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23阅读
  • 0回复

[地名探讨]高密市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11-13
高密市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一、“高密市”语源简析

“高密市”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Gāomì  Shì”。它所指代的是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东部。地处北纬36 °08 ′~36 °41′,东经119 °26′~120 °00 ′。东邻胶州市,西接安丘市、昌邑市,南连诸城市,北靠平度市。面积为1605.7平方公里。人口85.3万。市人民政府驻地朝阳街道办事处,在省会济南东南方向265公里处。为潍坊市辖县级市。

高密,历史悠久,名称更迭错综复杂。今市(县)境,春秋属莱国地,战国时始名高密,秦始置高密县,公元73年(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县改为高密国,南北朝时期改国为郡,唐时改郡为州。以后县、国、郡、州虽因朝制不断更迭,但“高密”之名历代传承,沿用至今,长达2480年,由此可见“高密”一词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

“高密”这个地名语词与高密境内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地理文化和丰富的乡土文化,构成了高密地名文化内涵。同时,为我们研究探索高密地域文化提供了线索,对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底蕴和整体形象,推进区域是研究探索区域文化的线索,推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高密市政区沿革简况

高密政区历史上屡经演变。今市(县境),春秋称夷维,属菜国。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十五年)齐灭秦后地属齐。战国时亦为齐地。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公元前164年(西汉文帝十六年)县属胶西国。公元前108年(西汉武帝之封三年)属胶西郡。公元前73年(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县改属高密国。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改高密为章牟。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改属北海国。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高密地为魏,改属青州城阳郡。公元317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县改属青州高密国。曾入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后又为晋。公元420年(宋武帝永初元年)后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属北朝魏青州郡。公元529年(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改属胶州高密郡。公元585年(隋文帝开皇五年)改州为郡,县属高密郡。公元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改州为郡,属河南道密州。公元742年(唐宗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县改属高密郡。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改郡为州,县复属道密州。公元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后(五代)建置,隶属相沿。公元960年(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州元上设“路”这一行政机构,县隶属京东东路密州。公元1121年(金太祖天辅五年)县改属山东东路金州。公元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县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县属青州府,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清初沿袭明制。1905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升胶胶州为直属州,县属胶州。1913年县属山东胶东道,1925年改属莱胶道。1927年裁道制,县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时期,县隶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时期,县隶属山东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1944年建立高密县,1945年隶属胶东行政区南海专区。1946年改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中华人民改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密县初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1950年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划归昌潍专区,1967年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潍坊地区撤销改称潍坊市,高密属之。1964年撤县设市,仍属潍坊市。

三、高密市地名语词特征

高密起源远古,建置历史悠久。自秦始置高密县距今已有2226年。据对全市(县)994个自然村进行考证和统计,建村千年以上的有22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2%,建村在1000年以下、500年以上的有599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0.3%,建村在500年以下的有37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7.5%。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高密,地处胶东半岛的胶莱平原,是半岛与内地连接的咽喉。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是海拔109米,最低点海拔7.5米。为什么称为高密,《水经注》载“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用简单的语词概括,就是因为它坐落在密水的上游,地势较高,所以称为高密。密水就是潍水,潍水兼称密水。高密景物,昔有八景,即长陵春色、古城晚照、东蒲荷香、龙潭夜雨、淮沙落雁、郑祠老柏、九穴栖鸳、晏冢穹碑。由于时代变迁,今多名存实亡。建园后,特别是1979年以来,先后建起了凤凰公园、南湖公园、火车站广场、文化广场和时代广场等游乐场所。郑公祠修葺一新,郑祠老柏依旧古雅多姿。境内有文物古迹20多处,内藏大量古代文物,已出土近3000件。这对研究高密乃至全国古代文化,人口聚居源流,均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市内汇流形成的大小河流20余条,流向多由南向北,亦有呈东南、西北向的。按其流域分属三个水系:墨水河、顺溪河、胶河、郭扬河属南胶莱河水系;小辛河、小康河、柳沟河、店子河、五龙河、官河属北胶莱河水系;西南部的向阳河、红绣河属潍河水系。总之,全市(县)的自然地理和居民地的地名语词,鲜明地揭示了境内地形特征,形象地展现了高密市(县)的地理景观文化。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高密市(县)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地理景观,使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从而造就了高密市(县)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文物古迹

