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52阅读
  • 7回复

[规划其他]关于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情况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11-18
市规划管理局局长  许自学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报告。

    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引领作用,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市政府决定对《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以下简称04版总规)进行用地优化和局部调整。调整工作自2008年7月起正式启动,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了报审程序,目前,《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已编制完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04版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我市现行的04版总规是撤地设市以来的第一版总体规划,于2004年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2005年5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1、城市性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河西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基地之一。

2、城市规模。2004年城市人口18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21.36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45.4万人,用地规模为51.3平方公里。

3、规划范围。规划区控制范围为:南至GZ45线,西至黑河东岸,北到火电厂—兰新铁路一线,东到廿里堡—哈寨子一线,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主城区建设用地范围:东至规划东三环路,南至规划南三环路,西至新墩镇政府东侧,北至规划北二环路和兰新铁路,总面积51.3平方公里。

4、用地布局。概括为“一心三区四轴”的结构特征。一心为主城区;三区是主城区、西部新城区和东北郊产业园区;四轴是南北向主轴线、东西向主轴线、斜向主轴线和南北向次轴线。

5、规划实施情况。依据04版总规,我市先后委托省内外知名规划设计院所编制完成了城区西南片、西部新城区、旧城区等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了金张掖大道、南二环路东段、南环路东西延伸段、县府街延伸段、物流园区等近期城市建设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大批城市规划。我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的17.5平方公里扩展到08年的27.8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3.85万人增加至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6%,绿地率达到了30.1%,人均公共绿地10.76平方米,城镇人口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7.52平方米。

二、04版总体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调整的必要性

04版总规实施以来虽然较好地指导了我市城市建设,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市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现行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更高的要求,04版总规已不能更好适应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待进行调整。

1、所依据的国家法律发生重大变化。04版总规是依据《城市规划法》编制的,自2008年1月1日起,国家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要求加强规划的城乡统筹协调,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得04版总规所依据的国家法律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对原规划进行调整。

2、城市性质定位不准、特色不突出。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张掖本身就是一座建在湿地上的城市,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昔日的“半城芦苇半城塔影”是我市最大的特色,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天造地就的湿地环境在04版总规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对城市发展的定位分析不准确,城北大面积湿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利用,湿地萎缩,水路不畅,盐碱化和沙化严重,成了废水、废物、垃圾的倾泻地,昔日真正体现张掖特色的甘州美景已不复存在,需要对原规划进行调整。

3、产业园区用地布局不合理。04 版总规中“一心三区”的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中没有考虑湿地的存在因素,主城区、东北郊产业园区以及西部新城区都没有预见性地考虑其与城市湿地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发展关系,特别是东北郊产业园区中规划的一二类工业用地大部分现状仍为湿地和林地,产业园区的发展对湿地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通过调整总体规划,实施东北郊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工程,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促进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将滨河新区内的造纸厂、化肥厂、电厂等原五里墩工业园区的企业,逐步搬迁至兔儿坝滩循环经济示范园和西洞滩工业园,通过退二进三战略,美化和改善环境、同时将滨河新区打造为生态居住区。

4、基础设施缺乏统筹考虑。根据国家扩大内需投资建设安排,计划修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张掖机场及城市燃气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因04版总规未考虑上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针对发生变化的情况对城市进行相应的功能调整,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承载空间。同时也存在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突出体现在老城区给排水体系的建设上,城市面临水患和缺水双重矛盾。

鉴于以上原因,经报请省政府批准,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对04版总规用地及功能进行局部调整。

三、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工作进展情况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工作,按照政府主导、规划牵头、部门合作、市民参与、依法编制的原则,分三个阶段展开:

1、前期研究和实施情况总结阶段。2008年7月至9月,组织开展了04版总规的实施评价和总规调整必要性的论证分析工作,先后邀请市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进行咨询、论证。并多次到省建设厅衔接总规调整的相关事宜。2008年10月8日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局部调整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请示》,并向省建设厅上报了《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报告》,对04版总规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上工作为总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划招标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2008年8月在甘肃建设信息网等网站和新闻媒体发布招标公告,对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面向全国进行招标。来自国内外的六家规划设计单位参与了规划招标活动,最终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投标联合体中标,负责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任务。
    3、成果编制及评审阶段。根据省建设厅同意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批复,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及功能局部调整工作,编制了《张掖市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经2008年12月17日市城市规划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后,于2009年1月10日经第九次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审查通过。同时根据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于2009年1月22日至2月22日在中心广场和市规划网站对《规划》进行了公示,并展开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问卷调查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后于2009年2月27日经市政府第二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4、《规划》公示问卷调查意见汇总情况。问卷调查活动共向我市各县区政府,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市直各单位和相关部门、省属驻张单位、市规委会委员、市专评委专家、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发放问卷调查211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57份,回收率为74.4%。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为我市的城市规划及建设管理出谋划策,主要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对滨河新区的建设首先是提出了应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注重质量”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建设,突出精品意识。其次应对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设计,为新区发展奠定良好的空间格局。最后是新区发展要有产业支撑,要从张掖实际出发并学习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

(2)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大家对当前张掖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剖析。大家普遍认为张掖当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形象不鲜明,城市知名度不高,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协调不够,没有未充分体现和挖掘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景观。二是规模不够大,城市发展档次不高,聚集效应不强,城市居住小区内功能不配套,小区内绿化及市政设施建设不能一次配套完成。三是城市公共设施不完善,公园、游憩休闲场所太少,城市公厕数量偏少且无明显标识识别等问题。

四、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

1、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梳理水系,完善城市水系统,做活水文章,以水景、水岸、水系作为张掖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打通城市的水脉、文脉,塑造城市新形象,带动张掖旅游、休闲娱乐、房地产、商贸等产业的飞速发展。

2、规划调整的目标。文化名城,经济强市,湿地生态之城。

3、规划调整的理念。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生态优美,突出湿地,天人合一。

4、城市性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湿地生态之城,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旅游资源丰富的甘肃西部中心城市,甘肃省重要的商贸流通、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调整后的城市性质基本延续了04版总规确定的“甘肃省的商贸流通、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的提法。同时增加了“湿地生态之城”的表述,并提出“旅游资源丰富的甘肃西部中心城市”的要求,更加清晰地表达了张掖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5、城市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28.8万人,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45.4万人,用地规模为53.7平方公里,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118.29平方米,从远期发展的角度预留50~60万人口的用地需求。

6、规划结构。将04版总规中确定的张靖公路至昆仑大道之间的城市建设用地(原为工业用地)调整至滨河新区,以恢复生态湿地。调整后的《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布局形态可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指城市的中心城区,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具有交通发达、资本聚集、人才荟萃、配套齐全等综合优势,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两翼”指城市向东北、西北方向的两个发展片区,它们具有一定的资源环境优势,是带动城市向生态文明和高新产业发展迈进的主要动力。

7、功能布局。用地布局沿袭组团式结构,形成新的“一心三区四轴”的轴向多心式组团形态城市结构。一心:指张掖市中心城区。三区:东北部产业园区、西部新城区和北部的湿地生态区。三区以中心城区为连接核,彼此间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四轴:指南北向轴线、东西向轴线以及两条斜向轴线所组成的连接各功能分区及各分区中心的城市主要发展轴线。

8、主要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道路规划。形成“五横七纵三环、棋盘式路网”的路网结构。

(2)给水规划。城市供水水源为地下水,扩建二水厂,日供水量达到12万吨。考虑西部新城区的发展,规划末期在西部新城区新建8万吨/日的三水厂,以确保城区和北部生态新区供水,并在城区建立城区供水调度系统。城市日总供水量达到20万吨。可以满足城市远期用水需求,并逐步取消自备水源,统一由水厂供水。

(3)排水规划。《规划》确定的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污水经由污水管道系统流至污水厂,经过处理后排入山丹河。雨水通过地面径流进入系统的明沟或小河,然后就近排入较大水体。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目前一期日处理污水4万吨,二期为12万吨。

