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68阅读
  • 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37):呼伦直隶厅&胪滨府(满州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24
  呼伦直隶厅:省西北八百六十里。即呼伦贝尔副都统城。古室韦国。有室韦山。明属朵颜三卫。光绪三十四年,以呼伦贝尔城改置。呼伦兵备道驻?。广一千一百馀里,袤一千六百里。北极高四十九度三十五分。京师偏东二度二分。内兴安岭在东。山脉自索岳尔济山北走,为伊勒呼里阿林,乃旋而东,馀脉西络海拉尔河南北岸;额尔古讷河右岸为?境,诸水源此。海拉尔河出岭西麓,西迳绰罗尔,北察尔巴奇山,南纳都尔、西札敦,又西特诺克,又西伊敏河,同来注。迳城北,合墨尔根河,入胪滨。西北合额尔古讷入室韦。北:根河西受鄂罗诺尔诸河,又西入额尔古讷河。南有达尔彬池,哈尔哈河出,西汇为贝尔池。乌尔顺河自池出,北入呼伦池。?境为索伦、新巴尔虎、厄鲁特、陈巴尔虎诸旗牧场。又海拉尔河北有讬河路协领,统鄂伦春人。旧设台八:自西布特哈之牙尔伯克台西五十里至?之依尔克特,又五十里呼耳各特伊,又五十里舒都克依,又六十里牙克萨,又五十里哈拉合硕,又六十五里札拉木太,又五十二里哈克鄂模,又六十里呼伦贝尔城,即?治。为省城西路十七台。庚子之变,台站毁,往来皆由东清铁路。又西南三百二十里布野图布尔都之野寿宁寺,道出张家口。寺北八里有大市场,岁八月,内外蒙古走集焉。新设卡伦三:曰孟克锡里,曰额尔得尼托罗辉,曰库克多博,为总卡伦。西南有珠尔博特盐池。东清铁路自胪滨入境,迳城北,入西布特哈境。有完工、乌古诺尔、海拉尔、哈克、札尔木、牙克什、免渡河、乌诺尔、伊立克都九车站。商埠,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中日约开。按呼伦沿边卡伦,自雍正五年与俄勘界,设察汗敖拉、苏克特依等卡伦十有二,名外卡伦。十一年,复于外卡伦以内设库里多尔特勒、墨勒津等卡伦十有五,与各外卡伦相距一二百里不等,名曰内卡伦。咸丰七年,因内外相距远,量为迁移,各三四十里,以便互巡。改三卡为三台,另立新名,后并圮废无考。光绪十年,防俄人越界挖金,由黑龙江城于呼伦珠尔特依卡伦北沿额尔古讷右岸,增莫里勒克等五,前后共外卡伦十有七。庚子并毁。三十四年,重行整顿,首塔尔巴幹达呼山,讫额尔古讷河口,复设二十有一,沿旧名者十有五,新命名者六:曰塔尔巴幹达呼,曰察罕敖拉,曰阿巴该图,以上属胪滨;曰孟克西里,曰额尔得尼托罗辉,曰库克多博,库克多博为总卡伦,以上属呼伦;曰巴图尔和硕,曰巴雅斯胡郎图温都尔,曰胡裕尔和奇,曰巴彦鲁克,曰珠尔特依,曰莫里勒克,曰毕拉尔河,曰牛尔河,曰珠尔干河,珠尔干河为总卡伦;曰温河,曰长甸,曰伊穆河,曰奇乾河,曰永安山,曰额勒哈达,以上属室韦。先是俄人越界垦地刈草,至是驱逐,呼伦设边垦总局,胪滨设分局,俄人遵章纳税,华人领票经商者,络驿不绝。此光绪三十四年冬月事也。又呼伦西南旧十六卡伦,凡以防喀尔喀也。

