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67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43):扬州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27
扬州府:冲,繁,疲,难。隶淮扬海道。两淮盐运使驻。顺治初,因明制,州三,县七。康熙十一年,海门圮于海,并通州。雍正三年,通州升直隶州,以如皋、泰兴往属。九年,析江都置甘泉。乾隆三十二年,析泰州置东台。西南距省治二百十里。广三百五十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极高三十二度二十七分。京师偏东二度五十六分。领州二,县六。

江都 冲,繁,疲,难。倚。大江西自六合历扬子入,东迳七濠口。监制同知驻。又东迳裕民洲,为夹江,歧为二。又东为三江口,东南流,与江合。三江口与天福洲对,设砲台,守备驻。裁盐务巡道。又东迳扬子港,入泰兴。运河北入,环城南,迳新河湾,分流,西入扬子。又南流至瓜洲口,有砲台。总兵驻。又东迳连城洲,分入江。盐河导运河水东北入泰州,白塔龙兒河水注之。有榷关。镇三:瓜洲、万寿、宜陵。瓜洲、大桥、马桥、沙洲有汛。广陵驿丞裁。瓜洲、万寿巡司二。

甘泉 冲,繁,疲,难。倚。雍正九年置。西北:蜀冈、甘泉山。北:邵伯湖,与高邮错。运河合湖水南流,至壁虎桥入江都,绿洋湖、乔墅荡分流入之。镇三:邵伯、上官、大仪。一驿:邵伯。有汛。上官、邵伯二巡司。

扬子 冲,繁。府西南七十里。明为仪真。雍正二年,改“真”为“徵”。宣统元年,复曰扬子。西北有铜山、界墩山。南滨大江。西自六合入,有里世洲、沙漫洲二水自林家桥、王家坝北来注之。又西分流至泗源沟入江。税课大使驻。新河出月塘集,西南流,亦入江。一镇:新城。有水驿驿丞。清江芒稻河徬官,裁。青山、旧港、黄泥港有汛。旧江口巡司一。

高邮州 冲,繁。府北一百二十里。西南:神居山。运河北迳税务桥,盐河西流注之。又迳车逻坝,南澄子河注之,南汇为绿洋湖。马霓河东南流,入于清水潭,受运河北泄诸水,东积为草荡,三阳河南来注之。高邮湖西北,一曰甓社湖,北接界首湖,南赤岸湖,与甘泉错。水高、永南有汛。二驿:界首、孟城。界首、时保巡司二。

兴化 疲,难。府东北一百六十五里。东:大海,有堤。盐河并堤流,西受界河、海沟、横泾诸水,东出为大团河、八灶、七灶河,东北会斗龙港,入于海。有刘庄、草堰、丁溪三场,盐课大使驻。北有吴公湖、苔大踪湖,与盐城、宝应错。石?、白驹三徬,有徬官。镇三:安丰、陵亭、芙蓉。安丰巡司一。

宝应 冲,繁。府北二百四十里。运河北自山阳入,迳八口铺,东溢为瓦沟溪。又南流,迳汜水镇,至界首,有界首湖,入高邮。其西宝应湖,汇淮流下潴之水。苔大踪湖东北,周二百里,分支入运河。衡阳有汛。一驿:安平,有驿丞,裁。衡阳、槐楼巡司二。

泰州 繁,疲,难。府东一百二十里。盐河西自江都入,夹城东流,一曰里下河,有溱潼水注之。至白米镇,左通串场河,右出支津,入泰兴。又东迳海安镇,左歧为界河,东南入如皋。盐河东北自东台入,西南流,迳淤溪达鳅鱼港,又西南与之合。有泰坝,泰州分司运判驻。鲍湖东北。镇四:海安、安乡、斗门、樊汊。海安、曲塘有汛。海安、安乡巡司二。

东台 繁,疲。府东二百四十里。乾隆三十二年置。东:大海,有堤。盐场七:东台、何垛、梁垛,安丰、富安、角斜、拼茶。盐课大使驻。又小海场大使,裁。里下河自泰州环城北流,又东溢为支河入海。盐河出县西海道徬,西南流,错出复入,至淤溪入泰州。水利同知驻东台场。草堰四徬有徬官。一镇:西溪。巡司裁。王家港有汛。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27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

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为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文化馆。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甘泉老虎山汉墓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准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6年。明朝灭后,为阴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曲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重皇帝80寿辰,以扬州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27
扬州十日80万——清兵血腥屠城实录

