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够真实带来地区热度的IP,往往有几大特点:低传播门槛,有梗,有实力。 作者德兰胜,全文2700字,读完约需要6分钟。 2024年新年伊始,“山河四省”文旅开启了互卷模式,一夜之间媒体小编鸡血注体,相互比拼之下,联合更新数百条视频,“惊艳所有人”。 或许很多人都会有个疑问,怎么一夜之间,似乎所有地方省份的发力点都放到了文旅上? 1 替代房地产 文旅成了“全村的希望”? 回溯疫情三年,2020年与2021年,大多数人与多数地方政府仍置身于“昨日的世界”。彼时,国际市场大水漫灌,国内资产价格仍在惯性上涨,一切尚无变化。 2022年,美联储开始暴力升息,国内房地产市场晴雨仿佛一夜逆转,最稳定的人群,所谓刚需,彷佛一夜之间消失。 量价齐跌后,部分潜在买家进入持币观望状态,再加上个别地方隐性债务问题浮现,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财政压力突显。 客观而言,地产及其相关的土地出让收入,是无法割舍的路径依赖,但所有人知道,这一收入模式无法长久循环,最终,它将转向运营性收入。从宏观角度而言,各地方政府从单次收入,转向持续性收入,也成为时代必然要求。 随着解封带来的出行市场恢复,叠加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房地产收入塌陷,加速了各地方政府做出选择——文旅是地方政府最快见效、短期效果最佳的转轨朝向。能带来地方性收入,同时能创造新政绩,文旅市场成了各地以小博大的最佳发力方向之一。 事实上,文旅产业的崛起在中国城市与地区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只是之前在地产经济的光芒下,被掩盖而已。而如今,文旅产业的地位,正在回到其应当的位置。 文旅产业的爆发源于多端。 一方面,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群众基础正在不断夯实;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文旅连接更多行业的能力已经显现,地方文旅别无更优选——文旅虽不暴利,却能够带来类似于房地产的效应:产业联动与上下游同步向前。 以去年大火的淄博为例,淄博烧烤的爆火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整体升级,与其相关的多项配套及其背后的产业也将发展。依托文旅构建产业生态圈,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实现资源高效整合——这正是当年房地产扮演的角色。 然而,归根结底,相较于房地产,文旅并非“代表中国人跨越千年安居乐业的夙愿”的产业,同时,它却与文化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做文旅=做IP? 没那么简单! 机会所在的同时,文旅发展的需求为全国上下各个省市带来了多重考验。 旅游经济可能是发展条件最苛刻的产业部门。先天自然人文禀赋,运营能力与营商环境,以及多个基础服务环节的协调能力,长期以来的文旅方面名声,都将形成合力,各地表现不一,不一定谁都能接得住“泼天的富贵”。 今年首季度,东三省堪称最大赢家,黑吉辽三省GDP同比增加均走出多年来新高。
冬季冰雪东三省,这是几乎无需普及的季节性IP。另一方面,东北相关话题长期占据互联网地域话题热度顶端,群聚效应之下,东北有望依靠冰雪成为每年冬季的流量中心。 在文旅端,IP价值的重要性更为显眼。而在这一市场,能够真实带来地区热度的IP,往往有几大特点:低传播门槛,有梗,有实力。 山河四省在文旅方向上各有策略,但与经济地位类似,小编熬夜奋战,走上热搜的仍然只是熬夜奋战本身。显而易见,IP塑造并非大力出奇迹的必然事件,东三省与哈尔滨式的天时地利人和齐聚难言可复制路线。 以西安和成都作为先例,地域整体成为持续性IP,两地作为最先发力短视频的城市,分别在“巴适生活”、“汉服文化”确定方向。通过不断分解传播概念,以及优越的先天禀赋,最终成为最先吃到短视频红利的文旅目的地。 一定程度上来看,文旅IP与地方强省会战略高度相关,成果会更符合“地区性爆红”的预期。然而,与成都、西安、哈尔滨相比,山河四省的文旅资源与核心城市的相关性较低(以省为单位的知名度,往往落到核心城市),最终效果也大打折扣。 地区整体性走红往往难以实现,单点突破似乎有径可循,但更多取决于社会情绪。 淄博的走红与“不是XX去不起,而是XX更具性价比”直接相关。 而今年河南开封“王婆”走红,则与弥漫青年群体的婚恋难题挂钩。 然而,单点走红始终难以带来全局效应。个人式的单点IP转化为景点乃至区域性流量,难免与期望相去甚远。 文旅IP的塑造实质上是地区性文化标签的塑造。以河北省缔造的整体性概念“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堪称典型,“近”无疑有着具体的受众指向,“那么美”具体有多美,怎么个美法,缺乏描述。 换言之,这一沟通策略对于北京之外的游客可能效果不大。对于坝上草原、野三坡、北戴河等河北景区(北京近郊)而言,“这么近,那么美”是好的广告方向,但如果作为全省的文旅IP,还是少了一点点吸引力。 在传播语境中,简化概念始终是最佳的走红方式。但无论单点概念还是整体性概念,同时击中多个受众关注点,获取流量与最终到访,都需要当地整体性规划,以及扎实的落地执行。熬夜发抖音,可以感动自己,但却不一定能真正撬动受众。 3 吃、拍、玩 才是“旅行的意义” 文旅生意都说好,但根据GDP占比来看,它更接近于“赚吆喝”的生意。 国内旅游业尚未完全恢复,但即便在2019年,全国旅游业GDP占比不过4.56%。然而在地方经济必须各显其能的今天,文旅“出圈”已是最佳政绩风向标。 从远端来看,持续从现有资源中,挖掘同时具备长线文化价值与消费价值的产品,是让文旅生意做出价值的根本路径。
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非真实需求,实际的文化价值很难超脱“谈资”范畴。吃、拍、玩才是“旅行的意义”。 每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对于普通人而言,终归是高山流水。如何拍照留念,如何吃到地道特色,才是普通人跟最关注的命题。 对于各个旅行目的地而言,挖掘文化内涵,提供满足相应需求的服务才是核心。 延吉,朝鲜族民族服饰,是特色;泉州蟳埔簪花女,同样别具风味;晋商少奶奶,核心只是清汉服,只要强化地方特性,也能独树一帜;苗族藏族服饰,热度可谓持续数十年。 对于文化与民族元素丰富的中国而言,发掘更多适宜普通人参与的旅行体验并非难事,一旦成型,将迅速扩散并成为各路商家模仿的标的。然而,最先完成文化产品商业性发掘,需要一定程度的产品、商业意识,并与市场审美结合。 天水麻辣烫或是淄博烧烤看似简单,却都需要持续洞察消费市场,随之确定突破品类,以及爆款单品。 文化价值不能太多,但也不能没有,这才是具备爆款体质的文旅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