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61阅读
  • 22回复

[省制]清代江南分省应该把江宁府放到西部,改成江安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3-12-10
— 本帖被 keating 从 区划改革 移动到本区(2024-03-24) —
清代江南分省,理应把江宁府放到西部,设置江安省。取江宁府、安庆府首字。省会江宁。

东部新省为苏扬省,取苏州府、扬州府首字。省会苏州。

江安省辖:江宁府,太平府,宁国府,徽州府、池州府、安庆府、庐州府、凤阳府、颍州府,以及和州、滁州、六安州。九府三直隶州。

苏扬省辖: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通州府,以及太仓州、广德州、泗州、海州。八府四直隶州。

把广德州、泗州作为补偿划归苏扬省。广德州辖广德、建平,与常州府、镇江府相邻,离省会苏州不远。泗州划归苏扬省,可统一管理洪泽湖水域。

如此,江南分省更加平衡。东西各有一个中心城市
而且江宁作为江安省会,地理上距离各府州更方便。江安省除了池州府、六安州外,其余到南京更方便、更近。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12-10
说啥也没用啦

我还觉得应该把贵州省改称贵播省呢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3-12-10
这个马后炮有点久,马都尸骨不存了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3-12-10
苏松省:
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湖州府、嘉兴府、太仓州、通州。

安徽省:
江宁府、滁州、当涂府{太平府+和州}、池州府、安庆府、庐州府、六安州、宣州府{宁国府+广德州}、徽州府。

淮海省:
徐州府、海州、淮安府、泗州、颍州府、凤阳府
相呴,相濡,相忘。

北安市、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3-12-10
为什么不是江徽省或者宁徽省呢?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3-12-10
时光倒流吗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3-12-10
回 443881717 的帖子
443881717:说啥也没用啦
我还觉得应该把贵州省改称贵播省呢
 (2023-12-10 16:41) 

不如贵州省顺口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3-12-10
回 夜橒 的帖子
夜橒:苏松省:
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湖州府、嘉兴府、太仓州、通州。
安徽省:
江宁府、滁州、当涂府{太平府+和州}、池州府、安庆府、庐州府、六安州、宣州府{宁国府+广德州}、徽州府。
....... (2023-12-10 17:25) 

安徽阜阳,对徐州完全没任何亲近感,也没人去徐州。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23-12-10
江安粮储道,又称江安十府粮储道,全称:督理江安徽宁池太庐凤淮扬粮储道
对应的是苏松粮储道,全称:督理苏松常镇粮储道

其实清初对江南省分省是确定的(事务太多),但如何分省是比较蛋疼的,所以各种不同的机构辖区不同,还调来调去。最后定调是按明朝的上江七府三州、下江七府一州来的;不算很好的方案。

个人认为,在明朝,就已经形成以江宁为中心,形成苏松(苏南4府)、安徽(皖南5府1州)、庐凤(皖北2府2州)、淮扬(苏北2府1州)4片。其实清初对于苏松片这一块是固定的,但是清帝可能都认为这一块面积太小,不足以建省,所以一定要郎拉配。郎拉配也只有两个选择,淮扬片、安徽片2选1;庐凤片再和另1片组队。江宁视情况加入其中1组。
不过从钱粮事务分割上来看,我也认为苏松会和淮扬组队;不然整个粮务都会压在苏松片+安徽片上。而且淮扬+庐凤当时的经济,也完全被周边吊打;再把南河、漕运2个花钱扯皮的事务压过来,根本直不起腰。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23-12-10 20:48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23-12-10
三分比两省好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23-12-11
回 chy22 的帖子
chy22:三分比两省好 (2023-12-10 21:12) 

分两省,安徽凑个建衙门的钱都凑得要死。
当然,实际上,清朝的分省实际也是江苏安3个驻地。和三省比也没省几个钱。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23-12-12
回 李清 的帖子
李清:不如贵州省顺口 (2023-12-10 19:52) 

贵州是直接挪用的贵阳故称,让人感觉只是个城市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02-21
回 443881717 的帖子
443881717:贵州是直接挪用的贵阳故称,让人感觉只是个城市 (2023-12-12 21:49) 

以城命名是宋以来的传统了。

宋朝在河北、陕西、四川的路的命名法就是以城命名:
大名府路、高阳关路、真定府路、定州路(中山府路)
永兴军路(永兴军是京兆府的军额,京兆府的守臣称知永兴军,而不称知京兆府)
益州路(成都府路)、利州路、梓州路(潼川府路)、夔州路

北宋河东残破后,河东路南部也分成为2路:平阳府路、隆德府路。南宋又将北部称为太原府路,均作为遥领。

金国也沿用了这一命名法,除了中都、北京、上京、东京、西京、南京诸路外,还新设了
咸州路(咸平路)、凤翔路、临洮路。另外,金国所有的总管府路,由于兼首府知府,所以都可以以首府称路。如河北东路也可以称河间府路

