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95阅读
  • 12回复

[城市群都会区]建珠三角都会区,广州香港双核驱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10-31
— 本帖被 keating 从 南部 移动到本区(2015-07-23) —
港智库倡建珠三角都会区广州香港双核驱动

建议打造港深、广佛、澳珠三个产业发展极,

广州主导重工业,香港主导轻工业


2008-10-29

南方都市报

昨天,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发布题为《加速粤港经济整合,打造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提出,粤港两地已具备都会区的基本特征,政府应顺应发展趋势,及早联手加强合作,抓住未来20年的黄金时期,打造具高度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


  该都会区包括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在内的珠三角9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区内构建港深、广佛、澳珠三个产业发展极。广州和香港将为双核心,前者主导重工业,后者主导轻工业。同时东莞提升制造业,深圳发展高新科技,珠海和澳门则为消费服务休闲带。


  珠三角已具备都会区特征


  该中心主席胡定旭介绍,这次研究从去年底开始准备,今年2月至10月进行,分别委托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研究中心及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进行专题研究,并广泛访谈了粤港两地及北京的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企业和市民。胡定旭认为,报告反映了政界、商界及民间的主流意见。


  上述意见及专题研究显示,打造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是可行的,而且很有必要。


  “粤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合作,已经具备加速融合的经济、制度、文化以及社会基础。”该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文晖表示,“并已经具有都会区的基本特征。”


  朱文辉分析,无论在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还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以及要素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城市之间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体化,珠三角区域均已经表现出整体都会区的特征。珠三角区域目前在国内已经率先完成原始积累,在产业、基建、资金、市场、服务等诸方面已经具备向世界级都会区发展的动力和资源,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级都会区。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黄少明表示,粤港加速融合其实也是改革开放的题中之义。


  未来20年是粤港整合黄金期


  “如今两地市场合作已经很自觉了,整体战略上是时候由政府来主导加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郭万达告诉本报记者,如今粤港两地的经济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共同的市场、共同的利益,不过恶性竞争乃至重复建设也开始出现,迫切需要由政府来加强引导协调,促进生产和资本要素的流通运作效率。


  而除经济外,两地民众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趋同、价值取向趋同,在民生、环境等方面,也需要合作。前不久曾荫权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建设“绿色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便是一个信号。


  不仅如此,郭万达认为,打造珠三角都会区对珠三角、香港乃至中国都很必要,政府必须抓住未来20年的黄金期。他分析,近年来尤其金融风暴后,中国需要加强珠三角这个南中国的发展引擎,发挥对东盟乃至全球的作用;而珠三角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必须把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香港则自回归以来,历经亚洲金融危机和SARS以及眼前的金融风暴,需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机会,珠三角是绝好伙伴。


  因此,无论从地区发展还是国家战略而言,政府都应及早联手,加速融合。对于存在的障碍,朱文晖和郭万达均认为不足为虑,应积极克服。


  广州主“重”香港主“轻”


  那么都会区中,各城市分别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珠三角都会区”的概念包含珠三角经济区、香港及澳门,其中珠三角经济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等9个城市。朱文晖表示,香港和广州将成为互动的双核心,辐射珠三角及周边,共同引领都会区的发展。深圳和东莞重点为制造业,以及自主型科技产业,而澳门和珠海则为休闲生活带。


  双核心何解?广州主“重”,香港主“轻”;服务业上,广州主“内”,香港主“外”。从地图上看,广州和香港也刚好位于珠江口及以外,为区域核心。


  朱文晖分析,之前粤港经济圈以轻工业为主,香港为领头羊;随着中国制造遭遇危机,2000年以来,以广州为核心,广东密集布局能源项目,发展重工业。接下来,一方面,重工业将成为新的经济推动力,广州将辐射广东及珠三角腹地;另一方面,虽然遭遇困境及眼下金融风暴,但珠三角加工制造业并不会就此衰弱,相反进入品牌塑造阶段,提升后将更有活力和实力,香港的贸易对珠三角产业的辐射将更强。


  服务业上,随着粤港融合,以广州为核心的服务业将辐射全国,而以香港为核心的则辐射东南亚。在珠江东岸,深圳应重点发展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东莞可提升制造业。郭万达提出,珠三角未来产业布局是构建港深、广佛、澳珠三个产业发展极,形成三角形产业网络,进行内外两个圈层产业拓展。


  同时,珠江西岸的澳门和珠海可打造休闲生活带。报告建议开发珠海横琴岛,打造世界级的休闲度假中心,建立迪斯尼-澳门-横琴-珠海西部沿海消费服务带。


  “三环八射”打造一小时生活圈


  报告尤其主张两地应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共御金融风暴的冲击,又可促进形成都会区1小时直达生活圈。


