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石家庄土,改名“华盛敦”得了 2008年01月26日 00:00:49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1/26/content_7495358.htm在河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科技局副局长、省政协委员陈玉建议为石家庄改名。他还为石家庄拟定了3个名字:西柏坡市、冀都市、北宁市。(《燕赵都市报》1月25 日)
陈玉委员建议石家庄改名的理由是:随着省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石家庄市”这个名字,与今天的社会发展、省会地位和人民需要已不相称,需要改成一个更加响亮、能承载省会文明和人文素养且耐人寻味的名字。其实,用不着绕这么多弯子,直白了说就是嫌“石家庄”这名字太农民、太土气、太掉渣,陈委员觉得在外国人面前寒碜、丢脸、跌了份儿。
但是,一个城市的名字就能够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吗?这话听着,不像是从科技局长嘴里说出来的,倒像是风水先生的腔调。
一个城市的名字,就像一个人的姓名一样,就是区别彼与此的符号而已,本身并没有多少实在意义。但随着名字的承传、沿革和演绎,又注入了许多人文内涵、地貌风情和精神元素,成为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标志。比如西安,那就是天子重城;比如南京,那就是六朝古都;比如上海,那就是十里洋场。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经济与文化可以给城市的名字扩大和丰富更多底蕴,反过来,城市的名字却不会影响城市的繁荣或凋敝。“深圳”的本意只是一条深水沟,“香港”本意也只是一个码头,“新加坡”甚至只是个“坡”,可这些名字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们在世界面前成为这个“虎”、那个“龙”,在对外交往中也没有觉得这些名字“不够响亮”,反而是最富活力、最有发展、最具希望的代名词。
如果顺着陈玉委员的思路,城市的名字越大、越洋气、越能和中央或者天子扯上关系、越能把人唬得一愣一愣才好,石家庄地处北京、南京、昔日的西京和邻国的东京之间,不妨叫“中京”,抑或干脆叫“亚都”、“环球”、“华盛敦”得了,更能和“省会地位”相匹配,更能“耐人寻味”,更能和“对外交流”相适应。
只是,这样就能够反映“人民需要”了么?陈委员是以“人民需要”的名义在政协大会上行使一个政协委员的职权,郑重提出建议乃至要形成提案的。陈委员作了多少调研,走访了多少民众,听取了多少民意,笔者不好妄加猜测,但用“人民需要”的名义,还是慎重些为好。人民真正关心的,恐怕还是物价能否少涨点,工资能否多升点,看病不再那么贵,学校不再乱收费,困难群众早日住进廉租屋或者经济适用房。他们期待的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能够在两会期间,反映民意,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督促政府千方百计解决民生问题。至于这类茶余饭后、市井坊间的闲谈话题,还是不要正儿八经地拿到政协会议上来。
作者:碧翰烽 于 2008-01-25 15:22:44.0 发表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8-01/26/content_7496575.htm在河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科技局副局长、省政协委员陈玉建议为石家庄改名。他说,河北省会是全省6900万人的形象,它需要一个更加响亮和富有韵味的名字。他还为石家庄拟定了3个名字:西柏坡市、冀都市、北宁市。(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2008年1月25日)
三个名字各有其意,“西柏坡”无庸置疑,是想借助革命传统圣地的招牌;冀都纯粹是一种字面意思的所谓创新;而北宁是想借助北京的“首都”气脉。在近些年来各地兴起的“改名热”中,石家庄市也想不甘寂寞,来趟这一场浑水。在我看来,这样的提案、这样的建议无疑于是“挥刀自宫”。理由有三:
其一,“石家庄市”名气并不小。按照陈委员的说法,“石家庄市”这个名字,与今天的社会发展、省会地位和人民需要已不相称,需要改成一个更加响亮、能承载省会文明和人文素养且耐人寻味的名字。可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尽管“石家庄市”名称使用时间并不长,基本上与共和国的年龄相当,但它却因一场战争闻名中外,就是这场“解放石家庄”的战役,首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要城市的先例,为尔后进行城市作战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作为火车线上的重要城市石家庄,更是名声在外。可是,我就纳闷了,怎么现在一下子在他们自己眼中,就不相称了。
其二,城市改名的成本、代价太大。在现代社会,城市名称具有惟一性的特点,频繁变更,不仅额外增加巨大的社会成本,如变更印章、各种证件等的花费,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如所有的统计数字、数据库和地图都得跟着变。同时还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写信的地址都会不适应等等。这些不仅包含经济成本,还包含社会成本,甚至还有文化的丢失。一个城市的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而改名则意味着城市的人文历史的埋没。石家庄的消失意味着一段历史的毁灭,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代价是惨重的。
