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92阅读
  • 8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37):绥定府(达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31
绥定府:繁,疲,难。隶川东道。明,达州。顺治初,因明制,为夔州府属之达州。雍正六年,升直隶州,以夔州之东乡、太平、新宁三县来属。嘉庆七年升府,改名绥定,并于州地置达县,升太平为直隶厅。十九年,以顺庆府属之大竹、渠二县来隶。道光九年,移太平同知驻城口,改名城口厅,太平?还为县,均仍隶府。西距省治一千二百里。广四百三十里,袤六百馀里。北极高三十一度十八分。京师偏西八度五十一分。领厅一,县六。

达繁,疲,难。倚。东:龙城山、大竹。南:火峰、南岩。西:石城、金华。东南:金匮、石门。东北:竹?山。通川江即渠江,自东乡入,迳城南,又西南入渠县为宕渠江。南江自新宁入,东会泸滩河,北流折西至城东入通川江。北水即巴江,自巴州入,并合通川江。西:凤皇、铁山、龙船三关。巡司驻麻柳场。

东乡简。府东少北九十里。东:平楼、文字。西:印石。南:金榜。北:蟠龙。东南:瓘城山。西南:石人山。前、中、后三江为通川江上流,俱自太平入。至城东合流入达县。长乐河上流为白龙、赤甲二泉,源出东长乐镇,合西流,至城南入通川江。文字溪发源文字山,合前江。有高桥、马渡二关。

新宁繁,难。府东少南百一十里。西:屏山。东:鸡山。南:冠子山。北:天马。西南:鼓啸山。东北:莪城山。南江自县东北三角山发源,迳城南,折西北流,合联珠峡水入达县。泸滩水源出大竹山,自达县东南界北流,与南江合。开江在县东北,东流入开县。东:豆山关。

渠简。府西二百二十里。北:龙骧。西:玉蟾山。东北:八濛、大斌。渠江即宕渠水,自达县入,迳城东,又西南入广安。流江自营山入,东南流,与渠江合。白水溪源出东南白水洞,西流入渠江。北:卫渠关。县丞驻三汇场。

大竹繁。府西南百二十里。东:月城山。西:九盘、邻山。东北:狮子山、金盘山亦名仙门山。仙门水自月城山发源,邻水自邻山发源,井西南流入邻水。北:东流溪一名清溪河,西流入渠县,注渠江。县丞驻石桥铺。

太平要。府东北百四十里。南:翠屏。东:天池、板塞。北:大横山。前、中、后三江俱自县境发源,迳城东西,并入东乡。白沙河源出板塞山,西南流,迳城南入后江。东:蓝津关。

城口厅繁,疲,难。府东北三百六十里。西:城口山,厅以此名。东南:金城。东北:黄礅山。北江自黄礅山发源,经大竹渡,折北入陕西紫阳为任河,注汉江。万顷池在峡口山南,邻境之水多源于此。东北:深溪关。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31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上古属巴地,自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设县治所,历为州、郡、府、专署、地区所在地,隋、唐称通州,宋、元、明、清为达州,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达州是原达县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设立达川地区,1999年撤地成立达州市。达州曾养育过宋代文学家张思训、清代著名思想家唐甄等一代名流。达州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走出了张爱萍、陈伯钧、魏传统、向守志等50多位共和国名将。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31
达州上古时属巴地,夏属梁州,殷商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秦和西汉届宕渠县.东汉和帝时在今达县城置宣汉县,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升宣汉县为巴渠郡,辖宣汉,始兴,巴渠,东关,新安,下蒲,晋兴七县.梁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置万州,辖开巴郡,新安郡,万荣郡等七郡.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万州为通州.隋大业三年(607)通州改为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通州.武德三年,于通川县城置通州总管府,辖通,万等八州.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五年(631),废都督府.天宝元年(712).改通州为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复名通州.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辖东乡,太平二县.清嘉庆七年(1802),改达州为绥定府.民国2年(1913)撤绥定府.民国24年,川政统一.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行政督察区为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52年改为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改为四川省达县地区,1993年更名为达川地区.2000年又撤除地建市,改为达州市.达州城历为郡,州,府,专区,地区治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31
1914年改东乡县为宣汉县。据《太平寰宇记》:“宣汉水源并伏虞县东四十里,宣汉盖以水名也。”一说取宣扬汉业之意。

宣汉历史悠久.建制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其县名即宣扬汉王朝德威之意.境内先后有8处置县(州)治,公元627年定治于现东乡镇至今。1999年,普光罗家坝战国遗址发掘成功,列为四川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从而拂荡出醉人的万古遗风。

