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86阅读
  • 12回复

[藩部]为何清朝要将川西高原划入内地而不是像西藏青海那样由办事大臣管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3-01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5-10-06) —
什么原因?

四、清代藏族地区的行政区划
灰尘提交于:2007-10-21 | 本文目前专长值:0
明朝晚期,蒙古势力再次进入青藏高原。公元1639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五世达赖喇嘛、四世班禅等人在格鲁派取得对乌思藏地区的统治权之前,就经过商议,派遣使者,以乌思藏各僧俗首领代表的名义,到沈阳与清政府建立联系。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并进而统一了中国。清朝初期对青藏高原采取了对固始汗和达赖喇嘛封给名号,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的办法。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公元1653年,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喇怛喇达赖喇嘛”,册封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自此,达赖喇嘛的封号和其在西藏的政教地位遂正式被确定下来。以后历辈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遂成为制度。清朝对达赖喇嘛的册封,确定了清朝对西藏地方之主权。随着五世达赖喇嘛到北京朝见及其被清朝的册封,公元1652年明朝所封的乌思藏各地首领及康区的长河西、鱼通、宁远、董卜韩胡指挥宣慰使等派人到清朝献旧敕印,请求内附。同年,青海等处蒙、藏首领,也纷纷归附清朝。此后不久,明朝所封乌思藏阐化王的后裔派人到京献明朝所赐玉印,请求换发新印,清政府派使者进藏,询问达赖喇嘛,查明阐化王后裔已归达赖喇嘛管辖,所以没有换发新印。与此同时,清朝沿用明朝的旧制,将西宁卫(后改为西宁府)、河州随地划归甘肃行省,将松潘及阿坝等地划归四川行省管辖。公元1700年,清朝派四川提督率兵进驻打箭炉,重修铁索桥,并招抚木雅、喇滚,瞻对等土司,将雅碧江以东的地区划归四川行省管辖。

  固始汗和五世达赖喇嘛去世后,在拉藏汗和摄政第巴桑结嘉措联合执政时期,围绕真假六世达赖喇嘛(即第巴所立仓央嘉措和拉藏汗所立意希嘉措)之争,西藏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分歧,使西藏政局动荡不安。公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蒙古准噶尔部乘机攻人西藏,西藏向清朝廷告急。康熙皇帝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命皇十四子允 为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指挥大军从云南、四川、青海三路进藏,并命都统延信率西路官兵由西宁护送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入藏坐床,此举受到蒙藏僧俗人民的广泛拥护。

