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9阅读
  • 0回复

[历史地名]村名印迹|东明县杈行许庄:昔日木杈今难觅,留下村名后人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06-06
在缺少农业机械的年代,木杈是农民麦收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打场、垛草、晾晒庄稼等都离不开它。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木杈的身影才慢慢隐去。
东明县长兴集乡有个杈行许庄村,曾以制作木杈为主业,是当地闻名的木杈制作专业村。

东明县民政局在村台新村重新树立了“杈行许庄”的村名碑。
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许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到长垣县小清观庄,后又迁此建村,以栽桑制杈为业,因此称杈行许庄。
据村干部介绍,桑树枝条生长速度快,韧性较足,用其制作的木杈经久不裂不断。
木杈看似结构简单,制作却不容易。第一步是桑枝整形,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四五年时间。制作人在桑树枝杈长到一定高度时,就要选择合适的枝条,按照三股木杈进行造型,并及时剪除多余枝条。如果所留的枝条间距太大或太小,还要通过拉绳等方式进行开张角度调整,确保每股之间角度相同。
长兴集乡地处黄河滩区,一直是小麦集中种植区。每到麦收前,村里人都要去周边的集市销售木杈。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村民才逐渐停止了木杈生产。
2017年,山东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同年,兴东新村所处的长兴集乡8号村台动工建设。2021年,杈行许庄同周边的东黑岗村、姚庄村、崔庄村3个自然村,一起搬进村台新村,彻底告别了黄河水患,实现了安居梦。如今,4个村联合成立了兴东新村党委,开始探索“新村融合、共强共富”的黄河滩区农村发展新路径。

2023年,东明县启动“乡村著名行动”。兴东新村南侧的一条道路,被命名为杈行路。
走进兴东新村,新居白墙红瓦、绿树成荫,小学、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商铺、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为了留住乡愁记忆,2022年8月,东明县民政局在兴东新村重新树立了“杈行许庄”的村名碑。去年12月,东明县启动“乡村著名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审批命名1219条乡村无名道路,兴东新村南侧的一条道路,就被命名为杈行路。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代明 刘汉功 刘玲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