史可法的“深更泪”并没有能保住扬州。满人对于以后发生的事情的记载显然是很坦率的:

十八日(1645年5月13日),大军薄扬州城下。招喻其守扬阁部史可法、翰林学士卫允文及四总兵官、二道员等,不从。二十五日(1645年5月20日)令拜尹图、图赖、阿山等攻克扬州城。

就时间而言,从5月13日开始的、到5月20日以攻破扬州城而告终的这场攻城战,无疑是短暂的。一般说来,在战斗中大炮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并不绝对具有决定性。这种武器和中原地区的炮手们曾使清军初期战斗取得很大成功,因此清军就了解了这种葡萄牙重炮的重要性。的确,当多铎的先头部队驻扎在扬州北的斑竹园时,实际上是在等待后面的炮队。

史可法本人也非常知道这种现代化大炮的重要性。正是他在1643年建议,南京军械库的陈旧、笨拙的“神器”应该换成更为轻便的“三眼枪”(即三筒枪)。因而,在南京政权建立的头几个月里,史可法尽了极大的努力改装他的炮队。徐光启的学生陈于阶替他制造这种新的葡萄牙重炮。陈曾经在一个改变了他宗教信仰的天主教堂的铸坊学过这种技术。这样,在1645年5月20日开始的攻城战斗中,史可法由于沿石墙架在木制平台上的外国重炮而掌握了最初的主动权。

一旦多铎的士兵进入这些重炮的射程之内,那么就有成百上千的人被杀死杀伤。但是多铎不慌不忙地指挥自己的炮队向城墙西北角射击,随后清步兵一涌而上,通过大炮的火力网,一直冲到城墙根底下。在那里,史可法又掌握了瞬间的主动,因为他的弓箭手们直射城下的那些进攻者。很明显,此时多铎已经命令他的士兵不惜代价夺取西北角了。每当一名清兵倒在箭下,另一个便补了上来。很快,尸体越堆越高,一些清兵甚至不需要梯子就能爬上城墙。随着清兵越上越多,守城者便开始恐慌起来。城墙防御工事沿线的守兵们争着跳上木制炮台,以爬上最近的房顶,然后逃跑。在很多地方,过重的炮台坍陷了,那些守城士兵如果没有被压死,也在随后的肉搏战中被杀死了。

接着,这种恐慌在城里也蔓延开来。不管是因为叛徒的鼓动还是因为一些谣言(有人说,守军以为满军是黄得功将军派来的一些增援部队),主要城门很快被城内的人们丢弃不管了。随着清军的涌入,南明的士兵丢弃了他们的头盔和长矛,狼狈不堪地逃向南门,企图从那个方向逃走。另外一些人,知道这座城市已经被全部包围了,干脆就不抱有任何希望。曾经以日记记载了随后发生的灾难的王秀楚还记得:“突有一骑自南而北,撤砘翰剑?雒姘Ш牛?砬岸?湟酪类问撞簧幔?两裼倘辉谀浚?尬创?湫兆忠病!

就在守城的士兵丢盔卸甲,急忙在城中民房里寻找藏身之地时,史可法离开他在城北门的炮台,骑马穿过内城,直奔南门,他希望从那儿出去,然后从侧翼进攻满人。但为时太晚了,清军已经到达了城南门。史可法这时认识到,他已经失去了扬州,抵抗可能已是毫无意义的了。

一两天前,史可法曾面问庄子固,如果扬州城陷落,他是不是准备为主尽忠。庄子固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他会的。此刻,史可法真的请求庄把他自己杀死,但是庄子固不忍这样做。于是史可法猛然拔出自己的佩剑自刎。但是,他没有受到致命伤,只是倒在庄子固的怀里血流不止。史可法大声呼叫其养子助他速死,但是史得(德)威犹豫再三未能下手。结果从城北门逃来的败兵把他们席卷而去,后面有满人紧追不舍。混战之中,庄子固被杀死了,史可法被一个认出了他的清军将领捉住。史可法请求把他带到他们的指挥官那里去。

史可法很快就被带到豫王多铎那里。日记作者王秀楚几天以后这样描写豫王说:忽见一人红衣佩剑,满帽皂靴,年不及三十,骑马而来。身穿精美之锁甲护胸,坐骑华饰,多人随从,虽为满人,其体貌甚伟俊,下巴突出,前额宽大,其随员中有多名扬州人。是为满人总督和皇帝之叔父豫王。

这份材料没有告诉我们,多铎在20日审问史可法时什么打扮,但是有一点是容易想象的,即在身材魁梧、衣着华丽的满族王侯和粗壮、面色阴晦、仍然穿着带有血迹衣服的中原将军之间,实在有天壤之别。据温睿临关于他们见面的记载,豫王很友好地召见了史可法,说:

“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

史可法回答道:“我此来只求一死耳。”

多铎问道:“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

史可法答道:“彼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于尔国明矣。我岂肯效其所为?”

