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Wuuhan Shi)
位于东经114.3°,北纬30.5°,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
黄陂县(Huangpi Xian)
位于东经114.3°,北纬30. 8°,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北,滠水流域。据唐代《黄陂记》:“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驻,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来由也”。一说源于三国时期,“黄”指黄祖兴建的城垣“黄城”,“陂”指武湖。黄陂为黄城和武湖的合称。北周置黄陂县。
新洲县(Xinzhou Xian)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8°,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1951年由黄冈县析置。据《乾隆黄冈县志》:“邾县俗名新洲,又名旧州。”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区别,遂名新洲。
黄石市(Huangshi Shi)
位于东经115.0°,北纬30.1°,在湖北省东部,在武汉市东南。1950年设黄石市,因大治县的黄石港得名。一说因黄石山得名。
大冶市(Daye Shi)
位于东经114.9°,北纬30.0°,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宋乾德五年(967年)设大冶县,因县境矿藏丰富,不少朝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取名大冶县。1994年设市。
阳新县(Yangxin Xian)
位于东经115.2°,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面。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永兴县,1914年复改阳新县。
襄樊市(Xiangfan Shi)
位于东经112.1°,北纬32.0°,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1950年以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
老河口市(Laohekou Shi)
位于东经111.6°,北纬32.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清康熙年间称新镇,因地当汉江故道之口,也称老河口镇。1951年以老河口镇设市。
枣阳市(Zaoyang Shi)
位于东经112.7°,北纬32.1°,在湖北省北部,滚河上游。与河南省相邻。据《元和郡县志》:“后周改襄乡县曰广昌县。隋初郡废,寻避太子讳,改广昌县曰枣阳县,因枣阳村以为名也。”1988年设市。
襄阳县(Xiangyang Xian)
位于东经112.1°,北纬32.0°,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与河南省为邻。据《今县释名》:“应劭曰,在襄水之阳,襄水今名疏水,为汉水之流。”
南漳县(Nanzhang Xian)
位于东经111.8°,北纬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南漳县。据乾隆《襄阳府志》:“漳水,县南一百里,源出荆山。县之立名以此。”又据《明史》:“南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于沮水。”
谷城县(Gucheng Xian)
位于东经111.6°,北纬32.2°,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据《水经注》:“谷城县因古谷国而得名,……春秋谷伯绥之邑也。”
宜城市(Yicheng Shi)
位于东经112.2°,北纬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本鄢,为楚之别都,有鄢城汉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愠父名彝,改曰蛮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设市。
保康县(Baokang Xian)
们于东经111.2°,北纬31.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侧。北周置永清县。据《保康县志新纂》:“赵宋太祖时置保康军,邑名始此。”明因以置保康县。保康,永保安康之意。
十堰市(Shiyan Shi)
位于东经110.7°,北纬32.6°,在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头山,为百二河发源地,北流入江汉。居民利用百二河拦水筑堰,共有头、二、三、四、五、六个堰,另外还有四堰。在头堰符近设了一个管理水利的机构,驻地名为十堰,意在标示管理范围。十堰以此得名。1969年设十堰市,1973年改为省辖市。
丹江口市(Danjiangkou Shi)
位于东经111.5°,北纬32. 5°,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库南岸。1983年设丹江口市,均县撤销并入。因临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库,得名。
郧县(Yun Xian)
位于东经110.8°,北纬32.8°,在湖北省西北部,与陕西、河南省相邻。古郧子国地,汉为郧关,属长利县,蜀先主封申躭为郧乡侯即此,晋因置郧乡县,因郧乡得名。元改郧县。
竹山县(Zhushan Xian)
位于东经110.2°,北纬32.2°,在湖北省西北部,邻接陕西省。据《今县释名》:“西魏置,有黄竹山,在县东百里,一名黄山岭,山上竹色皆黄,县以此名。”
房县(Fang Xian)
位于东经110.7°,北纬32.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以四川省(即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古房国地。隋置房州,据《元和郡县志》:“县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明置房县。
郧西县(Yunxi Xian)
位于东经110.4°,北纬32.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郧西县志):明成化十二年,设郧西县.郧西因在郧县之西而得名.