  朱文晖认为,香港应亡羊补牢,参与广深港铁路建设,积极介入广东的三环八射交通网,使其与香港地铁连通。并推动“八达通”在珠三角都会区互联互通。香港八达通公可以和广州“羊城通”、深圳通合作,方便市民小额消费。


  此外,两地应加速珠三角轨道交通建设。为此,建议粤港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为重大跨境基础设施提供融资。


  相关报道详见C02-03版


  本报记者 辛灵 香港报道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10-31
粤港融合智经三段论:要素流动 整体协同 世界都会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经济整合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整合阶段(1978-1997),主要特征是香港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广东珠三角地区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第二阶段是经济整合阶段(1998-2003),主要特征是粤港着力于解决各自问题,经济合作出现疏离,但最后达成新的合作共识;第三阶段是制度整合阶段(2004至今),特征是CEPA的签署开启粤港要素进一步自由流动的大门,制度安排为粤港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整合过程中,不同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比较典型的是制造业的“前店后厂”模式,服务业的CEPA模式,公共治理的“联席会议”模式和区域发展规划的“整体协同”模式。近30年的粤港经济整合,已经使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国际上重要的都会区,未来粤港经济整合,其核心目标则应该是打造世界级的珠三角都会区。


  “前店后厂”:从制造到服务的跳跃


  目前珠三角地区在历经30年高速发展后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原来的粤港制造业“前店后厂”模式开始难以维持。目前珠三角地区希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香港在服务业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需要从以前的制造业“前店后厂”发展到服务业的“前店后厂”。


  运行30年的“前店后厂”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并不意味珠三角产业就此衰弱,相反,这大有可能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而这个改变在2000年由广州首先吹出集结号。2000年以来,在传统外向型轻工业的基础上,珠三角制造产业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支柱产业的针对性发展,二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三是产业综合配套体系的逐步完善,四是专业镇的强化升级。总的来看,珠三角的制造产业在2000年后,进入了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和升级时期,在九大产业、高科技产业、产业配套体系的三大范畴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整体制造产业的发展前景相当明朗。


  对于珠三角制造业,一般的看法是珠三角以加工贸易为主导,产业链和价值链都比较低端,产业同质化比较严重,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不足。但这些特征并不是珠三角制造业的全部。珠三角制造业具有持续的稳定性、相对的集聚性、充分的国际性、完全的开放性、高度的竞争性、良好的有机性等特点。同时产品开始进入品牌塑造阶段。从长期看,珠三角的制造业既富有活力,又具有发展前途。


  珠三角的服务业高度发达,香港的服务业比重已经高达90%以上,广东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978年至2007年的年增长率高达21.7%,高于工业的20.0%增长率。珠三角都会区服务业的特点是:整体服务业呈现层级化发展;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呈现均衡性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协同性发展;同时具有“跨境不跨区”的特征。


  珠三角都会区发展服务业具有地理优势、体制优势以及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有如下不足:一是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失衡的问题,且升级转型的进程缓慢。三是市场化程度有限,市场准入门槛高,存在垄断过度的问题。即便如此,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服务业总体表现,珠三角服务业的平均表现仍然优于长三角。


  三个发展极与香港的三个任务


  整体产业需要把握产业升级机遇,珠三角未来产业布局是构建港深、广佛、澳珠三个产业发展极,形成三角形产业网络,进行内外两个圈层产业拓展。珠三角都会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应该是发展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形成内部产业分工与协作。重要的是穗港互动打造珠三角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此定位下,香港的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参与打造珠江东环线的“科技带”、“知识带”;二是参与打造珠江西环线的“消闲带”、“生态带”;三是参与打造珠三角都会区的“创意文化环”。


  部分专家认为:都会圈的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服务功能。如伦敦就是通过从传统工业转化为金融业和制造业,以后又发展为以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和商业咨询为主的商务服务业,目前创意产业又开始为伦敦的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二是都会内的城市产业分工必须互补,这样才能体现都会的优势;三是都会内的产业选择一方面需要市场调节,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如伦敦作为都会圈的中心城市,布雷尔政府引导的创意产业就是例证。


  以内源型经济提升创新力


  由于香港和澳门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路径比较清晰,所以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产业选择以及珠三角城市与港澳的产业合作成为受访者关注的重点。目前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面临严峻的问题,产业的升级和转移成为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受访者都围绕该问题对粤港产业选择和产业合作谈了自己的看法: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加快粤港产业合作,是加快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广东是全国加工贸易的集聚地,全国加工贸易40%以上在广东,广东加工贸易占全省进出口的60%以上,其吸纳社会就业也高达1700万人。


