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辉煌的古代文明而倾倒
在有关清末民初中国内陆的西文文献中,西方人对西安城的看法或是雾里看花,或是真知灼见,不一而足,但却无一不为西安辉煌的古代文明而倾倒。
关于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1907年在伦敦出版的由中国内地会的英国传教士海思波所撰《中华帝国传教调查》概述云:“对于沿着陕西省南北方向旅行的人而言,穿越秦岭往北,就置身于渭河右岸的低平地区。这里人口稠密,土地肥沃(依赖于降水)。渭河谷地西部狭窄,但愈向东行,愈为宽广。沿山而下的川流可供人们灌溉田地,种植稻米。据估计,西安盆地面积约4000平方英里,分布着省会西安城、4座州城和30座县城。平均每平方英里就有一座市镇,还有无数的村落”。
文字虽然简短,但却是此前不少西方人深入西北内陆旅行、游历考察得到的结果,总结了清代后期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交通、人口、土壤、农业、城镇的基本特征。
在西方人看来,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海思波比较说,“陕西省面积为75,270平方英里,几乎为英格兰和威尔士面积之和,或相当于内布拉斯加州的面积。据估计,人口为8,450,182,约为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口的总和”。而西安城作为陕西省会,“就历史胜迹而言,无出其右”。尤其是1625年在西安城西郊出土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更成为吸引欧美国家宗教、考古、探险等方面人士慕名前往的重要动因。1913年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出版的《革命的中国》就指出景教碑对于扩大西安城在西方世界影响的重要作用:“从宗教和文物考古角度而言,几乎没有哪一个中国城市能够在引发欧美人兴趣方面与之匹敌,因为这里有刻立于公元781年著名的景教碑,而今伫立在异教寺庙的院落中。它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基督教团体。这通极为古老而富美感的石碑的复制碑于1909年存放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自1850年起就存有一份拓片”。
美国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威廉·埃德加·盖洛,曾四次到中国长途旅行,对中国的长江、长城、十八省府和五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1911年,他游历西安后,在其《中国十八省会》中也赞誉说,“西安及其附近地区浓缩了中国的历史,一位古文物收藏家很难找到比它更好的古物中心了”。这些对于西安城古老历史文明的称赞,与现今西方游客在西安参观古迹时感受到的震撼相较,由于当时往来旅途更为艰辛,因而获得的喜悦也就更大。
“今天,与以往一样,旅行者来到这座著名城市,拜访它的古老庙宇,在其中观览古代遗迹;去古董铺购买古代花瓶、青铜器和镜子;欣赏历史剧目《贵妃出浴》;参观收藏着数以百计古代碑刻的闻名遐迩的碑林,其中包括石刻儒家经典和著名的景教碑,记录着阿罗本及其门徒在公元635年到达西安城的史实”。
读到这段文字,不要以为是现今的西人游记,这是清末民初长期在西安城传教的英国浸礼会宣教师乔治《中国的活基督》(1947)中对西方人在西安观览活动的描述,可见西安对西人的吸引力,自古迄今,就在于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古物遗存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