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8阅读
  • 4回复

[趣味地名]地名中的朝代名之“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0-01
地名中的朝代名之“商”


商丘市(河南省)

得名原因
  商丘传为上古帝王之都,帝颛顼曾建都于商丘。据《晋书·地理志上》记载:“颛顼始自穷桑(今曲阜北),而徙邑商丘”。帝喾高辛氏封于高辛(今睢阳区高辛镇)。一说因陶唐氏(帝尧)封帝喾子契(阏伯)为火正(掌火官)于此,又地应商星,故曰“商丘”。《左传》鲁襄公九年(前564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

建置沿革
  商代为亳邑地。
  西周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齐国灭宋,境内大部为魏所据。魏置大宋郡于商丘,并封公子无忌于信陵(今宁陵县)。
  秦置睢阳县,治今商丘市区南部,为砀郡治所。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汉代梁国属豫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改梁国为梁郡,属豫州。
  西晋改梁国,属豫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时仍为梁郡。
  北魏为梁郡。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元颢在睢阳登基称帝,建元孝基。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梁郡入亳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故梁郡置宋州,治睢阳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睢阳县为宋城县。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梁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称帝建大郑,改梁郡置梁州。武德四年(621年)改梁州为宋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宋州为睢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于宋州置宣武军。兴元元年(784年)宣武军移治汴州。中和三年(883年)还治于宋州。后周时宣武军改称归德军。显德六年(959年),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因藩镇所在为宋州,后称帝时遂以“宋”为国号,建立宋朝。
  北宋至道年间(995年—997年),宋州为京东路治。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升应天府为南京,为北宋陪都。熙宁五年,属京东东路。后应天府为京东东路治。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攻陷宋之南京,改应天府为归德府,属南京路。金天兴元年(1232年),金哀宗迁至归德府。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收复应天府,恢复为南京。
  元改归德府,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归德府为归德州,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并废睢阳县入归德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复升为归德府,并置商丘县。永乐二年(1404年)前后,朱集镇开始形成,朱集最初为朱、孙、乔、刘四姓聚居的村庄,称乔家集,是有名的商业发源地和物资集散地,有中原重镇、豫东门户之称。
  清因明制,仍为归德府。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乔家集改称朱孙集,后改称朱集。
  民国二年(1913年)裁归德府,所属各县划归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民国五年(1916年)陇海铁路修通后,在朱集设车站,后改为商丘站。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前后的朱集,城区规模和繁华程度超过商丘城关。
  1948年11月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1948年商丘解放后,商丘始建为县级市。1949年4月,撤消商丘市,将城关镇划归商丘县,在朱集镇建朱集市,为县级市。1950年5月,省政府将商丘县城关镇改为商丘市,为县级市,与朱集市同属商丘专区管辖。1951年8月,朱集市、商丘市合并,取消朱集市名称,定名为商丘市,为县级市,属商丘专区所辖。1958年撤销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复设商丘专区。1969年改称商丘地区。1986年商丘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
  1997年6月,撤销商丘地区和县级商丘市、商丘县,设立地级商丘市;原县级商丘市、商丘县改置梁园区、睢阳区。
  截至2023年末,商丘市辖睢阳区、梁园区二个区,夏邑县、虞城县、柘城县、宁陵县、睢县、民权县六个县,代管永城市一个县级市,另设有一个功能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与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商丘市人民政府驻睢阳区府前路1号。






商水县(河南省周口市)

得名原因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溵水县,因溵水流经得名。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为避宣祖(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讳,改溵水为商水至今。另据《帝王世纪》:商高宗陵在县之长彩,故得名。