宣汉人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清代王三槐领导的白莲教起义、袁廷蛟发动的抗粮抗捐斗争,声势浩大,威震朝野。在中国现代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1923年在家乡清溪场创立了四川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8年组建川东游击军,1933年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 有34000多名宣汉儿女参加了红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毛泽东同志曾书赠王维舟同志“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宣汉战斗过、生活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31
开江立县是在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即公元553年(清乾隆《新宁县志》载:“西魏置新宁县,属新宁郡”;道光、同治《新宁县志》称:“西魏置新宁县,属东关郡,旋更郡为新宁”。),立县43年之后,隋朝建立,开皇三年(598),“新宁县”被撤消,并入石城县,即今天的达州市所在地。公元619年,即唐武德二年,消失了21年的“新宁县”重新恢复。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之时,“新宁县”又从当时中国的行政建制上消失,合并入了梁山县(现今的梁平县),10年后,又得以复县。清朝康熙七年(1668)又撤去了“新宁县”,再次合并入梁山县,这次时间延续较长,达61年,雍正七年(1729),“新宁县”得以恢复,直到现在。

据史志里说,夏朝属“梁州”,商、周属“雍州”。当时中国有九州,“梁州”、“雍州”都属九州之一,春秋时候先后归属于“庸国”(地址在今湖北省竹山东四十里)和“巴国”(在今重庆等地),战国时归属于楚国,秦朝时归属于巴郡,西汉时为宕渠县(今渠县境)地,东汉、三国、魏晋时为今宣汉县地。历史车轮行进到了西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终于立县了。此外,据《太平寰宇记》:“后魏于今达州新宁县理立开州,领东关、三冈、新宁、马镫四郡”;又云:“西魏废帝二年,于此(指新宁县)置开州,领东关郡,郡领蛇龙、新宁二县”。

县址三迁。开江建县时的县址在现在的沙坝场乡境。贞观八年(634),将县址从沙坝场乡境迁于现今开江县的宝石乡境内——旧县坝,在这里经营的时间长达330年。宋朝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县址迁于现今的县城所在地——新宁镇。屈指算来,时间已过去1007年了。

