市委、市纪委及中共
台州市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委的通知
(中共浙江省委【1994】48号文件)
各市、地、县(市、区)委,省直各单位党委、党组: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黄岩市、椒江市建制,设立台州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台州市设立椒江、黄岩、路桥区(县级)。为此,省委决定:
一、撤销中共台州地委,建立中共台州市委。原任中共台州地委书记、副书记、委员,改为中共台州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中共台州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中共台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任中共台州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委员,改为中共台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
台州地区人大工委、行政公署、政协工委及其领导成员称谓的改变,按有关法律、章程规定办理。
二、撤销中共黄岩市委、椒江市委,建立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黄岩区委、路桥区委,其他区级领导机构的称谓按有关法律、章程规定办理。
中共浙江省委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
台州市市名的确定和行政中心的选址。对于台州市市名的确定和行政中心的选址,是一个吸取大多数人意见并权衡利弊的结果。一些同志有不同的意见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热爱家乡的表现。那么,为什么将城市名称定名为“台州”呢?一是考虑了台州的历史沿革,当时台州已有1370年的历史,并且台州历来为郡、府、地区一级建制的名称,以“台州”命名反映了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二是考虑地域特点,台州区域内有台州湾、台州列岛等地理标志,以“台州”命名能使地名更加统一、能完整代表台州所属县市的一个地理概念。三是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从台州地区到台州市,沿用“台州”的名称易为各县市所共同接受,并且,在争取撤地建市的过程中,台州地委、行署历次向上报告均称要建立“台州市”。在争取撤地建市的过程中,老干部、老同志也一致提出要求,应以“台州”命名城市。
台州市的行政中心为什么选择在椒江呢?一是椒江有港口的优势。港口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当时海门港是浙江省沿海中部和台州地区重要的水上门户,已于1989年获批对外轮开放,成为我国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二是椒江风景优美。海门港作为灵江、永宁江、椒江流域出海口,拥有着美丽的海滨风貌;椒江城区有枫山、东山、腾云山、太和山、白云山、凤凰山、赤龙山、乌龟山和密布的河网,拥有秀丽的山川地貌;山海同城,环境十分优美。三是椒江北岸的章安,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在此设立回浦县,是台州地区的发祥地。四是椒江有发达的商贸资源。历史上椒江被称做“小上海”,商贸发达,经济繁荣,第三产业容易拓展。五是椒江有良好的城市布局地形。将行政中心确定在白云山、赤龙山以西,并以此来推进核心区建设,在城市布局上框架容易拉开,腹地开阔,建设余地大;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好;可将新老城区连成一片。六是椒江有防洪涝的优势。由于行政中心靠近大海,洪水出海较快,洪涝灾害不易形成。 台州撤地建市过程中解决的难点。在台州撤地建市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难点问题,并逐步予以破解。一是三撤一建设三区问题。三撤,撤消台州地区、黄岩市和椒江市;一建,建台州市;设三区,设立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与省内其他地级市相比,宁波、温州、绍兴、嘉兴、金华、舟山、丽水等撤地建市,都是在原地改市,而台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不但要撤消地区和两个县级市来新建台州市,而且还要实现从原地区的行政所在地临海到台州市的行政所在地椒江的搬迁。我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统筹谋划,排除干扰,完成了三撤一建设三区工作。二是台州市名的确定与行政中心的选址问题。如上所述,这是一个吸取大多数人意见并权衡利弊的结果,最后确定了台州市的市名,并将行政中心定在椒江。三是简陋和不便的办公条件问题。由于原地委、行署机关和部门需要从临海搬迁到椒江,必须克服当时极差的办公条件。台州市四套班子及其办公室,均挤在椒江建设路的老海关大楼办公;市级机关、部门只能“各显神通”,有的租、有的借,有的所有人马搬过来,有的重要部门先搬迁,有的派出“先遣队”,都是边安顿边开展繁琐复杂的工作。由于绝大多数同志的家还在临海,椒江没有住房,每日、每周上下班,从椒江到临海来回赶,可以用“车水马龙”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即使有这样那样的不便,所有干部职工硬是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困难,积极推进了各项工作。四是市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当时,市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椒江市区淡水资源缺乏,居民饮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当时的椒江街头,经常可以看到骑着自行车、挂着塑料桶去接山水、井水的居民,成为市区一道独特而令人感叹的风景;电力的正常供应也存在问题,有时拉电;交通道路跟不上需要,三区之间主要靠个体面包载客,道路狭窄而拥堵,城区通往乡村道路以砂石路为主,椒江口两岸没有大桥,只能依靠轮渡等等。正是通过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决心,才不断提升了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台州中心城市旧貌换了新颜。五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电报社等社会事业滞后。行政中心所在地椒江的教育状况当时全市居中,市级机关的干部职工担忧子女教育,许多人将子女留在临海就读;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设施落后。市区范围内没有像样的休闲广场,群体性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很难开展。广播电视和报社等媒体由于需要新建或购买办公楼,只能暂时留在临海,滞后于市行政中心搬迁数年才最终落脚椒江。社会事业滞后的问题也是在撤地建市后逐步地予以了解决。六是财政收入少的问题。撤地建市后的1995年,台州市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4.27亿元,而当时要上马建设大环线、长潭水库供水工程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确实举步维艰。通过撤地建市后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地方财政,才破解了这一难题。七是环境条件差的问题。撤地建市前,椒江城区的自来水水质差,有的水带有咸味;空气质量也极差,经常可以闻到化工恶臭和浓重的海腥味,椒江的岩头、外沙化工区,黄岩的江口化工区未整治前,椒江市区和黄岩江口周边恶臭不断,空气质量远远不如原地区所在地临海,饱受议论。撤地建市后通过屡次整治,最后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根治化工恶臭,才让市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内文部分内容来自 作者系:原中共台州地委副书记、台州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台州市党史学会顾问 林希才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3-08-18 09: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