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512阅读
  • 21回复

[直辖市]长株潭、武汉新特区即将闪亮登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7-16
以城市圈名义:武汉再申国家综改试验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10:30 21世纪经济报道
武汉报道 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王传晓

  7月11日,武汉市市委书记苗圩向外界宣布,“1+8”城市圈,是武汉申请“新特区”的新方案。

  据武汉市参与“新特区”申报的人士透露,目前,武汉提出的城市圈方案(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湖北省内9座城市),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初步认可。

  而对于武汉来说,申报方案已经是四易其稿。

  框架初定

  7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带队的考察团飞赴武汉。

  10天之后,苗圩揭开了武汉方案的神秘面纱。苗圩透露,武汉申报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打城市圈牌,武汉城市圈正在基础设施、统一发展平台方面努力。

  相关人士透露,武汉申请“新特区”的进程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东有上海浦东新区,南有深圳特区,西有成渝经济区,北有天津滨海新区的情况下,在中部,“武汉非常有希望脱颖而出”。

  “这次武汉的概念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武汉特大城市群和长株潭新兴城市群,都正在积极争取,极有可能一块批下来。”上述人士透露。

  在国家发改委对武汉的考察过程中,武汉市委书记苗圩亲自汇报武汉的准备情况。随后,国家发改委的人士考察了武汉沌口、东湖两个开发区以及黄石、鄂州等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有关各个方面的意见已经接近达成共识。”

  在他看来,武汉特大都市的地位,武汉城市圈的凝聚和辐射能力,在中部地区是没有其他城市可以取代的,这也是武汉得以领跑的主要原因。

  虽然武汉市上报的具体方案还一直没有公开,但记者了解,该方案是以武汉市为主,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城市圈内产业、金融、交通方面的关联度。此外,缩小城乡差别也在方案之中。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教授,是武汉角逐“新特区”的积极支持者,他向记者表示,武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会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区域性,全国东西南北中都有试点;二是全局性,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三是阶段性,着力解决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

  他表示,“新一轮的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摒弃了之前传统建特区,给政策、给优惠的办法。新的试验区,没有政策上的倾斜,更多的是体现企业和民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四易其稿

  这已经是武汉“新特区”方案的第五个版本了。

  一位参与武汉综合改革试验区申报的人士透露,虽然从2003年就着手准备申请方案,但武汉市的方案一直摇摆不定:2003年,定为“民营经济改革试点”;2005年,改成“科技创新改革试点”;2006年上半年,又改为“综合行政管理的概念”;2006年底至2007年上半年,“武汉新区”的方案出炉;直至如今的武汉城市圈概念。

  而其中,被武汉市政府最寄予厚望的当属“武汉新区”方案。

  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后,武汉市当年设立“武汉新区”:包括武汉经济开发区和汉阳、蔡甸两区的一部分。

  此后,为了竞逐综改区,仿效滨海新区方案,武汉新区的构想再一次被放大: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葛店开发区三者合一,组成一个大的改革试验区,上报国家发改委。

  内部人士透露,武汉方案迟迟不能获得通过,主要是由于目标不鲜明,与滨海新区多有雷同之处,缺少试验特点。

  然而,就在武汉埋头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论证调研的过程中,凭借“城乡统筹”的概念,成都、重庆在2007年6月一跃成为新综改区。

  此后,长株潭(长沙、株洲和湘潭)城市群也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一个多月前。据湖南省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考察结果很满意,很令人鼓舞。”

  起个大早的武汉,面临着“赶个晚集”的窘境。在国家发改委的建议和指导下,武汉选择了一个和长株潭类似的概念——城市圈。

    祝愿两湖新特区为中部崛起做出贡献!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7-16
中央应该支持武汉,以期真正实现武汉作为中部龙头城市的作用。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7-16
设立武汉城市圈新特区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部要崛起,武汉应先行一步,并发挥龙头作用。
我的几个方案都主张武汉直辖,和记者透露的范围基本一致!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7-16
全中国城市圈多得去了

按这样理解,中原城市群更具备竞争力
=我的层级理念=
市、县法理平等、中心城市行政高配
市县以下设区、镇、乡
=我的区划理念=
省直管县市,保留自治州、盟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7-16
以城市圈名义,行武汉自家的特区之实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7-16
好啊。大家都特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7-17
中央应该支持武汉,以期真正实现武汉作为中部龙头城市的作用。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7-17
怎么就没有人为长株潭祝福呢?长株潭更有后发优势啊!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7-18
这个“大武汉”一出来,整个湖北就只剩下这个武汉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7-18
支持长株谭都市圈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7-18
又向上面要政策支持……
适域市
GZH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7-19
支持武汉!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7-20
地方政府职能不转到服务上来,说什么都没用。

东西部最大差距不是经济上的,而是观念意识上的、进而政府是否为企业提供服务上的。

当年汉正街意气风发时,义乌小商品市场还在萌芽状态,后来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了。这里政府服务如何起了重要作用。

说实话,短期内不看到中西部,也不看好武汉。
夢溪筆談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8-08
城市群一体化正在实验中.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8-08
公然让某些地区享受特权就是某国的所谓特色,长期制造这种社会不公竟然受人津津乐道。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8-08
我认为这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要求扩权的妥协。

正如台湾的台北和高雄长期利用直辖市的名义挤占其它县市资源让台北县当了多年的二等公民一样。
但是中央面对各地普遍的诉求,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最后妥协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和尚来分粥。所以台北县比照直辖市办理,这是一样的。

与其说是制造新的社会不公,不如说是中央面对地方势力崛起的一种妥协。

当然要是有更好的政治智慧和更公平的制度就更好了。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8-08
武汉是个好地方,但相关试点改革要慎重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8-08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一种新的经济体制试验,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值得肯定。
但是,后来大规模的搞所谓计划单列城市,尤其是一些省会竟然以财政独立于省来强化自身发展则毫无公平可言。这些经济强市的经济本来是由于历史上通过计划经济享用国家和本省的资源发展起来的,却反过来不屑与母体为伍,财政独立。这种强者通吃的做法难道不是体现了一种强盗逻辑?
城市计划单列真的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吗?其效果值得怀疑。至于省会计划单列产生的弊端早已突显出来了。
[ 此贴被hnhb在2007-08-08 13:1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08-08
在中国就是一哄而上~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08-08
没看的太懂, 意思是说要在中部城市设立经济特区, 还是具有行政意思的特区, 不过CHANG ZHU TANG 也好WUHAN也好, 这些都是 区域概念,与改革初期的深圳珠海特区不同哦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7-08-09
武汉—一个没落的城市,靠边吧!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7-08-09
其实,全国有几个省是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地区,去掉几个城市,其他就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实力的。
例如,除去了武汉的湖北,除去了长春市吉林市的吉林,除去了成都绵阳的四川。甚至于去了青烟威的山东,都是区域不平衡的代表。一个简单的例子,外向型经济,青烟威三个城市占据了山东省百分之五十一的水平。这个数字来源于山东省外经贸厅的文件(兄弟曾经借调那里工作一年,数据准确性还是敢保证的)。

换句话说,这些地区的区域发展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统筹,任重道远。也为经济学界区域经济学方向的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阿。

由此引发了一点思考,武汉新区,能否解决这个问题?设置武汉新区,是不是把湖北省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交给了武汉新区?协调省内发展,本来就是省政府应尽职责哦。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种瓜得瓜,瓜熟蒂落;上善若水,水到渠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