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异地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大部分也是奔向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都市带地区。但是, 由于大、中城市生活的门槛高, 他们多数人很难在大、中城市中定居下来,光是购买一套住房就不是他们劳动收入所能承受得了的。因此,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中城市应当放低门槛, 除改革户口制度和子女就学制度外, 要以银行长期按揭和小套廉价住宅来留住他们。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城市,都有大片廉价住宅区。廉价住宅区的存在既节省了市政府的大量资金,又及时解决了新移民的住房问题。使城市因有源源不断的新来人口而充满活力,有了人口才能保持城市的税收和市面的繁荣。但是在中国,却急于大规模推倒现存的廉价住宅区,使外来民工难以找到栖身之处,这种做法无助于加速城市化。在极其富裕的国家里,几百年的城市化都没有消灭贫民区。在中国这样贫穷的国家, 短时间内便想消灭廉价住宅区是超越中国的现实的。这样做,必然会使更多的农民在更长的时期里,仍然把根扎在农村,而把进城当作赚钱谋生的短期行为,两头顾盼,这势必大大阻碍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减缓了中国城市化的步伐。事实上, 能留在城里和敢留在城里的必然是进城农民中的优秀者。他们有的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 有的已经当起服务业的小老板, 只要给政策让他们落户, 他们已经具备购房或按揭购房的能力,摇身一变就是市民。能力较弱的,则可能选择定居在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的交通便捷的小城市和城镇中,那里定居的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大城市要创造条件吸引“民工精英”留下来,中、小城市和都市带、城市圈中的小城镇更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变“候鸟式”的民工为定居下来的新居民。中国未来的发展, 必然是人口进一步往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聚集, 内地农村的人口必然要绝对地下降。因此, 中国的城市化, 应当在经济发达地区, 特别是高速公路连接线、铁路车站、大江航运码头的附近地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同时发展,形成人口稠密的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带。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应转向这些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带。其中,作为经济中心的大、中城市的发展,应摆在城市化的首要地位上。
当前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城市建设用地紧缺。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已经使城市动弹不得,反而是偏僻的小城镇无用地之忧。其实,这是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就人均占用土地而言,城市比小城镇要节约得多,经济得多。因此,对需要发展的城市,应当在严格控制之下适当放宽用地的限制,让它们有发展空间。如果城市和城镇能真正吸纳异地转移出来的农民, 如果出去的农民“后顾之忧”能解除,将来大批农村的老屋将拆除,我国耕地面积将因此而增加。有人估计,真正走出一个农民,可以腾出近1 分土地。因此,在经济欠发达而交通条件也较差的偏远农村,现在不要过多地鼓励所有的农民都去盖新房, 不要过多地鼓励农民把辛苦打工赚来的一点钱过多地投入农民新村的建设,而要更多地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农民走出去,鼓励他们成为城里人,成为沿海地区的浙江人、广东人, 或至少成为县城里的人或镇上的人, 以免将来农村出现大量无人居住的空房。将来, 这些空房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到头来免不了是要卖要拆的。另一方面, 小城镇在农村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有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城镇是农村的区域经济中心,是农村走向现代化的样板,中国的城镇化,对于广大农村而言,重点是建设好2000 多个县城,
把相当一大部分县城发展成小城市,有条件的甚至是建成中等城市。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县加工工业的积聚地, 是全县农产品和各类物资的集散地, 也是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的集中地。县城既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又是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把县城做大做强, 一个县的经济才能带动起来。一个普遍的现象是: 一个县县城繁荣, 县城人口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 这个县的经济往往比较好; 而县城较小, 县城人口只有全县人口十分之一左右的,这个县的经济往往比较差。做大县城的关键,当然还是发展二、三产业,人口的积聚是靠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的。
对于城市圈、都市带以外的广大农村, 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地区, 强调乡镇所在地小城镇的普遍发展是不明智的。由于就地发展工业十分困难,一般农村的乡镇所在地并不可能普遍发展。我国的建制镇,一半以上的镇,镇区的连片建成区人口不足五千人,有的只有二、三千人,非农产业的发展十分困难, 普通乡所在地条件就更差了。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 处在都市带、城市圈中的小城镇,均可视为大城市的卫星镇来发展;而不处在都市带中的每一个县,最多选择交通条件较好,非农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二、三个镇,作为县域经济的次中心加以发展,规模小的县,选一个次中心也就够了。是否可以用能形成2 万人口聚集地作为小城镇加以规划发展的起码标准。一般说来,一个小城镇,要有供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城镇的基本基础设施,5 万人口才是比较经济的规模。可以理解,层层领导都想把他的乡镇所在地建设好,都想自己的所在地能成为现代文明的城镇,殊不知这种好心将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那种遍地开花地建设小城镇、建完小城镇将来再来建设大城市的思路,是绝对不可取的。还有一种疑虑,认为当前城市化模式的转换,可能会给小城镇的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出现萎缩。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一个基础层面,与中心城市的兴衰紧密相连。如果中心城市没有发展起来, 周边的小城镇也不可能持续繁荣。只有在中心的大中城市不断增强的辐射带动下,小城镇才有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大、中城市的发展不会影响县城的发展,也不会削弱为数不多的次中心城镇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经验来看,发展最快的是大、中城市,其次是小城市,最慢的是小城镇。世纪之交, 人口向大城市、城市群、都市带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上第一个都市带是美国东北部的纽约都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40 个大小城市。都市带长965 公里,宽160 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 5 %。人口约7000 万,占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里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重要的加工制造业中心。20 世纪世界相继形成的大都市带还有美加五大湖大都市带,即由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为核心的北美制造业密集带; 日本以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为核心的占日本全国总人口60 %的大东京都市带。欧盟中以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安特卫普、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德国科隆、埃森等40 多座城市组成的大巴黎都市带; 英国以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组成的大伦敦都市带。上述五大都市带人口3 亿多,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和生产力向都市带集中的趋势日益显著, 都市带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我国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 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大城市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带,人口7200 万,占全国GDP 约20 % ,国际上常与上述五大都市带一起并称为世界六大都市带之一。还有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带,以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带,也是人口四、五千万的世界级都市带。我国三大都市带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 他们已经在全国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今后, 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这三个都市带进行集约, 三大都市带将成长为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地区。此外,还有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福州———厦门、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正在形成的都市带,这些都市带将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处,也将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