  公元1720年,清政府平定了西藏,彻底结束了蒙古和硕特部在西藏地区的统治。次年,清朝废除蒙古汗王和格鲁派的第巴管理西藏政务的制度,任命四名噶伦,管理西藏行政。另外,清政府还在拉萨、昌都、里塘等地驻兵,保卫地方,并从公元1727年起在拉萨设立驻藏大臣。公元1723年,青海蒙古族首领罗卜藏丹津举兵反清,迅速被清朝平定。清朝又将青海蒙古部落编为二十九旗,并将原属青海蒙古管辖的各个藏族部落收归清朝政府直接管理。公元1728年,清政府在西宁设立青海办事大臣(亦称西宁办事大臣),负责管理青海蒙古各旗和藏族部落。至此,整个青藏高原都纳入了清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使清政府有可能对藏族地区行政区划重新进行调整和划定。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清政府划分西藏和四川、云南的地界,分别将昌都、洛隆宗、桑昂曲宗等地划给西藏管理;将中甸、阿墩子(德钦)、维西划归云南管辖;巴塘、里塘、康定、德格等地仍归四川管辖。同年(公元1726年),四川、云南、西藏三方派员会勘了地界,在金沙江以西的宁静山山头竖立界碑,规定了川藏、滇藏界线,这条界线是以金沙江为基本划线,划出了云南、四川藏区与西藏的地理分界。公元1731年,清政府又划分驻藏大臣和青海办事大臣的管辖地界,将原属蒙古和硕特部管辖的藏北和黄河源以南的游牧部落七十九族分隶青海和西藏,其中,四十族归青海(即今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三十九族归西藏,即民间所称藏北霍尔三十九族。至此,四川、云南、青海藏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当时青海办事大臣驻西宁,但西宁府属甘肃省,西宁办事大臣辖地为日月山以西、贵德厅、循化厅的黄河以南的蒙古各旗和藏族部落牧地,河州以南的甘南藏族地区。驻藏办事大臣除直接管辖藏北二十九族和达木蒙古(即当雄地方)外,还监督在达赖喇嘛领导下的噶厦政府(公元1751元,清政府在西藏废除郡王制,正式建立噶厦政府,即原西藏地方政府)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清政府在反击廓尔喀侵扰西藏取得重大胜利后、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噶伦、代本由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呈请清中央政府任命,以下官员由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会同挑选。驻藏大臣还负责管理和训练西藏常备军队。达赖喇嘛等大活佛的转世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通过金瓶掣签确定等,从此,驻藏大臣的政治权力更加巩固,达赖喇嘛和班弹额尔德尼平等的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进一步确立,清朝治理西藏的制度更加完善。这是清朝中央政府全面加强对西藏地方统治的重大措施。从公元1727年始设驻藏大臣到清王朝覆灭的1911年,清朝中央政府先后派遣正副驻藏大臣总计达百余人。西藏和云南、四川、青海之间的行政区域的分界也基本沿袭末变。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和清政府的腐败,清政府对藏族地区的统治力量有所减弱,西藏和四川之间为管辖区域发生了一些争执。其中,从嘉庆晚期到道光、咸丰年间发生的“瞻对(即今四川新龙星)事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川藏纠纷,既是其中一例。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以及西藏地方政府与驻藏大臣系统间的矛盾,渭政府设立川滇边务大臣,实施改土归流政策,以加强对康区的治理,并建衙门于巴塘。因原拟将“结塘”(中甸)等云南省藏族地区也纳入管辖,故官衔有“川滇边务大臣”宇样。在边务大臣赵尔丰锐意经营下,“川边”辖境直达工布江达(太昭)一带。宣统二年(公元1911年),一度打算以边务大臣所辖地区建立行省,此即后来民国时期成立过的“西康省”的前身。

  在青海地区,随着清政府统治力量的衰落,原在黄河以南的藏族部落不顾禁令,移牧黄河以北,占据青海湖周围的蒙古各旗牧地。清政府在多次阻止之后,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允许部分藏族部落驻牧黄河以北,并给部落首领委任千户、百户等官职,划定牧场地界,由此形成青海湖周围的藏族“环海八族”,仍由西宁办事大臣管辖。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3-01
问清朝官员去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3-01
清以前呢?
东亚假想国 大明 NeuOrder.cn
袁绍,著名地理学家,因勘定经纬线闻名后世,后人为纪念他,将0度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3-01
改土归流,西康
海州青山似旧时,春来何日更花枝。
连云春色绿柳处,倚天照海共相宜。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3-02
清末那邊有設川康大臣呀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3-04
一步一步蚕食,哈哈,我的话严重哦!!
男人大多数时候是软的,但是该硬的时候一定要硬得起来。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3-04
赵尔丰也是做过好事的
多做少说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03-04
分而治之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03-04
清政府的政策是一方面,但全国藏区的藏族也存在很大差异,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不大一样,不可能完全由拉萨地方政府管辖
国家遗产学院  Institut National du Patrimoine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03-05
清朝把西康划归四川是因为准噶尔的原因,清朝在准部手中夺回西藏后,为了防止西藏再次独立或沦陷,把宁静山以东的部分划归四川省,一是削弱藏部,二是使四川省的边境离拉萨的距离大大变近,并从打箭炉一直到拉萨的茶马道上都派有驻军。
后来吴三龟造反,把迪庆一带割让给西藏以达到西藏支持的目的,清廷平定否认这一条约,后来脆把西藏一分为二,北边由西宁办事大臣管。
在乾隆年间正式对青藏川滇划界,确定了宁静山以东归四川,迪庆归云南的事实,而且立了界碑。清末的川滇边务大臣就是准备对西康和迪庆进行改流的官员,不过赵尔丰改到喀木和前藏去了,把云南给丢了。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3-05
引用第10楼打麻将找我于2008-03-05 00:23发表的  :
后来吴三龟造反,把迪庆一带割让给西藏以达到西藏支持的目的,清廷平定否认这一条约,后来脆把西藏一分为二,北边由西宁办事大臣管。

