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06阅读
  • 2回复

[规划其他]湖北十堰实施"一城两带"战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5-26
湖北十堰实施"一城两带"战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size=+0]时间: 2011-05-25责任编辑: 习人城市_中国网
http://city.china.com.cn/2011-05/25/content_22640053.htmcity.china.com.cn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一直是制约湖北十堰市发展的瓶颈。2010年,结合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十堰市提出了建设“一城两带”的区域发展战略,即十堰城区,竹溪县、竹山县、房县城镇带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2011-05-25 16:22:32.0实习生湖北十堰实施"一城两带"战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带 科学发展观 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协调 城乡区域 城乡二元结构 湖北省委 协调发展 十二五湖北十堰实施"一城两带"战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湖北十堰实施"一城两带"战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10007097465城市要闻/enpproperty-->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一直是制约湖北十堰市发展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近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2010年,结合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十堰市提出了建设“一城两带”的区域发展战略,即十堰城区,竹溪县、竹山县、房县城镇带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并将其作为引领十堰“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十堰城区有70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20%。城区现代化水平较高,已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而所辖的五县一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2008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作出了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目的是以城市的快速发展辐射和带动城乡区域加快发展。2009年初,十堰市提出并实施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竹溪县办试点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市各县市区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尤其是南三县(竹溪、竹山、房县),从竹溪蒋家堰镇到房县城关镇100多公里的省道沿线,村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经过实地考察调研,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竹房城镇带作为湖北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来建设,并下发了《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启动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同时,十堰市委、市政府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区域功能布局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角度,进一步思考全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大局,考虑到十堰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汉江沿岸、丹江口环库的北三县(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决定。这样,就构成“一城两带”的总体战略布局。

  十堰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城市建设作为“一城两带”战略实施的重点来谋划和推进,切实加快十堰城区建设。充分发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的品牌效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级汽车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按照“东拓、北扩、西优、南通”的思路,加快十堰(城区)与郧县一体化进程,加快卫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山地开发整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资源配置功能,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统筹城乡发展能力。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承载力超过100万,汽车产能达到百万辆级,基本建成开放型、多功能、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沿丹江口库区的郧县、郧西、丹江口市,地处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核心地带,生态问题高度敏感。十堰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保护国家水源区大局,着眼于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着眼于全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目标,着力加快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此,十堰出台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和《十堰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意见》,按照建设十堰汉江生态保护带、生态产业带、生态城镇带的功能定位,加快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汉江沿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移民安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形成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合理分布的空间开发格局,逐步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5-26
关于《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
--2010年10月28日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40次会议上