元朝也出现了别失八里行省、辽阳行省。明朝则出现贵州藩司。清朝也有奉天省、吉林省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02-22
都是上帝的视觉!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02-22
确实合理!南京妥妥的首位度第一。只是怕没霸都啥事儿了。现在这样成就了内斗省、散装省,而且还把本应由省会辐射状的高铁网,硬是修成了纽七纽八的四纵四横格局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02-22
回 zhuzhuzhu 的帖子
zhuzhuzhu:结果当初二分失败了 (2024-02-22 07:30) 

从当初二分到现在已经维持三百多年了,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延续下去,何来失败?总不能因为你觉得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失败吧?!设省失败的是平原省、三峡省(这个甚至流产了),分省失败的是东北九省。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02-26
主要问题是南京太中间了,怎么分也不好,不如南京直辖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02-26
回 derek20 的帖子
derek20:主要问题是南京太中间了,怎么分也不好,不如南京直辖 (2024-02-26 05:50) 

当初,没有直辖府一说。顺天府也没有直辖。
现在,附近有上海直辖了,南京没必要直辖。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02-26
应天巡抚——江宁巡抚——江苏巡抚: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

安庐巡抚——操江巡抚——安徽巡抚:安庆府、池州府、太平府、宁国府、徽州府、广德直隶州

淮扬巡抚——淮安巡抚——凤阳巡抚——凤庐巡抚:扬州府、淮安府、凤阳府、庐州府、和州直隶州、滁州直隶州、徐州直隶州

如果你是两江总督,康熙二年时要把这三巡抚辖区分两省你会怎么分。毕竟通州、颍州、海州、六安州、太仓州都是雍正年间才升格。

虚省
建州
分大县合小县
乡镇市自治
市分二等:县辖市、州辖市
首都设中央直辖行政区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02-29
明清南直隶和江南省的历史沿革及对长三角行政区划的影响述略(李崇新)
http://jssdfz.jiangsu.gov.cn/n97/20210625/i7290.html


明朝设立的“南直隶”,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两省一市。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清顺治十八年(1661),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别设置江南右布政使和江南左布政使。清康熙六年(1667),再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此后安徽布政使司衙署继续长期寄居南京办公,南京成为安徽省实际上的行政中心,前后达百余年之久。直至乾隆二十五年(1776)安徽布政使司迁至安庆,才最终完成江南省的行政分割,实现江苏和安徽的独立建省。明清之际南直隶、江南省的设置与分割,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沿革变迁,不仅与当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乃至现代长三角地区的行政区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明朝定都南京与南直隶设置的历史背景

明朝开国定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从而形成有明一代的南北二京制,并直接影响了南北直隶的设置。这是明代行政区划的一个鲜明特征。

行省制始于元朝。明沿元制,虽无行省之名,却有行省之实。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将元朝的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即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承宣布政使司,简称都布按三司,分掌军事、司法、行政三权,其中承宣布政使司职权相当于行省。明朝在内地设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仍俗称行省或省,再加上南北二京的直隶辖区,从而构成明朝的十五个基本省级单位,即南京(南直隶)、北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总称“两京十三布政司”。其中的两京及南北直隶地区,均由明朝中央六部直接管理。

明朝的行政区划设置,沿袭前朝行政区划传统,仍大体遵循山川形便的惯例,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不符合传统山川形便的处理,其中南直隶的设置,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例。南直隶地跨淮北、淮南、江南三个不同的地理区域,无论是自然地理面貌、历史文化沿革,还是方言习俗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明初统治者,为何要打破传统惯例,设置这样一个地理与文化拼图板的南直隶呢?这就需要从明朝初年建都南京的历史背景说起。