于是多铎命令宜尔顿将军“劝说”史可法屈服,但是三天过去了,史可法仍然拒绝投降,于是下令杀害他。在《实录》的简短记载中,说道:“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

《实录》给人一种有计划地处死这批人的印象,实际上是骗人的。大部分史可法的部属,如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天主教徒、炮队专家陈于阶,或是死于街上的战斗或是自杀。史可法的全部19名私人幕僚都遇难了。但是由于随后日子里发生的暴行(那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之一),他们的死难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5月20日的城防崩溃后,扬州城居民只有听天由命了。尽管当时大雨倾盆,但是一些居民忙着烧香,准备着入侵者的到来,同时大量地隐藏他们的金银财宝。他们只是做了这些谨慎的准备,但是全然无力抵抗那些已接管这座城市的满族人、蒙古人和投降了的汉人。王秀楚写道:“众皆次第待命,予初念亦甘就缚”。

那些叛徒领着清兵在这座商业城市中从一个富户进入另一个富户。清兵们先是要银子,后来就无所不要了。直到20日的白天,还没有人身伤害。但是夜幕降临之后,人们听到了砸门声、鞭子抽人声和受伤人发出的嚎叫声。那个夜晚火势蔓延开来,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浇灭了。到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证说,如果藏起来的人能够出来自首的话就会得到赦免,于是许多藏在自己家里的人走了出来。可他们走出来后却被分成50或60人一堆,在三四个士兵的监督下,用绳子捆起来。然后就开始用长矛一阵猛刺,当场把他们杀死,即使仆倒在地者也不能幸免。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扬州变成了屠场,血腥恶臭弥漫,到处是肢体残缺的尸首,一切社会准则都不复存在了。扬州城那些因美丽而闻名的妇女们,愿意把她们自己献给清兵,最要紧的是用身体赎回她们的生命。逐渐地,一股疯狂席卷了入侵者。任何女人不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有可能被抓住,被成群的士兵轮奸。一些市民像奴隶一样为清兵服务,替这些入侵者做饭,打扫卫生。由于这种人的生命可以得到赦免,因此其余的人也极力想加入进去,但是被拒绝了。与此同时,大屠杀仍然在继续。

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

那些从城墙上跳下去企图逃跑的人不是摔断了大腿,就是落到了流氓无赖和散兵游勇手中,他们把这些人抓起来拷打,要他们交出财宝来。在城里,一些人藏到垃圾堆里,在身上涂满烂泥和脏物,希望以此躲开人们的注意,但是清兵不时地用长矛猛刺垃圾堆,直到里面的人像动物一样蠕动起来,鲜血从伤口流了出来。大火蔓延开来,那些因为藏在屋子里或地下室里仍然活着的人们,或者是被无情的大火所吞噬,或者是战战兢兢地跑到街上,被那些仍然在屠城的清兵杀死了。甚至那些被正规的清军放过去的、赤身露体在街上游转的、孤弱无助的市民,又被成群的散兵(“不知为清兵、为镇兵、为乱民”)拦住,乱棒打死。

到5月25日,即滥杀和抢劫的第六天,这场大屠杀结束了。清军接到豫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们得到命令开始收集和焚烧尸体。到5月27日,开始赈济口粮。又过了几天,那场雨——它使大火没有毁灭整个城市——终于停止了,太阳也出来了。当时的人们估计,有80万人死于这场屠杀。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27
江都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属吴国。秦楚之际,项羽欲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公元前223年(秦政王二十四年)秦灭楚,地属秦国的广陵县。公元前153年(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建江都县。此后,县域历经多次演变。1940年7月,共产党在江都县东境建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9月江都县分为江都、邗东两县,1943年4月,江、邗两县合并,称江都县;1945年12月,江都县分为江都、樊川两县,1946年4月,江、樊两县合并,仍称江都县;1948年11月,江都县再次再次分为江都、邗东两县,1949年1月,江、邗两县合并,称江都县。




