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打造中国百强之首——江苏省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昆山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转变,由依靠外资带动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推进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向共同富裕、和谐进步的转变,由城市规模扩张向城乡协调发展的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转变。
昆山是“苏南模式”的一个缩影,“昆山之路”雄辩地说明,只要转变发展方式,快速度也可以有好质量,工业化也可以有好生态,城市化同样可以实现城乡统筹。只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抢抓机遇,创造性地开拓发展思路,就能逐步探索出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江苏省昆山市调研组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昆山由一个经济总量在苏州排最后的农业县,迅速成长为综合实力在全国县(市)中排名首位的县(市),创造了辉煌成就。
昆山的经验表明:率先发展可以和科学发展相统一
统计表明,昆山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亿元增至2007年的11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66元增至171061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7.5%;财政收入从0.35亿元增至202亿元,年均递增24.6%。
1978-2007年,昆山三次产业比由51.4∶28.9∶19.7转变为1∶66∶33。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经济占100%转变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比为7∶93。
昆山社会事业全面繁荣。1992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813元增加到2007年的219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2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68元。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和低保标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0.5%提高到目前的68.7%。建成污水处理厂23家,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年均新增绿地1500万平方米左右。公路里程从73公里增加到1950公里。
昆山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以外向带动为特征的独特道路。昆山发展分为4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为奠基阶段,实现“农转工”历史性跨越。1983年开始发展乡镇工业,1984年自费创办开发区,借助上海产业转移和三线企业迁移,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90年代初为开创阶段,实现“内转外”格局性转变。充分利用浦东开发开放效应打时间差、空间差,外资开始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90年代末为拓展阶段,实现“散转聚”阶段性变化。在实施台资战略的同时,推动外资、民资双轮驱动,步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等主导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为提升阶段,呈现“低转高”发展态势。实施民营赶超战略和服务业跨越战略。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主要指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
改革开放30年来,昆山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成为“苏南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围绕率先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逐步探索形成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以昆山为代表的苏南经济说明,只要转变发展方式,快速度可以有好质量,工业化可以有好生态,城市化可以实现城乡统筹,率先发展可以和科学发展相统一。
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特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
30年来,昆山市委和市政府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拓发展思路,逐步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
一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理念。创业之初抓住上海产业转移和军转民机遇,上世纪80年代中抓住国家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机遇,90年代初抢抓浦东开发开放、沿江重点发展、昆山开发区获批三大机遇,90年代末果断抢抓“台资扩张”机遇,进入新世纪抓住转变发展方式新机遇。正是由于在每一个转折关头,不断解放思想,捕捉发展机遇,做到醒得早、跑得快、干得实,推动经济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开拓创新,优化服务。坚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大力倡导“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理念,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投资创业环境,形成“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昆山有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服务优势,都是昆山人开拓创新形成的。
三是坚持开放,提升优势。坚持把外向带动作为发展主战略,尽管主要领导干部不断更替,这一主战略始终没变。引进外资时期提出“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理念,承接产业转移时期大力实施外向配套。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向高端环节推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是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是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写照。从创办自费开发区到兴办出口加工区再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从外向带动到民营赶超再到服务业跨越,从“亲商安商富商”到“亲民安民富民”再到“新昆山人工程”,从招商选资到土地集约利用再到打造总部经济,都体现出艰苦创业、创新发展的精神。
五是以人为本,强市富民。建立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事业富民、保障富民等推进机制。从统一低保开始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后,积极开展“补短、补缺、补软”,努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群众增收、生态环保、城区交通、社会治安等突出问题。
六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树立城乡统筹理念,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重大基础设施城乡统一布局。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户户通有线电视。建立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
经过长期积淀,昆山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和解放思想抓机遇、勇于创新敢为先的精神。
昆山永远保持争当第一的激情。争先创优是昆山精神的价值取向。上世纪80年代提出“学、赶、超”口号,经济实力迅速提升。进入新世纪,提出超先进目标,一跃成为中国“百强县”第一。
昆山永远视挑战为机遇。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政策紧缩时期,善于扬长避短,困境为昆山经济的发展壮大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昆山东依上海,交通发达,可以看作是上海的“郊区”。由于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通过借助上海产业转移和人才技术优势打造和形成昆山城市品牌。
昆山在对外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利用外资,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制度、主体、市场等基础支撑,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
昆山30年实践的深刻启示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为路径,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充分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充分落实在各项实践上。
昆山的美好远景
昆山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个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工商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一个富有现代气息和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旅游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一个极具人文魅力的文明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人居环境,建设一个最适宜创业发展、工作生活的生态宜居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公共政府构架,建设一个开明开放、公平公正、规范高效的法治城市;率先基本建成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昆山将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06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12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第二步,到2015年,总体发展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第三步,到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服务业比重达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
为此,昆山将重点完成四大发展任务:一是不断优化发展结构,率先实现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二是改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全方位推进扩大开放,努力建设国际化城市。四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努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还要紧紧抓好6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制造业立市、服务业强市,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加强自主创新,扶大扶强科技企业,做精做优创新载体,着力提升科技竞争力。三是推进城乡统筹,优化发展布局,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四是坚持环保优先,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绿化建设,着力提升生态竞争力。五是加强文化建设,构建思想文化建设载体,塑造文化特色品牌,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六是改善民计民生,推进自主创业,保障基本生活,协调利益关系,着力提升社会和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