在正式定都南京之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对于新王朝的都城究竟要定在哪里,曾经有过比较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选项:南京应天府、北京开封府和中都凤阳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凤阳,发迹南京,长期把南京作为自己逐鹿天下的大本营。从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到1368年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在钟山之阳重建新皇宫(即今天的南京明故宫遗址),朱元璋先后在南京经营长达12年之久。应该说,对于南京这个龙兴发祥之地,朱元璋的感情是很深的。而且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经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南唐,其建都历史,源远流长。应该说定都南京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当时朱元璋手下许多谋士重臣都对建都南京多所建言献策。冯国用说:“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处征伐,天下不足定也。”陶安等人说:“金陵,古帝王之都,龙盘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可?”叶兑也说:“夫金陵,古称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借其兵力资财,以攻则克,以守则固。”诸如此类,毋庸讳言,这些建言对朱元璋的建都决策都是有很深影响的。然而,事实上明朝初年建都南京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南京地理位置,偏处江南,定都此处不利于控制广大的北方地区;二是南京作为六朝故都,其短命偏安王朝的魔咒,也一直让朱元璋耿耿于怀,隐隐有一种不祥之感;三是驱除蒙古鞑虏,恢复华夏衣冠,重光大宋之天,让朱元璋有还于旧都汴梁的浓厚历史情结;四是朱元璋本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虚荣心理,让他一度钟情于定都老家凤阳。因此,先有明朝建国初年(1368)朱元璋颁布的《南北两京诏》:“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开封)为北京,”后又有洪武二年(1369)营建中都凤阳府的正式诏书:“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南京)之制。”由此可见,在明朝开国之初的朱元璋的首都总体规划中,明朝是要实行三京制的,即北京开封、中都凤阳和京师南京。然而,最终因为朱元璋最为信任的手下谋臣刘基的固执反对,坚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以及朱元璋本人对家乡淮右功勋集团的疑虑等原因,中都凤阳府在开工建设六年之后,于洪武八年(1375)正式停建。洪武十一年(1378),又下诏撤罢徒有虚名的北京大梁,仍称为开封府,并于同年正式改南京为京师。至此,南京作为明朝初年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地位,才得以确认和巩固下来。然而,随后南直隶的设置,仍然受到中都凤阳府曾经地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直到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取皇位,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定为京师,以南京为留都,明朝的南北二京制的格局也由此确立。明朝的南直隶与北直隶的设置,与南北二京制有直接关系。明朝初年,直属于京师(南京)中央管辖的地区即为直隶,洪武初年建都应天府(今南京),以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个府级单位为直隶府。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迁都后,以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取消北平布政使司,将北平布政使司所辖府和直隶州也直属于中央六部管辖,遂称北直隶,简称北直,区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原京师则改称南京,原京师周边地区改称南直隶,简称南直,原辖区基本不变,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安徽省、江苏省以及上海市两省一市,周边与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和浙江接壤,从而形成明代的南北二京与南北直隶格局。南直隶包括14个直隶府和4个直隶州,其具体行政设置如下:

南直隶应天府,府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辖附郭县上元县、江宁县,其他辖县句容县、溧阳县、溧水县、高淳县、江浦县、六合县;

南直隶凤阳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辖附郭县凤阳县、临淮县,其他辖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虹县,属州及其辖县寿州(霍邱县、蒙城县)、泗州(盱眙县、天长县)、宿州(灵璧县)、颍州(颍上县、太和县)、亳州;

南直隶淮安府,府治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原县级淮安市),辖附郭县山阳县,其他辖县清河县、盐城县、安东县、桃源县、沭阳县,属州及其辖县海州(赣榆县)、邳州(宿迁县、睢宁县);

南直隶扬州府,府治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辖附郭县江都县,其他辖县仪真县、泰兴县,属州及其辖县高邮州(宝应县、兴化县)、泰州(如皋县)、通州(海门县);

南直隶苏州府,府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辖附郭县吴县、长洲县,其他辖县吴江县、昆山县、常熟县、嘉定县,属州及其辖县太仓州(崇明县);

南直隶松江府,府治在今上海市松江区,辖附郭县华亭县,其他辖县上海县、青浦县;

南直隶常州府,府治在今江苏省常州市,辖附郭县武进县,其他辖县无锡县、宜兴县、江阴县、靖江县;

南直隶镇江府,府治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辖附郭县丹徒县,其他辖县丹阳县、金坛县;南直隶庐州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合肥市,辖附郭县合肥县,其他辖县舒城县、庐江县,属州及其辖县无为州(巢县)、六安州(英山县、霍山县);

南直隶安庆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安庆市,辖附郭县怀宁县,其他辖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

南直隶太平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辖附郭县当涂县,其他辖县芜湖县、繁昌县;

南直隶池州府,府治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辖附郭县贵池县,其他辖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南直隶宁国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宣城市,辖附郭县宣城县,其他辖县南陵县、泾县、宁国县、旌德县、太平县;南直隶徽州府,府治在今安徽省歙县,辖附郭县歙县,其他辖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

南直隶徐州,州治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其他辖县萧县、沛县、丰县、砀山县;南直隶滁州,州治在今安徽省滁州市,其他辖县全椒县、来安县;南直隶和州,州治在今安徽省和县,其他辖县含山县;南直隶广德州,州治在今安徽省广德县,其他辖县建平县。从南直隶的辖区版图看,作为朱元璋的老家,曾经的中都凤阳府,仍是南直隶辖区范围内最大的直隶府,朱元璋的祖陵所在地泗州盱眙县,马皇后的老家宿州,以及朱元璋开创帝王之业所依靠的淮右功臣集团所在地区,均悉数纳入了凤阳府辖区之内,充分体现了朱元璋通过扩大中都凤阳府管辖范围,以增加京师北部纵深,加强北方一线屏障京师的安全防卫考虑。同时也间接达到了提高家乡地位,笼络淮右功臣集团和光宗耀祖的多重政治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面积广大的南直隶的管理,后来又以长江为界,先后设置两个巡抚辖区,一个是宣德五年(1430)设立的应天巡抚,驻苏州府,负责巡视管辖南直隶长江以南各府州;另一个是景泰初年(1450)设立的凤阳巡抚,驻淮安府,负责巡视管辖南直隶长江以北各府州。明代南直隶辖区内江南和江北两个巡抚的设置与职权划分,也为入清以后的江南分治,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二、清代江南省设置与分拆的历史背景及脉络


