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碑:大清帝国的面孔用大清国的龙袍装饰的石质界碑,坚硬地立在北仑河的出海口。竹山村用一个寂静的小土坡,安置了这块高1.7米、宽0.7米、厚0.4米的海蚀岩,这块普通的岩石,被赋予了大清国一号界碑的身份,顿时高贵庄重起来。作为一个帝国边界的标志,界碑的准确位置,应该位于北仑河的主航道中间,但是石头的力量和高度,均不是河水的对手,所以,它最终选择了退却,在竹山村的一个小土坡上,展示一个国家领土的威严。最少的文字,往往具有最重的分量。“大清国钦州界”六个繁体汉字的重量,远远超过了这块石碑,它以一张帝国的面孔,让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显得神圣不可侵犯。界碑上“光绪拾陆年贰月立”和“知州事李受彤书”的小字,只是主文字的说明和附庸。我在界碑不远处,意外找到了李受彤。这个时任清朝政府界务总办和四品顶戴的直隶州知州,以一尊青铜雕像的庄严,立于他曾经许多次勘察留下了脚印的地方。于我而言,李受彤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一个人的名字和形象,被坚硬的青铜固定和塑造,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不朽之人。李受彤这个连生卒年月都被时光遗忘了的广西临桂人,被立像者用文字固定在石头的基座上: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钦州知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钦州改直隶州随晋升知州。李在任期间,迁移书院,奖励文人,以礼耆者,受到好评。唯其施政,崇尚刑威,对大小盗贼,多施重刑,民多敬而生畏。用现代汉语写成的颂词,缺乏文言气质,显得千人一面,这些共性的评价,并没有深入到界碑的内部,它不会让一块冰冷的石头,显示出人性的温度。幸好,我在《作品》杂志刚刚读到的长篇散文《黑旗挽歌》中,看到了惊心动魄的历史真相,找到了“勘界”“谈判”“条约”这些面目沧桑的词汇。作家朱零的笔触,深入到了刘永福和黑旗军在越南的大大小小战争。占领越南之后的法国军队,不断北进,觊觎中国。中法战争爆发之后,清朝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收复战略重镇谅山,刘永福则率领黑旗军,在临洮击溃法军,收复了十多个州县,有战场有利的形势下,清政府却采取了退让政策。在1885年6月与法国签订的《中法越南条约》中,中方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从此结束了自宋朝之后中国历代王朝与越南的藩属关系。中法双方派员共同勘界,就是此条约的规定和约束。在这种情形下,钦州知州李受彤走到前台,就成了必然。坚硬的大清国一号界碑,如今用透明玻璃作了防护,这是文物的必然命运。界碑是沉默的历史,“大清国钦州界”几个酋劲浑朴的大字,沉默寡言,从来没有开口说活,边界的划分,界碑的选址,界碑的做作,都是隐藏在界碑背后的故事。匆匆忙忙穿梭于网红景点打卡的游客,不会有耐心在历史面前停下脚步。听一个名叫李受彤的知州讲述勘界、谈判的复杂过程“勘界”这个词,从辞典中走出,始于光绪十二年。李受彤奉命随清政府钦差鸿胪寺卿邓承修、道台王之春出场,而法国方面,则由狄隆、海士代表。他们以对手的方式,登台比试国力。勘界之前,法国军队已经越境抢占了我国的江平、长山、八庄等地,占据了主动权,所以在勘界谈判过程中,法方代表态度骄横,傲慢无礼,强行要求将白龙半岛划归法方。四个多月的马拉松谈判,勘界毫无进展,清政府以“议久未成,别生边衅”为由,召邓承修回钦州候旨。李受彤则以地方立界总办的身份,和防城知县与法方立界总办,五画官厘伊、四画官阿林,继续勘界谈判。谈判是战争的继续,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重任在肩的李受彤一边舌战,一边用武力收复被法军强占的边境江平、八庄等地。李受彤坚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寸土不让的原则,贯穿了整个勘界与谈判划界。勘界与谈判的结果,是中方收复了江平、长山和八庄等领土,从竹山循北仑河至滩散、垌中,立下了数十块代表国家庄严的界碑。李受彤铜像的说明文字,用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签约,确立中越边界,李受彤不辱使命,完成勘界任务,不久离任回籍”盖棺论定。立在东兴市竹山村的大清国一号界碑,如同一块铆焊在国家领土上的重要零件,牢不可破。民间传说中的官员监督不力,立碑民工为了省力,在未到达立界目的地之前私埋界碑的故事,显然违反逻辑,站不住脚。在两国达成的协议中,界碑应该两面刻有文字。在“大清国钦州界”的另一面,当出现“大越”(即越南)之类的字样。只有河水知道这个秘密,因为准确的边界,是位于北仑河的主航道,但河流拒绝了人类的立碑,移到岸上之后,界碑就只能单面刻字,无字的一面,预示着外面的水域,还延伸着大清帝国的国土。知州李受彤,用“大清国钦州界”六个厚重的汉字,作为中法谈判的结论,历史,没有录下他在谈判桌上的辞锋,却用坚硬的石头,树立了他光绪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北仑河,是一条流动的界碑。一群采风者,用一天的时间,从北仑河入海口上溯,到达了北仑河的源头。上思县境内的十万大山,以苍茫浩瀚的姿态,用森林公园的名义,接纳了一群来自北仑河下游的游客。这个远离了竹山村的地方,已经没有了界碑,也看不到了李受彤的影子,但我知道,这是一条界河发源的地方。这里收藏的历史,被4A级景区、天然药浴池、天女浴池、石上根源、龙袍树、源头瀑布、九龙松等旅游时尚名词遮蔽。游客的心态,只能寄情山水,只有从大清国一号界碑走来的人,才会知道,一条河流的沉默,是因为它胸中,装下了太多的沧桑。(文/詹谷丰)https://www.9kd.com/note/8522051[ 此帖被yanf999在2023-12-05 17:4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