(4)电力规划。2020年市区预测负荷73.06万KW, 110KV高压配电网容量达到146.10万KVA,规划新建、扩建110KV变电所6座;2010年前建成北城变,形成北城供电区,彻底解决火车站变电所过负荷问题;2020年前建成西城变,形成西部新城供电区。

(5)燃气规划。采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在东北郊产业园区规划气源门站一处。根据供气规模和气化范围,城市燃气输配系统采用中压输气,楼栋调压的输气方式。供应能力近期为10.34万(立方米/天),远期应为16.30万(立方米/天)。

(6)供热规划。近期扩容张掖电厂,发展热电联产,容量可供8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规划远期在西部新城区南部建热电厂一座,保证西部新城区供热要求。

9、关于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提出了“以水带绿,以绿融城”的绿色框架。将形成“环、楔、廊、斑块”相结合的绿色空间结构模式,在城市建设用地外围建设绿色生态外环,在老城区建设绿色河道内环,楔形绿地沟通市区和郊区,绿色廊道串联城市水系以及公园绿地形成“环廊成网”绿地系统,最终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城市总体生态安全格局为:“三环、二廊、一链、多核”。三环指老城区绿环、西部新城区绿环、环城公路绿环;二廊指滨水生态廊和过渡区生态廊;一链指生态核心链,连接三个生态核心;即湿地公园生态核心、老城区生态核心、北部生态新区生态核。多核指各分区由多个生态核组成,相互渗透。

(二)滨河新区规划

1、规划范围。滨河新区位于主城区的西北侧,东靠国道312线,西侧紧邻黑河东岸,用地范围东至国道312线、南至规划北二环路、西至规划西三环路、北至黑河防洪堤,东西长4.5公里,总面积740公顷(合11100亩)。

2、规划定位。一是体现城市现代风貌,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张掖市的西南部门户景观区;二是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的功能和塑造新的城市经济发展圈;三是服务市民、美化和改善环境、引领时尚、生态居住的休闲娱乐中心。

3、规划理念。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二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理念;三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设计理念;四是突出“地方性”特色的理念。

4、规划构思。以“会展及接待中心”为核心,以带动滨河新区建设为方针,构筑“点轴式”城市发展带,形成未来张掖市滨河新区新的城市休闲娱乐中心,以带动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和建设。

(1)“园林式”的会展及接待中心:商业金融业用地围绕地形和水面形成开放式公园布置,体现“生态兴市”的基本理念。

(2)“栖水式”生态型居住小区:沿滨湖大道结合规划区所形成的水面,开发高档生态型别墅区,提升和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打造城市新的居住区亮点。

(三)国家湿地公园规划

1、规划范围。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城区北郊,东至张火公路,南至北二环路,西至黑河东岸,北至兰新铁路,面积约33.4平方公里。

2、核心目标。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创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突出城市环境,将“棚户区”变成“农家乐”,带动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3、风貌特征定位。以高品质现代化城市景观为特色,河流、湿地等自然景观为衬托,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总体风貌。构筑绿色空间相隔,绿色廊道相连,湖泽水系相通,森林湿地环拥,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蓝天、碧水、湿地相互辉映的中国西北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重振丝绸古道之辉煌,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之名城。

4、设计理念。一是将北郊国家湿地公园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二是保留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三是建成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湿地公园;四是打造西域文化、农耕文化的塞上江南特色。

5、规划构想。本着“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北郊湿地,在保护其生态资源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并在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科普、旅游、康体等功能,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城市生态屏障功能显著的国家湿地公园。借助水源涵养、梳理水系、顺应自然、发展旅游、塑造特色、规划绿心等六项工程的实施,提高国家湿地公园地下水位,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大幅增加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的面积,成为荒漠地区水环境治理的典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在各方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张掖市总体规划(2008-2020)》已编制完成。本轮总规调整较为科学地解决了张掖城市定位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发展方向,是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成果、共同智慧的结晶。按照总体规划报批程序的要求,现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我们将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认真做好规划修改完善工作,按程序上报省政府审批,以最快的速度争取规划早日通过审批、付诸实施。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11-18
原规划方案
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提纲



