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9 07:23:18)
湖北日报记者李剑军 通讯员郑毅 丁艳红
去年六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二百三十九项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大冶、汉川、宜都、赤壁、恩施等二十个县市。今年六月,省委、省政府再次对二十个扩权县市进一步简政放权。最近,省有关方面称,一年多来,扩权县市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估计扩权给二十个县市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达三亿多元——
权,在继续“扩”
一年半前,听到“强县扩权”这个新名词时,不少人脑子里闪现这样的念头:人家浙江经济发达、思想解放,咱学得来吗?莫非又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经过短暂的躁动后,“扩权”一词,出现的频率开始越来越高:
今年2月,省长罗清泉在我省“两会”上宣布:继续对20个扩权县市试点,扩权于县域,培养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让强县走快一些,赋予他们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一省之长的热切期待,掷地有声。
3月,全省商务工作会议在汉召开。按惯例,像这样的全省性会议,只开到省直部门、市州及省直管市一级,县市是无资格参加的。然而,这一次,却有宜都、京山等20个县市派人参加了,只因他们多了一个头衔:“扩权县市”。
一个月后,省委、省政府决定:对20个扩权县市再次扩大管理权限,在项目审批、办事程序等方面,赋予其与省直管市相同的权限。
6月1日,省政府发文,决定对全省52个县市(不含林区、3个直管市和恩施自治州的8个自治县市)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省对县实行信贷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财政直达。
不光程序上走“直通车”,实体上更有“真金白银”。省里同时决定,对52个县市和比照县市管理的区,以2003年为基数,从2004年起至2006年止,其工商四税(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级分成及52个县市的市级分成,全部留在当地。省财政厅还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原20个扩权县市建立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12月16日,省财政厅发布公告,将今后3年新增上缴省增量部分全额返还县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68个县市区,包括7个县改区和神农架林区。
“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已成为省直部门共同的行动准则。
效应,正逐步显现
扩权,直接带来了办事效率的提高。
去年底,应城市神风公司要上一个车架自动生产线技改项目,申请省里的技改资金。该市经贸局受理后,只经孝感市经贸委备了个案,就直接报到了省经委,几个月后争取到了30万元。“要在过去,一层层报批,再一层层打下来,人要多跑好几趟,资金也要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才能慢慢‘流’下来,那时市场行情可能早变了。”应城市经贸局局长李生超说。
对于扩权,该市科技局副局长田洪波最大的感受是,地市局的服务意识增强了,像高科技企业申报、科技成果鉴定等,他们只需打个电话向孝感市局报告一声或当场盖个章,就报到省里去了,地市局更多的是工作指导与协调服务。
说到市管县体制的弊端,县市叫得最凶的,无非是财政受地市控制,地市财政玩不转了,就找县市要;中央和省级财政有资金拨下来,地市总要“插一杠子”,雁过拔毛,县市有苦难言。
而随着财政实行省管县体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12月2日,应城市财政局副局长熊友安感受颇深:“少了一道闸门!”他说,如今,县市的收入考核、转移支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项目申报、债务偿还等业务都直接纳入省财政管理。每个月,市财政局都直接与省财政厅进行网上结算,资金调拨,只需轻点鼠标。从财政走的资金,无须再过孝感这一关。
省经委县域经济处处长葛天平认为,此举既防止了层层盘剥,提高了资金调度效率,从而使市、县两级形成“行政上下隶属、财政彼此平等”的新型关系。
今年以来,20个扩权县市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元至9月,扩权县市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和59%,分别比我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高出5.4和14个百分点。
其中赤壁成为扩权县市后,如虎添翼,借体制、政策之优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预计今年GDP和财政收入都将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将首次突破3亿元。
难关,期待突破
“强县扩权”推行一年多,但阻力依然很大,难关重重。“一喜、一愣、一凉”,一些扩权县市如此形容其心情变化:看到文件是“一喜”,到部门办事是“一愣”,最终结果是“一凉”。据有关调查,在第一批239项扩权事项中,一半以上县市反映落实较好的只有100项,有6个县市反映未落实的有69项,6个县市提出缺乏可操作性的有95项。
总体而言,是“虚”多“实”少,像税务邮寄申报、出具发票遗失证明等审批权,就放了,而涉及招商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科技工业园区的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的审批权,还是没放。
拿应城市来说,首批239项扩权事项中,下放审批权限落实的有67项,仅占28%;上级部门未放权的有100项,占41.8%;目前暂无申报审批的有66项,占27.8%;还有6项无实际意义,如“四级以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认定”等,“四级以下资质”在市场上根本没什么竞争力,即使下放了审批权也无人申报。
部分扩权县市反映,一些省直部门和所属地市根本不把他们当“扩权县市”看待,省直部门的文件只发到市州,会议也只开到市州。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有的地市不仅没有优待,有时还给“小鞋”穿。大冶市某局局长就曾遭遇尴尬。一次,他到某市直部门申报项目,对方说,你们是扩权县市,可以直接找省里;到了省里,省直部门有的处长竟说不知道什么“扩权”文件,还是要通过地市来办,弄得扩权县市“两头找不着”。
究其原因,无非是部门和地方利益作怪,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
省经委副主任王兴於认为,强县扩权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做好各方面的衔接,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
有关人士建议,省直有关部门要从各地反映比较强烈的审批事项过多、权限下放不够及审批不顺畅的问题入手,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可能减少审批事项;应制定详细、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明确办事程序,搞好横向纵向协调;同时创新监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为基层提供优质服务。
许多扩权县市的同志呼吁,省委、省政府要尽快建立督办协调机制,对扩权情况进行检查、督办、考核、通报,使扩权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