高密市(县)的文化古迹多而全,从上古时代到秦汉以后,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如古城垣、古道路、古墓祠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1、古遗址

(1)龙山文化  在今高密城西25公里的双羊镇李家山东村东北200米处,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石刀、陶器等,属龙山文化。

(2)商周遗址  在今高密城西27公里的双羊镇后店村西北150米处,面积75000平方米。遗址地表有灰土层分布,大者100平方米,小者10数平方米,因取名灰埠子。建国后,先后由七鬲足、豆座、罐口沿等文物出土。陶器中有夹砂褐陶、灰砂红陶、泥质灰陶、黑陶,带有商周时代的风格特征。

(3)百脉湖  又名西泺,故址在今高密城北,其范围包括今夏庄、姜庄、仁和、大牟家等镇辖地。元代以前,百脉湖曾是一个薮泽兼备、水盛草丰的广阔低位沼泽地。由明至清初近三百年的演变和群众长期的生产斗争,挖沟排水,筑田耕稼,创造了台田,发展了生产。到清代中期,已是粮油俱收、村落纷呈的农业区域。现在已成为高密盛产粮棉、蔬菜、纺织、机械等工业企业迅猛崛起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

(4)都泊  在高密东北的夏庄苓芝、南直、泊子一带。元、明时期,泊水丰盛,盛产莲藕。旧志列为县八景之一的“东浦菏香”即指此地。至清,泊水渐衰,水域退至泊子周围,有小鹿湾、小龙湾之称。今已淤为平地。

(5)城阴城  位于今高密城西南22公里的潍河东侧,南北、东西各长2公里,为西汉文帝十六年置。历经800余年,该城遂废,现仅存东城根残墙10余米,南城根残墙30米。城址地表曾发现汉砖、瓦、陶器。建国后曾有陶壶、盆、缸、瓦、货币及半两钱模等文物出土。

(6)胶西城  在今高密城东南12.8公里,胶河东侧,南北、东西各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为隋开皇十六年置。城侧有晏王冢,又名晏王城。唐武德六年撤,地归高密县,该城即废。近城曾有铁镣铐、石磨、盆、罐等文物出土。

(7)义城堡  在今高密城区内,为唐武德三年置。唐武德六年并入高密县,治所徙夷安城。该城遂废,后称“古城”。

(8)石泉城  在今高密城西南34.5公里处,潍河东侧,今注沟镇李家埠西南侧,为西汉宣帝本始元年置。东汉撤,遗址无存。

(9)故献  在高密城东南12公里处,今柏城镇故献村址。为隋开皇五年置,隋大业九年因乱废。

(10)夷安城  即今高密城,始建于西汉,均为夷安县治所。北齐时裁夷安,地入高密县。唐武德六年高密县治所由义城堡迁此,即称高密城。

(11)古稻城  在高密城西25公里,今注沟镇城子村南。长2.5公里,宽0.75公里,面积1.875平方公里。汉朝于此立堰造塘,溉稻田千顷,县以为名。汉武帝封齐孝王子定为稻侯即在此。现遗址荡然无存。

2、古建筑

(1)郑公祠  在今高密城西双羊镇后店村西头,祠一幢3间,高8.5米,长9.6米,宽5.7米,砖石结构。从地面到门口砖砌台阶,内有郑康成塑像。祠前有石碑2通:一为金承安五年重修郑公祠碑;一为清乾隆六十年重修郑公祠碑。祠前尚有古柏一株,老干盘曲,状若虬龙,被称“郑祠老柏”,昔为高密八景之一。今祠内原塑像已毁,1985年高密县人民政府筹资维修,复其原貌,内供画像,为市(县)内保护古迹。

(2)郑公大殿  郑康成为东汉时期大司农,道德学问名震当世。东汉末,北海太守孔融告高密令,为郑康成特立一乡,名为郑公乡,设大殿,名通德门。元代设省亲殿。清乾隆五十九年十月重修,次年八月告成。易门坊东向,四垣植树。年久失修,已被风沙吞没。