为何迪庆在明朝时属于云南?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03-05
迪庆本来一是就是云南的,明朝时期藏人的尤其喇嘛南下入侵了原有文化,形成了一些藏族小聚居区,后来达赖就在迪庆设立了喇嘛庙,把一些收入纳入喇嘛庙管理。到了清朝就混淆视听,说迪庆是藏族传统区域,要求清廷划归西藏,结果被乾隆据历史事实否决了。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03-06
加强集权,有效控制




从雍正帝出兵西藏,平定了阿尔布巴之乱开始,中央政府对西藏政策的羁縻性质日益减少,直辖性质逐渐加强。正如雍正帝在康乾盛世中所发挥的承前启后作用一样,他在西藏政策的执行上起到的也是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此时,不仅顺治时期的对藏政策已远远落后,即使康熙朝的对藏政策,也被雍正帝逐步完善,这为乾隆时期西藏政教合一的确立铺平了道路。因此,这三个时期中,真正对西藏进行实质性统治的,就是雍正朝了。雍正帝在平定了西藏叛乱之后,加强了对西藏的直接控制,变羁縻为近似于中央直辖的统治。这一点,对于整个中国历史都至关重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雍正帝对西藏控制和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得益于对阿尔布巴叛乱的平定。通过进兵平叛,他首先认识到解决西藏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宗教这个根本,而要抓宗教,就要重视达赖喇嘛。清兵入藏平叛之前,七世达赖喇嘛正在后藏贵族的控制之下,达赖之父索南达结更是和阿尔布巴结成了死党。所幸阿尔布巴由于颇罗鼐的牵制,未能挟持达赖外逃,事态不致恶化。




对此,雍正帝决定将七世达赖安置在安全范围内,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七世达赖父子在清军保护下离开拉萨,移到西康噶达(即康定西北泰宁)的惠远寺,派兵一千八百护守,后准噶尔与清政府定界息兵后,雍正帝令人又把达赖护送回拉萨。后又在清军保护下离开拉萨,移往理塘。达赖从此被清政府直接保护,这样就避免了达赖和西藏共同为乱,也避免了达赖被挟持后社会不稳的状况。理塘原归属前藏,六年,雍正帝下令在理塘、巴塘等地建立宣慰土司,划归四川管辖,同时又设维西、中甸二厅,划归云南。后来,章嘉呼图(活佛)以巴塘、理塘为六世达赖出生之地,请将该地仍属前藏。而雍正帝的政治用意在于,将理塘作为监控西藏的一个外围哨卡,同时较严密地控制西藏教王。因此,雍正帝对章嘉呼图的请求当然不允。然而章嘉呼图的理由很有力,前代教王的出生地,对于黄教来说确是非同小可。雍正帝为堵住章嘉呼图的嘴,以理塘每年商税银五千两赐之,章嘉呼图得了实惠,也就不说什么了。六世教王的生身之地,就这样被雍正帝买了过来,管辖地仍归四川辖属。直到今天,川、滇二省的藏族地区仍沿袭着1728年清朝划定的界限。




同时,雍正帝加强了对西藏政务的控制和管理,一方面将西藏政务委于颇罗鼐一人总理。当初将康济鼐噶伦地位置于阿尔布巴之上,就是意欲以一人行政代替五噶伦。在西藏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五噶伦并立不利于西藏政务的处理,同时由于西藏旷远,五噶伦的争权夺利,更是将西藏拖入动乱泥潭的根源。相比之下,专任一人治藏,在行政体制上更趋于集权化,有利于清朝对西藏的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雍正帝又作出了设立驻藏大臣这一意义重大的决定。雍正帝在西藏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驻藏大臣分正、副二人,分驻前藏和后藏,协助颇罗鼐处理政务,并留清兵两千驻守西藏。驻藏大臣是清朝政府的代表,是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联系的纽带,这时的驻藏大臣主要是管理清军、稳定政局,并协助地方政府处理政务。这与乾隆后期的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管西藏政务制度不同,但却是这一制度的开端。