  珠三角地区不能通过向中央要政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唯一的选择应是大力发展内源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经济体系。自主创新需要强大的金融服务支援,特别是模组化的创新,这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舞台。深圳现有的中小企业板与未来的创业板设立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上市条件。珠三角目前已经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可以借助服务业发达的香港和澳门,大力发展以网络、知识经济为主的“新经济”产业,并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部分专家指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比较起来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缺乏一个有服务集聚度很高、辐射能力很强的大城市。广东的两个大城市,广州与深圳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都不够,因此珠三角要充分利用香港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准,将香港服务业的优势和广东制造业的优势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广东的产业竞争力。


  有专家认为,未来仍采取“广东制造业+香港服务业”的简单产业对接模式是不合适的。珠三角的第一、二、三产业都存在与香港产业融合与对接的可能,如利用香港资金、技术促进珠三角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粤港双方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的合作等。


  ■地理论见


  粤港合作还有三道坎


  ●区域定位


  珠三角的概念虽然在1978年就提出,但一直未有真正将整个珠三角进行认真的定位,珠三角各个城市虽然同属广东省,却没有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前的粤港合作,最早是香港的制造业向珠三角转移,这方面合作还是不错的。这是前二十年的发展,但是现今的合作已经不能跟上目前的形势。


  ●体制差异


  香港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存在经济运行体制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对都会区内部城市的融合造成障碍。香港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在产业选择和政策设计上完全实行市场主导,即使在比较敏感的金融领域也是非常自由,不存在管制,这样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政府干预经济、金融高度管制的运行机制非常不同。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同将会造成都会内部政府合作、行政管理机制对接的错位以及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分离,难以发挥行政引导对整个都会内部的作用和影响。


  ●CEPA小门未开


  CEPA在经济运行中很难运行,建立粤港框架下的新的合作机制非常重要。根据香港工贸署的资料现实,截至2008年2月底,总共只批准1172张《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申请,港资投资内地服务业进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部分受访者尖锐地指出,CEPA虽然降低了香港企业及个人进入内地服务业的门槛,但对于香港中小企业来说准入条件仍不低。特别是银行、保险等领域门槛较高,限制了港澳企业的进入。同时CEPA审批程式复杂,审批权在北京各部门。有官员形象地指出,CEPA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是“大门开了,小门不开”。


  资料来源:香港智经研究中心


珠三角都会区猜想:30年后GDP超纽约、东京、伦敦


目前学术界对珠三角经济效应的研究,都未能从整体上分析珠三角都会区的经济效应,也并未考虑到相关要素变动对珠三角都会区经济效应的影响。智经报告从珠三角的人才、资金、物流、资讯流等要素变化来分析珠三角都会区的经济效应。


  智经报告对珠三角都会区经济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预测,结果显示都会区的建设将对整个区域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贸易增长及投资增长均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按现汇折算,珠三角都会区到2038年的人均GDP约为4.5万美元,超过三大国际都会区(纽约、伦敦、东京)平均水准的50%.


  1


  粤港居民的信心有多大?


  超过7成的受访者对打造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有信心。40%的受访者认为珠三角将成为世界级都会区,认为能打造成为亚洲主要都会的占到35%,两者的比例达到75%.可见民众对打造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有一定的信心和期待。


  对于“大珠三角都会区”的竞争力,受访者的回答可谓振奋人心(表一),超过一半的受访者(61.3%)认为竞争力很强或较强,而认为这一都会区没有竞争力的只占3.9%.


  虽然还有两成多的受访者(20.9%)认为它的竞争力一般,但对于一个面积狭小的自由港和发展中的广东省而言,能够通过区域合作打造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世界级都会区,仍然是一个前景美好但任务艰巨的蓝图。


  2


  整合后经济效应有多大?


  智经报告通过动态经济效应分析,加强粤港经济整合,打造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投资增长效应,而且经济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步放大的趋势(表二至表四)。


  珠三角都会区对整个都会区GDP、出口和投资的贡献存在两个特征:


  首先,珠三角都会区对整个都会区的GDP、出口和投资产生了正的冲击,2008-2038年间,所有的贡献值都是正数;这表明,珠三角都会区提高了两地的要素流动,改善了两地的要素资源配置,有效促进了整个都会区GDP、出口和投资的增长。其次,珠三角都会区对整个都会区GDP、出口和投资的冲击效应呈现逐渐放大的趋势。


  根据研究测算,打造珠三角都会区,将对整个区域的GDP、贸易、投资等产生增长效应。分别如下:(1)GDP增长效应:到2038年对珠三角都会区总体经济增长效应超过270亿美元。(2)贸易增长效应:到2038年对珠三角都会区总体贸易增长效应超过330亿美元。(3)投资增长效应:到2038年对珠三角都会区总体投资增长效应约为300亿美元。


  3


  距离三大国际都会区还有多远?