清代江南省的设置与分拆,与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以及江南省所处的重要地位具有密切关系。

江南省的设置,首先是对南直隶的政治降格。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渡过长江,占领大明留都南京城(应天府),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清廷“宣平定江南捷音”。在攻占南京之后,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摆在清廷面前,那就是对新夺取的大明留都南京,也是当时南方明朝残余势力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寄托所在,如何进行妥善处置与管理,以确保平稳过渡。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对此非常慎重,专门召开御前会议,“令九卿科道会议南京因革裁并事宜”。在御前会议上,各路官员讨论十分热烈,意见分歧很大。有人建议仍保留南京之陪都地位;也有人认为,如今天下鼎革之势已成,清王朝业已定都北京,形成“居北制南”的格局,南京作为前朝故都,已不能再与北京并驾齐驱,宜“去京之名”。多尔衮在听取各方面意见之后,作出最终裁决,“遗书定国将军、和硕豫亲王多铎等曰:南京,著改为江南省;应天府,著改为江宁府,设知府,不设府尹”。江南省的省治设于江宁府。随后经过吏部合议与提名,和硕豫亲王多铎正式委任江南省职官三百七十三员,其中包括江宁巡抚、布政使司,以及全省道员等。顺治三年(1646)江南总督洪承畴又对江南省的具体方案,进行了若干细化,设左右布政使各一员,在左右布政使之上,又设操江都御史(操江巡抚),操江巡抚即是安徽巡抚的前身和源头之一。

至此,清王朝作为新征服王朝,对于大明留都南京和南直隶的地位,正式完成了政治降格。南京与南直隶成为江南省,南京由一国之都,降级为江南省的省治江宁府。由此可见,江南省的设置与改名以及南京留都地位的取消,完全是明清改朝换代之际政治形势需要的产物。

然而,完成行政意义上的改名和政治降格只是第一步,随后清政府对江南省继续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策略,开启了江南省漫长而复杂,甚至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拆过程。某些具体问题,目前仍有争议,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为了叙述简洁和方便起见,本文化繁为简,重点关注和厘清其中几个与江南分省具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

按照明代的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全国设置两京及十三布政使司。自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又由中央政府派出巡抚,名义上巡视各省,安抚军民,实际上逐渐成为布政使司之上的又一级行政机构。早期巡抚并非常设,只是作为中央政府的临时派出官员,相当于朝廷的钦差大臣,有事则遣,事毕则还,巡视也无固定时间和范围。至宣德五年(1430),御史于谦等六人分别巡抚南北直隶等处,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这也是明代南北直隶地区正式设置巡抚制度的开始。明代南直隶因为范围广大,以及辖区包括留都南京和中都凤阳两个政治重地,因此大致以长江为界,分设应天巡抚和凤阳巡抚进行管辖,应天巡抚驻苏州府,管辖长江以南的应天、镇江、常州、苏州和松江,及太平、池州、宁国、徽州、安庆,号称江南十府。凤阳巡抚,通常兼任漕运总督(又称淮扬总督),驻淮安府,管辖长江以北的凤阳、庐州、淮安、扬州四府,及滁州、和州、徐州三州。

清政府在对南直隶完成政治降格之后,又开始对江南省实行分而治之。清朝入关以后,虽然基本沿袭明代制度以管理地方,但对于一些重要地区都先后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管理策略,以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防止地方势力对抗中央。首当其冲的就是江南分治。清朝入关,攻取南京之后,直接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改南京为江宁府,并设置江南总督,驻江宁府,作为管理江南省的最高军政机构,任命洪承畴为第一任江南总督。但是江南总督职责范围最初为“招抚江南各省地方,总督军务”,即管辖清朝新征服的江南广大地区,并非专管江南一省事务。顺治四年(1647)起,明确为江南江西河南总督。顺治六年(1649),河南改归直隶总督后,又称江南江西总督,简称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1682)始称两江总督,管辖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和江西省,终清一代不变。除两江总督驻江宁府外,同时还设有与两江总督平级但政治地位略高一筹的江宁将军,管辖驻防八旗,以加强镇守。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江宁府和江南省在当时所处的重要地位。

江南省历来号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清朝初年,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将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美誉云:“天下财富,江南三居其一;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康熙年间的官方志书则记载:“江南田赋之供,当天下十分之三;漕糈当天下十分之五。”康熙年间的河道总督靳辅曾说:“江南为各省之首区,疆域开广,形势蟠踞,负山海而控楚豫,襟长江而带大河,其声名文物、财赋物产皆甲天下。”加之江南为前朝故都和陵寝所在,政治地位极为重要,为国家安危所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防止地方势力对抗中央,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清朝中央政府对江南省继续采取分而治之的控制策略。与明代南直隶以长江为界,分设应天巡抚和凤阳巡抚,实行南北分治的管理手段不同,清朝政府依照江南省在长江上下游的分布位置,采取了东西分治的管控策略。