竹溪县(Zhuxi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32.r,在湖北省西北部,与四川(今重庆,天津四注)、陕西省为邻。明置竹溪县。据《竹溪县志》:“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荆州市(Jingzhou Shi)
位于东经112.2°.北纬30.3°,在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唐代始称沙头、沙头市,简称沙市。其意为沙洲顶端的集市。1949年设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1994年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1996年荆沙市改名为荆州市,取古荆州为名。
石首市(Shishou Shi)
位于东经112.4°,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与湖南省为邻。晋置石首山。据《今县释名》:“石首山在县东,江滨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
洪湖市(Honghu Shi)
位于东经113.4°,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1951年成立洪湖县,以境内最大湖泊洪湖得名。1987年县改市。
宜昌市(Yichang Shi)
位于东经111.2°,北纬30.6°,在湖北省中部,武汉市西。据《今县释名》:“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隋称宜昌,清为宜昌府,1912年改为县。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来,并附昌盛新意。
枝城市(Zhicheng Shi)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汉置夷道县。南朝陈置宜都县。隋改宜昌县。唐复置宜都县。1987年改为枝城市。因枝城镇得名。枝城,原为枝江县城,名枝江镇。长江流至百里洲,河分两道,因大江分枝而得名枝江。
当阳市(Dangyang Shi)
位于东经111. 7°,北纬30. 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汉置当阳县,“谓天子南而治天下也”。当阳,地处京都长安以南,又在荆山之南,故名。1988年设市。
宜昌县(Yichang Xian)
位于东经111. 3°,北纬30.7°,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时为楚夷陵地,汉置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以为名。隋改宜昌县。“宜”取“夷”之谐音,为“宜于昌盛”之意。
秭归县(Zigui Xian)
位于东经110.7°,北纬31.0°,在湖北省西部,汉置秭归县。素有“屈原故里”之称。据《水经注》引袁山□《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秭归。”
远安县(Yuan'an Xian)
位于东经111.6°,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沮水之畔。北周改高安县为远安县。据清同治年间《远安县志》:“以其近猺而远”之意;即此地邻近少数民族,又距京城较远,但愿永远安宁相处之意。
兴山县(Xi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0.7°,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香溪上游。三国吴置兴山县。据《兴山县治》:“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郡山之中,故名兴山。”
枝江市(Zhijiang Shi)
位于东经111.7°,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长江之畔。据《枝江县志》:“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1996年设市。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Wufeng Tujiazu Zizhxian)
位于东经110.6°,北纬30.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清置长乐县,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1914年改为五峰县,因县城西南二公里处的五峰山得名。
当阳土家族自治县(Changyang Tujia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1.1°,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隋置长杨县。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长杨为长阳。
监利县(Jianli Xian)
位于东经112.8°,北纬29.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监利县。据《湖广总志》:“地富鱼稻”,于是东吴便“邻官监办”,以图鱼、稻之“利”。
公安县(Gong'an Xian)
位于东经112.2°,北纬30.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将军刘备号称“左公”,立营油河口,领荆州牧,“邑赖以安”,置公安县,晋改江安县,南北朝复置。
松滋市(Songzi Shi)
位于东经111.7°,北纬30.1°,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南岸。据《今县释名》:“汉置松兹县,在庐江郡,此县地为汉南郡之高成县,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兹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此,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按古鸠兹邑,在今芜湖县。”1995年设市。
荆门市(Jingmen Shi)
位于东经112.1°,北纬31.0°,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唐置荆门县,以境内荆门山得名。据《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恭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1979年设市。
钟祥市(Zhongxiang Shi)
位于东经112.5°,北纬31.1°,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钟祥县。钟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发迹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赐名钟祥。1992年设市。
京山县(Ji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3.1°,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隋置京山县。京山县城东7.5公里处有京山,又称京源山。
鄂州市(Ezhou Shi)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3°,在湖北省武汉市东。秦置鄂县,以古邑和古国为县名。三国为武昌县。1913年改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因有古鄂王城,故名。1979年设市,1983年改为鄂州市。
孝感市(Xiaogan Shi)
位于东经113.9°,北纬30.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北朝孝建元年(454年)以汉孝子董永故析安陆东境置孝昌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为避皇祖国昌名讳改孝昌为孝感,意为董永“孝感动天”。
应城市(YingchengShi)
位于东经113.5°,北纬30.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朝宋置应城县。据《今县释名》:“县近应山,故名。”据《水经注》:似因古殷时应国而得名。
安陆市(Anlu Shi)
位于东经113.7°,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汉置,县西有大安山,县在大安之陆,以与“江夏”相对取名。1987年改市。
广水市(Guangshui Shi)
位于东经113.8°,北纬31.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梁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戌,置应州,并置永阳县,隋改应山。”又据《水经注》:“鲁阳县有应山。应城,……此之名应,或殷时应国所在欤。”1988年改广水市,以广水河命名。
汉川县(Hanchuan Xian)
位于东经113.8°,北纬30.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唐分汉阳地置氵义川县,因汉水为名。宋初改为义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避赵光义讳,改为汉川县,因汉水流经县境,故名。
云梦县(Yunmeng Xian)
