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些内容助于讨论:
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华侨农场基本下放到市、县,实行属地管理,纳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有的华侨农场还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国现有84个华侨农场,总人口约60万人,其中归难侨约22万人(被越南驱赶回来的难侨16万余人,五、六十年代的归难侨5万余人)。目前,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已有79个农场改革下放到市、县,实行属地管理。还有5个华侨农场仍由省侨办管理,其中:海南4个,福建1个。
华侨农场下放到地方领导管理后,有以下几种不同模式:一是由地级市管理,设华侨管理区(处级或副处级),赋予部分县级管理职能。采取这种模式的有广东、广西、福建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华侨农场。二是由县管理,华侨农场设立镇。采取这种模式的主要是广东的11个华侨农场。这种模式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政企分开,华侨农场作为镇的下属企业;一种情况是政企不分,华侨农场与镇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三是把华侨农场改制为企业集团公司,如广东光明华侨畜牧场,华侨农场的行政职能分离由街道办事处负责。四是华侨农场将学校、医院、派出所移交地方管理后,基本不再负担行政管理职能,成为县属企业。云南的13个华侨农场主要推行这种模式。不管华侨农场采取那种模式,目前都保留着华侨农场的牌子。
华侨农场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大多数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能够从政治影响的高度,认识到做好华侨农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了领导,重视和支持华侨农场的发展,把华侨农场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有的还赋予县级或镇级财政管理职能,增强了农场的活力和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华侨农场用电纳入了国家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上解决了华侨农场供电不足的问题。指导华侨农场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对加快华侨农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华侨农场归难侨住房问题,除广东省华侨农场外,各省区华侨农场先后实施了“侨居造福工程”,对归难侨危旧房屋进行修建和改建,使归难侨住房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以往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华侨农场下放到地方管理是上级甩包袱,现在则看到了华侨农场便于整体规划开发的优势,把其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理顺了农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把华侨农场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之中,为华侨农场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