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在江南省设置三个巡抚,分别是江南巡抚(又称江宁巡抚)、凤阳巡抚(后改凤庐巡抚)和操江巡抚(后并入安徽巡抚),形成鼎足而三之势。其中江南巡抚,是由原应天府改设,初驻江宁,后常驻苏州,管辖江宁、镇江、常州、苏州和松江五府;凤阳巡抚,常驻淮安,管辖凤阳、庐州、淮安、扬州,以及徐州、滁州、和州诸府州;清初增设操江巡抚,初驻江宁,后移驻安庆,除管辖上江的江防事务外,兼管安庆、徽州、池州、太平、宁国、广德诸府州。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庐州府的隶属变化。前期庐州隶属于凤阳巡抚,因此凤阳巡抚又称为凤庐巡抚;后期庐州府从凤庐巡抚划归安徽巡抚管辖,又称安庐巡抚。康熙元年(1662年),裁撤操江巡抚,设置安徽巡抚,驻安庆,管辖安庆、徽州、池州、太平、宁国诸府以及广德州。康熙四年(1665)裁撤凤阳巡抚,其所属凤阳、庐州二府及滁州、和州并入安徽巡抚辖区,其所属扬州、淮安二府及徐州则并入江宁巡抚辖区。这样,随着凤阳巡抚被裁撤,其辖区一分为二,分别并入安徽巡抚和江南巡抚辖区。原来的三巡抚的鼎足而三的局面,被两巡抚东西分治所取代,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江南分省的格局。

除了将巡抚辖区从三个裁并为两个,实行东西分治之外,清初还对江南布政使进行了分而治之,分别设置了江南左和江南右两个布政使辖区,分管民政财政等事务。因为清朝初年,江南省大致以南京为界,有西部上江和东部下江之分,上江在安徽,下江在江苏,分别称为江左和江右。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按照上江和下江的范围,对江南省实行分治,西部上江流域,称“江南左布政使司”,布政使驻江宁,领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九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四州,统称上江;东部下江流域,称“江南右布政使司”,布政使驻苏州,领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五府,统称下江。这样,江南省内依据上江和下江地区范围,进行两个布政使的分设,也在巡抚东西分治的格局之下,实现了布政使的东西分治,从而进一步奠定了江南分省的雏形。

康熙六年(1667),清政府对江南省的两布政使的名称与辖区又进一步调整和明确。驻江宁之左布政使,改称江南安徽布政使,简称为安徽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得名,领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九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四州。驻苏州之右布政使,则改称江南江苏布政使,简称为江苏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得名,领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五府。江苏巡抚驻苏州,却遥制江北地区的扬州、淮安二府和徐州。这样就形成了江苏巡抚(又称江宁巡抚)和江苏布政使驻苏州,分别管辖江南、江北的南北分治格局;与此同时,安徽布政使司署仍长期寄驻江宁府(旧址在今南京市秦淮区瞻园路128号的瞻园),遥制安徽的民政、财政、钱粮、赋税和官员任免等事务。这样就形成了安徽巡抚驻安庆,安徽布政使驻江宁,安徽的实际行政中心一直寄居在江宁的格局。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再次对安徽和江苏的行政管理进行理顺和调整为止。

由此可见,安徽,明代属于南京(南直隶),清代属于江南省。江南省分治之后,实际行政中心一直寄居江宁,前后历时400年之久。今天南京号称“徽京”,并非仅是民间调侃之戏语,考诸历史,有案可稽,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

苏皖分省的最终完成是在乾隆在位时期。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政府为了进一步理顺江苏与安徽的分治关系,决定设置江苏巡抚(不再称江宁巡抚),驻苏州,下辖江苏和江宁两个布政使,江苏布政使仍驻苏州,管辖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和太仓州等江南诸府州;同时新设江宁布政使,驻江宁,管辖江宁,以及淮安、扬州、徐州、海州、通州等江北诸府州。至此,江苏虽名义上仍为一省,但是却形成江宁和苏州两个行政中心,长期分治苏南和苏北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与此同时,安徽巡抚仍驻安庆,安徽布政使司则由江宁府正式移至安庆府。从而结束安徽布政使长期寄居江宁(1661—1760)的百年历史,也终结了安徽巡抚与安徽布政使长期分离而造成江宁、安庆两个行政中心并存的局面。至此,江南分省最终完成。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之后,江苏和安徽的分省虽然最终完成,但是两省之间的现实联系仍然十分密切。譬如两省科举乡试,仍共用江南贡院,两省仍隶属于两江总督管辖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代江南分省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漫长过程。其总体设计,借鉴了明代南直隶应天和凤阳两巡抚划江而治的管理思路。其分省过程,肇始于清初顺治二年(1645)凤阳、操江(安徽)、江南三巡抚的设置;明确于康熙四年(1665)凤阳府的裁撤与政区合并以及由此形成的江南巡抚与安徽巡抚的东西分治格局;成型于康熙六年(1667)分设左右两个布政使司,后改称为安徽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完成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苏皖正式分省,江苏省确定了一个江苏巡抚、江宁和苏州两个布政使司分治的格局;安徽布政使司则由江宁府迁至安庆府,完成了巡抚与布政使驻地的合一。从文献记载来看,其间自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江南、江南安徽、江南江苏以及江苏、安徽这几个称谓是并存的,直到清朝中后期,“江南省”的称呼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安徽与江苏两省才最终褪去江南省的历史印记。