  参照东京、伦敦和纽约国际都会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估计其未来GDP规模和人均GDP指标,并与珠三角都会区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考察珠三角都会区在国际上的地位变化趋势。


  珠三角都会区的经济总量现在与三大国际都会区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但人均GDP水准还是有较大差距。


  根据静态的预测结果(不考虑构建珠三角都会区所产生的正面经济效应),再过30年,即到2038年,保守估计珠三角都会区的经济总量将接近纽约都会区的水准;乐观估计,珠三角都会区经济规模有望超过5.5万亿美元,分别为纽约、东京、伦敦都会区同期的1.8倍、1.9倍、3.5倍;人均GDP突破10万美元,有望首次超过三大国际都会区平均发展水准。


  谋划珠三角都会区22条建议


  智经研究提出11个方面共22条具体的政策建议,共同谋划珠三角都会区未来发展战略,以尽快实现创新与突破。


  ●强化并实现粤港澳战略发展规划的呼应与衔接。最好的契机,是国家开始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调研与编制工作。


  ●在北部湾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粤港桂联手打造“10+1”新高地。


  ●落实CEPA先行先试机制,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区。关键是广东获得CEPA的先行先试权,率先建立珠三角次区域合作机制。


  ●创新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为落实CEPA提供制度保证。


  ●探讨建立珠三角都会区公共治理架构。


  ●在深圳进行粤港澳社会民生公共治理合作试点。重点探讨在深圳开办港式医院,建立港式学校以及设立香港高校深圳分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推动珠三角都会区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


  ●以深港创新圈为抓手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珠三角都会区服务业的合作模式。


  ●推动香港公营机构与广东各级政府全面合作。


  ●抓住有利时机加速珠三角轨道交通建设。从现在开始的一到两年,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的最好时机。


  ●粤港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为重大跨境基础设施提供融资。可以参照淡马锡的做法,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全面统筹轨道交通的融资和运作。


  ●珠三角轨道交通规划应体现珠三角都会区视野。


  ●尽快启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粤港澳联手开发珠海横琴岛。


  ●打造珠三角都会区西部海岸休闲带。就珠三角都会区而言,未来20-30年将会有超过5000万的人口,社会和个人财富的雄厚将使该区域具有惊人的消费能力,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横琴岛和珠江西岸地区的发展重点应该是消费服务业,应该成为世界级的商务休闲度假消费中心。


  ●组建珠三角都会区港口协作委员会。


  ●组建珠三角都会区空港管理委员会。到目前为止,应该说珠三角都会区内机场的竞争是良性的,具有互补与协同效应,近年来五大机场的经营均有增长就可以证明。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珠三角都会区也有必要组建空港管理委员会,更好地提高协作和合作水平,并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和挑战。


  ●推动“八达通”在珠三角都会区互联互通。


  ●推动珠三角都会区人员便利通关。


  ●努力将“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列入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令珠三角都会区成为国家环保治理的典范。


  ●逐步向珠三角都会区外围转移重化工项目。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10-31
         深圳扮演什么角色?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10-31
理想主义的预测,假如广州市不是广东省省会,情况会怎么样呢?
=我的层级理念=
市、县法理平等、中心城市行政高配
市县以下设区、镇、乡
=我的区划理念=
省直管县市,保留自治州、盟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10-31
期待中!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11-01
其实珠三角都会区已经在形成
大中华帝国党政军总理大臣、大唐帝国复兴委员会委员长、大中华安全与发展事业执行总监、大中华散失领土收复指挥部总司令、大中华海外殖民委员会主席、大中华文化与产业海外推广应用委员会主席、大中华帝国驻联合国全权代表、国家复兴与管理学博士、海陆空三军元帅。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11-03
地理论见

  粤港合作将有三大效应

  实证分析香港与内地一体化对两地的经济效应,结论为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程度每上升1%,则推动香港、内地、广东、深圳的人均产出分别增长0.31%、0.39%、0.73%和0.87%.我们认为,如果一体化程度上升,珠三角都会区将会产生如下三个增长效应:

  经济增长效应。地理相连、强大的经济互补性和位势差,驱动粤港澳之间的要素寻优推移,形成自下而上的“要素流动与渗透模式”,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同步增长的目的。

  贸易增长效应。通过实现贸易自由化,成员体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或具有同等效力的其它措施,会带来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即“贸易创造效应”。

  投资增长效应。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会引发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构建珠三角都会区会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产业一体化,国际高效投资将涌入珠三角,取代低效投资。

  珠三角都会区

  未来产业布局

  ●三个增长极:

  港深、广佛、珠澳

  ●三角网络:

  广-深-港

  广-珠-澳

  港深-珠澳

  ●内圈层:

  香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珠海、澳门

  ●外圈层:

  惠州、江门、肇庆

  本版文字和图表除署名外均为香港智经研究中心提供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11-06
香港必须依靠广东

  怎么办?在会后的提问环节,委员们不约而同强调,除自身努力外,香港要依靠内地尤其是广东,通过加强大珠三角合作来度过危机。

  “这次金融风暴,既是挑战,也是加强大珠三角整合的极佳机遇。而且,香港必须这么做。”经委会委员、渣打集团主席戴维思昨天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

  首先,香港要避免经济衰退,必须要依靠内地尤其是广东。戴维思分析,内地已经是金融风暴中的幸存者,虽然经济增长会放缓,但相信仍将保持良好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希望。尤其是广东,拥有高储蓄率、高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广阔的发展领域及丰富就业机会。过去几年里,因两地毗邻,香港一直受惠于上述优势而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并复苏。而此次金融风暴,香港无疑更需要依靠广东的优势。

  为此,他指出,及早加强大珠三角整合必须成为香港各界以及两地政府的共识,这种共识越早达成越好,合作越多越好。

  经委会委员、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主席兼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也表示,香港作为世界供应链管理中心,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与内地,尤其是和珠三角的经济整合,这一整合进行得越快越好。

  粤港合作巩固金融中心地位

  曾荫权强调,金融市场是香港最重要的体系,是任何经济活动的基柱,政府不会因为一个世界金融体系里面有一些冲击,就放弃金融中心的位置,相反会把这作为最重要的事。

  而要做好这件最重要的事,也需要加强粤港金融合作。戴维思指出,香港成为金融中心,很大部分得益于内地的资金进出。如今,金融风暴重袭伦敦和纽约,全世界都在观察香港的表现。内地尤其是广东经济强劲而金融市场依然欠发达,为此,香港仍应加强加速粤港金融合作,既有助于巩固地位,又可增强与伦敦、纽约竞争的实力。

  而近日,在广东省社科院举行的“以国际视野创新和深化粤港澳合作”研讨会上,相关报告也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粤港澳区域金融安全预警系统”,建立三地政府间的金融应急机制,来应对日益深化的金融风暴。

  信贷紧缩及中小企困难,是港府眼下最为棘手的难题。对此,冯国经认为,政府应扩大出口保险,特别是将其延伸至内地。若如此,将更有利于香港中小企进行内销。

  此外,在贸易及物流方面,冯国经指出,关键是积极与珠三角地区进行经济整合。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11-06
引用第2楼在水一方于2008-10-31 19:12发表的  :
         深圳扮演什么角色?

香港当深圳是其卫星城,一直想吞并而后快。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11-07
香港当深圳是其卫星城,一直想吞并而后快。

怎么吞?深圳不论市区,还是郊区都比香港大多了,人口也多多了,估计不出2020年(算上人民币升值)深圳生产总值就可以超过香港了,人均收入估计可以达到35-50%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11-14
广州是纽约,佛山就是新泽西

杨桂荣、李维宁
网络记者广东行

  本报讯  记者杨桂荣、李维宁报道:“将来人们要问:佛山在哪里?……佛山就是广州旁边那一片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地方”、“如果说广州是纽约,佛山就是新泽西”。

  昨天下午,面对上百名参加“全国重点网络广东行”的记者,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介绍了佛山市发展时尚休闲产业的区位优势和相关计划,并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广佛一体化中的辩证关系。

  区位优势,发展时尚休闲产业

  11月13日下午,佛山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情况介绍会在市政府会场召开。50多家中央新闻网站、门户商业网站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100多名记者编辑参加了情况介绍会。在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来佛山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在新一轮解放思想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之后,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特别介绍了佛山市发展时尚休闲产业的区位优势。