其三,城市改名很难获得成功。目前,城市改名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的改名热潮在很多地方演绎,并伸展到高校。比如周口市曾想改名为“陈州市”,驻马店市也想更名为“天中市”;而一个“夜郎”的地名,竟然还引来了湖南新晃、贵州赫章、贵州水城等地的“争夺大战”。等等。尽管众多准备改名的城市理由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刺激和向往,希望通过更改地名,提升城市知名度、改变城市命运。而且,官员们津津乐道的成功先例就是张家界市。原来的大庸市名不见经传,外人鲜知,但在1994年更名张家界市后,名声大噪,享誉海内外。官员们拿张家界市作为成功先例,无非是想证明:城市改名不仅可取可行,而且一改就灵。但是,张家界市的成功,却并非仅仅因为改名,更重要在于其旅游资源的挖掘。即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城市改名一定会成功,毕竟张家界只是一个特例。其实,一场在高校中的改名运动引发的弊端和危机,应该让我们足够警醒了!
从根本上看,热衷于改名的城市和城市官员们,实际上是一种政绩的冲动与浮躁,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必然是“挥刀自宫”,得不偿失。石家庄已经不是河北人的石家庄,更非个别官员的石家庄,它已经是全国人民的石家庄。而“西柏坡”的伟大意义与响亮招牌,也不是想戴就戴的,它的历史沉淀和光荣传统更应该珍惜!
石家庄改名提案纯属多此一提 2008年01月27日 08:36:12 来源:中国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1/27/content_7501193.htm在河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科技局副局长、省政协委员陈玉建议为石家庄改名。陈委员说,河北省会是全省6900万人的形象,它需要一个更加响亮和富有韵味的名字。他还为石家庄拟定了3个名字:西柏坡市、冀都市、北宁市。(《燕赵都市报》)
新华网对此做了一个网上调查,截至25日20:30时的调查结果显示,不赞成石家庄改名的投票为77.48%。
名字,不论地名、人名,最主要的功能是区别于他,其次,也应该“响亮和富有韵味”。如此说来,“石家庄”够不够“响亮”,有没有“韵味”呢?笔者输入“石家庄来历”进行搜索,得到这样的资料:石家庄村创于明初,原是真定卫的军屯和官庄。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才成为隶属真定府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据清光绪《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还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 余口人。1925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指令第12713号,批准“将直隶省石家庄、休门两市合并,更名为石门市,以符名实。”1947年l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在石门市建立了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同年12月26 日,石门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将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
从“石家庄”——“石门”——“石家庄”的交替看,名字不可谓不响亮;“石家庄”三个字所纪录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其文化内涵又怎说没有“韵味”?
至于用西柏坡、冀都、北宁来取代石家庄,名字也很好听,但是未必就比现在的名字有意义。西柏坡曾是个运筹帷幄之地,它的光荣不仅属于它自己,也属于河北、属于中国;把石家庄改称西柏坡,过去西柏坡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也记载不到现在的石家庄头上,名字好听却没有内涵,不合适。套用这一思路,江西省会要不要改称井冈山市、陕西省会要不要改称延安市?一些地名固然因其特殊意义而具有无形价值和品牌效应,但是生搬硬套并不利于这种效应的最大化,因为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认知度等等因素,将对地名的任意改变产生剧烈的抵触。北平更名为北京、汉城更名为首尔,有历史的渊源;镇南关改称友谊关、安东改称丹东,考虑的是友邻关系,具有国际政治意义。非合理与重要的缘由,当不提倡随意更改地名,否则不但会破坏地理文化的自然延续,肯定要给社会运行带来麻烦。
笔者认为,政协委员的提案或建议,应该有意义、有可行性、有点技术含量,否则就是浪费参政议政资源,比如建议三八妇女节改叫“女人节”、石家庄改名等等。(马涤明)
[ 此帖被远行在2010-12-16 10:5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