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83阅读
  • 6回复

[经济]2006年各地各市县GDP及人均GDP零星数据集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11-30
— 本帖被 keating 执行合并操作(2016-07-20) —
2006年玉溪市各区县人均GDP排名

玉溪市GDP:415.9亿元,增长11.2%/人口210.6万人=19748元

1.红塔区GDP:244.53亿元,增长10.6%/40.7万人=60081元
2.峨山县GDP:18.1亿元,增长15.9%/15万人=12067
3.通海县GDP:29亿元,增长10.3%/27万人=10741
4.澄江县GDP:17亿元(估)(2005年15.25亿元)/16万人=10625元
5.易门县GDP:16.3亿元,增长12.2%/17万人=9588
6.江川县GDP:25.6亿元,增长10.8%/26.8万人=9552
7.新平县GDP:24.6亿元,增长13.5%/27万人=9111
8.华宁县GDP:18.1亿元,增长10.3%/20.6万人=8786元
9.元江县GDP:16.2亿元,增长14.86%/20万人=8100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1-30
2006年玉溪市各区县人均GDP排名
2006年玉溪市各区县人均GDP排名

玉溪市GDP:415.9亿元,增长11.2%/人口210.6万人=19748元

1.红塔区GDP:244.53亿元,增长10.6%/40.7万人=60081元
2.峨山县GDP:18.1亿元,增长15.9%/15万人=12067
3.通海县GDP:29亿元,增长10.3%/27万人=10741
4.澄江县GDP:17亿元(估)(2005年15.25亿元)/16万人=10625元
5.易门县GDP:16.3亿元,增长12.2%/17万人=9588
6.江川县GDP:25.6亿元,增长10.8%/26.8万人=9552
7.新平县GDP:24.6亿元,增长13.5%/27万人=9111
8.华宁县GDP:18.1亿元,增长10.3%/20.6万人=8786元
9.元江县GDP:16.2亿元,增长14.86%/20万人=8100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1-30
2006年曲靖市各区县市人均GDP排名
2006年曲靖市各区县人均GDP排名

曲靖市GDP:536.8亿元,增长15.5%/594.9万人=9025元

1.麒麟区GDP:172.6亿元,增长15.3%/66.6万人=25916元
2.沾益县GDP:35亿(估)(2004年27.41亿元/2003年22.66亿元)/40.5万人=8642元
3.罗平县GDP:45.5亿元,增长15.3%/55万人=8273元
4.富源县GDP:58.6亿元,增长16.9%/73.8万人=7940元
5.陆良县GDP:47.8亿元,增长15.1%/62万人=7710元
6.师宗县GDP:26.8亿元,增长13.04%/38万人=7053元
7.马龙县GDP:11.4亿元,增长13.2%/19.5万人=5846元
8.会泽县GDP:53.6亿元,增长13.1%/93.6万人=5726元
9.宣威市GDP:79亿元,增长14.2%/142万人=5563元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1-06
长沙四县(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沙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43.03亿元,增长20.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22.9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58.21亿元,增长1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达到29407元。

经济结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5%、62.2%和25.3%。与上年比较,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分别降低1.4和0.7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8%、72.3%、22.9%。

经济形势:全县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全年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5.9%、16.3%、16.8%和17%。

全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如何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任重道远,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有所加大,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2006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34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23.98亿元,增长11.8%,增加值28.78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0.95亿元,下降2.5%,增加值0.58,下降10%;牧业产值19.97亿元,增长5%,增加值11.37亿元,增长3.2%;渔业产值1.05亿元,增长4.6%,增加值0.69亿元,增长15.3%。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1.66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25.28万亩,总产量58.7万吨,比上年增长3.7%;水稻优质率达75%;多数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了增长态势。茶叶总产量1.2万吨,产值4.5亿元,分别增长20.3%和22.7%;时鲜瓜果面积7.68万亩,总产量5.82万吨,总产值1.1亿元。花卉苗木面积稳定在10万亩,种植品种达400多个,实现产值4亿元;常年蔬菜面积7.2万亩,蔬菜总产量74.6万吨,增长2.5%。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围绕生态县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植树造林力度,全县人工造林面积3900亩,比上年增长25%。其中,用材林2550亩,经济林600亩,防护林750亩。全年油桐籽产量145吨,比上年增长3.6%;油茶籽产量2280吨,比上年增长3.6%;板栗产量32吨,比上年增长6.7%。