建置沿革
  商水地域在西周时,属沈国。春秋时,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所灭,此时其县境西部属蔡国,东部属顿国。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国先灭顿国,后又灭蔡国。战国时,属楚国。
  秦朝时,在阳城(在今舒庄乡扶苏寺村)置县,属陈郡。陈胜、吴广起义时,改阳城为扶苏。
  西汉时,县境分属阳城(治所由扶苏迁往今大武乡城刘)、汝阳(治所在今张庄乡城上村)、博阳(治所在今平店乡李岗村)三县,属豫州汝南郡。其后其县名屡经变换。王莽新政时改博阳县为乐家县。东汉改阳城县为征羌县,汝阳、乐家二县未变。
  三国魏废征羌、乐家二县入汝阳县,属陈郡。晋属汝南郡。
  南朝宋在今县境内置汝阳郡,领汝阳、武津(治所在今上蔡县岗郭村)二县。北魏复置征羌县,汝阳郡领汝阳、武津、征羌三县。北齐废郡,仍设汝阳县,属豫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其地域上又分置了溵水县(治所为商水老城,另一说在今邓城镇潘堂),因溵水流经得名。大业初年(605年),并汝阳县入溵水县。皇泰元年(618年),置扶苏县,与溵水县同属淮阳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并扶苏县入溵水县,属河南道。贞观元年(627年)属陈州。建中二年(781年)属溵州。兴元元年(784年)废溵州,复属陈州。
  五代溵水县属陈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为避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之父)讳,改溵水为商水至今。另据《帝王世纪》:商高宗陵在县之长彩,故得名。宋初商水县属陈州。宣和元年(1119年)升陈州置淮宁府,商水县属之。
  金代商水县属陈州。
  元至元二年(1336年)废项城、南顿二县入商水县,后三县复分置,属陈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商水县。四年(1371年)复置,属开封府陈州。
  清代商水县属陈州府。
  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先后属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区、河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区。
  1947年设郾商西县。1949年郾商西县并入商水县,属淮阳专区。1952年撤销周口市(县级),改为商水县辖镇,县政府迁驻周口镇。1953年划属许昌专区。1965年属周口专区。1969年属周口地区。1975年县治迁驻今商水县城。2000年6月,周口地区改为地级周口市,商水县属周口市。2006年1月,商水县李埠口乡整建制划归周口市川汇区管辖。2012年8月17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同意周口市将川汇区太昊路街道办事处的冯庄、柴堂二建制村划归商水县城关乡管辖。
  截至2023年6月,商水县辖四个街道、十二个镇、七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新城街道办事处。






商城县(河南省信阳市)

得名原因
  隋开皇四年(584年),改苞信县为殷城县,因境内有古殷城得名。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避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之父)讳改为商城县。另据范应宾《商王墓碑阴记》,县因商王(宋公)墓取名。

建置沿革
  西周为黄国地、蒋国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楚,有“吴头楚尾”之称。
  秦为安丰县地,属九江郡。
  西汉置雩娄县,隶庐江郡。
  西晋属安丰郡。东晋改属豫州弋阳郡。
  南朝宋侨立苞信县于此。南朝梁以苞信县属义州义城郡。北朝北齐属东光城郡。
  隋开皇四年(584年),改苞信县为殷城县,因境内有古殷城得名。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义州。贞观元年(627年)属淮南道光州。
  五代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后周。
  北宋建隆元年(960)因避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之父)讳改为商城县。另据范应宾《商王墓碑阴记》,县因商王(宋公)墓取名。属淮南西路光州。至道三年(997年)并入固始县为商城镇。嘉熙元年(1237年)迁光州治于金刚台。
  元为商城镇,随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
  明洪武初改属凤阳府。四年(1371年)属中都临濠府。十四年(1381年)复属汝宁府。成化十一年(1475年)从固始分出,复置商城县,属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光州。
  清初沿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属光州直隶州。
  1913年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后属河南省第九行政都察区潢川专员公署管辖。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次占领商城,更名赤城县,1933年复名商城。1933年划商城东南半壁(约1800平方公里)归安徽建立煌县(今金寨县)。
  解放初期商城县隶属潢川专区,1952年潢川专区并入信阳专区,商城随之并入。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商城属地级信阳市。
  截至2019年10月,商城县辖二个街道、十个镇、七个乡。商城县人民政府驻赤城街道办事处。






商洛市(陕西省)

得名原因
  据《史记》所载,司徒契辅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是为商国。《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古之商国。《水经注》曰:丹水自上洛经商县南,契始封此。
 