通过达赖移居理塘、巴塘行政区的划定,雍正帝一方面安定了人心,断除了达赖和西藏共同为乱的隐患,明确了西藏地方的辖区范围。在西藏迭经变乱后,雍正帝终于做出直接派遣常驻高级官员,建立办事机构,驻守军队的果断决定,从而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履政,进而密切了清朝与西藏的主属关系,重新将西藏正式拉回到中原政权治下,也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雍正帝在平叛后设置驻藏大臣,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这无疑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击准噶尔,划西北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清朝初年,居住在天山以北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强盛起来,首领噶尔丹自称可汗,吞并四邻,横扫漠北,并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意欲分庭抗礼。




康熙帝为消除噶尔丹之患,曾多次御驾亲征,虽平息了噶尔丹之乱,但是仍然没能遏制住准噶尔部的野心。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一直是个野心勃勃的大部族。要说明准噶尔的来历,有必要回溯一下该部的历史。元朝亡后,蒙古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四卫拉蒙古。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皆是成吉思汗后裔;厄鲁特四卫拉蒙古则居于西域,乃是元朝脱欢太师及明也先(蒙文称额森)瓦剌可汗的后裔。厄鲁特四卫拉蒙古这一部分为四大部,绰罗斯特居于伊犁,杜尔伯特居于额尔齐斯河岸,土尔扈特居于塔尔巴哈台,和硕特居于乌鲁木齐。明末清初,和硕特固始汗统一了四大部,并夺取西藏,臣服于清。康熙帝执政期间,绰罗斯特浑台吉死,其子僧格立;僧格死,子索诺木河拉布坦立;僧格之弟噶尔丹作乱,杀侄自立,自称准噶尔汗。噶尔丹自称准噶尔汗时,绰罗斯特部始称准噶尔部。噶尔丹被平后,准噶尔部即落入索诺木拉布坦之弟策妄阿拉布坦掌握。




策妄阿拉布坦的权利欲不次于其叔噶尔丹,他无视清廷的存在,侵袭邻境,吞并弱小,祸乱西域,使准噶尔部成为西域安定的最大威胁。雍正二年(1724年),罗卜藏丹津兵败逃往准噶尔,为策妄阿拉布坦所接纳。清政府遣使索取罗卜藏丹津,策妄阿拉布坦拒不奉诏,但也不敢侵犯边境,一时呈相峙状态。清政府遂在哈密、巴里坤、吐鲁番及布隆吉河等地各留戍兵驻防。




早在清兵入藏平定阿尔布巴反叛之前,雍正帝一直对出兵与否难于决断,不得已而采取了暧昧态度。用他的话说:"西藏、谆噶儿(准噶尔)之事,比不得安南、鄂洛素海外诸国,四十八旗、西海、哈儿咯(喀尔喀)等众蒙古人心系焉,虽在数千里之外而实为肘腋之患。谆噶儿事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二处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所以圣祖明见事之始末利害,立意灭取谆噶儿、安定西藏者,圣知卓见,不得已必应举者也。"




雍正帝对讨伐准噶尔的重要性认识充分,认为准噶尔的问题与西藏紧密相连,准噶尔平定了,西藏也就安定;准噶尔不安定,西藏就不会安定;西藏不安定,蒙古、青海也会连带出问题。这些地区是国家的隐患,与社稷民生休戚相关,所以必须借噶伦阿尔布巴事件,讨伐准噶尔。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袭父职。此时,雍正帝实行的各项改革已初见成效,政局稳定,财力充足,也确有条件出兵了。雍正帝以为这是有利之机,决定用兵征讨准噶尔部。




雍正帝开始筹划用兵事宜,只同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岳钟琪等极少数人密商,因事关钱粮,户部尚书蒋廷锡时或参与商讨此事。雍正帝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决定兵马粮饷屯守进取的方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雍正帝备战首先重视的是军士的挑选和训练。五年(1727年)十一月,雍正帝密令河南、山东、山西三省督抚,在步兵内各拣选两千人,他们不必擅长弓马,但要能放鸟枪。预计第二年秋冬时差遣,为期约二十个月,并要三省督抚妥善安排应选兵丁的行装和安家费用。