牧、渔业生产成效显著。牲猪品改3.2万头、出栏肉猪233万头,比上年增长1.8%;出笼家禽295.4万只,比上年增长7.3%;出栏羊4.52万头,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全县水利建设投资1.25亿元,完成了100公里抗旱渠道高标准建设和1000口骨干山塘的扩容增蓄,我县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县乡公路建设投资2.47亿元,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122.8公里,新建和改造村组公路492公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3个,改造基本农田5.4万亩;新增小型联合收割机等各类农机装备365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8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1.6亿元,增长2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6家,达到272家,完成产值360.9亿元,增长23.6%,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28.3%。“一区六园”累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36.6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的93.3%。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完成产值98亿元、49.5亿元、76.9亿元,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62.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实现利润19.6亿元,实现利税32.4亿元,分别增长35%和37%。亏损企业减亏5个百分点,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73.5%,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骨干企业影响明显,作用举足轻重。我县拥有36家大中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5.8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4.9%,资产总计282.0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5.6%,主营业务收入261.8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5.0%,利润总额15.8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7.1%。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6家。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产销两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加工精制茶1.67万吨,增长13.3%;生产水泥325.8万吨,增长115.2%;生产汽车7.07万辆,增长16.5%;生产集成电路20.81万块,增长48.6%。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100.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2006年我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68家。累计实现总产值47.8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77亿元,利润总额4.27亿元,分别增长44.0%、42.8%、8.9%。其中食品加工业占主导地位,完成工业总产值25.24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52.8%,同比增长26.1%。

建筑行业规模扩大,实力明显提升。2006年,全县35家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共完成总产值95.2亿元,比上年增长7%,实现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9.8%;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1.67万元,增长2.6%。随着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均创利税4983元,比上年增长2.9%。房屋施工面积93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2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突破百亿大关,完成投资额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投资额增加20.6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奋斗目标4.5亿元。其中,建安工程投资73.2亿元,同比增长1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0.2亿元,同比增长44.6%;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2亿元,同比增长17.1%;分地区看:乡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4.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4.1%;经开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2.8%;各投资公司、省市属投资项目、县城范围内房地产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1%。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统计的4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49个楼盘完成投资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其中住宅投资完成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地位突出,占房地产全部投资的80.1%。商品房销售面积10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商品房销售额2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平均价格为2216元/平方米,比上年提高514元/平方米。

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情况良好。2006年我县下达重点工程建设和视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95个,其中新建41个,续建54个,统计的79个已动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62.1亿元,年内投入41.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1.2%。其中以省道207和县城道路等30多条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0.8亿。

五、国内贸易

2006年我县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之势,创新世纪以来的最好水平。到12月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5亿元,同比增长15.1%。按地域划分:县一级实现零售额33.49亿元,同比增长16.6%,县以下实现零售额21.46亿元,同比增长12.7%。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零售额49.13亿元,同比增长15.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47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他行业0.35亿元,同比增长15%。

限额以上企业经营情况良好。汽车销售一直保持火爆之势,12家汽车4S销售企业除2月份因传统节日春节放假的影响增速为14.4%以外,月增速都在26%以上,三月份增速达46.8%。全年累计销售汽车17133台,实现销售总额23.5亿元,实现零售总额15.2亿元,同比增长23.1%。中南汽车世界汽车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达17.8亿元。同时在车辆高速增长,油价上涨的作用下石油销售高速增长,2家石油销售企业全年实现零售总额3.2亿元,同比增长35.3%。5家百货零售企业表现不俗,全年实现零售总额2.97亿元,同比增长42.8%。

六、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8.61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出口总额为2.86亿美元,增长35.8%;进口总额为5.75亿美元,增长4.5%。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平稳发展。全年新引进项目219个,市外境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8亿元,到位外资1.4亿美元,其中县到位4037万美元;到位省外境内资金20.31亿元,其中县到位16.03亿元。全年利用外资项目为20个,合同引进外资1871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4057万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为32.48亿元,同比下降7.5%。

七、交通和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是近几年我县公路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共实施县乡公路和村级公路项目151个,建设总里程614.8公里,总投资达2.47亿元;其中重点工程项目2个,完成投资1.5亿元;至2006年底县乡道等级公路里程已达到821.3公里,等级率为67.9%,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村级道路硬化里程已达894.46公里,占总里程的37.4%,比上年提高近17个百分点。公路的快速发展促使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也随之大幅增长,全年客、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67988万人公里、87485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6%、16.2%。民用汽车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9706台,比上年增长9%;其中私人轿车17709台,增长12%。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2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3亿元,比上年下降7.1%;邮政业务总量0.49亿元,增长16.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75799户,净增45597户,比上年增长19.8%;年末宽带用户达到35154户,净增14086户,比上年增长66.9%;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0万户,净增94557户,基站达到210处,移动业务收入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实现旅游总收入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税5632万元。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接待点579家,其中星级“农家乐”称号52户,全年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比上年增长33%。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跨上新台阶。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4.05亿元,增长19.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增长16.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2亿元,增加1.5亿元,增长17.6%;完成上划中央省市税金11.53亿元,增长23.4%,其中上划中央两税7.74亿元,增长27.7%。财政总支出18亿元,增长17.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4.99亿元,增长21.8%;国土收入完成2.5亿元,增长12.6%。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0.3亿元,比年初增加21.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5.6亿元,比年初增加9.7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5.38亿元,比年初增加10.44亿元。