胪滨府:省西北一千一百六十里。原名满洲里,为东清铁路入中国第一车站。光绪三十四年,初拟设满珠府,后更名,属呼伦道。东:额尔古讷河自呼伦入,西北流,至近阿巴该图山,分二派。一西南流,为达兰鄂洛木河,入呼伦池。其正流由山西东北流,为额尔古讷河。流至此作大转折,如人曲腰以手递物。额尔古讷,蒙古语谓以手递物也。海拉尔河转为额尔古讷河,分二汊,一沿东岸流,曰海拉尔河口,一沿西岸流,曰额尔古讷河,北行复合为一,入黑龙江。自阿巴该图山以下为中、俄界水,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约立界碑。克鲁伦河自喀尔喀部入,达兰鄂洛木河自海拉尔河分出,均入呼伦池,潴而不流,故呼伦为咸水湖。东南有乌尔顺河,自贝尔池出,北流入呼伦池。其右岸为呼伦?境,有新巴尔虎各旗牧场。旧设中、俄国界鄂博六:曰塔尔郭达固,曰察罕乌鲁,曰博罗托罗海,曰索克图,曰额尔底里托罗海,曰阿巴哈依图,此为库伦东中、俄界第六十三鄂博。雍正五年恰克图约鄂博止此。塔尔巴幹达呼山西南即喀尔喀界,有满、蒙文界碑,系呼伦与喀尔喀分界,十年一换。有新设卡伦三:曰塔尔巴幹达呼,曰察罕敖拉,曰阿巴该图。北有金源边堡。东清铁路自俄萨拜喀勒省入中国境,迳府治东,入呼伦?。有满洲里,咱刚,扎赉诺尔,赫勒洪德四车站。商埠,中日约开。有海关。

布西直隶?:光绪三十四年,拟设治西布特哈,在省城东北二百八十里嫩江西岸。西有内兴安岭,与呼伦分界。西南即索伦围场。西北诺敏河,至?南入嫩江。西有阿伦河、音河、雅尔河,皆东南入龙江。又西迤南,绰尔河入大赉。旧设台七:自龙江之那希奇台东至?之木尔楚衮台,又东至赫尼昂阿,又东至和尼,又东至锡伯尔,又东至巴林,又东至嘎尔甘,又东至雅勒伯霍托,又东入呼伦境。?境少平原,森林之利独饶。有土城,因起伏西去数千里,直至木兰围场,又西至归化城。往时流人亡去不识途,多循此入关,盖即金源时长城汪古部所居者也。东清铁路自呼伦凿兴安岭入境,横贯中部,入龙江。有兴安岭、博尔多、雅鲁、巴里木、哈拉苏、札兰屯、成吉思汗七车站。

室韦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拟设治吉拉林,隶呼伦道。在道治北四百馀里,额尔古讷河右岸。对岸为俄卧牛、槐敖、洛气等屯疆域。额尔古讷河自胪滨之阿巴该图北流,至呼伦之库克多博,东北流,合根河、特勒布尔、胡裕尔和奇、珠鲁克图即约罗、珠尔格特依、布鲁、色木特勒克诸河,皆自东南山来注,此在吉拉林以南者也。中根河最大,出内兴安岭,西北流,两岸沃野膏原,为殖民善地。额尔古讷河迳?治西,又东北流,有哈拉尔即吉拉林河,眉勒喀即尼布楚约内之河、逊河、额尔奇木、毕拉尔、毕拉克产、古尔布奇、吉林子、阿木毗、牛尔、珠尔干、温诸河,皆自东南山来注。额尔古讷河至是屈西北流,有乌玛、大吉嘎达、小吉嘎达,复有小河入,皆自东南来注。再折而东北流,有伊穆河,复有小河二十馀,皆自东南来注。此在吉拉林以北者也。中牛尔河最大,出内兴安岭,河口左右有平地两区,田土肥美。额尔古讷河自受根河、牛尔河,水大而急,直注黑龙江,而吉拉林为適中地,故?治在焉。新设防边卡伦,在境内者十有五,自库克多博总卡伦以北,曰巴图尔和硕,曰巴雅斯胡郎图温都尔,曰胡裕尔和奇,曰巴彦珠鲁克,曰珠尔格特依,曰莫里勒克,曰毕拉尔河,曰牛尔河,曰珠尔干河总卡伦,曰温河,曰伊穆河,曰奇乾河,曰永安山,曰额勒哈达。珠尔干、额勒哈达为鄂伦春与俄人交易之所。尤要道路自吉拉林南至塔尔巴幹达呼山七百馀里,其北至珠尔干河三百五十馀里,则小径不通车马。自珠尔干至额尔古讷河口五百五十馀里,则悬崖壁立,非假道于俄,不能飞越。根河口新立官渡,为华、俄商旅必趋之路。根河上源有道出西布特哈达墨尔根,额尔古讷民船祗达吉拉林,以下溜急,民船可顺流而下,不能溯流而上,非轮船不为功。冬令,河上可驾驶冰橇,每一日夜行三四百里。古