3、古墓葬

(1)晏子冢  传为春秋时齐相晏婴之墓。在今高密城东南的李家营镇晏王庙村北200米处。原墓有封土,高8米,直径约20米。墓前有碑,上刻“穹碑”二字。“晏冢穹碑”旧时为高密八景之一。墓东有晏王庙。冢、碑庙均于“文革”期间被毁。

(2)顷王冢  在今高密城西南注沟镇逄戈庄村东2公里处,占地0.09平方公里。据考,顷王刘章,西汉哀王刘弘之子,广陵历王之孙,汉武帝之曾孙。汉宣帝本始元年刘弘封为高密王。刘弘死后,子刘章继位称顷王,死后葬于此,填土成冢。封土高35米,直径125米。

(3)小妹冢  在今高密城西南注沟镇大刘戈庄村北200米处,占地0.04平方公里。据民国《高密县志》载,“汉顷王刘章死,其妹前来探望,身卒,葬于此”,填土为冢。封土高25米,直径120米。

(4)郑康成墓  在今高密县城双羊镇后店(村)郑公祠北10米处。原墓封土高6米,“文革”期间被挖平。1985年修祠同时筑封土恢复原貌。墓东北里许,有其子郑益恩墓。

4、历史纪念地

(1)高密市烈士陵园  在今城区中心,1955年始建,1972年扩建。占地面积266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0多平方米。该园坐北朝南是一座仿古大门,门额匾上方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的“高密革命烈士陵园”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分外醒目。入门前行,主路东西两侧建有八角亭两座,内立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广场中心位置,在绿树、草坪的环绕下,一座高17.5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碑正面嵌着原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高启云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碑文是中共高密市委、高密市人民政府的题词。纪念碑两侧,是革命烈士安息的墓区。在苍松翠柏和鲜花的掩映下,733名烈士长眠在这里。纪念碑东侧是1996年4月为纪念解放高密暨我华东野战军二纵五师十三团团长夏侯苏民牺牲五十周年,缅怀为解放高密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而建的大型浮雕一座。浮雕上有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于1996年3月28日亲笔题写的“气壮山河,流芳千古”的题词。纪念碑东北方是无名烈士墓。系2001年11月由高密城西南卞家庄村西迁此重建。内有99个墓穴安葬着1947年11月28日为解放高密城而光荣牺牲的我华东野战军二纵五师之99位烈士。该墓占地324平方米,高5米。整体建筑设计为上圆下方,墓顶图案为3个立式标志。其寓意是:上圆为天地日月,寓示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下方寓示革命先烈来自四面八方;三个立式标志寓示99名革命烈士是为第三次解放高密而牺牲的,革命先烈顶天立地以昭日月,其精神光照千秋。纪念碑前,是2500平方米的悼念活动广场。纪念碑后40米处,是2000年改建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中共高密党史纪念馆。馆内按照革命历史时期分别陈展着39位烈士的传略和事迹及126件烈士遗物和有关历史文献。纪念馆西侧是2003年新建烈士骨灰堂,存放着23位革命烈士的骨灰,悬挂有47位烈士的遗像。

(2)拒城河烈士陵园  在今高密城西南拒城河镇拒城河村。1945年10月为纪念抗日烈士筹建,1946年6月落成,1947年解放战争中遭破坏,烈士塔被毁,1953年10月修复,1964年扩建,1972年增建烈士纪念馆,2004年再次维修、改造。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8平方米。陵园座北向南,铁栅围墙,铁棂门。门里有两条水泥甬道绕烈士塔直达纪念堂,六棱柱烈士塔高12.4米,分3层,座层每面边长3.36米;正面有1个砖砌边框竖长方形匾额,上嵌“高密县抗战殉难烈士纪念塔”。东北、西北两面匾上刻有40名烈士英名。中层正面有两个长方形匾额,分别刻“烈士们的英灵千古”、“抗战殉难烈士千古”等颂词。上层刻“烈士塔”三个字。塔顶呈蘑菇状,淡绿色,巨型立体五角红星嵌其上。塔北10米处建烈士祠,祠后松柏林中,置烈士墓40座。供有466名烈士英灵,被高密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事件