保险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县各项保险基金收入共33929万元,支出21424万元。其中: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0543万元,支出14785万元,参保总人数达142380人,新增参保35419人,五项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606万元,支出9835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482万元,比去年增收3577万元,支出4320万元,新增参保8201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124万元,支出5515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759万元,支出130万元,新增参保2379人: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992万元,支出4731万元,新增参保4267人;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70万元,支出89万元,新增参保2519人;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6万元,新增参保8198人。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有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励,4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奖励。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1项,分别为农业、工业和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专利工作成绩斐然。全年专利申请484件,比上年增加1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1件,比上年减少25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67件,比上年增加34件,增长14.6%;外观设计专利申请96件,比上年增加9件,增长10.3%。全县高新技术企业50家,净增5家,总产值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9%。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部门继续改革应试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造薄弱学校,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6所,其中普通高中10所,职业高中5所,县特校1所,县幼儿园1所,乡镇初中32所,小学215所,民办普通高中1所,民办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85929人,其中普、职高20477人(含民办),初中18377人,小学47075人。年内毕业生数25389人,初中巩固率为99.26%,高中升学率为91.6%,高考参考人数6588人,高考录取人数5042人。全县在册教职工总数6184人,其中专任教师5777人。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共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43所,启动了65个学校项目建设,全部竣工项目60个。完成改水任务项目学校36所,改食堂15个,改厕所19个。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工作,全年享受中央、省、市、县财政给予“免补”的学生达70239人次,总金额达1224万元。全年县财政共投入教育经费24530万元。

十、卫生、文化、体育

全县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18.5%。

卫生保健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拥有卫生机构117个,其中村级卫生机构39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02张,卫生人员175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62人;卫生防预人员32人,诊疗人次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5%,比上年减少2.8个百分比点;婴儿死亡率6.08%,比上年减少22.3个百分比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63.52万人,比上年增加6.8%。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举办运动会22次,参加运动会9800人,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15个,电影放映场次2750场,图书藏书7万册,文化俱乐部文化室25个,全年广场文体活动38次。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深入,全县举办各种群众性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7次。学校体育活动更加活跃,在校学生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9.9%,良好率为40%,优秀率为40%。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县年末总人口75.55万人,比上年增长1.4%。其中非农业人口7.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4%。全县人口出生率8.2‰,死亡率2.7‰,当年净增人口4125人,自然增长率5.5‰,比上年提高1个千分点,城镇化率为39.8%,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据抽样调查统计,我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32元,同比增长13.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达5572元,比上年增加707元,增长14.5%,是历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86元,比上年增加804元,增长15.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432元,比上年增长11.4%。

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17元,增长7.5%。其中人均衣着支出872元,同比增长26.4%;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1712元,增长69.8%;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838元,同比增长15.1%;人均食品支出3088元,比上年增长9.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1.1%,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4.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总支出为8792元,比上年增加682元,增长8.4%。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生产费用支出为3621元,同比增加367元,增长11.3%,占人均总支出的41.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235元,同比增加129元,增长3.1%,占人均总支出的48.2%,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农民食品消费人均支出1506元,同比减少39元,下降34.16%,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5.6%;恩格尔系数也从2005年的37.6%下降到2006年的35.6%。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新建敬老院8所,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988.55万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110.14万元;特困家庭医疗救助3088人,累计发放救助金335.68万元,人平1087元;社会精神病人药物救助2445人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293人次;帮助特困无房、危房户新建住房150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十二、县城建设