过去的“新宁县”为何要更名为后来的开江县呢?是因为中国这块土地上有四个相同的县名,其它三个分别在湖南的宝庆府、广西的南宁府、广东的广州府的辖区内,现在湖南那个“新宁县”还存在呢!“新宁县”更名为开江县是在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的时候。何为“开江”?是以境内的拔妙乡有一条河叫“开江”而依其命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31
渠县,一个古老而凝重的地名。殷商时期,土著民族賨人(板楯蛮)在这里建立了賨国都城——賨城(今土溪镇城坝村),曾参与“武王伐纣”战争而彪炳史册。公元前314年,秦灭巴蜀后置宕渠县,治地5万平方公里。800多年中,一直是川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塑了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的众多杰出人物。地面和地下文物丰富,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上等级的文物400多件。地面文物、遗址遍及全县各地,其中6处7尊汉阙,保存完好,比较集中,占全国汉阙总数的四分之一,均被国务院先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令人关注的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渠县文庙和堪称蜀中牌坊之首的棂星门石牌坊以及守台副将王万邦墓的宏伟建筑。不久前,考古发掘城坝遗址,发现战国至汉代城址总面积为230万平方米,出土的棺椁木椁墓和大量漆器,为川东北首次考古首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31
大约四五午年前,大竹为宗子国,属原始部落社会。夏时,大竹属梁州。商时,大竹改属雍州。
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入川占领了川东大片寺地,并不断向西 扩张。逐步在川东族中建 立起统治地位。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付获胜,巴人作“先锋队”有功。武王论功行赏,把川东一带封给宗族姬姓子孙,称为“巴子国”。大竹县地当时在范围内。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军所灭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原巴国、蜀国领 地设置巴、蜀、汉三郡,下辖了1个县。大竹县地属巴郡下的宕渠县。其事至南齐时,建置多有变更。但大竹县城多属宕渠县。南晋至西魏时期,建置非常混乱。武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分宕渠县和邻山县。禽山县县城设在金城(今大竹县四合场)。西魏时,不少豪门旺族假借“勤王”名义自行设置官署。废帝时,改邻州为邻山郡,下设邻山、邻水二县。大竹属邻山县。县城仍在金城。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了结束东晋 以继“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局面,以九州划分全国。四川全属梁州 ,州辖数县。根据《旧唐志》邻山县为州所辖,隋朝未年,邻山县被撤销后,大竹县地一部份划入流江县,一部份划入邻水县。李渊建立唐朝后改郡为州,行政区划仍实行郡(州)县二级。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宕渠郡。设渠州,下辖六县。大竹县地其时属流江、邻水二县。同年,又分邻水 ,垫江增设邻山,盐泉二县,四县同属邻州。邻山县县志在金城。盐泉县县城在今大竹县童家乡境内。司年增设万州,下辖 四县,其中太平县县城在今大竹县石桥铺镇 境 内。在这经衙的十多年间。建置多在废兴,直到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分宕渠县东部设大竹县。属蓬州。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改州为郡 。蓬州改称咸安郡 。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以改郡为州 ,大竹并入邻山县改渠州 ,县城移至今渠县来凤乡境内。不久,又分邻山县建置大竹县。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大竹县和邻 水县同时并入邻山县,县城在金城。不久再分邻山县建大竹县。 公元907年,王建占据蜀地,建前蜀政权,行政区划没袭唐代建置。公元925年,李存晶平定前蜀,大竹县归属后唐政权。公元934年以后,四川先后被孟知祥、孟昶占据,大竹归入后蜀政权。在前蜀至后蜀的58年间,大竹县与邻山县并设。到宋代,大竹县一度被并入邻山县,一度被并入流江县。直到公元1133年,复置大竹县。至此以后,历代均设大竹县。先后隶属顺庆府(今南充市),广安州(今广安县)。绥定府(今达县市)。
古代大竹县名及县城 
大竹县县名的由来,根据乾隆、道光等县志所载:“竹地多竹,故以大竹名县”。初建大竹县时,县城在今渠县岩峰乡的燕家场附近。公元1283年。移县城到木门镇(今竹阳镇附近),明成化初砌石筑城。木门镇 因县城东门外有二小岗“地虽相连,而土色各别。上有两木生,交合如关”而得各。当时的木门镇墙高一丈五,围城一周,长2。4里。明末清初,张献忠所率起义军两次破城、毁城。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8年),重修县城。清康熙五十二年,修东西南北四门城楼。城墙上每一丈五尺远修城垛一个,共有城垛620个,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开挖护城河,宽一丈五尺,深七尺,长七百余丈。城墙以内有街道二十一条。自此,近代大竹城的格局基本形成。
古代大竹县域,今日大竹县域,原为南梁时建置的邻山县县地。唐朝初建 大竹时的县域在宕渠县东部(今渠县北部),北接宕渠县,南连流江县(今 渠县),西邻成安县(今营山东部),东靠流江及通川县(今达县)。一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邻山、邻水两县合并建大竹县,县城迁到木门镇。 原大竹县县域划归流江县。
明宪宗成代元年(公元1465年),分大竹县南部建邻水县。其时大竹县的县域已基本形成今日县域情况。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31