1、韩信灭齐杀龙且  这次事件在高密历朝志书中均有记述。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兵由济南沿驰道东进,攻占了临淄城,田都向楚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军20万救齐,由彭城出发沿驰道经莒县、诸城到高密县城(城阴城),于潍河东岸水城附近安营扎寨。韩信探知龙且救齐消息后,先于安丘县东北黄旗堡、高密城西北“灯杆埠”两处设下伏兵等待围杀龙且,又于诸城百尺河西北挖沟遣下伏兵切断龙且退路。韩信在潍水西岸,龙且在潍水东岸,韩、龙夹潍水而阵。最后,韩信以筑坝阻水、决壅放水的战术,致楚军被淹大败,韩信用骑兵杀龙且于高密城两“灯杆埠”处,并乘胜追捕齐王田都于城阳。通过韩信杀龙且的战役可以看出,楚汉战争是沿着驰道进行的,并明显勾画出由潍坊经黄旗堡、柞山、“灯杆埠”至高密城的路线。至今,仍有群众传说高密城西北的“晾甲埠”为当年韩信歇马晾甲之处。

2、耿弇讨伐张步  汉光武帝五年(29年)耿弇率兵讨伐张步,其中攻占的城镇有即墨、琅琊、诸城、安丘、平度、高密等城镇,这次军事行动的路线与楚汉战争相比,基本上和韩信灭齐、追杀龙且的路线大致相同。据《山东公路史》和《潍坊公路史》记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齐郡成为军阀混战、互相争夺的重要区域,道路荒废并有所改变,但直至北朝后期,秦汉时期的驰道仍能维持通行。据考证,“韩信追杀龙且”和“耿弇讨伐张步”的军事路线,对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军事、邮传等具有重要价值,沿这条军事古道已形成一系列古地名,成为一条地名文化长廊。

3、义和团运动  高密地处山东半岛中部,鸦片战争以后,始终是西方列强侵略与掠夺的重点地区之一。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高密人民踊跃加入大刀会、义和拳(团),在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反帝斗争为主的爱国运动,其来势之猛,爆发之频,规模之大,斗争之广,影响之深,在整个山东半岛都是罕见的。义和团运动在高密的发展是从1899年6月底至1900年5月初。在这一阶段内,随着斗争的需要,高密各地的大刀会相当一部分全体加入义和团,其活动也逐渐公开。到了孙文领导的抗清斗争后期,高密的大刀会、义和团越来越多的加入了这场反帝斗争。袁世凯为镇压孙文领导的抗清斗争和各地的义和团运动,曾先后加派官兵进驻高密搜寻义和团主力,以便加快扑灭。在高密义和团运动的高潮阶段,清政府勾结德帝国主义,对高密各地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血腥镇压,几乎将整个高密义和团运动全部扑灭。特别是高密义和团在抗清的斗争中,虽然付出了1000多名优秀儿女的代价,但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还迫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凶残的德国侵略军主动停战、撤军、乞和,坐下来与民众谈判,做出了重大让步,满足了民众的一切要求。

4、沙窝抗德  19世纪以来,德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为掠夺山东财富,强行修筑胶济铁路,大毁农田村舍,激起了铁路沿线农民的强烈反对。一场抗德斗争风暴很快席卷了山东半岛。在这场斗争中,高密县的反帝声势最为浩大,而其东北乡的沙窝村斗争最为坚决。一个500多人的小村,仅凭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和农具,跟拥有洋枪洋炮的经过正规训练的500多德国侵略军激战一天,消灭德寇50名。这是德寇侵略山东伤亡最惨重的一役。战斗中沙窝村民有300多人牺牲于德寇的屠刀之下。沙窝村的抗德斗争精神一直传颂至今。