县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开通了1、2路公交车,优化了127、501、703等3条公交线路。积极引资在县城建设100个公交候车亭。年末市政道路总长度104.6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82公里;日供水能力9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3025万立方米;全年供电量17.2亿千瓦时,用电量16.3亿千瓦时,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3%,县城绿化覆盖率45%,新增县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社区2个。新建沼气池5200个,投资700万元启动7个乡镇集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投入污染治理资金5260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25万吨/年。空气污染指数优良率≥8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db(A),建城区绿化率45%,县城建城区绿地率达38.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7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望城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一、全县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据测算,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77606万元,比2005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316万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672998万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308292万元,增长11.3%。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率为16.7:57.1:26.2;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
    综观2006年全县经济运行态势,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经济发展快速高效,GDP增幅达15.1%,达到2000 年以来发展的最高点,财政收入突破9亿元,增速达到了22%;二是工业支柱表现更加突出,2006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8%,比上年提高
    6.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9.5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2.1%、15.4%,居民收入增幅明显。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06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416万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172582万元,增长7.3%;林业产值5054万元,增长3.9%;牧业产值120095万元,增长2.5%;渔业产值24364万元,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321万元,增长12%。
    “两免、三补贴”等支农扶农政策深入落实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高涨。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0.1万亩,比上年增长1.7%,粮食产量53.4万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03.1万亩,产量47.4万吨,比上年增长5%。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稳定,质量提升,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7.8万亩,增长5%,全年蔬菜产量74.9万吨,增长6%。
    养殖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县全年出栏生猪124.9万头,比上年增长1%。出笼家禽560.7万羽,增长5%。水产品产量26561吨,增长4.8%。
    农民收入增长加快。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4元,比上年增加634元,增长13.7%,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865元,增长11.9%;工资性收入2268元,增长17.1%;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收入280元,增长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到1436779万元,比上年增长36.4%,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8383万元,增长48.5%;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528396万元,增长19.6%。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488305万元,占53.7%;重工业产值420078万元,占46.2%。按经济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完成115542万元,占12.7%;集体企业完成39335万元,占4.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26902万元,占2.9%;股份制企业完成381507万元,占41.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257913万元,占28.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87184万元,占9.5%。
    年末,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82  家,比上年增加 24 家,其中亏损企业 40  家,亏损面22%。
    2006年,全县有四级以上建安企业2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7.33亿元,同比增长53.7%。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4.93亿元,增长30.95%;安装工程产值1.16亿元,增长3.57%;其他产值11.24亿元,增长1.84倍。建筑房屋竣工面积328.6万平方米,增长24.94%;建筑工程竣工率为54.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16亿元,同比增长37.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56727万元,增长4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4924万元,增长8.4%。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属于工业项目的投资有377081万元,同比增长14.1%。属于更新改造项目的投资有274826万元,同比增长28.9%。属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有259487万元,增长144.2%。
    五、交通运输邮电
    年底,县境内有省道、县乡道1068.5公里,增长9.2%,年内完成县乡公路改造68.6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建设590公里,全年交通运输业总产出6.4亿元,增长8.5%。邮电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6643万元,比去年增长14.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583万元,增长9.2%;电信业务总量10822万元,下降7%;移动业务总量27100万元,增长23.2%;联通业务总量6138万元,增长3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58万户,同比增长9.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0.4万户,增长30%;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36034户,增长80%。
    六、商贸流通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774万元,同比增长13%。其中县级零售额110306万元,增长15%;县以下零售额150468万元,增长 11.6%。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 227300万元,增长 13.2%;餐饮业零售额25601万元,增长11.2%,其他行业零售额 7873万元,增长12.7%。
    2006年,全县进出口总额124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进口总额4175万美元,增长29%;出口总额8275万美元,增长36.3%。
    七、财政金融
    财税工作成效显著,财政总收入登上9亿元台阶。全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3370万元,比去年增收16684万元,增长2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0142万元,增长24%。在财政总收入中,上划中央两税完成19440万元,增长28.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930万元,同比增收12343万元,增长20%。全年财政支出103246万元,同比增支 28058万元,增长 37.3%。
    2006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304.1亿元,累计现金支出233.4亿元;。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671070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26988万元,增长23.3%;各项贷款余额35973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2815万元,增长1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9142万元,同比增长16.2%。 
    八、教科文卫事业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县有列入部级的科技项目2项、列入省级的科技项目7项、列入市级的科技项目16项,共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当年申请专利33件,授权16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44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167所,中学校园总面积为1737.5亩,小学校园面积达2286.3亩。全年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完成了33所学校的饮水改造,当年小学在校学生数37010人,增长7.7%;当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89%,高中升学率为88.5%。“两免一补”政策100%落实到位,全年免补资金达1030万元。
    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多方组织资金5000余万元,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乡镇宣传文化法制站建设,完善了2个社区文化广场,完成影视文化中心建设。雷锋艺术团送戏下乡264场,与企业联合演出72场,观众达30余万人次;开展了万人同唱雷锋歌的主题活动,唱响了发展的主旋律;着力加强对文化产业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全力发展望城旅游经济,成功主办洗心禅寺首届“和”文化节,着力打造望城旅游品牌。
    加强卫生防疫和公共医疗体系建设,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2006年全县农村合作医疗组织进一步健全,年底参合农民达477320人,参合率78%。全年婴儿死亡率6.26‰,下降1.97个千分点;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11‰,下降1.89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98.6%。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县总人口717055人,比上年增加6725人,年内出生7485人,年内死亡640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7人。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64元,比上年增加634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32元,同比增长15.4%。
社保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全县养老保险扩面6009人,公伤保险扩面5914人,医疗保险扩面3767人,11666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7319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132名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



宁乡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    综  合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692895万元,增长15.1%,比上年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490万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884146万元,增长19.4 %;第三产业增加值479259万元,增长14.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3584元,比上年增加1896元。全县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4.9%、15.8%和15.9%,连续4个季度保持了14%以上的增长,且波动幅度较小。在最新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列第124位,一年跃升45位,快速挺进中部十强。企业效益持续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58263万元,增长157.9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县财政总收入86019万元,增长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763万元,增长21.1%。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2006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8∶51.3∶27.9调整为19.5∶52.2∶2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重点监控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煤炭采选等资源性行业以及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污染重、耗能高行业的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县交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3.6%提高到15.9%;装备工业投资比重持续提高,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达36.4%,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4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为34.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16245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5.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692483万元,增长31.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5.9%,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板块经济协调发展。板块作为产业的载体,产业作为板块的内核,通过板块运作和产业集聚的有机结合,相互联动,各板块中的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主体板块继续发挥带动作用,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635892万元,增长19.5%,比全县快4.4个百分点;中北、东南板块发展较快,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809万元、170775万元,超年目标14.8、2.5个百分点,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占比分别为15.9%、10.1%;西部板块借国际佛文化节之力,积极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完善了沩山风景名胜区发展规划,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

