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81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27):宜昌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8
  宜昌府:冲。隶荆宜道。总兵官驻。顺治初,沿明制,为夷陵州,属荆州府。雍正十三年升为府,更名,属湖北布政司,置东湖为治。鹤峰、长乐,降归州及所属长阳、兴山、巴东来隶。光绪三十年,析荆宜施道为施鹤道,升鹤峰为?隶之。东距省治一千八十里。广五百九十里,袤四百十里。北极高三十度四十九分。京师偏西五度十五分。领州一,县五。

东湖冲,繁,难。倚。旧为夷陵县。明省入夷陵州。雍正十三年复置,更名。光绪二年辟城南为宜昌商埠。东:对马。北:丰宝。南:高笄。东北:方山。西北:黄牛峡,亦称黄牛山。北:西陵峡,一名夷山,古所谓“三峡”之二。大江自归州来经之,至县西,始出峡就平地,东入宜都。东南:虎牙山,对岸为宜都之荆门山,下临虎牙滩。更有流头、使君、鹿角、狼尾等滩,皆奇险。北:黄柏河,下流为长桥溪,由长桥入江。西北:南沱巡司。又南津、西津、白虎诸关。有驿。

归州简。府西北三百五里。明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升为直隶州。十三年复降为州来属。大江自巴东来,东入东湖界。香溪源出兴山县南入之,曰香溪口。江中有新滩、叱滩及石碣、达洞、独石诸滩,又有马肝、白狗、空舲三峡,皆险处也。有南逻口、牛口巡司。州城及建坪二驿。

长阳简。府西南七十六里。明隶夷陵州,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属直隶归州,十三年来属。北:宜阳。西北:佷山。西:资丘。清江自巴东入,迳武落锺离山,一名难留城山,五姓蛮所从出也。清江俗名长阳河,合招徠河,又东迳金紫山,合平乐河、丹水,迳城南,又东入宜都。西有旧关堡、蹇家园二废巡司。有资丘镇。古扞关。兴山简。府北三百十里。明隶归州,属荆州府。康熙中,直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属直隶归州。十三年来属。西北:神龙、茅麓。北:罗镜。东:仙侣。西:万朝。城南香溪一名县前河,建阳、南阳两河入之,合白沙、九冲河,至城南,始为香溪。又南合大里溪,至峡门口,会大峡水。又西南入归州。有关口垩、青林垩,猫兒关诸隘。又有■D1叶坞,出郧、襄间道也。西北:高鸡寨废巡司。

巴东冲,难。府西四百二十五里。明隶归州,属荆州府。康熙中,直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属直隶归州,十三年来属。东:铁峰。北:青铜。南:巴山,一名金字山。西南:安居。大江自四川巫山来,由巫峡流入,迳城北,出东湖西陵峡,下流至黄梅,入安徽宿松县界。三灞河源出县西北九府坪,支流三,其一入西瀼溪,东曰东瀼溪,迳城北,又东迳牛口山。西南:清江,自建始入,下流入归。野山关巡司,后移驻县南劝农亭。县城、火峰口二驿。