  解放后,分出扬州城区和郊区建扬州市。1956年3月江都县析出西境,建邗江县。1994年7月,撤江都县,建江都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1-27
说起仪征的历史,西周一个太子叫“蚁”的,封地就在此地,这就是仪征最早的地名啦。春秋伍子胥逃楚投吴,是在本市的俩位见义勇为者“浣纱女”和“渔丈人”的舍命帮助下成功的,解剑渡江处,得名“胥浦”,著名的仪征化纤,就建在这里。汉朝时,这里是吴王刘濞的地盘,他领衔挑起“八王之乱”,就在境内的铜山铸钱来着。隋炀帝开运河,沿河建了四十多座行宫,咱这里有两座,一曰临江宫,一曰扬子宫,从此有了扬子的名称,这段江面就叫扬子江。五代时,接过吴国皇帝杨溥的驾,改名“迎銮”。到了北宋,皇帝信道,听说在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便命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后升为真州,这一段是仪征的好日子,欧阳修也来凑热闹,写了篇《真州东园记》。有诗为证:

送邵监酒
宋 刘宰

仪真来往几经秋, 风物淮南第一州。
山势北来开壮观, 大江东下峙危楼。
沙头缥缈千家市, 舻尾连翩万斛舟。
此去烦君问耆旧, 几人犹得守林丘。

    后来宋、金打仗,真州成了前线,繁华不再。元袭宋,仍为真州,明朝改真州为仪真县,降级啦。清初为避胤祯(雍正)的讳,改名仪征,清末避溥仪的讳,改称扬子县,辛亥革命成功,恢复仪征县——您瞧累不累? 1986年撤县设市改为仪征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1-27
高邮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江苏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 年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奏邮。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建县,迄今己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县以上城市中唯一以“邮” 命名的城市。早在13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赞誉高邮“城市很大,很繁荣”。高邮人杰地灵,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明代散曲家王磐,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现代古生物学家孙云铸,棉花专家孙恩麟,蚕桑专家赵鸿基和已故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等都是高邮的贤达俊才,彪炳史册。

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又称盂城。

汉武帝时建高邮县,属广陵国。北宋至清代初期,历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高邮州,领辖过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为扬淮间繁华之地。乾隆年间改为散州。民国初年废州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交界地区几经调整。1991年高邮撤县设市。

高邮历史悠久。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7000多年前境内便有人类的璀璨文明。公元前223年,秦王赢政在境内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后人又称高沙、珠湖、盂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设高邮县,属广陵国。南北朝时曾置广邺郡、神农郡,又析临泽、三归、竹塘三县。隋初郡废,三县并入高邮县。宋代先后筑有二城,名旧城、新城。宋、元时期,因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领辖过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为淮扬间繁华之地。明代撤县建州,辖兴化、宝应两县。自清代乾隆时起,遂为散州。古代高邮,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在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高邮县澄子河以南地区曾属江高行政区、江都县,高邮县湖西地区曾先后属天长县、甘泉县、东南县、仪扬县、仪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高邮县。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同年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行计划单列。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1-27
江苏省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淮河、东海和京杭大运河之间的里下河地域内,是一座农业大市。
    古称昭阳,得名于此地是战国时楚国武将昭阳的食邑。五代以前皆属海陵县地,五代时析置兴化县。宋代曾一度撤销,但不久后即恢复。1987年撤县设市。原属扬州,目前隶属于地级泰州市。
    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河湖密布,有“锅底洼”之称。全市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24毫米。农业极其发达,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以及水产品、生猪等,特产“中庄醉蟹”和皮蛋。兴化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和“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乡,现分别保存有他们的墓地和故居。  
    兴化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水乡文化古城。战国时为楚将昭阳食邑,其死后葬于城西阳山,故名之。五代杨吴武义二年(公元920年)设置兴化县,历为县治所在地。1988年3月撒县建市,亦为市委、市政府的驻地。兴化古城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是 "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李鱓的故乡。现已成为里下河地区工商并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邮电等事业欣欣向荣的新型城镇。

