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大田——新闸路地区,位于苏州河以南、陕西北路以东、山海关路和乌镇路以西,南京西路以北的区域,横跨静安、黄浦两区。该区域规划了新昌城北区、静安雕塑公园、大田路绿地和河滨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并结合轨道交通12、13号线,布置上海历史博物馆新馆等文化设施和专业性质的文教机构。围绕公共开放空间四周,并在南北高架两侧留出退线,形成形态错落有致、造型新颖和功能定位合理的居住、商务综合区域。
81. 平凉黄兴地区,重点是结合二钢地块搬迁和松潘路旧区、方子桥旧区和江浦公园周边区域的改造,立足对平凉路地区中心的深度开发,提升东宫附近地区氛围,增加二钢地块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改造凤南和唐家塔地块为居住和东区专业贸易用地。规划结合杨树浦港沿线开发,增加水面,整顿路网,更新杨浦区级的体育、少儿、文化等设施。这一地块不建超高层建筑,但应提高居住和商业用地的密度,街道断面和沿线天际线、人行空间都应有较大改善。
82. 淮海东湖地区,是以天平路和衡山路、淮海西路、常熟路、东湖路等为核心的基于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完善而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对图书馆、新华分社、上海音乐学院和原跳水池用地实施原地二次翻修或开发,并翻修置换大业里、比卡迪公寓等历史建筑地块;拆除一批不符合社区氛围的历史建筑,整顿街道立面和断面,有序开发地下空间,整顿高层建筑立面,增加适度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对花园洋房等实施置换和翻新,用于特定的会所和商务用途;对建筑高度实施严格平衡。对老旧社区实施符合历史脉络的翻新和局部重建,使之回归高尚社区的本义。
83. 法华中山地区,是指新华路沿线、中山公园和东华大学以及交通大学周边等用地范围,实施拆除老旧社区,充实调整住宅和商办设施布局,布置和强化若干重要的文化设施,保护整体的历史风貌,实施公共空间的敞开化,并结合地下道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有序利用地下空间,置换提升居住层次。
84. 奥运会选址用地,针对2028年上海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馆用地,提出“新四改六”的场馆布局规划。具体是在大场机场用地范围及其周边布置主会场和会议中心、运动员村等设施,利用17号线和7号线等有利条件,释放大场镇北部三个村的5600亩土地和庙行镇的1900亩土地,用于商务和居住等设施建设,建成西北部的地标性建筑和科研商务区域为上海市又一个高端产业区,同时配适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外高桥到南翔的地下快速路等。在川沙的预定用地,布置除了游泳外的专业类中等体量的场馆;在老港的预定地块,布置在东滩的预定用地,布置马术项目。对三林东方体育中心和徐家汇原有市级体育中心、虹口足球场、松江大学城、马桥和松泽地区的相关体育设施进行利用和提升。同时利用好淀山湖和滴水湖,开发水上运动设施,并探索在黄浦江和苏州河、大治河、淀浦河等开展水上运动的可行性。
85. 外高桥综合区,是指港城路以南、赵家沟和五洲大道以北、浦东北路以东、杨高北路以西范围内的地区。他结合外高桥保税区的保税功能二次开发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转换,整合高桥老镇,挖掘民俗文化;开发荷兰风情新镇;在航津路附近区域布置大型绿地和公共敞开空间,布置功能区行政和文化商业中心,形成中等密度的生态型城市新区;在北部结合港城路枢纽,和外高桥物流园区及其配套道路有机隔离,改善居住环境。注重与周边区域的有机衔接,特别是到南翔的地下快速路和航津路隧道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计,在高南地块留下部分楼宇经济用地。
86. 吴淞口地区,指浦东外环隧道外侧、外高桥电厂以西地区,和浦西自泗塘口到富锦路沿江的浅纵深地带。通过对吴淞海滨新村等老居住区的改造,增加生态隔离功能;在浦西岸边结合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配套区和炮台浜湿地公园和历史遗迹地的开发,搬迁军事设施,开发上棉地块创意园区,建设长江口科普水文馆等;在浦东一侧继续扩大滨江森林公园,增加园内配套设施,允许部分低密度的会所和独立单位用地。延伸6号线过江到邮轮码头与23号线相连;将富锦路越江地下快速路与浦东杨高北一路相连,成为地区车流专用通道;外环隧道改为主要提供货运车服务。
87. 漕河泾九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区在宜山路以北、莲花路以东、虹漕路以西、漕宝路以南,包括华一地块和徐汇园二期用地,面积680亩,横跨中环线两侧。通过对换乘枢纽的开发和地下环路等停车设施的建设,形成宾馆、研发、商业、总部等多重功能;体现建筑大气创新、理念环保前卫。东片通过对老电子仪表工业区的厂家用地和零星城中村用地的改造,提升社区商业,发展创意行业,增加公共空间。合理控制天际线,实施高压线走廊入地改造。九星辅助区,位于漕宝路和顾戴路之间,古美路以西,面积1900亩,通过对九星市场的整顿改造,建设中等层次的会展和专业市场、楼宇经济集聚区,打造为第二个“杭州黄龙”。
88. 御桥地区,为川杨河以南、浦东新区边界以北、罗山路以西、锦绣路和三林镇边界以东区域。规划完善陈桥、御桥大型居住区的商业配套,结合轨道交通和民生路快速通道建设、中环线工程,合理布置交通导向。对北蔡镇工业园区用地实施合理的引导置换,改建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高开发强度;在长征村地块,加大实训基地和警察用地的开发投入,打造一个工业设计集聚区;对浦东农产品批发商城用地实施合理的扩充,特别是改善流程、增大内部的休闲和餐饮娱乐等功能。对潘桥地块,规划为市政建设用地和生态工程、中等密度总部研发基地;注意与南汇区边界道路的连通和与北蔡镇区、张江中、南区穿越罗山快速路道路的建设。保护御界桥、一六庵等乡土记忆。
89. 淮海中路城市设计,即对西藏南路到常熟路宝庆路的淮海中路实施一体化设计。其中,对南北高架以东段,结合太平桥和人民广场地区定位,实施楼宇的翻新提升;对尚贤坊地块实施类似大业里的保护性开发,并重点补强这一地块与1号线车站的地下连通和部分布置内廊式公共开放空间。中段主要对石门路附近沿线实施拆迁改造,并恢复老公寓和毗连的思南路、南昌路等地区的高端居住功能。西段主要是控制开发强度,在常熟路和襄阳路到陕西南路等节点开发一批综合性的楼宇商业项目,在复兴西路等地修复典雅的社区氛围,并整顿华亭路等平行的后街支路,适度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并利用相关空地增加停车项目的用地。这一区域除了石门路作为地下双层蜂腰部通道外,一般不去改变路宽红线;质量一般的老式风貌建筑,则合理有序地推进其翻建,置换居住层次;同时对街道断面的品位实施综合整新,完善多种购物到达方式的服务功能,把淮海路打造成一条国际领先的商业街道。
90. 虹口港沿岸城市设计,针对俞泾浦、虹口港两岸开发无序的状况,仿照荷兰阿姆斯特丹模式,结合1933等创意项目,针对两岸不同的定位,开发老住宅置换改建后的风情街区,形成巴黎、伦敦、哥本哈根和阿姆斯特丹等都有的有格调的排屋社区,并定位其怀旧的品质、现代的功能。其开发重点在横浜桥到唐山路地段。在北外滩区域的虹口港,则结合商务区开发,扩大内围水面积,形成滨水半围合空间,凸现区域规划主题。
[ 此帖被wangjie2008在2009-03-11 13: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