位于东经113.7°,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云梦一名似以古云梦泽省“泽”字而得名。《国语》、《左传》或单称“云”,或单称“梦”。《梦辞》、《国策》等称“云梦”。一说梦人曰“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称“云”或“梦”。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置云梦县。
大悟县(Dawu Xian)
位于东经114.1°,北纬31.5°,在湖北省武汉市北。1933年置礼山县,1952年改为大悟县,因有大悟山得名。
黄冈市(Huanggang Shi)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1990年设黄州市。1995年在黄冈地区所辖范围内改黄州市为黄冈市,沿用地区名为市名。
麻城市(Macheng Shi)
位于东经115.0°,北纬31.1°,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县为麻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本石勒将麻秋所筑,因名麻城。1987年改市。
武穴市(Wuxue Shi)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邻接江西省。唐置广济县。1987年改为武穴市,因武穴镇得名。据《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据何绍基《长江图说》:“武穴古为大江九穴之一。”明代更名为武家穴,后演变为“武穴”。
红安县(Hong'an Xian)
位于东经114.6°,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北,大别山南侧。明置黄安县。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战役”奇取县城后,12月改黄安为红安县,以庆祝红四方面军的胜利。
罗田县(Luotian Xian)
位于东经115.3°,北纬30.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大别山南麓。据《今县释名》:“梁置、县西北有同罗关,《舆地纪胜》,崄石河在浠水县东北,罗石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一说罗田系巴蛮酋长田光兴,文小罗助其灭叛将有功,设县时盖取二人名姓称罗田。
浠水县(Xishui Xian)
位于东经115.2°,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长江北岸。南朝宋置浠水左县,唐改为蕲水县。1933年改为烯水县。县治南有浠水,故名。
蕲春县(Qichun Xian)
位于东经115.4°,北纬30.2°,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汉置蕲春县。据《太平寰宇记》:蕲春县以水隈多蕲菜而得名。蕲菜即楚菜,俗称水芹菜。春,取生机勃勃之意。
黄梅县(Huangmei Xian)
位于东经115.9°,北纬30.0°,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临长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据《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
英山县(Yi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5.6°,北纬30.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大别山南侧。宋置英山县。据《英山县志》:“九江王英国公墓在英山尖下,茔碑尚存。”因山为名。
咸宁市(Xianning Shi)
位于东经114.2°,北纬29.8°,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唐置永安镇,南唐为永安县,宋避永安陵名,因改咸宁县,其意近。1983年设市。
蒲圻市(Puqi Shi)
位于东经113.8°,北纬29.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三国黄武二年(283年)置蒲圻县。据《元和郡县志》:“蒲圻湖在县东北,湖多蒲草,吴帝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1986年设市。
嘉鱼县(Jiayu Xian)
位于东经113.9°,北纬29.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隋代以其地多生鲇鱼置鲇渎镇,南店升为县,取南有嘉鱼之意。
通山县(To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4.5°,北纬29.5°,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县,取通羊、青山二镇各一字,置县。
崇阳县(Chongyang Xian)
位于东经114.0°,北纬29.5°,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流域。据《今县释名》:“五代杨氏置,县北有大集山,自龙窖山发脉,历方山龙头岩而东,至此崇山崇聚,县在其阳,故名。”
通城县(Tongcheng Xian)
位于东经113.8°,北纬29.2°,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上游。唐元和五年置通城镇,宋熙宁五年(1072年)升镇为县。据传“通城”,意为四通八达之城。
恩施市(Enshi Shi)
位于东经109.4°,北纬30.2°,在湖北省西南。东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据《水经注》:“施水出施山,北流会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县,七年改为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
利川市(Lichuan Shi)
位于东经108.9°,北纬30.3°,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清置利川县,固革井溪为名。1986年设市。
建始县(Jianshi 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30.5°,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晋泰始元年(265年)设建始县。据《今县释名》,因建始溪得名。
来凤县(Laifeng Xian)
位于东经109.3°,北纬29.4°,在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清置来凤县。据《来凤县志》:“翔凤山地,土司时,传说有凤集于此,邑因之得名。”
巴东县(Badong Xian)
位于东经110.3°,北纬31.0°,在湖北省西部,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相邻。隋置巴东县,以县在巴山之东,故名。
鹤峰县(Hefeng Xian)
位于东经110.0°,北纬29.8°,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鹤峰州,以城后诸山奇峰,如鹤飞翔而得名。1912年改县。
宣恩县(Xuan'en Xian)
位于东经109.4°,北纬29.9°,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宣恩县,为“传布恩德”之意。
咸丰县(Xianfeng Xian)
位于东经109.1°,北纬29.6°,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咸丰县,取“咸庆丰收”之意。
随州市(Suizhou Shi)
位于东经113.3°,北纬31.6°,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春秋为随国地,据《水经注》:“楚灭随以为县”,以国为名。汉置随县。1979年设市。
仙桃市(XiantaoShi)
位于东经113.4°,北纬30.3°,在湖北省中部,汉江南岸。据《今县释名》:“粱置郡,隋改县,在沔水之阳。”又“汉有沔阳,属汉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颜师古曰,汉上曰沔。”1986年改设仙桃市,因镇得名。
天门市(Tianmen Shi)
位于东经113.1°北纬30.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据《大清一统志》: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名之讳,遂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有天门山而得名。1987年县改市。
潜江市(Qianjiang Shi)
位于东经112.8°,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汉江南岸。宋置潜江县,汉水自石城北分流为潜江,一名芦洑河。据《水经注》:“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耳”。1988年设市。
神农架林区(Shennongjia Linqu)
位于东经110.6°,北纬31.7°,在湖北省西北边境,大巴山区。因神农架山峰而得名。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为民除害。为省辖林区,1981年曾设神农架县,后废。
[ 此贴被dragon在2008-07-21 13:5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