作为蒙古游牧民族,准噶尔人长于骑术,骑兵精良,作战速度迅捷,行动灵活。雍正帝懂得清兵要与准噶尔争长,也必须要有强大的骑兵装备。但西域旷远,戈壁荒滩阻隔,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运输不便,军需粮草的供给就是个大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雍正帝采纳了岳钟琪的车站方针:用长五尺、宽二尺的战车,一人推辇,四人保护,即一车五人,五车一伍,伍五一乘,四乘一队,十队为一营,行军时载军粮军衣,驻防时兼做营盘,战场上冲锋陷阵。




雍正七年(1729年)春夏之交,岳钟琪密令四川松潘镇总兵张元佐整饬马步兵丁一千名,预备一切军装器械,听候调遣。




经过两年的准备,雍正帝命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率兵32000余人屯阿尔泰,出师北路;命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率兵36000余人屯巴里坤,出师西路。西北两路大军于五月分途起程,雍正帝再征准噶尔部自此拉开了帷幕。




噶尔丹策零闻讯十分惊恐。这时,叛逃到准噶尔的罗卜藏丹津与其部属想谋杀噶尔丹策零,事泄被杀,噶尔丹策零遂利用这一事件施缓兵之计,派遣特使赴京,声称已将罗卜藏丹津解送清廷,行至中途,因听说清廷发兵,复回伊犁,"若天朝俯念愚昧,赦其已往,即将罗卜藏丹津解送。"雍正帝认为事情出现了转机,噶尔丹策零可能会"一一听命",故于雍正八年五月决定"进兵之期暂缓一年"。他一面遣侍郎杭奕禄等往谕噶尔丹策零"请封号,所有属下悉编旗分佐领",一面召大将军傅尔丹、岳钟琪和参赞大臣陈泰、苏图回京议事,由提督纪成斌、副将军巴赛分管西、北两路军事。




噶尔丹策零当即乘岳钟琪回京面承谕旨之际,进攻驻于科舍图的清军。科舍图军中无主将,由纪成斌、巴赛二人护理印务,分摄两路军事。纪成斌无备,噶尔丹策零乘虚大肆劫掠科舍图牧场。总兵樊廷、副将冶大雄率兵二万力战,又得总兵张元佐来援,与噶尔丹策零血战七昼夜,终于夺回大部分被掳驼马。尽管如此,清兵损失仍很严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利舍图遭袭,雍正帝对西路军颇不信任,并及于岳钟琪。岳钟琪不久奏疏战屯事宜,雍正帝不以为然。雍正九年(1731年)三月,命都统伊理布率兵2000往岳钟琪部充为副将军,开始对岳钟琪实行挟制和监枧;五月,再派石云倬为西路军副将军,进一步牵制岳钟琪;又派满人查郎阿署川陕总督,又专理西路后方军需供应。到此为止,岳钟琪的前军和后路都被满洲势力包围了。




九年(1731年)六月,噶尔丹策零探知西路军牲畜缺乏,不能进击,遣将率兵三万进犯北路军营。北路军主帅傅尔丹听信了敌方间谍的假情报,以为来人只有一千羸兵,遂令一万余人出战,被敌军诱到了和通绰尔,埋伏在此的两万多准噶尔骑兵倾巢而出,将傅尔丹的四千前锋军团团围住。傅尔丹又派六千清兵支援,然而此时被围清兵前锋已溃,准噶尔军转过头来便冲击清军大营,傅尔丹派索伦、科尔沁蒙古兵拒敌,科尔沁蒙古兵临阵脱逃。此时亏得土默特蒙古兵英勇抵抗,准噶尔军难当其锋,被撕开一个缺口,但接下来的情况却很糟糕,跟在蒙古兵后面的索伦兵见科尔沁兵跑了,土默特兵又消失在敌人阵中,以为蒙古兵败,人心惶惶,大呼小叫,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溃败。在准噶尔军围击之下,只逃出四千满洲兵,回到了科布多。西路清军至此已经军心涣散,难于再战了。




当傅尔丹失利于和通绰尔时,岳钟琪请求督兵进攻乌鲁木齐,以分敌势。经雍正帝批准后,岳钟琪由巴里坤出发,越木垒,渡阿察,直抵额尔穆克河,分兵三路,进攻乌鲁木齐。大获全胜,杀敌甚众,乌鲁木齐附近敌人遂纷纷溃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