舒都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拟设治免渡河,隶呼伦道,在道治东二百八十馀里。河出阿尔奇山,北合札郭河,入海拉尔河。?东即内兴安岭。东清铁路经?南,有免渡河车站,由?境凿兴安山洞入西布特哈境。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24
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秣马,或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

公元前209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

公元一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八世纪,生活在额尔古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都),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直至归附后金。

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岭西地区曾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1920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并设呼伦、胪滨、室韦、奇乾县,形成旗、县并存和分治的局面。岭东地区也保留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同时设雅鲁县,布西县,直属黑龙江省。

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1946年10月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1948年1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1945年10月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1946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

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简称东部行署,署址设在乌兰浩特。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满洲里、乌兰浩特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尔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

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

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于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

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利机构,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职权。

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

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区划,呼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区管辖。

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族、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24
满州里市 黑龙江省曾辖市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岭北中俄边境,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边境口岸城市。  满洲里,清代,属黑龙江将军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后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辖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中东铁路西部线建成后,建立火车站,因是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惯称“满洲”)的首站,故名“满洲里站”。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设满洲里铁路交涉分局。1909年10月(清宣统元年九月),黑龙江行省于满洲里正式设置胪滨府,1912年1月被废止。1920年2月,复设胪滨县。中华民国时期,1923年4月,将满洲里铁路交涉分局改为满洲里市政分局,隶属东省特别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月,伪满取消胪滨县,设满洲里办事处。1936年1月,改为满洲里市政管理处,1940年改为满洲里街。1941年1月,改为满洲里市,隶属兴安北分省管辖。1943年10月,改隶兴安总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949年4月,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纳盟。1953年4月,改由内蒙古自治区直辖。1954年5月,改隶呼伦贝尔盟。1969年7月,与呼伦贝尔盟一起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仍隶呼伦贝尔盟。1979年7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仍隶呼伦贝尔盟。1990年全市总面积696.3平方公里;总人口13.7万,汉族占绝大多数。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24