(2004—2020年)



第一章  规划编制的背景与原则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2002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原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张掖市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2.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甘肃省再造河西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张掖经济环境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契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为张掖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随着张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张掖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二、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1.结合市域各县区的现状条件和发展潜力,逐步完善张掖市域城镇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分布,提高市域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

2.根据张掖市主城区在全市的地位、职能以及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加快主城区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其在市域的中心作用。

3.立足现实条件,根据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处理好不同发展时序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利于城乡发展的有序和高效。城市发展的目标要切实可行,并留有余地。

4.充分发挥张掖市的生态优势,重视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开发旅游资源,使自然空间和人工环境有机结合。

5.恢复和重现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张掖城市发展相结合,建设极有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化金张掖。



三、规划目标

逐步把张掖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第三产业繁荣、科教兴盛、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富有历史传统特色的现代化生态经济强市。



四、规划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检查的通知》等法规文件

(二)《甘肃省城镇体规划》(2003年),甘肃省有关城镇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技术规定;

(三)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市委、市府以及人大和政协的有关要求和文件精神、《张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3)、《张掖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等文件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可持续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原则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原则

(四)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六、规划范围

本总体规划的工作范围分为三个层次:

(一)张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张掖市行政辖区,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南至G045线,西至黑河西岸,北到火电厂—兰新铁路一线,东到廿里堡—哈寨子一线,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三)主城区范围东至规划东二环路向东1.1公里,南至南二环路向南850米,西至新墩镇政府东侧,北至规划北二环路和兰新铁路,总面积51.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为113平方米。



七、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20年;



八、城市规划区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拟定为南至G045线,西至黑河西岸,北到火电厂—兰新铁路一线,东到廿里堡—哈寨子一线,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张掖市域2003年末总人数为1268071人,农业人口967826人,非农业人口300245人,非农人口比例为23.68%。2010年人口达到132.9万人;2020年人口达到141.1万人。2010年市城镇人口达到54.1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34.6%;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85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0.2%。

二、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张掖城镇体系采用点轴空间发展模式,确定城镇发展的空间组织结构归纳为:“一心、三轴、五片”。

“一心”:张掖市区作为市域的经济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天的巨大优势和优越的既有基础。使之成为张掖乃至整个河西地区的中心。

“三轴”:根据张掖市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城镇发展现状,规划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三条城镇发展轴线,三条轴线一主两次,分别为交通型城镇发展主轴线、生态资源型城镇发展次轴线和矿产资源型城镇发展次轴线。

现代城镇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均离不开大运量高速度交通走廊的支持。连接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的上海到霍尔果斯的高速公路、312国道以及兰新铁路,形成张掖市域内一条东西向的综合交通走廊,对内串起张掖市域各主要城镇,对外则连接兰州、西安、上海等特大城市。规划依托这条综合交通走廊,形成张掖市东西向的城镇发展主轴线。

与城镇发展主轴线相交叉的,有一条自北往南,沿黑河张掖北段、张掖市区、312国道的城镇发展密集带,这一带集中了张掖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水、良好的牧场和可耕地,张掖市域绝大部分城镇和人口也分布于此。规划依托这条生态资源带,形成张掖市南北向的城镇发展次轴线。

张掖地区的肃南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规划依托213省道开发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形成张掖市另一条城镇发展次轴线。

“五片”:张掖下辖五县,规划遵照现有的行政边界,各县形成一个经济发展片,利用各自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交通条件,围绕张掖中心城区综合发展。各发展片中,以各自现有的行政中心城关镇作为片区连接中心城区的节点,同时承担片区内部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功能。



第三章  张掖市主城区总体规划



一、城市发展方向

充分考虑现行总体规划的基本框架以及现有建设情况,可在近中期依托已有土地和道路交通条件,向南发展以旅游服务、办公居住为主导的新区,并依托东部区域产业园区的现有优势,同时发展工业产业及其配套设施为主的组团。

从长期、大区域的角度来看,张掖城市发展方向为西向围绕黑河流域发展,取黑河和312国道改造之利,依托自然资源、依托快速交通通道,大力发展居住和旅游业。



二、城市性质

张掖市城市性质可以概括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河西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基地之一。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2010年城市人口   28.8万人;

