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省制是起源自元朝的“行中书省”制度?
其实,在明朝是不存在省制或行省制的,只有三司制。三司制内“民政、财政、军政”分开,而三司制则是源于宋朝的路制的。
明人和清人习惯把三司的管辖范围称为“省”,而现代的省制则是从清代的巡抚和总督制变过来的,而清代的巡抚和总督制是为了解决明代三司制才设立的。
我们只要想一想,元朝的行省长官是兼管民政、财政、军政的,而清代巡抚管民、总督管兵,而在共和国时代,七大军区管军、各省省委管民,就可以看清楚了。
而且今天的30省制源自清朝的18省,而清18省则出自明13布政使司的划分,许多人认为朱元璋的13布政使司的划分来自元朝,其实是错误的,她真正来自北宋的路制,并兼顾北宋元丰23路在南宋-金朝并立后,所产生的变形。今天大部分省份的疆域、名称都来自宋朝的23路路名以及后来金的改名变化 。
要清楚的理解省制,就需要理解作为一级行政区划或政区的“省”到底指什么。一般而言,作为一种行政区划,不管是“郡、县、州、市”还是“省、路”或其他,都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是作为一种行政建制的政治机构,另一个就是这种行政建制所管辖的范围(即区域规模)。
无论在那个国家或时代,作为一种行政建制的政治机构的“省”或省级地方政府,都是受制于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所谓的去做区划。这个机构的权力大小和规模,以及权力的行驶,在各个国家或朝代都存在很大差别。这也就是联邦制和中央集权下,同一级行政区划不同的原因。
而作为一种行政建制的管辖范围,省其实又是一种地域划分和地域名称(表示所指的地域的大小)。
如果从这两个方面看,元明清三朝的“高层政区”机构是存在极大不同的,即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三司制、清朝的督抚制并不是同一套地方行政机构。当然肯定存在继承和变革。
而作为一种行政建制管辖范围的区域划分的“省”,明朝和清朝的继承自然是公认的,但是,元朝和明朝是否存在这种继承,我是存在疑问的。我更倾向于认为,明朝“三司”管辖范围的划分更多的和宋朝(尤其是北宋)的路制中的管辖范围存在继承性,就是区域名(或省名)也存在更大的继承,而元朝的“省名”更像一种偶然的拼凑。
结合一种行政建制的政治机构和行政建制所管辖的范围的高层政区,明朝的三司制和宋朝的路制之间的类似远比与元朝的行省制的类似大得多。
如果要问省制起源,如果从一种行政建制的政治机构来看,省制应该是源自清朝的督抚制,如果从一种行政建制的管辖范围来看,我个人认为源自宋朝的“路”的区域划分。
如果把省制等同于一种不同于基层政区的县和统县政区的郡州府的高层政区,人们似乎又可以把省制追溯到西汉的州制。
附:北宋仁宗时的18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
我们可以看出。京东路大致相当于山东省地域,京西路大致相当于河南省地域;淮南路和江南东路从沿长江的横向划分该从竖向划分,就大致与今天的安徽省和江苏省差不多。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大致和今天的四川省差不多。(不过利州路北部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划给了陕西省)。看看和明朝的三司制区域划分(13布政使司+2直隶),以及清朝的内地十八省,以及今天的省界的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再误解了
[ 此帖被linpengbing在2010-02-25 02: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