    就业局势基本良好。全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县从业人员达到84.33万人,比上年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39万人,比上年增加22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通过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推广节能技术及发展循环经济,全县连续多年单位产值能耗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8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1%。由于工业节能降耗效果比较明显,确保了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八件实事26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10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98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09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010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564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2559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7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280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2255万元,大病医疗救助金275万元,农村合作医疗3800万元。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乡镇卫生院18所。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84272人(含在本乡镇内),人均劳务总收入1146元,增长32.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然不优,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任重道远;农业经济质效不高,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财政实力还是不强,支出压力依然很大;不稳定因素一定程度存在,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01.05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83.39万亩,增加2.02万亩。烟叶种植面积3.99万亩,增长20.4%。油料种植面积6.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85万亩,药材种植面积1.46万亩。粮食总产量89.6万吨,增长1.04%,其中稻谷产量84.08万吨,增长2.1%。全年出栏肉猪202.42万头,减少0.16万头,下降0.08%;出栏牛6.3万头,增长14.5%;出栏羊18.2万头,增长17.4%;出笼家禽3574.5万羽,增长33.6%;水产品产量3.1万吨,增长6.9%。生猪高热病防控有力,“宁乡猪”列入国家优良地方品种保护目录,产品荣获省农博会金奖。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县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1.1%,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蔬菜所占比重为40.2%,上升3.8个百分点。全县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6.9%,下降3.7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27.7%,上升3.4个百分点;草食动物所占比重为5.1%,上升0.3个百分点。全县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1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9家。44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301300万元,同比增长49.3%;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89%。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资金11000万元,修复水利工程1.54万处,增加基础蓄水1500万方,沩丰坝完成除险加固。启动土地整理3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1.9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新建沼气池3500个。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1.13万千瓦,增长14.4%,跨区机收连续6年评为全国先进。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高效率对接开发性金融,成为国家开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全国三个试点县之一,首批贷款已经到位。全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89628万元,增长92.1%。财政支农支出13032万元,增长18.2%。千村示范工程全面启动,46个示范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硬化县乡公路130公里,村道500公里;新建垃圾站点1320个,完成改水8798户,改厕8644户,改厨6391户,新增人畜分离户2544户;改电10700户,户户通电工程圆满完成。炭子冲、关山、永盛和香山冲等示范村初显新姿,保安村成为全国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超大万亩绿色蔬菜基地成为全省现代农业样板,省级台商农业园正式挂牌成立。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强势增长。2006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 695790万元,增长2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7889万元,增长37.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93802万元,增长54.2%;重工业增加值204087万元,增长25.3%。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煤炭、食品、服装、化工、机电、建材、机制纸八大优势产业增加值322417万元,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1.2%。县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5家;实现增加值137551万元,增长41.1%。全县新产品产值4442万元,增长340.6%。全县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4家,增加8家,实现产值560336万元,增长44.4%。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98.56万吨标准煤,增长8.7%。原煤生产量285.67万吨,增长5.8%;钢材产量2.77万吨,增长45.1%;水泥267.21万吨,增长29.4%;酱油8.38万吨,增长34.4%;饮料酒12.05万千升,增长118.7%;大米20.19万吨,增长63.5%;配混合饲料23.21万吨,增长25.3%;服装977.43万件,增长127.2%;烟花鞭炮33603万元,增长89.9%;机制纸及纸板15.41万吨,增长13.9%;涂料(油漆)1.14万吨,增长24.3%;洗衣机17.24万台;冰箱3.69万台。“加加”酱油荣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圣得西”和“忘不了”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兆山水泥” 等产品通过国家免检认定。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03347万元,增长51.6%;实现利税269126万元,增长137%;亏损面为0.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9.9%,比上年提高90.3个百分点。煤炭、食品、服装、化工、建材、机电、机制纸八大行业新增利润59513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61.4%。

    建筑行业稳定发展。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88356万元,增长7.3%。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总产值131419万元,增长61.1%;实现利润8946万元,增长125.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9.55万平方米,增长24.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1.4万平方米,增长13.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投资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达105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增幅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61672万元,增长8%。施工项目316个,建成投产项目200个,分别下降22%和35.1%。

    工业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工业投资376400万元,增长17.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2%。其中国家重点监控的钢铁、铝冶炼、 纺织、电力等行业投资19670万元,下降37.1%;高耗能工业投资58570万元,下降22.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39980万元,增长43%;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91100万元,增长37.3%。

    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顺利。随着金洲大道、金洲互通和金洲沩水大桥三大主体工程的建成,近期规划20平方公里的金洲新区初具雏形;对接省会长沙快速干道已纳入市重点工程,正在征地拆迁;碧桂园正式落户,中和能源启动建设,锦锋钢构即将投产,以金洲大道为轴建设的长沙西线产业经济带,已纳入长沙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布局。