长乐简。府南一百九十一里。明为五峰司,隶容美宣抚司,属施州卫。雍正十三年置县,以石梁、水浕、长茅三司,及长阳、松滋、枝江、宜都,与湖南石门等县边地益之,来属。西北:金鸡。南:壶坪。西:五峰山。长茅河经县北,会县河入清江。东:汉洋河,源出东北山中,东经百年关北、渔阳关南,下流至宜都,亦入清江。南:白溪河,即渫水之上源。西:南湾潭,县丞驻焉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8
宜昌历史悠久,早在10、20万年以前,“长阳人”就在清江流域一带活动;4、5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宜昌繁衍生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万人传颂的王昭君就诞生在我们宜昌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宜昌市(城区)古称“夷陵”,因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伐楚,烧夷陵,置南郡而得名。至今已有2280余年历史。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宜昌人民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下饱受战乱之苦,1949年7月,这座千年古城获得新年生,成为鄂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宜昌,远古称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夏商时,宜昌为古"荆州之城"。春秋战国时为楚地,史称"楚之西塞",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从战国时楚设城邑算起,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经使用过夷陵、西陵、峡州、宜州、拓州、东湖等名。其中,使用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是夷陵和峡州两个名字。夷陵,一是《汉书·地理志》所说:"因西北有夷山"而得名(古有夷山,今宜昌市三游洞所在地);一是旧志所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又因其地扼长江三峡之口,故有峡州之称。清顺治四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第二年改夷陵为彝陵。顺治十三年,清置彝陵镇。康熙三年,市域各县均属湖北省。雍正十三年,彝陵州升为宜昌府,改彝陵镇为宜昌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8
宜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8
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8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屈原有贤姊,闻原放还,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改秭归县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罢下诸郡,改长宁县为秭归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次年辖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年(公元758年)复置归州。宋代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十六年(1380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并容美、龙潭19个土司。十三年(1753年)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秭归县。
  1949年属宜昌专区,1959年属宜都工业区,1961年复属宜昌专区,1970年属宜昌地区,1992年属宜昌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18
长阳历史代远年长。古代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文物,都雄辩地证明了从远古到现在,人类在清江流域的活动从未停止过。旧石器时代中期,有距今18.5万年的“长阳人”穴居洞中,茹毛饮血,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披荆斩棘,开疆扩土,成为雄霸一方的部落联盟首领。夏商时期,巴族强盛一时,势力范围已经跨越清江流域,直逼中原,以致周武王姬发剪灭殷商还借助了巴人的力量。在颠覆商纣的牧野之战中,巴人大展风采,“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后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历史肯定了巴人的至伟功绩,周武王也对巴人的勇武善战大加赞赏,“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这是巴人建国的最早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一直活跃在历史的前台,它与东边强大的楚国争斗达数百年之久,后因内乱,加之秦楚夹击,势力日渐削弱,直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惠文王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长阳之地属黔中郡。刘邦夺取天下后建立汉朝,置“佷山县”,县治州衙坪,为长阳建县之始。公元前202年刘邦改黔中为武陵,佷山县隶属武陵郡(据《汉书》卷二十八上1594页),从此,佷山作为县级行政建制长期处于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管辖之下。

  东汉时期,“佷山县隶属江陵南郡”(《后汉书》卷二十二3480页)。建安年间,曹操“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枝江以西立临江郡”(《晋书》卷十五454页),佷山县又属临江郡。

  三国时期,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退出江南,“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蜀分南郡立宜都郡”(《晋书》卷十五454、456页),佷山县又属宜都郡。之后,吴蜀争夺荆、湘多年,佷山时而归蜀汉,时而归东吴。
两晋时期,“晋平吴,(佷山县)改为清流县,置宜都郡地隶焉,寻复为佷山”(乾隆本《长阳县志》卷一)。

  南北朝时期,政治纷争不断,王朝更迭频繁,立国最长的只有60年,最短的仅17年,致使县域建制随王朝更迭而屡有变化。在此期间,县域内先后有方山县、宜昌县、盐水县、巴山县等建制,或一县单置,或数县并立。(佷山)“改为方山县,寻废,复佷山县”(乾隆本《长阳县志》卷一)。“盐水,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巴山,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隋书》卷三十一890页),县治也一度迁至资丘等地。
隋朝统一全国后,于开皇八年(588)置长杨县,隶属南郡(据《隋书》卷三十一888页),县治迁至龙舟坪。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睦州,并置巴山、盐水二县。八年(625年)州废,省盐水,以长阳、巴山隶东松州,……贞观八年(634年),废东松州,长阳改隶峡州夷陵郡,……。天宝八载(749年)省巴山入长阳”(《唐书》卷四十1028页)。长阳作为县名于唐朝见诸史书,并延用至今。