布西设治局 黑龙江省原辖县级行政单位。位于原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西岸,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境内。  布西一带,清代,先后隶属黑龙江将军布特哈总管、布特哈副都统管辖,清末划为西路布特哈总管辖地,故称“布西”。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经黑龙江省总督、巡抚奏准,拟于西布特哈设置布西直隶厅,因条件所限,从缓设置。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5月,设置布西设治局,驻宜卧奇屯。由西布特哈总管兼署。1925年11月,设治局移驻尼尔基。1926年2月,将甘井子佐治局划出设置甘南设治局。1928年12月,布西设治局与西布特哈总管分立。1929年2月15日,设治员曾将布西设治局改为布西县,后奉省长公署电令,于3月4日恢复设治局称谓。布西设治局由黑龙江省直辖。1933年1月,划归兴安东分省管辖,改为莫力达瓦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黑龙江省曾辖县旗。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西岸,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境内。  莫力达瓦,达斡尔语,意为“马岭”。原为布西设治局,属黑龙江省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月,划归兴安东分省管辖,改为莫力达瓦旗;并于北部巴彦街地方设置巴彦旗。1934年2月,撤销西布特哈总管。1943年10月,改隶兴安总省。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隶属兴安省纳文慕仁盟。1949年4月,撤销巴彦旗,并入莫力达瓦旗,隶属呼纳盟。1953年4月,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1954年5月,改隶呼伦贝尔盟。1958年8月15日,改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69年7月,划归黑龙江省管辖。翌年4月,改隶大兴安岭地区管辖。1979年7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隶属呼伦贝尔盟。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1-24
到大兴安岭莫尔道嘎旅游,便有到中俄边界观光的机会,但是去古镇室韦一游还是值得。
  室韦位于大兴安岭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的交界处,也是森林与草原的分水岭,东高西低,高坡下是一条浩荡的大河——也就是著名的、千年流淌的额尔古纳河。这里秋日少雨,水平如镜。当你伫立岸边,南望烟霭迷蒙,北眺峰峦叠嶂。对岸的俄屯炊烟袅袅,历历在目。隔河相望的两个山村都象沉睡中,消无声息
  室韦又名吉拉林(俄罗斯语),在清代是一个驿站,也是边哨卡。清代自满洲里向东北沿额尔古纳河边境设了许多边防站,室韦是其中之一。额尔古河自牙克石以北流来,一路河谷宽阔,陆路畅达,但是情形至室韦大变。由此向东北,山高谷深,岩壁逼岸,林木葱笼,道路几近断绝。当时室韦以下各卡站的给养、联络便得由室韦水路转运,所以它又是额尔古纳河中游的码头。室韦对岸有一俄罗斯屯落。中俄关系友好以来,室韦又成了渡口。室韦虽小,在额尔古纳河千里防线与水道上,却是一处要塞。
  室韦本是鲜卑人与蒙室韦活动的中心,但历史的喧器早已消失,只留下一方山水,既无出土文物,又无名胜古迹。强悍一世的古人就这么潇洒的走了,不带一片树叶,不遗一丝痕迹,只抛下了室韦这个让人们追思不尽,光耀史册的名字。
  当我站在我的第一故乡,我的出生地,一个让我骄傲的地方,一个嫩草如茵的河岸,望着水面的涟漪,我不禁情思万千,遐想难收。于是千余年前中国历史后院民族便不断地涌至眼前,我好似见到了野火熊熊、刀光闪闪、铁骑萧萧.......
  室韦是个响誉世界的名字,我也曾翻阅过多种文字史料、地方史志等,再经梳理,一个室韦明晰的轮廓清晰可见。秦汉时中国北方为东胡生息地,秦汉之交为匈奴击败,其部落联盟的主部乌桓鲜卑于是北迁,室韦也是东胡的一支。室韦即索伦语山林之意,可见是一渔猎种族。在远古先民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氏族部落。室韦也不是统一的国家与民族,粗分就有五个大部,其中的北室韦居住于黑龙江两岸。在南北朝末期北室韦向四方迁徒,西迁的一部落来到牛尔河地区。所以史书说蒙室韦在当今漠河,而“漠”在蒙语中即蘑菇之意。
  据史料记载,先期居住在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南迁后遗留下的民众,这些人通过与室韦人的血缘交流、分化变异,在隋唐间便统称与鲜卑同音的室韦了,“鲜卑即室韦也”,是学者们的共识。再说蒙室韦西迁,据《元史》讲,逃到牛尔河的北室韦两个氏族部落。其中一人乞颜是个铁匠,由于乞颜膂力过人。于是成了部落的首领。他率众在狭谷中安家后,终感地窄,难以发展,于是为设计出山,在密林深处辗转觅得铁矿与洞穴,率众积薪炼铁、铸械开路,到达开阔之地。自乞颜后,数十传,出了一个朵奔巴颜,他沿斡嫩河来到巴尔图鄂地域,见这里水草丰美,便住了下来。从此人丁兴旺,滋生日蕃,五传至哈尔勒,更拓土开疆、威势更盛,各部落公推为首领,称哈不勒汗。哈不勒汗死后,其弟俺巴继位。后来哈不勒之孙生下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即成吉思汉。所以成吉思汉铁木真,即蒙语“图木日”、汉译为铁,以示不忘祖先
  追本溯源,蒙古的祖先可以说是起源于乌玛河,成长于额尔古纳河,说得具体些应当是成长于牛尔河与莫尔道嘎河流域,这两条河便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而斡嫩河,肯特山则是兴盛之地,不可同日而语。而现在莫尔道嘎施业区确实有大量的铁矿,已载入局志。莫尔道嘎的铁矿所在地,犹如阿里河的嘎仙洞,应当视为重要古迹和旅游区的重要景点来开发,我想,后人们应为他们树碑建祠,接受中外游人的拜谒.....
  时光如梭,一晃离开我的出生地室韦已近四十年。但每次回故里我仍然沉浸在缅怀之中。室韦小村无名胜可看、古迹可寻,但室韦二字便是无价的品牌。2005年室韦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因为来到这里,任何人到此都会抚今追昔,想到蒙古室韦曾经劳作与征战的往事。谁说大兴安岭荒蛮?有多少生动的历史在这里开端、起始。如果我们不数典忘祖,有机会一定要来室韦追思一番.......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1-24
牙克石市历史悠久。《盛就通志》称牙克石为扎敦昂阿,《中国历史地图集》标雅克萨。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雅鲁河、绰尔河流域已有人类活动。