建置沿革
  西周时,属若方。春秋时,属上鄀、晋上雒及楚商地。战国,属秦国和楚国。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卫鞅大破魏军,获大胜。俘公子卬,秦孝公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商君”,遂称“商鞅”。今丹凤县古城岭出土的文物带有“商”字的瓦当,证明此地为秦国商鞅之封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商县,因商山而得名。上雒县也是秦代所设,治所在古上洛即现商州区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两县同属京畿咸阳内史直辖。
  一说上雒县设于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西汉时,两县属司隶校尉部弘农郡。东汉时,上雒县改上雒侯国,封王遵为侯。建武十五年(39年),上雒侯国与商县归京兆尹管辖,仍属司隶校尉部。
  三国时曹魏复设上洛县,两县属曹魏之雍州京兆郡。魏文帝曹丕又将上雒的“雒”字改为“洛”字。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晋武帝分京兆郡南部置上洛郡,领上洛、商、卢氏三县,属司州。
  北朝北魏太延五年(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太和三年(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太和十一年(487年)于上洛城设立洛州。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洛(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拒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开皇四年(584年),改商县为商洛县。大业三年(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区)、商洛县、洛南县、丰阳县、上津县五县。据《隋书·地理志》载,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627年),商州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归山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县、商洛县、洛南县、丰阳县、乾元县、上津县。
  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五县。北宋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因论庐州妖尼道安诬徐铉事,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金代商州属京兆府路。金贞元二年(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元光二年(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
  元代商州先属陕西行省安西路,后属奉元路管辖。元至元元年(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
  明代商州属西安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四县。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
  清初商州属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商州升为直隶州,属陕西潼商道,领商南、洛南、山阳、镇安四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三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为柞水县前身。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辖今商州区、丹风县西南部)、洛南县(今洛南及丹风县东北部)、柞水县(今柞水县西部及镇安县东北部)3县,属关中道;山阳、商南、镇安3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一度还管理过蓝田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
  1949年全区解放。1949年5月本区属陕南行署商雒分区,1950年5月改设商雒专区。1955年,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撤销丹凤、柞水两县(丹凤分属商南和商县辖,柞水与镇安县合并),商雒专区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五县。1961年10月,又恢复为七县。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1968年,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各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1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1988年6月将商县改为县级商州市。
  2001年11月撤销商洛地区,设立地级商洛市,原商州市改称商州区。
  截至2022年10月,商洛市辖商州区一个市辖区,洛南、山阳、丹凤、商南、镇安、柞水六个县。商洛市人民政府驻商州区民主路1号。






商州区(陕西省商洛市)

得名原因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1988年6月,改商县为县级商州市。2001年11月撤销商洛地区,设立地级商洛市,原商州市改称商州区。

建置沿革
  春秋属晋,于今址设上雒邑。
  一说上雒县设置于秦代,一说设置于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因位于雒水上游,故名。西汉属司隶校尉部弘农郡。东汉封王遵为上雒侯于此,称上雒侯国,属司隶校尉部京兆尹。
  三国魏复设上洛县,改“雒”为“洛”,属雍州京兆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于县治兼设上洛郡,领上洛、商、卢氏三县,属司州。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和三年(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太和十一年(487年)于上洛城设立洛州。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为商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天宝元年(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
  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
  金代商州属京兆府路。元光二年(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
  元代商州先属安西路,后属奉元路管辖。元至元元年(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
  明代商州属西安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
  清初商州属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商州升为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洛南县、柞水县3县,属关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六县,一度管辖蓝田县。
  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陆续解放,在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区,辖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1949年7月13日,商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商县属陕西省商雒分区专员公署。1958年12月,撤销丹风县,分属商县、商南和山阳辖。1961年10月,丹凤县恢复。1969年,商县属商洛地区。1988年6月,改商县为县级商州市。2001年11月撤销商洛地区,设立地级商洛市,原商州市改称商州区。
  截至2022年10月,商州区下辖四个街道、十四个镇,另设有九个功能区。商州区人民政府驻城关街道南街16号。