    房地产开发产销增速回落。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92252万元,增长14.5%,比上年回落9.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商业用房投资分别增长1.9%和3%。商品房销售面积37.01万平方米,增长5.1%,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商品房空置面积1.47万平方米,减少25.8%。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全年新引进规模项目289个,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4个,1亿元以上的项目23个;工业项目171个。全年累计实际利用县域外资金90.8亿元,比上年增长64.3%。在招商引资结构中,工业占59%,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占33.9%。成功引进了长河机械、海大铝业、金瓯化工、锦峰钢构、中和能源等项目,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926万元,增长1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8%。分地域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254492万元,县以下(农村)零售额339434万元,分别增长16%和12.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36554万元,增长14%;住宿餐饮业52989万元,增长13.8%;其他行业4383万元,增长15.3%。

    零售额集中度提高。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90453万元,增长20.1%,占贸易业的比重为16.9%。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全县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7个,商品总成交额247279万元。高档商品销售量增加,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量445辆,零售额5784万元,增长54.7%。其中轿车零售量440辆,零售额4265万元,增长58.2%。液晶电视机零售量113台,零售额98万元,增长1.1倍。

    旅游产业蓄能待放。农家乐旅游、红色旅游持续发展,境内外旅游市场全面升温。全年接待旅游者380万人次,增长22%;旅游总收入75000万元,增长20.3%。沩山景区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密印景区与香港三德弘法中心深度联合,致力打造国际知名禅修中心;千佛洞与田汉大剧院整体联动,旅游资源和休闲文化相得益彰;峡溪漂流对外开放;青洋湖开发正式启动;灰汤温泉和少奇故里入选“新潇湘八景”,“西长沙”旅游品牌逐步树立。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至2006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416.227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5.1公里,境内铁路里程68公里。全县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410亿吨公里,增长9.7%;旅客周转量4436亿人公里,增长11.2%。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33807万元,增长8.4%。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3828万元,增长1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554万元,增长31.4%。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24.6万户,净增2.6万户,其中年末住宅固定电话用户1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6.76万户,净增11.7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9.74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9.5户/百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86户/百人和9.18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25438户,净增7438户。

    七、金融与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9415万元,全年新增存款118842万元,增长16.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06493万元,全年新增贷款102335万元,增长25.3%。其中短期贷款新增57472万元,中长期贷款新增40496万元。全县金融机构盈利12607万元,比上年增盈2920万元。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年末比率为11.2%,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末,人寿和财产2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13413万元,增长6.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13万元,下降16.1%;寿险保费收入10873万元,增长11.6%;健康险保费收入258万元,增长10%;意外险保费收入469万元,增长15%。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534万元,增长4.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创新。科技工作以服务“一区六园”为重点,构筑自主创新平台。2006年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5个,共争取科技资金391万元。县级安排科技计划192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40项。组织2家企业通过省科技厅“双高”认证,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345万元,增长26.3%。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3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件;专利授权量40件。星城环卫、佳宁、三星3家企业获长沙市专利实施专项资金支持,16件专利获市专利申请补助。楚天科技、圣得西、新源氨基酸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村科技合作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4家科技合作社已经挂牌运作,开展了科技直通车培训、示范村“双百”工程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全年共培训各类人员5万多人次。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计490所,其中小学324所,普通中学89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幼儿园6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期末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1984人,中等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3584人,小学在校学生8368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9%。高考二本上线人数再夺全省第一,全县升入各类大专院校的学生有8052人,增长1.9%,其中本科上线3087人,增长27.6%。全县各类民办学校61所,在校学生26871人。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11482人,其中专任教师9322人,所占比重为81.2%。

    综合技术服务有序推进。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力度加大,全年开展定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545批次,委托检验服务206批次;发放食品企业QS市场准入证112个,具备发证条件的企业发证率达100%,发证总数在长沙四县(市)中居首位。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百万吨煤炭死亡率降至2.1%,比上年下降63.2%。气象预报准确率提高,测绘、计量、水文等工作进一步发展。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活跃。广播电视有声有色。全县形成了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覆盖以及相关产业链的事业和产业格局。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公共广播节目1套;广播电视台1座,卫星收转站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节目4套。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制作能力有较大提高。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84.7%和95%。有线电视用户5万户,增加6246户,入户率13.2%。文化艺术日益繁荣。全县文化娱乐机构270个,从业人员1446人。其中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座席数1300个,演出场次40多场次,观众4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量16.56万册(件)。炭河里古城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法与商道专题讲座、梵音妙韵佛教音乐会等活动成功举办。“周末我登台”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文化活动项目。《今日宁乡》大胆改革,不断推出好节目、好专栏,新闻宣传在创新中提质。2006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4645万元,比上年增长25%,占县域生产总值的5.1%,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健康向上。全县医疗卫生机构1044个,拥有床位总数2600张;卫生技术人员352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792人,注册护士728人。精神病患者药物救助全面实施。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率达85.3%,4.8万农民获得补助3700万元,被评为全省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