  先秦,属东胡地。西汉初,匈奴击败东胡,建奴隶制政权,为左贤辖地。东汉,在大兴安岭北部深山密林中游猎的鲜卑拓跋部南迁大泽(今呼伦湖),此地为鲜卑部落领地。隋,属辽西室韦部落领地。唐,归河北道室韦都督府管辖。辽,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归上京道东北路招讨辖,岭西地区由乌古敌烈统军司辖。金,岭东归蒲与路辖,岭西归东北路招讨司辖。元,实行领户分封制,岭西为合拙·哈萨尔封地,岭东为合赤温·额勒赤封地。元至元十五年(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归岭北行省和林路辖,岭东归中书省泰宁路辖。明,岭西归努尔干都司斡难河卫海刺儿千户辖,岭东归卓尔河卫辖。清,岭西归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辖,岭东归布特哈总管衙门辖。雍正十年(1732年),索伦(鄂温克)等民族从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地区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建索伦左、右两翼八旗,左翼四旗驻牧在通俄罗斯道路边境一带,大兴安岭以西地区为辖地。同年,清政府加强边防统治,在齐齐哈尔至呼伦城设10台(境内设5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营运,在巴林至牙克石间建10个火车站。此后,人口渐增,聚成村落。


  1912年,岭西归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辖,岭东归布西设治局辖。1920年,岭西归呼伦贝尔道尹公署辖,岭东归西布特哈总管公署辖。1929年,岭西归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辖,岭东归雅鲁县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建满洲国。东北划19省,牙克石境内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归兴安北分省辖,岭东归兴安东分省辖。1934年,岭西归兴安北省索伦旗辖,岭东归兴安东省布特哈旗辖。1936年,索伦旗设牙克石街。1945年10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牙克石街由索伦旗划出,建街公署,直属呼伦贝尔自治政府管辖。1946年8月,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牙克石街政府。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联合政府成立,岭西归呼伦贝乐盟政府,岭东归纳文慕仁盟政府。1949年4月,岭东归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布特哈旗,岭西归索伦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以牙克石街为基础,划出索伦旗所辖扎罗木得努图克、免渡河努图克,布特哈旗所辖博克图努图克,成立喜桂图旗人民政府,隶属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

  1953年4月,喜桂图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4月,喜桂图旗隶属呼伦贝尔盟。

  1955年,1月,喜桂图旗人民政府改称旗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旗人民委员会与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合并,称喜桂图旗大兴安岭林区人民政府。1962年8月分设,复称喜桂图旗人民委员会。

  1967年12月,成立喜桂图旗革命委员会,隶属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

  1969年8月,喜桂图旗随同呼伦贝盟划入黑龙江省。1979年7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1月,撤喜桂图旗革命委员会,建喜桂图旗人民政府。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喜桂图旗人民政府,建牙克石市人民政府,1984年1月1日,正式实行市建制。

  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隶属呼伦贝尔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