商南县(陕西省商洛市)

得名原因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以商县的层峰驿置商南县,郭子章《郡县释名》:“曰商南者,在商州之南也”;另说因位于商山之南得名。

建置沿革
  春秋属晋。战国初期属楚。张仪使楚后归属秦国。
  西汉,属弘农郡之商县。东汉,属京兆尹之商县。
  三国时,属曹魏之京兆郡之商县。
  南北朝北魏初期,属苌和郡管辖。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始设南商县。西魏,属苌和郡。北周天和六年(571年),改苌和郡为慎政郡。
  隋开皇四年(584年),改商县为商洛县。
  唐,属山南西道商州商洛县管辖。
  宋,属永兴军路商州商洛县。
  金贞元二年(1154年),撤商洛县,并入上洛县,属京兆府路商州。
  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商州管辖。
  明洪武初年,降商州为县,今商南地属陕西西安府华州商县辖。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复升商县为州,同月,以商县的层峰驿置商南县,郭子章《郡县释名》 :曰商南者,在商州之南也;另说因位于商山之南得名。商南县隶属陕西西安府商州。
  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商州为直隶州,商南县属之。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商南隶属汉中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四专员公署督察区(系十九绥靖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中旬,在太子坪成立商山县民主政府,隶属中共豫鄂陕边区第三地委、第三军分区管辖。同月底,郧商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赵川马家坪成立,隶属第三分区管辖。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在河南省西峡县丁河镇成立商南县人民民主政府,隶属中共豫陕鄂边区第二地委、第二军分区管辖,西峡县西坪镇划归商南。
  1949年,商南县属陕南行政公署第二分区辖。1950年5月,商南县属商雒分区专员公署辖。1969年,商南县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管辖。2001年,商洛地区撤地设市,商南县属商洛市管辖。
  截至2022年10月,商南县辖一个街道、九个镇。商南县人民政府驻城关街道办事处。






商河县(山东省济南市)

得名原因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滳河县。西汉成帝时黄河下游经常出现水患,当地百姓深受其害,许商来此治水,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许商,就将这条引水入海的河叫滳河,县随河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滳河县改为商河县。

建置沿革
  战国属齐国麦丘邑。
  秦属济北郡。
  西汉属平原郡之朸县、千乘郡之湿沃县。东汉为平原郡之般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乐陵郡湿沃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滳河县,属棣州。西汉成帝时黄河下游经常出现水患,当地百姓深受其害,许商来此治水,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许商,就将这条引水入海的河叫滳河,县随河名。大业二年(606年)棣州改沧州,次年改为渤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滳河县复属棣州。武德八年(625年),棣州废,属沧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属德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复置棣州于厌次,又属棣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棣州为乐安郡,滳河属之。乾元元年(758年)复属棣州。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滳河县改为商河县,属河北东路棣州。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商河县并入无棣。未久,商河县复立,归属棣州。
  明初,商河县属济南府。宣德元年(1426年),改属武定州。
  清初,商河县复属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属武定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武定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行县道,商河县属岱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划归武定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省领县,商河县属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省下设行政区,商河县属第五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鲁北行政委员会领属。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改属冀南行署第八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商河、惠民两县结合部成立商惠县,属冀鲁边区三专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撤销商惠县,恢复原商河县建置,属渤海区二专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改属泺北专署。
  新中国建立后,初属泺北专署。1950年,属德州专署。1956年3月,德州专署撤销,商河县归属惠民专署。1958年12月,商河、乐陵合并为商河县(1960年改名乐陵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4月,改属淄博专署。1961年9月,两县分治,商河县复属德州专署(1967年改称德州地区行政公署)。1990年元月,商河县划归济南市。同年,将商河县的奎台乡划归乐陵市管辖。
  截至2023年6月,商河县下辖一个街道、十一个镇,另设有一个开发区。商河县人民政府驻许商街道明辉路119号。