  据林元和透露,佛山将重点推进三大项目时尚休闲项目的落实:一是建设“世界名牌折扣中心旗舰店现代服务产业区”,以三水设立世界名牌商品折扣店为龙头,引入500多家世界名牌折扣店,同时发展配套的娱乐及其它消费业,使佛山成为时尚休闲之都,辐射珠三角城市和港澳地区。二是打造云东海旅游胜地,力争把云东海打造成为拥有三江汇流和珠三角第一大湖独特胜景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成为“现代西湖”。三是建设以超级大型购物休闲中心为主体的新型核心消费区。与广州错位发展,引入国际知名大集团,在广佛之间规划建设超级大型SHOPPING-MALL,集中购物、饮食、观赏等服务,形成娱乐休闲丰富多样的新型消费模式,成为珠三角重要的消费中心之一。

  美丽佛山,推进“不开发区”建设

  林元和表示要积极实施“美丽佛山”战略,大力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推进“不开发区”建设,不能盲目求经济数据的增长舍弃生态环境,要力争经过三到五年努力,再现一个环境美丽整洁的佛山———“要建立不开发区”,“宁可牺牲几百亿GDP,也要把环境搞上去”,“5平方公里内,鸭子也不能大小便”。林元和戏称,将来如果人们要问,“佛山在哪里?……佛山就是广州旁边那一片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地方”。

  谈到佛山与广州一体化发展的辩证关系时,林元和表示,广州和佛山地理上相邻接壤,两地边界日渐模糊,经济上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城市经济综合体。“对于那些住在南沙或萝岗的广州人来说,来到佛山有时候比他们回到自己家中还要近!”他以美国纽约州和新泽西州来描述广州与佛山的关系,提出佛山和广州要“错位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传统产业做成“王”也代表先进

杨桂荣、李维宁

  本报讯  记者杨桂荣、李维宁报道:“传统产业并不代表落后”、“经济严冬是另外一种机遇!”……“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广东行”采访团昨日抵达佛山,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侃侃而谈,他认为佛山在当前的国际金融风暴中能够实现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发展,而其中首要归功于自主创新。

  佛山经济增长居珠三角之首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佛山不仅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除新增大项目外,存量经济也出现大面积的跨越发展。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佛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速超过100%的近1000家。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9月,全市预计实现GDP3245.48亿元,同比增长达16.8%,居珠三角各城市之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15.26亿元,同比增长2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56亿元,增长19.25%。

  据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介绍,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佛山市已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十个各具优势的行业。十大优势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其中装备制造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已成为佛山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科学发展首要归功自主创新

  在大约一个小时的媒体见面会上,林元和谈笑风生,时有惊人之语。林元和认为,“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并不是只有高新科技产业才是发展经济的唯一方向,传统产业只要能做强做大,成为行业中的“王”,也是“先进代表”,也能为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譬如说佛山的海天酱油,每年上交利税达几个亿。

  对于当前的金融危机,林元和认为,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风暴冲击,国际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日益萎缩,我国部分地区的企业出现产品销路不顺,甚至倒闭的情况。对此,佛山市不仅感受到了发展的危机,也看到了发展的动力。因为国际需求减弱必然导致创新能力低、生产经营成本高、不适应环境要求的企业出现自然淘汰,同时可以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让出市场份额,实现优质发展———在这一意义上来看,“经济严冬”是另一种机遇。

  林元和表示,佛山在这次国际金融风暴中能够逆势而上,实现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发展,而其中首要归功于自主创新。据介绍,佛山工业中不乏国内乃至国际同行知名的龙头企业,如格兰仕、普立华、顺特电气、万和等。其中万和集团就是典型之一,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牢牢占据了燃气具和厨卫电器的市场主动权,虽然宏观经济形势严峻,该集团却仍然保持35%的增长;同样,拥有GPS导航仪自主核心技术的三水好帮手公司,在今年上半年营收10亿元,1—8月产值增长达327%;上市企业雪莱特光电,投入数千万元研发出比普通HID灯光效高出15%的产品,到9月出口增长20%。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12-09
       珠澳都市圈猜想:四个理由催促一桥飞架南北


粤澳合作存有巨大空间;香港智囊机构认为港珠澳大桥应尽快启动,其将成建设珠澳都市圈重要抓手


2008年12月9日       南方都市报

        随着日前澳门特首何厚铧对广东的访问,粤澳合作的话题也日渐升温。对此,不少广东学者提出整个大珠三角都市圈应由港深都市圈、广佛都市圈和珠澳都市圈鼎足而立的三个都市圈共同组成。但是珠澳都市圈在大珠三角中明显是较弱的一环。2007年底双方合计总人口约250万人,经济总量1574亿元人民币,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均无法与港深都市圈(总人口约1600万,经济总量约2.2万亿)、广佛都市圈(总人口约1200万,经济总量约1万亿元)相提并论。与香港、深圳不同,澳门与珠海两座城市的核心区紧密连接,就连郊区在地理上也是相连的。但是两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没有建立起太大的关联性,珠澳合作未来应当大有可为。


