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古代中央机构在地方时就称“行”。
最早出现的是行台,魏晋时期,国家有大
规模战争,在作战地区,因为事务繁杂,所以特地派出“行尚书台”就地进行工作,简称行台,尚书台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而行台的地位与在中央的“尚书台”平行;职能与“尚书台”无异;设官上也大致相同,以尚书或以(副职官)为领导,但官员配备上不必齐整;不过只是临时性机构。在北朝,行台逐步泛滥,还出现大行台。一般来说,一路地方大员的衙署就称为某某道行台。
到了唐初,还有某某道行台,道也是后来的监察区域“道”的来源。
在金国时,“国务院”变成了尚书省,所以派出的“行”机构就是“行尚书省”,简称也变成行省了。行省的地位与“尚书省”平行;职能与“尚书省”无异;设官上不设尚书令,以左右丞为领导,官员配备上也不必齐整;在金国,行省还是临时性机构。
元朝继承金国的,不过“国务院”变成了中书省,所以行省也就是成了“行中书省”的简称,而中书省简称都省。行省由于成为正式的地方机构,所以在地位上比都省要低;职能上都省有管辖行省的权利,但在
管理地方上是相同的(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中部在元朝由都省直辖);设官上相同,官员配备也各有定额。
在元朝,又出现了行台,是“行御史台”的简称,在今南京和西安设有行台,地位与中央的“御史台”相等;职能相同,御史台管北部的监察事务,江南行台管南部,陕西行台管西部;设官也相同。
到了明朝,撤消了都省和行省,从此省不再是中央机构。不过明朝也有“行”的机构,即“行太仆寺”,太仆寺是为皇室养马的机构,南方本身不是适合规模化养马,所以在北方各地设有行寺,不过马匹多了,军方要负责接受,所以行寺由兵部节制。在地位上与太仆寺平等;职能上也相同;设官也相同。
清朝恢复了行省,不过由于中央没有“省”了,所以行省就简称“省”,到了民国,就正式称省了。
大多数的“行”是相对于中央的,不过明朝还有一个创举,就是相对于省级的“行”——“行都司”,都司的驻地一般在布政司驻地府(辽东、大宁和后来的万全除外),行都司则在其他府或卫所,一般是负责本省少数民族区域、边境区域以及荆襄山区流民的军事事务。行都司的地位与在“都司”平行;职能与“都司”无异;设官上也完全相同。
另外,在都城方面,也有“行”。皇帝出行,临时为行(在外的意思),驻跸为在(在这里的意思)。皇帝呆久了,这个地方就演变成固定的名称“行在”。南宋的杭州就获此殊荣,由于南宋在议和后一直未能收复法定首都开封,因此行在也就变成了事实上的首都。
明永乐皇帝迁都北平,北平改名顺天,由于顺天扩建和中央机构迁徙,所以顺天也就成了“行在”,稳定后就改称“京师”,洪熙皇帝仍想回南京,所以顺天又变成“行在”,后来还是成了“京师”。 明末永历皇帝逃到哪里,哪里就成了行在,直到出国。
清朝由于皇帝夏天常跑到承德避暑,所以承德有皇帝来了时又称热河行在。
[ 此帖被西方失败在2011-01-02 13:3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