    体育事业再获佳绩。全县体育场地55个,其中体育馆3座,400米田径场6个,各种训练房31个,乡镇门球场6个。体育比赛成绩突出,全年获国家金牌2枚,省级金牌19枚,市级金牌24枚。戴文娟达举重运动员标准。2006年,我县成功举办了全国定向运动锦标赛,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区131个单位、40所大中专院校的1023名运动员参加,共产生金牌42枚。全民健身运动深入人心,全县健身场所113个,参加全民健身活动200万人次以上。

    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县城烟控区面积20.2平方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为33%,城镇环境噪控区覆盖率67%,交通干线噪声达标率60%。生活垃圾实行卫生填没,无害化处理。2006年环境治理社会投资2881万元,其中固体废物治理投资45万元,废水治理投资320万元,废气治理投资1659万元。全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有所改善。玉潭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类标准;县域内沩江、乌江、楚江、靳江以及黄材水库、田坪水库、洞庭水库等地表水水质基本符合功能区划要求。开展了造纸企业专项整治,关闭了9家造纸厂,全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幅由上年的83.8%降至15.8%,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至98.4%,比上年增加4.4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上年下降16.4%。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79万亩,培育绿化苗木160万株,零星植树190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3.6%,提高3.2个百分点。县城绿地总面积360.66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50.1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4.85平方米提高到8.06平方米。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花明楼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人民北路、新康路和二环南路拉通路基,行政中心和市民广场投入使用;新城区土地大幅升值,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沿江风光带一期工程建成开放,城市防洪和排污管网同步竣工;人民中路、白马大道、楚沩路和春城南路四路高标准改造,旧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形象品位得到提升。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制定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推行环卫分级负责和“门前三包”,保洁力度不断加大。强力控违拆违,违章建筑有效遏制。小城镇开发有序启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城镇体系得到明晰,10个集镇完成规划编制。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336123人,增加14270人。其中城镇人口593866人,乡村人口742257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074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15.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为106.1:100。人口出生率为10.08‰,比上年下降0.99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31‰,下降0.4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77‰,下降0.49个千分点。全县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367万元,共有31828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育龄妇女属地管理服务到位率98.1%,社会抚养费费征收到位率80.82%。蝉联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长沙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红旗单位。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6293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201元,分别增长7.2%和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75元,增长12.1%。其中人均工薪收入6559元,增长6.1%;经营净收入957元,增长25.9%;转移性收入2531元,增长13.2%。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885元,增长13.5%;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8.11:1缩小为7.9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76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42元,增长13.1%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213元,增长26.9%;家庭经营收入2314元,增长2.7%;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415元,增长11.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城市居民增长速度,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继续扩大,由上年的5290元扩大到5899元。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22元,增长18%。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12元,下降17.5%;交通和通讯支出1579元,增长109.7%;旅游消费支出123元,占1.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8%,下降4.2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辆,空调器116台、家用电脑28台,使用互联网26条,分别比上年增加4辆、12台、8台和10条。人均居住面积57.9平方米,增加2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88元,增长9.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8%,下降2.5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28台,电话机26台,移动电话机26台。人均住房面积58.9平方米,增长16.5%。

    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县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5156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965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089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6696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3495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6048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44万元,分别增长26.1%和6.2%。




浏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6.94亿元,成为继河南巩义市、湖南长沙县之后在中部地区第三个突破200亿元的县市,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3.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1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2%、17.8%和14.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6.39%、68.46%和25.15%,分别拉动GDP增长0.97个百分点、10.41个百分点和3.8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4.45: 59.86 :25.69。

    一、农  业

    2006年,全市农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以现代农业科技园为标志的现代农业日趋成熟,以优质稻产业带、花木产业带、烤烟产业带、蔬菜产业带为主导的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基本形成。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86亿元,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24.6亿元,增长6.0%;林业产值4.54亿元,增长11.9%;牧业产值17.32亿元,增长5.3%;渔业产值1.56亿元,增长3.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84亿元,增长14.0%。

    种植业 2006年,全市粮食继续增产,经济作物效益提升。粮食总产量57.51万吨,增长1.31%;蔬菜总产量71.68万吨,增长10.6%。

    林业  2006年,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人工造林面积143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600公顷;迹地更新3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6660公顷。

    畜牧业  2006年,畜牧业稳步发展,规模养殖不断扩大。全市生猪出栏166.11万头,增长3.9%;山羊出栏66.11万只,增长1.4%;家禽出笼1152.46万羽,增长24.6%;肉类总产量达14.73万吨,增长5.8%。

    渔业  2006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31万吨,增长4.8%,其中鲜鱼产量2.24万吨,增长5.7%。

    二、工业

    2006年,工业经济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实现增加值100.11亿元,增长2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58亿元,增长33.6%。