万源历史悠久,夏商为梁州之域,周为雍州之地,秦属巴郡宕渠县。由汉到明,属达州通川郡东乡县。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割东乡县之太平里设置太平县,清道光时大略成现今之地域。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安徽省太平县重名,即借“县东北有万顷池、邻邑之水多源于此”之意,改名为万源县。1933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县内建立万源、红胜、城口三个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2月红军撤离,国民党政府恢复原县建置。1949年12月29日万源解放,隶属川北行署达州专区,1952年归属四川省达县专区。1993年7月由原万源县和白沙工农区合并建立万源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31
城口历史沿革 
 秦  属巴郡。
  汉  属巴郡宕渠县。东汉和帝时析宕渠之东置宣汉县,属巴郡宣汉县。
  蜀  属巴西郡宣汉县。
  晋  属巴西郡宣汉县。东晋恭帝时析宣汉东北部置东关县,属晋昌郡东关县。
  宋  属晋昌郡东关县。
  齐  属晋昌郡东关县。
  梁  属南晋郡东关县。
  西魏  属南并州南晋郡东关县。
  周  属南并州永昌郡宣汉县。(省东关入宣汉,改南晋郡为永昌郡)
  隋  属并州通川郡宣汉县。
  啻  武德初年属南并州通川郡东关县。贞观元年起属达州通川郡宣汉县。
  五代·蜀  属达州通川郡宣汉县。县境东北设通明院专司催科赋税。
  宋  属达州通川郡通明院。(南宋绍兴中期起)属达州通川郡通明县(绍兴中期在明通院地增设通明县)。
  元  属达州通川郡通明县,(元二十二年省永穆、东乡、通明三县)属达州新宁县。
  明  属达州太平县(明正德十年割东乡县之太平里置)。县境设明通巡检司。城口设理民府。
  清  属四川省川东道太平县(嘉庆七年太平升县为厅)。城口设经历署。
  清道光二年  设城口厅(割太平厅之七、八、九保置,太平复为县)。属四川绥定府。
  民国2年  改城口厅为城口县,属川东道绥定府。8年,四川军阀割据,防区制形成,城口属颜德基驻防区。13年后属刘存厚驻防区。24年结束防区制实行新县制,城口县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公署设万县。
  苏区时期(1933—1935年3月)  1933年10月红军解放万源县东北部,于大竹河建置城口县,属川陕省苏维埃绥定道(又名川东道)。1934年5月解放城口县城(今葛城镇)。同年9月15日在大竹河召开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城口县苏维埃政府,选举了革命法庭,建立了游击大队,设立了政治处、经理处、医务所、儿童团等。苏区城口县辖五区——大竹区、白果区、冉家区、坪坝区、庙坝区。1935年1月红军撤离城口长征北上,3月,苏维埃政府工作结束。
  1949年12月13日,城口县和平解放,成立城口县人民政府,属四川省万县专区专员公署。1968年,改城口县人民政府为城口县革命委员会,属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万县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9月撤销城口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城口县人民政府。属四川省万县地区行政公署。
  《城口厅志·疆域》记载,“城口厅东西距570里,南北距410里”。以城口厅署驻地(今葛城镇)为中心,八至的距离分别是:正东至两扇门、老鸦铺交陕西兴安府平利县界340里。正西至八台山交本省绥定府县太平界230里。正南至雪雹山交本省夔州府开县界180里。正北至大界岭交陕西兴安府紫阳界230里,东南至剪刀架交本省夔州府大宁县界200里。西南至七里沟交本省绥定府太平县界200里。东北至南天门交陕西兴安府砖坪厅界160里。西北至鸡公滩、分水垭交本省绥定府太平县界130里。
  清同治五年(1879),对城、万边境的“插花界”进行了调整,原属城口厅管辖的松树门口、灯盏窝、杨家坝、官家垭口、吊桥、石坝子(白果乡)、滚筒坡、龙王沟、毛坡等地,划归万源县。梨儿垭、曾家河等地,归属城口。城口境域从此稳定下来。民国时期至建国以来均无变化。
“城口”得名,缘于境内有城口山、城口河(即今仁河)。据坪坝香山妙音寺碑志记载,唐时已有“城口”地名。
  另据《城口厅志》解释,城口名缘山形地势,“据三省之门户名城,扼四方之咽喉称口”。(旧志作者误以为城口毗邻陕鄂,实际不与湖北接界。)
  五代蜀国及宋时以城口南境之通井、明井(即今明通乡场)命名的通明院,院署在今万源县旧院乡。宋绍兴中期设通明县(亦称明通县),县署驻地仍在旧院。
  明时,城口属太平县,县城在今万源县太平镇;县境设明通巡检司,司署驻地在万源县旧院乡;城口设理民府,驻地在今城口县葛城镇。
  清时,城口设经历署,驻地葛城镇。嘉庆初年“白莲教”农民起义成势后,经历署曾一度迁往五甲寨、锅耳湾。
  清嘉庆六年(1801),清廷大臣德楞泰建置城口营,营署、营堡均建在葛城镇。直隶太平厅同知恒敏于葛城修筑土城。“土城”自此得名。
  清道光二年(1822)起,城口设厅制。厅署在今葛城镇土城街。同时建置有照磨署、训导署、都司署、干总署、学署、监狱等。城口原设经历移驻高观寺,道光十五年(1835)改城口厅同治为城口厅通判。道光十七年(1837)城口厅通判春走继土城旧址改修砖城,四门各建门楼、炮台,东南角城墙建魁星楼一座。
  清时城口共四汛五铺十四塘二十八场。
  四汛——双河口汛署、黄墩汛署、鸡鸣寺汛署、厚坪汛署。
  五铺——老鸦铺、广线垭铺、坪坝铺、三湾铺、鸡公滩铺。
  十四塘——东路:修溪坝塘、椒子垭塘、中坝子塘、两扇门塘、菜子坝塘。西路:广线垭塘、坪坝塘、三湾塘、鸡公滩塘、黄溪河塘。南路:观音岩塘、了子口塘、明通井塘。北路:仓坪口塘。
  二十八场——七保:复兴、修溪坝、厚坪、高观寺、中坝子、老鸦口、鱼渡河、望乡坝、太和场、菜子坝、袁家庙、岚溪场、羊耳坝;洞沟场。八保:双河口、小中河、明通井、鸡鸣寺、寒溪寺、桃花垭、了子口。九保:堡子坪、坪坝场、黄溪河、冉家坝、鬲头坝、汪家河、岔溪河。
  民国2年城口改厅为县。县署仍驻葛城镇。县设党务、政务、财税、教育、建设、保安、兵役、田粮各机构。第一区区署亦设葛城镇。
  1949年12月13日城口县和平解放,县署及第一区(新城区)区署均驻葛城镇。自此,主要行政机关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人武部等设在土城。县商业局、县联社、县财政局、县税务局等财贸机关及新城区署设在河街。学校、医院设在柏家坪。葛城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997年3月14日,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议,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1998年1月1日城口县划分为重庆市直管,掀开了城口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