5、钢铁联防  1947年9月12日拂晓,国民党九师25团、26团包围了现大牟家镇的大孙家、大迟家。当时区长孙相桓、各救会长于德章、武装部长孙丙文及区武装队员30余人,住在大孙家,他们立即率领村的民兵、自卫团上了围墙准备战斗。天亮了,敌人的大炮连续向村里发射,西南门外高地上的重机枪也响起来。敌人借炮火的掩护,向村里进攻,被民兵一阵手雷击退。民兵和自卫团用步枪、土炮、手雷和敌人相持了几个小时。围墙有的地方被打开缺口,房屋有的被燃烧弹打中起了火,群众有的在战火中牺牲,但大家仍奋不顾身坚持战斗。当时区委书记崔占宽带着区中队80余人驻在大迟家,这天与大孙家同时被围。崔占宽与区中队员率领全村民兵在村两头阻击敌人。一直坚持到上午11点钟。两村的抗敌战斗,坚持了半日才开始撤退。敌人进村后,烧杀抢掠,据统计,两村共牺牲干群86名,烧毁房屋360多间,拉走牲口120头,其它财物难以计算。但敌人在这两个村没敢住下,当天窜回高密城,并吹嘘“消灭共军两团”。我区武工队在夜里用纸鸢把传单送到敌军驻地,揭露了敌人的谣传和罪行。我区中队及大孙家、大迟家干部、民兵和群众,数度与敌人英勇战斗,后因敌众我寡而失利,但两村干部、民兵和群众的顽强、勇敢精神和事迹是可歌可泣的。我南海军区司令部、南海专署为两村干群荣记一等功一次,并授予“钢铸联防”锦旗一面。现锦旗原件在国家军事博物馆陈列。

(三)历史人物

高密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代著名人物颇多。他们有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研究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东汉大司农郑玄;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齐国宰相晏婴;有后汉、后周宰相,后封为莒国公的苏禹圭;有著书《礼经》四十多卷的宋著作佐郎鞠常;有“剿抚并用,以抚为主,抚以济剿”的明兵部尚书张福臻;有博学多才,秉公持正的清大学士、大书法家刘墉;有清提督学政,著名画家、诗人李师中;有清翰林院编修王中孚;有“地要少、房要小、多行善、厚积德”的开明乡坤王兹亭;有“游若龙、猛若虎、轻若燕、矫若鹰”的一代拳师李振福;有我国现代著名理论力学专家刘先志;有中共高密县党组织的创始人傅书堂、李振等;有中外驰名的书画家张建中;有悬壶济世、颇负盛名的老中医陈戟门;有蜚声国内外的现代作家莫言。所有这些生在高密的古今人物,为谱写高密的历史而名垂于世,为彰显高密的传统地名文化而流芳千古。

二、地理文化

高密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观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观,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一)区域地理特征

1、山脉

(1)青龙山  在高密西南部,海拔84.3米,面积1.6平方公里。据传,古时山上草木丛生,有大青蛇出没其间,百姓以蛇为龙,故名青龙山。

(2)华山  在高密南部,海拔82米,面积1平方公里,有储量丰富的重晶石矿。

(3)砺阜山  在高密西部,海拔80.8米,面积0.8平方公里。《高密县市》载:“产砺石,土人取为瓮缶,颇坚致”。故名砺阜山。相传,刘宗居此,亦名刘宗山。又因山形如铃铛,俗称铃铛山。

(4)长陵  在高密东岭,古称鹰来岭。清康熙《高密县志》载:“南北绵亘数里,状若长蛇,峦形丛翠,树木荫翳。春夏之交,野马飞空,百草争艳,可入画图”。旧时名列高密八景的“长陵春色”。

(5)白杨山  在高密东南胶河东岸,系风沙成堆,海拔25米左右。据民国《高密县市》载:“状若白羊,故名”。民间传说有二:一曰,在此牧羊者历代不断,当称白羊山。二曰,山上的白杨树由来已久,应为白杨山。现在已建成三季开花,四季透绿,碧水环绕,令人留恋忘返的游览区。

2、水文

(1)潍河  亦名潍水,潍河。源于莒县,自南向北,为高密、诸城、安丘三县之界河。总长759.5公里,流域面积2460平方公里。境内长22公里,有支流3条,汇水面积107.7平方公里。潍河流域,沙质壤土,极利农耕。除产麦、棉、豆、谷一般作物外,还特产香附,为理气、调经、止痛的中医良药。潍河所产鲤鱼称“潍鲤”,体肥味美,民间有“沽鳍、潍鲤、海中鲳”之称誉。旧时高密八景之一“淮沙落雁”即出此地。秋高气爽,河水略退,夕阳晚照之时,雁落平沙之上,实亦如画之美景。