  五代时,藩镇割据,高季兴父子建立荆南(南平),长阳隶属江陵府峡州(据《十国春秋》卷一百一十二1623页)。

  宋朝,长阳隶属荆湖北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页)。

  元朝,长阳隶属荆湖北道峡州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页)。

  明朝,长阳隶属湖广行省荆州府夷陵州(据《明史》卷四十四1081、1082页)。

  清朝,“长阳,雍正六年(1728年)属湖北布政使司直隶之归州”,“十三年(1735年),宜昌升为府,……长阳、兴山、巴东来属”(《清史稿·地理志》)。

  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湖北分设江汉、襄阳、荆南3道,共辖69县,长阳隶属荆南道。后分全省为11和8个行政督察区,长阳先后属第九、第六督察区。

  土地革命时期,长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先后建立了四届县委、三届县苏维埃政府(包括长巴县苏维埃政府),苏区面积一度达到3300平方公里(现属长阳的有2300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县总面积的80%。

  1949年6月,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指示,中共长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荆门组建。7月18日,龙舟坪解放,县委、县人民政府随即迁于此地。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宜昌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后,长阳改隶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字115号文件批准撤销长阳县,建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仍隶属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地市合并后,长阳隶属宜昌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18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巴东县,1949年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18
原名长乐县,1914年更名为五峰县,以县治西南五峰山命名。1949年属宜昌专区。1984年改置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992年属宜昌市。
  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4]115号):设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撤销五峰县。以原五峰县的行政区域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7-16
回 楼主(爱在战国) 的帖子
「长阳简。府西南七十六里。明隶夷陵州,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属直隶归州,十三年来属。北:宜阳。西北:佷山。西:资丘。清江自巴东入,迳武落锺离山,一名难留城山,五姓蛮所从出也。清江俗名长阳河,合招徠河,又东迳金紫山,合平乐河、丹水,迳城南,又东入宜都。西有旧关堡、蹇家园二废巡司。有资丘镇。古扞关。兴山简。府北三百十里。明隶归州,属荆州府。康熙中,直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属直隶归州。十三年来属。西北:神龙、茅麓。北:罗镜。东:仙侣。西:万朝。城南香溪一名县前河,建阳、南阳两河入之,合白沙、九冲河,至城南,始为香溪。又南合大里溪,至峡门口,会大峡水。又西南入归州。有关口垩、青林垩,猫兒关诸隘。又有■D1叶坞,出郧、襄间道也。西北:高鸡寨废巡司。」

應分作如下二段:

「长阳简。府西南七十六里。明隶夷陵州,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属直隶归州,十三年来属。北:宜阳。西北:佷山。西:资丘。清江自巴东入,迳武落锺离山,一名难留城山,五姓蛮所从出也。清江俗名长阳河,合招徠河,又东迳金紫山,合平乐河、丹水,迳城南,又东入宜都。西有旧关堡、蹇家园二废巡司。有资丘镇。古扞关。」

「兴山简。府北三百十里。明隶归州,属荆州府。康熙中,直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属直隶归州。十三年来属。西北:神龙、茅麓。北:罗镜。东:仙侣。西:万朝。城南香溪一名县前河,建阳、南阳两河入之,合白沙、九冲河,至城南,始为香溪。又南合大里溪,至峡门口,会大峡水。又西南入归州。有关口垩、青林垩,猫兒关诸隘。又有■D1叶坞,出郧、襄间道也。西北:高鸡寨废巡司。」

否若未細查,
會以為清時宜昌府未嘗管轄過興山縣。
區劃、地名和官制,行政區劃的三大課題。

區劃:追求不只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適合的劃分模式與方案。
地名:致力建構完善的命名法則。
官制:思考機關設立與人員配置的妥當計畫。

我的行政區命名理論第3版終於完成。非常高興(^_^)(記於1丁午迥)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7-20
回 8楼(梁龍) 的帖子
上次忘了補充:

「又有『■D1』叶坞,出郧、襄间道也。西北:高鸡寨废巡司。」

『■D1』,
應為「簝」。
區劃、地名和官制,行政區劃的三大課題。

區劃:追求不只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適合的劃分模式與方案。
地名:致力建構完善的命名法則。
官制:思考機關設立與人員配置的妥當計畫。

我的行政區命名理論第3版終於完成。非常高興(^_^)(記於1丁午迥)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11-13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劲惊鸟鹊,坝口帆开起白鸥。
胯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