  珠澳合作需寻找最佳模式


  无论是澳门回归前还是回归后,澳门与珠海之间的合作,此前都处在一种不咸不淡的状态。主要在于:澳门经济相当程度上依附于香港,本身的辐射力不强。澳门虽然开埠远早过香港,但由于其在殖民地时期的宗主国葡萄牙较早衰落,加之澳门城市狭小,无法开展大规模经济活动,所以澳门一直是一个十分细小的城市经济体,长时间内依赖香港而生存。在改革开放之后,珠海虽然定位为对接澳门,但是澳门与珠海同属需要香港辐射的准卫星城,澳门能够辐射到珠海的产业有限,珠海更多要靠自己去缓慢地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澳门与珠海的经济此前并没有强烈互补性,澳门也不存在太多需要北迁的工业。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的初期,曾一度想像澳门那样发展旅游业,但是以珠海的旅游资源,并不足以吸引当时尚未富裕起来的港澳珠三角或国内民众大规模到珠海旅游,所以后来改弦更张,以发展工业为主。


  上世纪60至70年代澳门的工业虽也获得高速发展,但总体规模很小,在区域内没有什么影响力。澳门满足于以博彩业支撑本地经济的状态,这对于一个只有40多万人的细小经济体来说,似已足够。1999年,澳门特区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固本培元、稳健发展”的策略,确定了“以旅游博彩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体、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2001年,特区政府决定适度开放博彩业,并于2002年发放了3个博彩经营牌照,澳门博彩股份有限公司和两家外资公司各获一块赌牌。以此为标志,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博彩专营制度成为历史,为澳门支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2003年7月底开始,内地部分省份先后开放了港澳个人游,游客大增使澳门旅游服务业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畅旺景象。对于澳门这样一个小城来说,中央政府一个小小的“自由行”政策优惠,就可以让澳门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同样的政策并不能彻底改变香港的宏观经济。鉴于澳门经济这样的状况,珠海想要通过珠澳合作来奠定自己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是不可能的。澳门方面对与珠海合作以提升这个邻居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没有太多的办法。


  这里一个例子是珠澳机场。在澳门决定兴建自己的国际机场之前,珠海市政府也正计划修建珠海机场,据悉,珠海市政府主动与当时的澳葡政府沟通,希望双方可以共建国际机场,这样既解决了澳门地面窄小、无地建机场的困扰,又省了填海造地的高成本投入,而珠海也可以获得一个更靠近市区的机场。但是当时的澳葡政府对此双赢的提议兴趣不大,执意澳门单独填海造地建自己的机场,而珠海也被迫自己于三灶岛兴建自己的机场。


  澳门回归以后,双方的合作渐趋积极,值得一提的是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于2003年12月获国务院批准,200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珠澳跨境工业区的建立初衷,其实就是由于在入世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对中国产品多处设限,维持配额政策,而澳门作为独立关税区,可以不受中国内地纺织品配额限制。这样的宗旨,其实也就是打一个时间差,一旦中国与欧美的纺织品贸易谈判最终取消配额限制,珠澳跨境工业区也就失去了操作空间。如果志在打时间差,那么运作的快速反应就最为重要。最初希望该工业区在国务院批准之后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就可以运作,但建设周期用了3年之久。而这之后,中欧和中美在纺织品贸易谈判中不断有不错的进展,珠澳跨境工业区的价值在一点点消失。尤其在澳门开放赌权之后,博彩及旅游业一片畅旺,劳动力甚至出现短缺,所谓就业压力不复存在,澳门对工业区的兴趣已经淡化,可以理解。


  港珠澳大桥能否带旺澳门、珠海?


  比横琴岛开发更好事多磨的,是港珠澳大桥。如果从香港合和实业董事局主席胡应湘于1983年率先提出修建“内伶仃洋大桥”的构想算起,距今已有25年;如果从1989年珠海市提出伶仃洋大桥方案算起,则已差不多20年过去;即便从1997年当时国家计委正式立项珠海-香港大桥算起,这座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大桥在中国南方已扰攘了10年之久。


  2005年4月1日,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在珠海召开会议,确定了大桥的落点,还确定了港珠澳大桥将采取社会融资的方式,大桥汇总报告将上报国务院,最终将由中央拍板立项,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则透露,会加快推进大桥落实兴建,有可能在今年内动工,下一步将继续商讨融资的安排。