兴化,春秋属吴,战国归楚,名昭阳,又称楚水。公元920年设县取名兴化,1987年撤县设市。兴化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大文学家施耐庵、嘉靖七子之一宗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等众多历史名贤的故里。历代有进士83人,明代曾有高谷、李春芳、吴甡三人官至大学士。境内有名胜古迹119处,被列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26处。市区的四牌楼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四牌楼之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1-27
宝应县秦时建县,始名东阳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南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改称安宜县。唐代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唐肃宗改年号为宝应元年,赐安宜县为宝应县,是中国唯一以帝王年号定名的“望县”。宝应历代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尤以汉唐、明清为最盛。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清代文学家乔莱、著名经学家刘宝楠、京剧徽班“三庆班”班主高朗亭,均出身宝应。唐代诗人储光羲、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曾在宝应先后为官,李白、韦应物、杨万里、范仲淹、文天祥以及康熙、乾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等,都曾逗留宝应,颂赞宝应秀丽的风光,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曾在宝应读书生活。宝应文化底蕴深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发生地就在宝应,一曲“九九艳阳天”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电影《八仙的传说》、《新柳堡故事》也都取材、拍摄于宝应。拥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刘宝楠故居、八宝亭、宁国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等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 

宝应最早可以追述到秦朝.有记载,最早是在汉.汉时此地为平安,射阳两县地,分属广陵国和临淮郡。东汉属广陵国。晋废。南朝齐改置安宜县,以县治临安宜溪而名,属阳平郡.梁为阳平郡治,兼置东莞郡于此。隋废郡,县属扬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洲;七年州废,县属楚州;上元三年(762),县内获得国宝,因改元宝应,县亦改安宜为宝应,属淮南道楚州。南宋宝庆三年(1228)设置宝应州,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4县。绍定元年(1228)涟水亦隶之,宋末,改宝应州为宝应军,宝应县隶之。元至元十六(1279年)废宝应军,宝应县隶之。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废宝应军为安宜俯;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安宜府,宝应县改隶高邮如,属扬州府。清为宝应县,属扬州府。1924年属淮扬道;1934年属江苏省淮阴行政监察专员公署。1949年以后先后属苏北行政取泰州,扬州专区。1953年2月江苏建省,宝应隶属扬州专区;1983年1月,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1-27
泰州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古称海阳、海陵,汉初置县,东晋设郡,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从此而始。古代泰州与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应,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泰州历史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哲学家王艮、“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地质学家丁文江等,均是泰州历代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抗金英雄岳飞、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书画大师齐白石等曾在泰州或主政或从业,为泰州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页。泰州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存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数百处,其中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的有134处,全市建有5座博物馆,珍藏文物万余件,不少为稀世珍品。千年古刹光孝律寺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日涉园、崇儒祠、岳王庙、安定书院、施耐庵陵园、郑板桥故居、梅兰芳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俱是泰州历史文化的瑰宝。泰州又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沈毅在这里发动了“五一起义”;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率部挺进苏中,三进泰州,决战黄桥;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白马庙诞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1-27
西汉,海陵县属临淮。海陵县始置时间史无明载。《汉书.地理志》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有海陵县。海陵县命名由来,《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七云:"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汉代海陵县治所在地不详,唐以后县治位于今泰州市市区。
新莽,海陵县改称亭间,属淮平郡。 东汉,海陵县属广陵郡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海陵县复立,属广陵郡。
东晋,海陵县属广陵郡。
刘宋,海陵县属广陵郡。
南齐,海陵县属广陵郡。

梁,海陵县改属海陵郡。海陵郡设置于东晋义熙七年(411),下辖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5个县,郡治所在地不详。刘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增辖临泽县。武帝永明 元年(483)、五年先后增设齐昌、海安2个县。梁时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个县。海陵郡属南兖州。
北齐,南兖州改称东广州,海陵郡属东广州,仍辖海陵等7个县。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东广州复称南兖州,海陵郡属南兖州,仍辖海陵等7个县。


北周,南兖州改称吴州,海陵郡属吴州,辖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5个县。 蒲涛县省,临江县并入宁海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海陵郡废。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海陵县属吴州。开皇九年,吴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炀帝大业初年,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江浦县又并入海陵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武德七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属邗州。武德九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宁海县并入海陵县。中宗景龙二年,分海陵县东境设置海安县,玄宗开元十年,海安县又并入海陵县。
杨吴,海陵县属江都府。高祖武义二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睿帝乾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设置泰州。又分海陵南境5个乡设置泰兴县。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个县。元宗保大十年分海陵县如皋场设置如皋县,泰州增辖如皋县。同年又于海陵县东境设置静海制置院。马令《南唐书》卷一:"改元升元,……以扬州海陵县为泰州。"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相传以为取通泰之义。"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所在地。

后周,以泰州为团练州,属扬州。仍辖海陵等5个县。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泰州由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分全国为15路,泰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泰州属淮南东路。太宗太平兴国前,泰州仍辖海陵等5个县。太平兴国二年盐城改属楚州后,泰州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4个县。