因此我们说,江南省的分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从顺治二年(1645)起,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止,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前后历时115年,才最终完成。因此,与清代同时期进行的陕甘分省、湖广分省相比,江南分省的历史进程都更为漫长和曲折。这充分体现了江南省的重要地位,也表现出清政府对于处置江南分省问题的高度慎重和深思熟虑。

从1760年江南分省之后的行政区划和职官分布看,安徽巡抚、安徽布政使驻地都在安庆府;两江总督和江宁布政使驻地都在江宁府,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的长江以北地区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和海州、通州;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驻地都在苏州,江苏布政使管辖苏南地区的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和太仓州。

三、江南省分拆后的历史变迁及对长三角行政区划的影响

江南省自乾隆二十五年(1770)正式分拆之后,安徽、江苏各自建省,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在行政区划上,后续仍有一些局部调整,其中比较重大的事件,有民国时期上海自江苏分离,单独建立直辖市;苏北与苏南行政公署的设立与撤销;苏皖北部四县互换;婺源的皖赣之争,以及苏浙之间的太湖水域、嵊泗列岛互换等。下面逐一简要介绍。

上海自元代开始设置上海县,明清以来先后隶属于南直隶、江南省和江苏省的松江府、苏州府和太仓州管辖。清嘉庆十年(1805),松江府下辖上海、华亭、青浦、奉贤、金山、南汇等8县,太

仓州下辖嘉定、崇明、宝山3县。这些县域构成了后来上海市的基础。同时,上海租界对于上海市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道光二十三年(1843)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首任英国领事抵达上海县,着手筹建英国上海领事馆,标志着上海正式开埠。道光二十五年(1845)上海县的清地方政府官员,将上海县城洋泾浜以北黄浦江滩涂一带的荒凉不毛之地,划为英国人居留地,形成英租界雏形。道光二十八年(1848),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同治二年(1863),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租界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今日上海外滩的欧式建筑群便是其遗存。道光二十八年(1848)今静安区一带划为法租界,又让上海获得了“东方巴黎”的美誉。据统计,自上海开埠以后,有30多个国家先后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和总领事馆,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以英美法租界为依托,上海一跃成为远东地区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最繁华的大都会,也成为中国当时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上海城市的发展,至今仍有当年租界影响的流风遗韵。

上海脱离江苏,独立建设直辖市,是江南分省之后,江苏省一次重大的分拆行政区划事件。民国元年(1912)1月,民国政府裁撤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仍直属江苏省,设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此为华界,以与外国租界相区别。民国16年(1927)7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直辖于中央政府行政院,这是上海市脱离江苏省,成为直辖市的开始。根据孙中山《建国方略》对上海的国际大港的定位,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启动“大上海计划”,进一步扩大上海市区范围,将上海县、宝山县的一部分划入上海直辖市,并设立17个区。后因抗战爆发,“大上海计划”中断。民国34年(1945)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于上海直辖市统一规划和管理,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史宣告结束。抗战胜利后,1946年重启“大上海计划”,又因内战搁浅。但是“大上海计划”,仍不失为上海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现代城市总体规划。在上海直辖市发展的同时,上海市周边的上海、嘉定、宝山、松江、川沙、青浦、南汇、奉贤、金山、崇明10县仍隶属于江苏省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仍为直辖市。为了适应上海市进一步扩大发展的需要,1958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把江苏省直辖的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3县划归上海市管辖;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又批准江苏省苏州专区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6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管辖。从江苏划入10个县后,上海市基本奠定了现在的行政区划格局。

另外,外地移民对于上海市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上海自1845年开埠以后,随着外国人的到来与迅速繁荣,江苏苏北和浙江宁波等地移民大量涌入。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又有大量华人涌入租界避难,进一步促进了租界的繁荣。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外国租界,纳入上海市统一管理,这些措施都进一步加快了上海的发展。1949年后,特别是1958年上海周边原属江苏10个县的划入,增加了上海的市区人口,极大拓展了上海市的发展空间。以上这些移民活动和行政区划调整,对于加快上海的繁荣与发展,对于促进现代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之,上海的独立建市和扩容发展,对于上海市本身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皖北、皖南行政公署与苏北、苏南行政公署的设立与撤销,虽然为时短暂,但是在革故鼎新的历史剧变关头,也是影响苏皖两省行政区划的一件大事。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推进,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政公署,驻合肥市,管辖安徽的长江以北地区;1949年5月成立皖南行政公署,先驻屯溪市,后移驻芜湖市,管辖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1952年4月撤销皖北与皖南行政公署,合并设立安徽省,省会设于合肥市。