2020年城市人口   45.4万人。

(二)用地规模

2010年城市用地规模为34.33平方公里,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119平方米以内;2020年城市用地规模为51.3平方公里,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113平方米以内。

四、 规划布局

根据城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规划用地布局采用组团式结构,按功能要求分为三个主要功能组团,强化主城区、新城区和产业区三大分区的城市职能,形成轴向多心的组团形态的城市结构。总体布局为轴向多心式的组团形态城市结构,其特征可概括为“一心三区四轴”的结构特征。

总体布局为轴向多心式的组团形态城市结构,其特征可概括为。

一心指主城区作为张掖城市发展的中心地区,其中心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被其它副中心所替代;三区指主城区、东北部产业园区、西部新城区三个分区,四轴是指四条城市发展轴。
一个核心

张掖老城市是张掖市多年形成的城市核心,也是历史上张掖市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记录了张掖十多年的沧桑历史,也承载了张掖市多年的历史传承,是张掖市一贯的城市核心所在。规划的新张掖市在拓展西部新城区和东北部产业园区的同时,依然保留中部老城区的核心地位,安排了面向全市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于老城区,以为了延续张掖市的悠久历史,同时也使得新城区的拓展有所依托。
四条轴线

四条城市发展轴线是指南北向轴线、东西向轴线、斜向轴线和南北次轴线组成的连接各分区及各分区中心的城市主要发展轴线。

(1)  南北主轴线

延伸原张掖市老城区的南北向干道——南北大街,成为主城区在南北向发展的主轴线,串起老城内部的商贸区与行政办公区以及老城南北部的未来生活区;同时轴线继续向北延伸加以强化,使老城区原有的格局和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和发展,也为远景在北部发展城市用地提供条件。另外,南北轴线也包括作为主要交通性干道与312国道相接的中轴线。另一南北轴线为西部新城区轴线,引入黑河景观,形成新区行政、商业、旅游基地。

(2)  东西主轴线

同样是主城区主要干道的东西大街继续向西延伸,成为城市的东西向发展主轴。此轴线同时也是主城区中心与西部新城区中心联系的纽带,并且可继续向西、向东两侧延伸,成为又一条城市今后发展的主轴线。

(3)  斜向轴线

由现状张火公路形成的斜向主轴线使城市往东北向发展成为可能。它不仅是西部新城区中心与产业区中心的联系纽带,同样也大大加强了火车站区与主城区的联系。

(4)  南北次轴

规划西部新城区中部建设南北次轴线,是西部新城区的主要轴线,沿线集中布置了西部新城区的主要公共设施,如商业服务、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等,也是西部新城区对老城区南北轴向发展肌理的延续。

三个分区

(1)主城区

指中轴路以西部分,是在现状老城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周围用地至二环用地,成为保持城市原有传统风貌,汇集城市商贸金融,文化、行政各种大型公共设施的城区,是全市的公共服务中心。其中一环路内是张掖老城区,现保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千百年来的发展在她上打下了悠久文明的烙印。为了有效地保护老城,城市总体布局以老城为中心,其周边西部是新区,东北部为产业区。彼此间相互呼应、互为补充。

(2)西部新城区

指西二环路以西部分。老城区沿轴线向西发展,形成张掖城市的新城区。依托黑河景观资源,不仅形成优美的城市新形象,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并配建大型宾馆、会务设施,与老城旅游互辅互动,成为张掖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3)东北产业园区

指北二环路与东二环路以北部分,城市沿张火公路干道轴线向东北发展,结合东北郊经济新区和站前区形成产业区,这将是张掖市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基地,同时结合铁路线形成货物储运、调度周转与交易中心。并布置部分居住,公建等生活用地。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11-18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11-18
现规划方案
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我市现行的《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是撤地设市以来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于2004年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2005年5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虽然较好地指导了我市城市建设,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2004版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乡规划编制办法》的相关规定,经请示省政府同意,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用地进行优化和局部调整。经过向全国公开招标,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中标单位,对总体规划进行用地及功能的局部调整,现将《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向社会公示,征询社会各界意见。