  2008年3月10日,国家发改委官员在北京表示,港珠澳大桥目前已确定桥形,仍有多项可行性研究有待完成,开工时间表尚未确定。他说,目前各方已就此达成共识,同意按单Y桥形兴建,这已是很大的进展。


  2008年8月初,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透露,中央政府已原则同意兴建港珠澳大桥,并给予资金支持。大桥最迟2010年开工,可望2015到2016年通车。粤港澳三地政府最近达成了突破性的共识,三地除了各自承担其境内的口岸及连接线的建设外,更共同承担大桥主体的建设,这等于将原来计划的由商界出资建设大桥主体的方案推倒重来。据先前资料,桥的主体部分,广东省和中央的合资一共是70亿元人民币,而香港的出资是67.5亿元人民币,而澳门出资19.8亿元人民币,这占了整个工程的42%左右,而其他58%会用贷款来解决。大桥的东岸登陆点已经确定为香港的石湾,西岸在珠海的拱北和澳门的明珠。为6车道的高速公路,在香港的连接线为12.6公里,在广东的连接线为13.4公里,整个大桥大概投资727亿元。


  最终确定的方案,有关其西岸落脚点的选择。因珠海在“伶仃洋大桥”时代希望落脚点在唐家湾和淇澳岛,到“港珠澳大桥”时代则希望落在横琴岛,但是由于澳门坚持澳门落脚点应在主城区,迫使珠海落脚点也必须选择在主城区,这是珠海十分不情愿的一个结局。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珠澳之间利益的分歧以及合作的难度。


  这个不是关键之处,无论落脚点在哪里,总归是澳门和珠海都得到了直接与香港建立陆地联系的一座大桥。问题的关键是:大桥能给澳门和珠海带来什么?


  比较有可能的是香港的游客可以更多地选择珠海作为休闲度假的目的地。八九十年代香港工厂越过深圳选择东莞和越过珠海选择中山的历史,谁能保证不会重演?而港珠澳大桥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相接,到珠西任何城市都变得十分的便捷。金心异


  地理论见


  尽快启动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四个理由


  香港智经研究中心日前发布报告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需要尽快启动。其理由有四———


  其一,港珠澳大桥的战略意义在于打通珠江东西两岸,一定程度上解决珠江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以香港为核心的东岸和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共同对西岸发力,将会更有效地带动珠江西岸地区的发展,并通过西岸地区的发展向更大范围的腹地延伸。尽管规划中的珠三角轨道交通已经程度不同地解决了连通东西两岸的问题,但是港珠澳大桥的意义和作用仍然是不可取代的。正如香港明报社论指出,“粤港重要跨境基建,本港一定要参与,避免本港沦为边缘化的位置。”“从战略基建的高度来审视港珠澳大桥,就不会计较什么回报赚蚀了,事实上已经敲定的方案,待大桥还清融资贷款后,就会停止收费,还桥于民,而在此之前,因为大桥由三地政府拥有,毋须顾及利润,收取的费用应该会比较低。可以这样说: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和营运,不再是一盘生意,而是为了达致粤港澳融合而投资建造的基础设施。”


  其二,粤港澳要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妥善解决港珠澳大桥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促成大桥早日开工建成。曾经因为大桥走向的“单Y”还是“双Y”延误了不少时间,也因为跨境通关检验模式是“一地三检”还是“三地三检”花费了很多时间。对于这些问题,可采取“预留”的方式,为今后的进一步调整留下改进的空间。应该看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已经超出了单纯的项目或者信道功能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检验粤港澳三地能否以宽阔的大局意识、高超的政治智慧、务实的合作精神解决三地共同面临的问题。


  其三,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共同建设和管理,参与各方可以积累许多合作方面的经验,如工程规划、招标、建设、监理、咨询、管理、通关安排等。从而加速粤港澳三地的基础设施标准统一和全面对接。这种全社会的参与必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珠三角通过这座大桥连接成一个真正的陆路交通三角形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经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向。


  其四,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契机,推动粤港(澳)两地车牌制度的改革,确保大桥通车后的使用率。两地车牌的通关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两地人流、物流的发展。就现状而言,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虎门大桥已经接近饱和,而且东西两岸的通行和运输成本高企。如果从未来20-30年珠三角都会区人流和货流总量规模以及人货流动的频率和密度看,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规划中的跨江轨道交通以及论证和研究中的深中大桥或隧道,可能均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因此在未来有多条跨江通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对此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智经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12-12
澳珠的规模和港深、广佛差得太远了,不能称之谓一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