1949年4月21日,苏北行政公署成立,行署先驻泰州市,后移驻扬州市,下辖除徐州和连云港(此时属山东代管)以外的江苏长江以北地区;1949年5月成立苏南行政公署,驻无锡市,下辖江苏长江以南地区。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苏北、苏南公署,合并设立江苏省,原由山东管辖的徐州、连云港以及原划给安徽代管的萧县和砀山重新划回江苏徐州。江苏省会也由镇江市迁至南京市。

随后的苏皖四县交换,也是新中国建国以后苏皖行政区划调整的一件大事。1955年,为加强对洪泽湖流域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苏皖四县进行了互换:江苏把最北部原属于徐州市的萧县、砀山划给安徽,安徽把临近洪泽湖的盱眙、泗洪划给江苏,从而形成如今苏皖北部两省交界之间犬牙交错的现状,安徽天长孤零零地嵌入江苏腹地,三面被江苏包围,严重影响了江苏西部的统一规划和发展;而江苏徐州则失去萧县和砀山腹地,大大制约了向西发展的空间。

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围绕婺源的皖赣之争,也是皖赣交界地区行政区划的一次微调,至今仍有影响。婺源,历史上与黟县、祁门、休宁、歙县、绩溪一起,为徽州府直辖六县之一,原属安徽省徽州婺源县。1934年蒋介石以“剿共”需要为由,将婺源划入江西,引发婺源乃至徽州民众强烈不满。因为历史上对徽州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祖籍就是婺源,这一点让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一直引以为傲。婺源之于徽州,正像曲阜之于山东一样,是徽州人的精神家园和徽州文化的地标象征。正因如此,婺源乃至于徽州民众发起颇具声势的婺源回皖运动,并得到胡适等当时徽州籍知名政商学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迫于民意,1947年抗战胜利后婺源重新划回徽州地区,婺源回皖运动取得成功。然而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婺源由解放军二野占领,而以屯溪为中心的徽州地区则由三野部队接管。在两支部队军管会分割管理的体制下,婺源县再次被强制脱离安徽徽州,划归江西。婺源回皖运动取得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现在,婺源隶属江西省上饶市,不过由于婺源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徽商文化,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之为徽州婺源。皖南人特别是徽州人的婺源情结,仍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江浙之间围绕太湖与嵊泗列岛的管辖权的微调,也是长三角地区一个影响至今的行政区划事件。1953年,为了加强太湖流域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江苏以松江专区管辖的位于舟山群岛的嵊泗县换得浙江太湖流域的部分管理权。因为,历史上太湖水域一直由江苏省的常州(包括无锡)、苏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共同管理,由于没有明确划分水域,经常出现管理纠纷问题。经过此次微调,在嵊泗县划给浙江省之后,两省也完成了太湖水域的管辖区调整。按照规定,太湖南岸从湖岸延伸50米,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管理;其余水域,全部划给江苏省管辖。换而言之,江苏省几乎取得了整个太湖的管辖权。目前,太湖隶属于江苏的苏州、无锡等地级市管理。

1958年,上海直辖市扩容,上海周边的江苏10县划给上海。其中嵊泗县在从江苏划归浙江之后,也曾一度划归上海市,后又再度划归浙江,目前隶属于舟山市。随着2005年上海洋山港深水码头和东海跨海大桥的建成投入使用,当前上海洋山港和浙江嵊泗县的行政隶属与实际管辖仍处于割裂状态。洋山港区的口岸、港政、航政归上海管辖,洋山港区所在的嵊泗县在行政上则隶属于浙江省舟山市。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洋山港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制约洋山港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理顺区划管理关系,是否要将浙江嵊泗县重新划归上海市,已经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四、国家长三角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出台和影响

古老的南直隶、江南省,在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又迎来了国家长三角战略发展新的机遇,焕发出更强大的活力。长三角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长三角城市的合作起源于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4个城市经济协作联席会议制度》,最初的14个城市为: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由此可见,最初的长三角是不包含安徽的。

1997年,该制度升格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历经多次扩容。2003年,浙江台州被接纳为正式成员;2010年,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6个城市加盟;2013年,徐州、芜湖、滁州、淮南、丽水、温州、宿迁、连云港等8城市纳入。至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会员城市扩容至30个。2018年长三角协调会吸纳铜陵、安庆、池州、宣城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协调会成员单位达到34个。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不断扩容,进入长三角的安徽省城市已经增加到8个。

