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决策》杂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杨 敏 王运宝 徐浩程
安徽区域创新经历了三次战略升级。
2003年春天,“合肥科学城”概念横空出世,不过,这个以“平方公里”为计算单位的科学城,显然未能满足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于是,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就成为合肥市的一张城市新名片,虽然合肥被冠以“中部最活跃的改变者”的美名,但以目前合肥的经济体量,远不足以承担起带动整个“创新型安徽”建设的重任。
合肥需要“同省兄弟”的支持。环视安徽,芜湖、蚌埠两市凭借所拥有的科技实力、产业基础,可以与合肥联手撬动沉睡多年的科技资源,进而带动三大区域经济板块。
更为重要的是,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崛起,让安徽这一具有后发优势的地区,增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于是,2008年“两会”上,安徽代表上书中央,建议设立合芜自主创新试验区。国家发改委答复,可以考虑在省级范围内,先自行开展相关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时隔半年,安徽推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自选动作。
合肥—合芜—合芜蚌,不仅仅是区域空间载体的扩大,更意味着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化。
今天,如果借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对全球化三个阶段的划分方法,我们可以说,安徽区域创新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就是安徽创新系统全面升级的“3.0”版本。
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品牌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访谈录
-本刊记者 杨 敏
《决策》: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对安徽的自主创新充分肯定、给予厚望,请问安徽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亮点?
王金山: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经济发展保持较快速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5年增长30%以上,形成了以奇瑞轿车为代表的企业自主品牌创新,以合力叉车为代表的产品自主名牌创新,以马钢、海螺水泥为代表的结构调整创新,以华东光电所为代表的军技民用创新,以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战略前沿自主创新等自主创新模式,初步走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推动了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但安徽在全国人口总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居后的状况尚未改变,作为欠发达省份的地位尚未改变。着力创新,奋起直追,是安徽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以更为积极的精神、更富效率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争取到2020年科技综合实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决策》:总书记鼓励安徽在自主创新上“要有更大作为”,安徽将如何在“更大作为”上找出路、求突破呢?
王金山:胡总书记年初视察安徽时,在奇瑞曾讲过一句话:不管是在国际分工还是在国内合作上,你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是合作了也是个“小工”。这句话正式讲话没有,可是我记的特别清楚。由此我也想到,泛长三角也好,融入长三角也好,东向发展也好,首先要把自己做强做大。
尽管安徽在自主创新上有一些亮点,但辐射带动力还不强,“盆景”还没有形成“风景”,特别是对照总书记“要有更大作为”的要求,差距还很明显,必须自我加压,在强点扩面上下更大功夫。
首要一点,是要在更宽视野和更高起点上,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在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取更有利的位置。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了4个“新特区”,这些区域都有不同的主题定位,惟独缺少科技创新这个主题,应当说这是我们的机遇。现在看,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虽然在全国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仅以一个城市为依托,带动示范作用有限,向上争取的难度很大;而皖江城市群虽然在中部崛起战略布局中有一定的影响,但又缺少一个有特色的定位和有效的抓手。如果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从整个区域创新的角度考虑,把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带和“两淮一蚌”城市群进行统筹规划,整合创新资源,实现联动发展,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
《决策》:那么,安徽的这个“鼓点”究竟打在哪里?
王金山:目前,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在着手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试验区,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跨越发展、加速实现崛起的现实选择。
8月26日到9月1日,安徽党政代表团赴江浙沪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此行给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发达省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水平。这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只有做强自身,合作才能深入;只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合作的话语权;亦步亦趋只能落后,自主创新才能跨越。因此,安徽不仅要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搞好对接,努力建设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资本转移的示范区;也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加快建设自主创新试验区。这次,安徽下大决心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品牌,打造杀手锏,占领制高点,更好地把握发展主动权。
试验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谋划和推动。我想,一是标杆要高。与国家已批准的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比,我们虽然是省级,但自主创新的主题全国独有,更有全国唯一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个金字招牌,因此要以创建国家级试验区为标杆,力争建成全省创新要素的积聚地、结构升级的示范区和跨越发展的制高点,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试验区。二是手笔要大。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突破行政区划束缚,在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结合方面做一些大文章。三是特色要浓。要立足我省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攻优势领域,形成自身特色。三个市创新资源都比较丰富,各有特点,在试验区整体布局中,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分头领衔,合力推进,共同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品牌。
《决策》:请问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王金山:试验区建设,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要把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产业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抓主体,抓一体,抓载体。
一是要抓创新主体,着力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我们这样的企业有点无面,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如果在这方面没有突破,试验区建设就难以有更大作为。必须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衡量试验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创新需要,用政策创新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集中,支持更多的企业建立各类研发平台,让更多的创新行为在企业开花结果。要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品牌培育工程,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共性技术攻关,在若干重要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
二是要抓产学研一体,着力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化”和“技术企业化”。就政府而言,当前的一个重点,是要拿出具体的有效举措,打造科技创新的条件平台,尽快在科技成果交易、创新成果对接、产学研合作信息沟通、中介服务网络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产学研要素互通互动,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要抓创新载体,着力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基地的作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的高新区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年上半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近26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七成左右。要抓住试验区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开发区 “二次创业”和技术升级,充分发挥专业化和技术优势,建立各自的核心产业,促进创新企业集群化发展,真正使高新区成为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和创新带动的辐射源。
《决策》:对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关部委也建议安徽“先干起来”,那么,试验区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
王金山:我们建设这个试验区,就是要敢闯敢试,错了改,对了坚持,可进可退。试验区关键在“试”。要针对制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拿出一些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努力把试验区打造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示范区。
试验区建设的成败在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加大创新力度,建立有利于各类要素集聚的制度体系,才能走出一条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创新路子。现在看,我们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这次到苏浙沪学习考察看,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落差,根子也在体制机制上。
总的一条,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就是要鼓励创新创业。比如,我们应当如何促进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向企业集中,促进创新型企业集群化发展?应当采取哪些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的积极性,推进各类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如何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放大财政资金效益?等等。对三个市来讲,试验区建设仅靠自身力量、自身资源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空间,要在推进招商引资、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构建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高地等方面,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