一、规划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南至国道GZ45线,西至黑河西岸,北到火电厂-兰新铁路一线,东到廿里堡-哈寨子一线,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南至南三环路,西至西三环路,北到由滨河大道、湿地南岸线、昆仑大道、昌运东路所围合的北界,东到东三环,总面积约52.89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20年,远景展望期限为2030年。

三、城市性质: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旅游资源丰富的甘肃西部中心城市,戈壁绿洲、湿地之城,甘肃省的商贸流通、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之一。

四、城市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28.8万人,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45.4万人,用地规模为52.89平方公里,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116.51平方米,从远期发展的角度预留50-60万人口的用地需求。

五、城市布局形态

城市新的总体布局形态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指城市的老城区,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具有交通发达、资本聚集、人才荟萃、配套齐全等综合优势,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两翼”指向城市东北、西北方向的两个发展片区,具有一定的资源环境优势,是带动城市向生态文明和高新产业发展迈进的主要动力。

六、城市布局结构

根据城市发展新趋势以及城区的现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本次总体规划调整的用地布局沿袭组团式结构,形成新的“一心三区四轴”轴向多心式组团形态城市结构。 “一心”指张掖老城区。“三区”指中心城区周边分布的三个主要功能分区,分别是东北部产业园区、西部新城区和北部湿地新城区。三区以中心区为连接,彼此间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四轴”指南北向轴线、东西向轴线所组成的连接功能分区及各分区中心的城市主要发展轴线。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11-18
甘肃少有的湿地城市,支持张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11-18
这个规划实际操作起来可以保证几年不变?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11-21
这个规划实际操作起来可以保证几年不变?
明显不可能的。。。
方舆在手,天下我有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11-26
关于对《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2009年5月22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了市规划管理局局长许自学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情况的报告》,审议了《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多礼所作的《关于〈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审查报告》。

会议认为,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对于引领城市长远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和指导作用。《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04版规划)自2005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以来,较好地发挥了对城市建设的控制和指导作用。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市人民政府对04版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是适时、必要、可行的,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定位准确、程序合法。调整后的《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08版规划),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五个统筹”贯穿于整个规划之中,体现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保护湿地、生态立市等科学理念,突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湿地生态之城”等特色。08版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发展规模、总体结构、功能布局科学合理,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的发展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张掖实际,符合市委确定的“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有利于推动我市城镇化进程、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知名度,对于促进张掖城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可以作为指导张掖城市建设的依据。会议对《关于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情况的报告》和《关于〈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审查报告》表示赞同,同意《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会议建议:

1、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湿地生态之城”的规划内容。08版规划提出了建设“湿地生态之城”的发展目标,但保障措施还不够具体完善,应对打造“湿地生态之城”的规划内容作进一步的完善细化。一是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和指导,按照建设“湿地生态之城”的规划目标,尽快编制和完善滨河新区开发、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北郊湿地水源涵养工程、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北郊湿地污染治理、城市绿地系统、土地利用调整等规划。二是将张掖城郊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及其绿地纳入张掖城市总体规划予以保护。三是要增加中心城区公园及街头绿地,促进城市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2、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是规划中要更好地体现恢复和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突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二是要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既要确保农用地和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又要确保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所需的土地来源。三是要注重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加快编制城市给排水、天燃气、采暖等综合管网规划。四是随着城市车辆、人口的日益增多,应在车流、人流量较大的中心城区主干道交汇处规划建设过街立交桥或过街地下通道。五是要根据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和车辆不断增加的实际,应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六是完善新旧城区和城郊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08版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认真抓好落实,切实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定期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适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要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和城市总体规划,抓紧组织编制或修改完善城市的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适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4、重视解决规划涉及的民生问题。在规划中要高度重视解决城区地下水路不通、地下水位上升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沿途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切实解决好群众通行所必需的桥涵、辅道问题,并尽可能少占耕地,把规划涉及的民生问题解决好,努力形成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