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中指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吸纳蚌埠等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黄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加入协调会。至此,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41个省辖市,全部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意味着长三角再度扩容,三省一市整体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范畴,长三角终于坐实了中国最大城市群之名。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正式印发,规划中的长三角区域为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四省市全部,正式宣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已经扩容到覆盖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全部区域,面积达35.8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2.3亿。至此形成以上海为龙头,以江苏、浙江为两翼,以安徽为腹地的长三角战略发展的整体框架。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长三角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中国约2.1%的区域面积,集中了中国约1/4的经济总量,集聚了约1/6的人口,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也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作为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与国家层面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也曾有一些不够同步和协调之处。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江浙沪,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提出,经过10—20年的建设,中国要将“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而此时的长三角规划范围只包括江浙沪的14个城市,且安徽所有的城市均不包括在内。

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中提到沿江5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宁湖杭(南京、湖州、杭州)、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至此,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城市规划,开始将安徽纳入统筹规划考虑。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区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这也是长三角地区城市规划的又一次扩容。其中上海被定位为超大城市,成为长三角的龙头,南京被定位为唯一特大城市,杭州、苏州、合肥被定位为Ⅰ型大城市,无锡、常州、南通、宁波、绍兴等为Ⅱ型大城市。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中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正式印发,规划中的长三角区域为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四省市全部,正式宣告长三角正式扩容为覆盖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全部区域。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未来长三角将按照一核、五圈、四带的空间格局,迎来一体化的更大发展机遇。

所谓一核,就是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所谓五圈,就是促进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这五个都市圈,分别是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辐射带动淮安等周边城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发挥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港口经济圈、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

所谓四带,就是促进四条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铁路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江海联运港口优化布局,建设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引领长江经济带临港制造和航运物流业发展的龙头地区,推动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沿海发展带。坚持陆海统筹,协调推进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保护。以上海洋山深水港为国际海运中心,加快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辐射带动苏皖北部、浙江西南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沪杭金发展带。依托沪昆通道,连接上海、嘉兴、杭州、金华等城市,发挥开放程度高和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打造海陆双向开放高地,建设以高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综合发展带,统筹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布局,加强与衢州、丽水等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提升对江西等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通过以上长江三角洲区域和城市群规划的不断变迁,不难看出,长三角的区域发展规划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容和调整的过程。笔者认为,将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区域发展和城市群规划,对于长三角地区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前所述,因为南直隶和江南省的历史渊源,以及地理位置的近水楼台,安徽与江浙沪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历来十分密切,在长三角占有特殊的地位。安徽的加入极大拓展了长三角未来发展的纵深,不仅为江浙沪产业的疏散转移提供了巨大空间,也为江浙沪地区输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安徽外出务工人口近80%流向沪苏浙地区。其中上海近千万外来人口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安徽人,在外来人口中遥遥领先;江苏和浙江的外来人口中,安徽人也是最多的,都超过200多万。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安徽对于长三角地区的深度融入以及对长三角地区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因此安徽对长三角地区的强势回归,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以江苏和浙江为两翼,以安徽为纵深和腹地的长三角战略发展格局,对于长三角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总之,虽然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的扩容已经完成,但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李崇新,1965年11月生,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育部大学公开视频课主讲教师,南京理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督导。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为中国的疆域、民族和文化问题等。)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02-29
另外,澄清一个事实,张骞实际上并没有主张过江苏划江而治理,他主张的是以徐州为省会,割鲁、豫、徽、苏四省地为辖区,清政府觉得他的方案太麻烦,所以把他的方案简化为江苏分为江淮和江苏两省,最后张骞的评价是“非驴非马”。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02-29
回 derek20 的帖子
derek20:另外,澄清一个事实,张骞实际上并没有主张过江苏划江而治理,他主张的是以徐州为省会,割鲁、豫、徽、苏四省地为辖区,清政府觉得他的方案太麻烦,所以把他的方案简化为江苏分为江淮和江苏两省,最后张骞的评价是“非驴非马”。 (2024-02-29 06:08) 

实际上不是清廷觉得麻烦,而是清廷已经对地方的掌控力不足。到光绪三十年,地方督抚早已经完成对财权和军权的掌控,所以对于任何割让自己地皮的事都会作出反对意见。而中央的掌控力不足,导致中央没法不听取地方督抚的意见,也无法强行压制和否决地方督抚的意见。
最终江淮建省的问题只可能流产,变成一个如何安置漕督的总督。漕督变成一个江淮巡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若说这个淮抚当个橡皮图章也就罢了,偏偏这个淮抚是想干一番事,或者说,拿一方权力的。那就对江督、江藩以及江苏省籍的中央官等官员来说,这个增加的地方大员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于是从中央到地方统统拆台,无以为继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02-29
不要以今人的思维看过去。
不过话又说回来,清朝官方倒是有“江安”和对应的“苏松”省非正式称谓。
见《大清会典—嘉庆朝》卷五——粮则漕运总督,山东、河南、江安、苏松、江西、浙江、湖北、湖南转漕之粮,统以漕运总督。其八省南粮及不转漕之各省兵米,皆统以总督巡抚。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