(2)胶河  《环宇记》载:“水色如胶,故名胶河”。全长106.5公里,流域面积531.4平方公里。境内长62.5公里,流域面积202.4平方公里,是境内主干河流。胶河流域,系沙质壤土,较肥沃,沿河盛产花生、西瓜、蔬菜和水果,堤东萝卜和梨,省内闻名。

(3)胶莱河  又名胶莱运河、运粮河。在高密最北边,为高密、平度之界河。是元代为缩短江南田赋海运的行程而人工开凿的。南起胶州麻湾口,北至莱州湾南岸海仓村,自胶抵莱,故名胶莱河。全长134公里。境内长40公里。有小辛河、小康河、柳沟河、五龙河等8条河流汇入,流域面积1497.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3.3%。胶莱河的畅通,可使渤海至黄海的航程缩短1000余里;进一步疏浚、开挖和利用胶莱河,对开发山东,便利南北海上交通运输,都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高密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兴水利基本建设,对境内15条河流大规模治理50余次,开挖河流2条,建水库21座,塘坝78座,拦河闸坝11座,机电扬水站93座,机电井15674眼,饮水工程90余项。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90万亩。

(二)经济概况

高密市丰富的资源,带来了工农业及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工业生产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制鞋为龙头且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格局。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5家。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每年总产达46万吨,棉花总产0.98万吨,肉类总产18万吨,农机总动力达95万千瓦。

胶济铁路和308国道横穿高密全市东西,平日公路纵贯南北,公路通车里程752公里。南通北畅,东西通衢局面形成,促进了高密经济的更快发展。

高密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景有郑公祠、白羊山、五子山、凤凰公园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万多人次。

近几年来,高密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实施以工业立市,以工业强市的工业带动发展战略,把进位争先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把借势青岛作为发展的主要渠道,把“一个中心,三个板块”作为发展的主要战场,在把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招商引资实现了新跨越,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万户,民营企业达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26万,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68.9%。我们相信,通过挖掘和弘扬全市优秀的地名文化,大力提升“千年古县”的知名度,必将使“高密”成为扩大改革开放的知名品牌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为打造“高密”新名片,促进高密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乡土文化

高密地处山东半岛咽喉,是国际风筝都潍坊和海滨城市青岛的通衢之地,因两种地域文化在高密自然融合,兼容并蓄,成为两种地域文化特色兼而有之的高密乡土文化。

(一)民俗风情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历代相传、积习已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表现了这个地方人们的一种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且受到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高密区域丘岭平原兼之,解放前,群众多吃高粱面或小米面饼子,穷苦农民多掺入野菜、树叶或糠秕,冬季多吃地瓜或瓜干。白面仅富人常年吃用,农家只供老人小孩和在节日、待客时食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密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传统的一些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一些习俗保留延续下来。

(二)民间艺术

高密的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泥塑、年画和剪纸被誉为民间艺术“三绝”,闻名遐迩。

1、泥塑  始于明代后期,清乾隆年间,始用泥巴制做泥娃娃和禽、兽、虫、鱼等,以供家庭观赏和儿童玩耍。至嘉庆年间,泥塑品逐渐由静态发展到动态,民国期间即远销平度、诸城、胶县及胶东半岛。解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泥塑达到兴盛时期,品种增加到100余种。曾应邀参加昌潍地区工艺美术展览获一等奖,山东省工艺美术创新评比会获二等奖。山东电视台在“山东民间艺术之花”节目中播放了泥塑录像,后由中央电视台转播。聂家庄泥塑被列为国家一级对外赠送礼品。

2、年画  扑灰年画,为全国独有的古老画。始见于明成化年间,原以墨为主,后渐趋艳丽。扑灰年画,简洁豪放,写意味浓,多以仕女、胖娃、花卉为主。清道光年间,引进天津杨柳青和潍县杨家埠民间年画的制作技艺,对扑灰年画改革而成。清末至今,扑灰年画全用木板印制,工艺简便,大批量生产。多种作品曾在地区、省获奖,并远展、远销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胶高自古不分明,
远亲近邻兄弟城。
墨水长河连两市,
一体前景更恢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