商都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得名原因
  商都县(蒙古语:ᠱᠠᠩᠳᠤ ᠰᠢᠶᠠᠨ,西里尔字母:Шанду сиан)。
  一说本元之上都地,有上都河(即古濡水)。清为上都牧场,后讹为“商都”。
  一说“商都”系满语ᡧᡠᡵᡩᡝᡴᡠ(穆麟德转写:šurdeku),意为“漩流”、“水漩”、“水游”。境内的“布动河”(意为“粗大的河流”)清流湍急,在这里拐弯向东注入察汗淖尔湖。因河水在拐弯处有漩涡,故名。

建置沿革
  秦朝时期,今商都县地区基本属代郡北境地。
  西汉时期,西北属雁门郡、东部属代郡且如县(治所今兴和县境)辖地。东汉时期,属鲜卑统治区内。
  三国至西晋时期,为拓跋鲜卑统辖地。东晋太和元年(366年),今县境属代统辖区内。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今县境属前秦统治区内。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今县境属柔玄镇(治所今兴和县境)镇戍区内。
  隋朝时期,今县境属雁门郡北境。
  唐总章二年(669年),今县境为桑干都督府管辖区的一部分。
  五代时期,今县境属契丹控制区。
  辽天庆元年(1111年),今县境属西京道奉圣州管辖区。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今县境属西京路宣德州管辖地。
  元至顺元年(1330年),今县境属兴和路威宁县(治所今兴和县境)辖区。
  明洪武七年(1374年),置察罕脑儿卫(治所今商都县察罕淖附近),隶属山西行都司。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今县境编属察哈尔左翼镶黄旗辖区。清乾隆年间,设置由张家口通往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五、六、七、八、九驿站,今县城曾是第七驿站,至今的城关镇仍叫“七台镇”。清末时期,移民垦地,人口逐渐增多。
  民国四年(1915年),设商都垦务行局。民国五年(1916年),置商都设治局。民国七年(1918年),改为商都县(治所七台,即清时第七驿站),管辖区域为张北、兴和、陶林3个县之各一部及察哈尔都统所辖之五、六、七、八台(清时驿站)地区,隶属察哈尔特别区都统。民国十七年(1928年),隶属察哈尔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商都后,隶属伪察哈尔盟公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商都县复归察哈尔省政府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都县隶属察哈尔省人民政府。1952年11月,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后,商都县改隶河北省张家口专区。195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商都县区域并入张北县。1960年1月,又将原商都县区域和尚义县的区域从张北县分出设置商都县。1961年5月,商都县又分设为商都、尚义两个县,各辖原属行政区域,仍隶河北省张家口专区。1962年3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河北省的商都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管辖。2004年8月,乌兰察布盟改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属乌兰察布市。
  截至2022年10月,商都县辖六个镇、四个乡。县人民政府驻七台镇。




[ 此帖被hean8080在2024-10-02 20:4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10-01
商丘和朱集的关系没有说明白。朱集市及其前身,莫名出现,又莫名消失。

有点典型中共党史办或方志办写史的两个凡是风格,凡是不是本地现存的地名(主要是近代,有时也包括古代),一笔带过或干脆忽略。凡是不利于本地的资料,一笔带过或干脆忽略。使得资料完全没有连贯性和逻辑性,有头无腚,无头有腚 ,无头无腚,甚至头腚反边。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10-01
我是在网上摘的,没有查史志书籍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10-02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商丘和朱集的关系没有说明白。朱集市及其前身,莫名出现,又莫名消失。
有点典型中共党史办或方志办写史的两个凡是风格,凡是不是本地现存的地名(主要是近代,有时也包括古代),一笔带过或干脆忽略。凡是不利于本地的资料,一笔带过或干脆忽略。使得资料完全没有连贯性和逻辑性 .. (2024-10-01 11:23) 

光顾自己的那一摊,
其目的是完成任务,
而非完善本地史地情况的原貌

尤其是他们往往是以现在区划范围作为标准的,
对于历史上隶属但现在不属的区域,
能提一句就算不错的了。
禁止【【【【【轨道部】】】】】回复我的帖子。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10-02
朱集的内容我改了,还有不足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