南宋,泰州为军事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四年,兴化县改属承州,泰州辖海陵、如皋、泰兴3个县。绍兴五年,泰兴县改属扬州,兴化县废为镇并附入海陵县,泰州辖2个县。绍兴十年,泰兴县改属泰州,泰州治所一度移至泰兴沙上。绍兴十二年,泰兴县再次改属扬州。绍兴十九年复设兴化县,仍属泰州。孝宗乾道二年,兴化县改属高邮军,不久又属泰州。淳熙四年,兴化县再次改属高邮军,泰州仅辖海陵、如皋2个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设置泰州路,属淮东道,至元十九年属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改为泰州,属扬州路。泰州辖海陵、如皋2个县。
明,太祖洪武初年,海陵县省入泰州。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

清,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世宗雍正三年,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成为散州。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
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府废州,泰州改称泰县。3年,江苏省分为5道,泰县属淮扬道。16年道废,泰县属江苏省。21年,江苏省划为15个行政区,泰县属泰县行政区,泰县行政区辖泰县、泰兴、靖江、东台。23年,江苏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江都行政督察区。24年,江苏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29年10月,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泰县东部建立民主政权泰县县政府,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会撤销后,先后隶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区行政委员会第三行政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直到38年1月泰县全境解放。又,民国30年2月至34年8月,日军侵占泰县,成立伪政府,先后隶属伪苏北行营与苏北绥靖主任公署。
民国38年1月22日设立泰州市,属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5月,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 个县。1950年1月,苏北泰州行政区与苏北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驻 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行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行政区。泰州行政区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后,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行政区。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
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扬州专署督导。1958年7月,又改为专署辖市。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

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泰州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
1971年5月,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市。
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



1996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目前,泰州下辖四市两区和泰州经济开发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1-27
公元前117年(汉元狩六年) 设海陵县(今泰州),西溪镇为海陵属地,煎盐之区。公元411年(晋义熙七年) 分广陵郡地,置海陵郡,领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县。其时东台地域在建陵(侨置)、宁海境内。公元937年(南唐升元元年) 置泰州于海陵,设海陵监驻东台场,监管南北八个盐场。东台之名从此见于史书。公元974年(宋开宝七年) 海陵监移如皋,设西溪盐仓。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任过西溪盐仓监。公元1023年(宋天圣元年) 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时,上书发运副使张纶,陈请修筑海堰。公元1024年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征集兵夫四万人兴筑海堰。兵夫在雨雪连旬、潮势汹涌中死二百余人,朝廷决定暂行停工。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母丧离任回籍,去前留书张纶,建议恢复筑堰。张纶、胡令仪上书朝廷,获准。公元1027年秋,张纶督率兵夫重新兴筑。次年春,海堰筑成,北起庙湾场,南至木并 茶场,后人称“范公堤”。公元1526年(明嘉靖五年) 安丰人王艮(1483—1541)在泰州安定书院讲学。其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启蒙学派,历时两朝,风行天下。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从泰州分治设东台县,首任知县王玉成。辖境为角斜、木并 茶、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九个盐场和溱潼、时堰、南芗、西北四乡。
  1925年(民国14年) 春,东台开始有共产党的活动,共产党员陈雪生从如皋来东台,以梁垛私立崇实小学教员为掩护,向学生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此后,东台各地先后建立党的组织,至1928年1月,中共东台县委建立。1940年(民国29年) 10月8日,新四军在黄桥战斗胜利后乘胜北上,东台城第一次解放,10月15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亲自宣告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5年8月,东台城第二次解放。1948年10月东台城第三次解放。1941年(民国30年) 3月19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撤销苏北区党委和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的建制,建立苏中和苏北两个战略区。以粟裕为首的新四军一师师部和苏中区新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在东台三仓地区,指挥全苏中的抗日斗争,三仓区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心区。

“东台”二字始见于公元937年,经查考历史资料,“东”者因其东台在泰州的东北境,故曰“东”,又因地势较泰州稍高故曰“台”。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元狩年),扬州置沧海邵,设海陵县(泰州),东台是其属地。公元1768年(清乾隆33年),与泰州划疆分治,正式建县,隶属扬州府,1927年(民国16年),大革命后改县公署为县政府,1949年建国时为东台县人民政府,一度隶属泰州专署,1950年隶属盐城专署,1987年撤县建立东台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