    200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70家,实现产值132.24亿元,增长45.35%,占工业总产值的48.50%。产值过亿元企业达25家,税收过千万企业达12家。

    2006年,传统产业鞭炮烟花实现销售总额51亿元,税收7.4亿元,分别增长36.0%和16.35%,其产业为省“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的50个优势产业集群之一。

    2006年,园区、基地新兴产业来势良好。其中,生物医药园升格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全年实现工业产值51.25亿元,创税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1%和40.9%;制造产业基地实现工业产值13.84亿元,创税1.25亿元,分别增长35.6%和55.7%;工业小区实现工业产值23.56亿元,财税1.36亿元。

    三、建筑业、房地产业及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市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25.97亿元,增长7.2%。拥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26家,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3.3亿元,增长38.25%。

    2006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11亿元,增长2.7%。拥有房地产企业26家,完成房地产投资额7.31亿元, 增长44.18%;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2.73万平方米。

    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63亿元,增长21.87%。

    四、财政金融和内外贸易

    财政  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81118万元,增长20.2%。其中上划收入89064万元,增长14.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638万元,增长19.3%;土地出让金收入18416万元,增长66.9%。财政支出151172万元,增长29.8%。

    金融  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19107万元,比年初增加107533万元,增长1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12995万元,比年初增加106035万元,增长17.5%;各项贷款余额723153万元,比年初增加117484万元,增长17.1%。金融机构年内累计现金收入4083130万元,累计现金支出4136246万元,收支相抵,净投放53116万元。

    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2006年,全市实现企业出口交货值34.1亿元,增长16.3%,外贸出口连续19年居全省县市首位。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  2006年,全市公路客运量33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0%,公路客运周转量15469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0%;公路货运量1695万吨,增长10.0%,公路货运周转量108443万吨公里,增长11.0%。全年共改建县乡公路144.1公里,硬化村道426公里。

    邮电通信  2006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23亿元,增长18.82%;年末拥有市内电话用户76083户,增长1.68%;农村电话用户173165户,增长1.64%,小灵通电话用户33379户,增长42.69%;移动电话用户36.8万户,增长12.54 %;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375348门,增长1.89%。

    六、旅游、招商引资

    旅游  2006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国内游客229.78万人次、国外游客0.2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5.01%和5.3%;实现旅游产业收入11亿元,增长37.5%,其中旅游商品收入2.5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508.2万美元;旅游饭店客房年出租率为67%。

    招商引资  2006年,全年新引进项目298个,其中5000万元项目29个,1亿元-10亿元项目16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实现到位资金45.8亿元,其中利用外资4136万美元。

    七、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  2006年,全市拥有职业高中13所,教职员工199人,在校学生8446人,比上年增加在校学生1041人;普通中学65所,教职员工4984人,在校学生56651人,本年招生16031人,毕业22036人;普通小学307所,教职员工3827人,在校学生72843人,本年招生14214人,毕业9289人。

    文化  2006年,《浏阳日报》每期发行量3.2万份,比上年增加0.1万份。全市闭路电视用户100500户,增长5.2%。年末图书馆藏书15.21万册,增长2.7 %。

    卫生 2006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55个,比上年减少7个,其中医院42所,卫生机构床位数3099张,卫生工作人员3646人;年内诊疗140.4万人次,增长5.52%;年内治愈率达59.73%,下降0.96个百分点;年内病死率0.19%,下降0.02个百分点。

    体育  2006年,我市组织舞龙、端午龙舟赛等全市性体育活动10次。在全省十运会上获金牌21块,银牌15块,铜牌18块。在长沙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获金牌11块,银牌6块,铜牌5块。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2006年,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1355160人,增长0.72%。其中,农业人口1208359人,非农业人口146801人。年内出生人口11011人,出生率为8.15‰,下降3.98个千分点;年内死亡人口4206人,人口死亡率为3.11‰,升高1.4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04‰,下降2.56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    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6元,比上年增加771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5552元,比上年增加756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14元,比上年增加479元,增长11.6%。
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9元,比上年增加1320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74元,比上年增加970元,增长13.5%。

    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872元,比上年增加2262元,增长12.8%。

    九、社会保障与救助

    2006年,全市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五项保险扩面25615人,社会保险费征缴额提高2.5个百分点。享受城镇低保对象达14928人,发放城镇低保金1383.2万元,享受农村低保对象达57141人,发放农村低保金2061.96万元。特困家庭医疗救助1472人,发放救助金400万元。新、改、扩建百福敬老院9所,入住孤寡老人1435人,发放五保户供养金1054万元,启动了精神病人药物救助工作,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慈善助学、助居、助医及爱心超市全面开展。新增失业人员再就业2854人,外派劳务469人,成为全省第一个外派劳务基地县(市)。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1-06
,很好,很强大……
www.xsanfang.com
深圳新胜安防,专业监控设备销售安装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1-06
现在等着2007年了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1-06
宁乡的城镇人口有那么多吗?
“其中城镇人口593866人,乡村人口742257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