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香港区议会(或称行政区)的划分,不可不谈选举。
2003年区议会选举确定全港选区数目是400个。2003年中全港人口数 6,877,533 ÷ 400 = 17,194,以此为选区的标准人口基数。许可偏离幅度定为25%,即每个选区人口的上、下限是 21,493 - 12,896人。凡是人口超越许可幅度的选区,需要调整以符合标准人口基数的规定。调整选区分界,要同时考虑尽量维持:
- 社区的独特、完整性,以及交通和发展程度;
- 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 现行地方行政区(18个区)的分界线。
18个区各以数目不一的选区组成,例如湾仔区有11个选区;沙田区则有36个选区。新界9个区的划分是参照了早已存在的传统乡事委员会地域。像北区是上水、粉岭、沙头角、打鼓岭四个乡事委员会属地,有16个选区;大埔区即大埔、西贡北约两个乡事委员会的地域,分19个选区。港、九9个区的划分则没有这些传统习惯的左右,可以更多地考虑现实的状况。
人口众多的区,像观塘、沙田将来会否面对分拆的问题,个人认为未来十几年可以通过局部界线的调整去维持18个区的建制。现在看看未来人口。 香港政府2003年编制的2012年人口分布推算数字:
中西区 266,400
湾仔区 165,500
东区 597,600
南区 293,400
-------------------
九龙城区 461,300
油尖旺区 329,500
深水埗区 459,800
-------------------
观塘区 694,400
黄大仙区 427,100
西贡区 418,200
-------------------
北区 327,500
大埔区 307,600
沙田区 637,800
-------------------
屯门区 566,800
元朗区 597,800
-------------------
葵青区 536,000
荃湾区 287,200
离岛区 229,800
陆上人口 7,603,900 人
水上人口 1,700 人
推算2012年总人口: 7,605,600
上面我把18区的排列分成6组,是故意的。湾仔和东区相连,但前者人口较少,后者人口负增长,可以调整界线解决东区人口多的问题。此外沙田-大埔、观塘- 黄大仙这两对,都因为前者人口持续增长,后者零或负增长,同样可以合理地调整界线。但我的理想是调整立法会选区。今年的30个地区直选议席,分从5大选区中产生。最大的“新界西”选区,竟有8个席位。先不谈这制度的弊端,我认为最佳选择并非“多议席选区”,而是“单议席选区”。即划全港为30个立法会选区,每一选区选一名议员。立法会选区由十几个区议会选区组成。过渡办法是,立法会选举先调整为6个选区,即上面我分18区为6组的做法:
选区 议席 议员/人口比例
(1)5264,580
(2)5250,120
(3)6256,617
(4)5254,580
(5)5232,920
(6)4263,300
立法会选区的标准人口基数为 7,605,600÷30 = 253,520
这完全符合目前划分选区关于人口基数的规定。条件成熟时,在此基础上把每个选区分拆成单议席较小的选区。这样约25万人口选一名立法议员。参考外国的数字,美国超过100万,日本25万,澳大利亚13万,英国9万。实际操作可以这样,如第4组应拆分5个立法会选区,每个选区由13到14个区议会选区组成。其中两个选区会跨越北区—大埔、大埔—沙田的区界。但立法会不是区议会,跨界又何妨?
可是这么一来,“单议席选区”让现行的“比例代表名单制”选举方法无法操作。因此彻底的做法,必须同时把立法会“功能界别”选出的另外30 席,改造成比例代表制。在现今的情况下,实现的难度很高,不过我相信既然有更合理的制度,再难,还是要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