(六)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
  1、上位规划对十堰的发展定位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十堰划归风景旅游城市。
  (2)《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十堰是鄂渝豫陕四省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3)《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巩固汽车城、水电城、旅游城、生态城的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十堰对整个库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4)《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交通、物流、信息、生态文化旅游等,增强产业在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5)200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79)》:用10年左右时间把十堰建成拥有百万城区人口,成为鄂、豫、陕、渝4省(市)交界处区域性中心城市。
  2、城市性质
  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世界知名的风景旅游目的地,鄂豫陕渝四省毗邻生态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1)十堰在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未来城市的发展应继续巩固汽车产业的发展优势,壮大延伸产业发展链。
  (2)十堰拥有国际性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十堰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旅游业也与十堰的生态保护要求相一致。十堰要整合周边的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丹江水资源,加强风景区保护与中心城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提风景旅游城市突出了十堰旅游服务基地的地位,强调了城市产业的转型。
  (3)在四省交界地区,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十堰具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通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打造可以推动十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4)特殊的区域发展环境决定了十堰的发展必须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生态宜居强调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
  3、城市发展方向
  适宜发展空间分布:各组团未来可开发空间分布方向略有不同,但总体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区域交通设施布局:城区北部地区;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向东方向(襄樊、武汉方向);
  发展方向:向东,兼顾向北发展。
  (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城镇发展特征
  (1)中心城市首位度较高,其它城镇规模较小。
  (2)市、县城镇化发展差异巨大。
  (3)人口与城镇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并形成“一心两带”的空间格局。
  2、市域发展分区
  综合考虑十堰市域范围用地条件、自然植被、地质灾害分布,及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现状城镇布局及区域交通设施分布等因素,以市域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并结合城镇发展的需求,将全市划分为五个发展分区,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
  北部中低山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人口适度外迁,提升生态涵养功能,积极推进山林特产的规模化种植,适度发展生态观光业。
  北部河谷地带城镇集中发展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极化中心城市,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中部低山林牧地区: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提高林木覆盖率;适度外迁人口,提升重点城镇的服务水平。
  南部城镇集中发展区:采取内聚外迁策略,接纳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山区农村梯度转移,提升重点城镇的服务水平,结合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南部高山区:引导山区农村逐步转移,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
  3、市域人口与城镇化策略
  (1)现状
  2009年,十堰市域总人口353.22万人,城镇化水平41%。全市户籍非农人口103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市)48.7万,占非农人口总数的46.8%;5个县城与丹江口市区共37.3万,占36.6%;独立驻地的建制镇57座,共17.0万,占16.6%。
  (2)人口发展特征
  ①增长缓慢,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率不断下降并开始呈负增长;人口外出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②市区人口增长明显快于外围县市;外围区县人口呈现净迁出特征。
  ③迁入人口主要流向市区,山区县的人口外流现象突出,主要流向省外。
  (3)人口发展策略
  ①由于地区生态环境敏感的和保护压力大,应该控制地区人口规模。
  ②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健全人口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发展非农产业,拓展就业渠道,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
  ③加快人口转移,分散居住的山区村民向中心村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尤其应重视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心城镇建设,提升其承载能力,使其成为人口城镇化转移的重点地区。
  ④对库区大坝加高的淹没区,泥石流易发区地险村险户实施整体搬迁,实现政策移民城镇化。
  (4)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综合考虑现状人口增长规律,人口迁移趋势,土地资源情况及区域生态保护要求等因素,预测未来市域总人口将趋向减少,2015年达到340万人,2020年335万人,2030年330万人。
  采用区域发展分析法、趋势外推法和联合国法综合分析,预测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49%,2020年达到56%,2030年达到70%左右。
  4、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未来市域将形成“一心、两带、三区”的城镇空间发展结构。
  “一心”指十堰中心城区。
  “两带”指北部沿G316、汉十高速形成的城镇密集发展带;南部以房县县城和竹山-竹溪县城及周边城镇为核心,依托省道S305和谷竹高速公路交通轴线形成的城镇集中发展带。
  “三区”指在市域北部、中部和南部形成三个重点生态保育地区。
  5、市域城镇规划等级结构
  依据“核心强化、重点集聚”的城镇发展策略,积极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转移。规划期末,形成1个特大城市(十堰中心城区)、3个20-30万规模的中等城市(丹江口市区、郧县县城、房县县城)、3个10-20万的小城市(竹山县城、竹溪县城、郧西县城)、15个1-5万规模的重点镇。
  (八)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
  1、规划区范围
  市区及周边需要控制的地区(资源整合,协调管理),包括市辖区,武当山、六里坪、均县镇(丹江口),青山镇、茶店镇、柳陂镇、城关镇,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约为市域总面积的10%。规划区现状总人口85.23万,约占市域人口的24%,其中非农人口52.36万(约占全市非农人口的51.5%)。
  2、规划区人口及用地规模
  规划区2020年总人口达到100万,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2030年总人口达到125万,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3、规划区“四区”划定
  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源保护、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及城镇发展等因素,对规划区进行空间区划,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经建成区。
  4、规划区城乡功能协调
  (1)空间功能区划
  根据空间管制区划,结合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设想,将规划区功能区划为北部滨水旅游发展带、中部城镇集中建设区和南部自然生态保育区三大部分,初步形成“1+7”城市群的空间布局结构。
  ①滨水旅游发展带
  该发展带西起郧县的柳陂,东至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由于这一线山水资源丰富,可重点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产业。
  ②城镇密集区
  该区域西起张湾区黄龙镇,经中心城区东至武当山特区,是规划区内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也是现状城镇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未来最具城镇化发展潜力的区域。该区域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可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综合服务水平。
  ③南部自然生态保育区
  该区域地势较高,沟壑纵横,植被良好,生态敏感,区域内有武当山风景区、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等著名的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加强对该区域的生态保育,山区居民逐步向城镇建设区集中,并可适度发展一些对自然环境扰动较小的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产业。
  (2)城镇密集区功能协调发展
  中心城区: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
  六里坪组团:重点发展工业和现代物流业。
  黄龙组团: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柳陂组团: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茶店组团:郧县县城南部综合性组团。
  青山组团:城市新型职能发展区。
  均县组团: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
  武当山组团:旅游服务组团。
  5、规划区交通设施布局协调
  随着发展空间在区域内的延展,组团之间的便捷联系变得异常重要,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将为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1)新建东西向、南北向各一条高等级公路(一级),建立起十堰、郧县、六里坪、武当山及主要景区(武当山、丹江水库)、机场间快速便捷的联系。十堰中心城区与六里坪镇、武当山镇、武当山景区及郧县之间形成高速公路、现有国道、新建高等级公路三通道布局模式。
  (2)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沿交通走廊布置。通过新建高等级公路,十堰、六里坪、武当山对外交通主通道布局于城(镇)区北部,郧县对外交通主通道布局于镇区东西两侧,形成内外交通的有机分离。
  (3)各城(镇)区骨干道路系统顺畅衔接高速公路出入口、对外干线公路系统,促成内外交通一体、高效的转换体系。
  (4)加强南部乡镇和中心城区交通联系,增加通道数量,提升道路级别,与北部构筑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九)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城市规模
  (1)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80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城市基础设施先期按照100万人配置。
  (2)城市用地标准选择与规模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按照人均98平方米控制,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00平方公里。
  (3)城市主要产业规模
  ①汽车产业:2015年,汽车产能达到100万量级,工业总产值超2500亿元;2030年,汽车产能达到120万量级,工业总产值超8000亿元。
  ②旅游产业: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2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203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00亿元。
  ③特色产业: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和生态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
  2、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1)空间发展策略
  ①适度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区域中心城市职能。通过现状用地盘整和适度发展新区,逐步完善商务、信息、旅游服务、物流、商贸、展览等区域性服务职能,提升区域中心城市服务水平。
  ②加快城市空间整合,形成合理有序的功能布局。在延续城市中部生活,两翼生产功能布局的基础上,中部组团要加快企业的搬迁或改造,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和功能更新,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外围组团在发展工业同时,逐步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生活及服务职能,疏解中部组团开发压力;结合发展需要适度发展城市新区,安置城市新增职能。
  ③延续山城互融的空间形态,突出山地城市特色。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持城市自然山水肌理,延续山、城交融的空间形态,采用多种山地开发利用模式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丰富和强化山、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特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魅力。
  ④集约节约,科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外围山体,高效集约利用河谷地区,适度开发利用低山丘陵地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工业适度集聚发展,设定投资和建设强度门槛,保证土地资源高效使用,推进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2)空间布局结构
  总体形成“多组团、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①“多组团”
  规划构建花果、红卫、老城、新城北、新城南、茅箭和白浪七个城市组团。各组团内居住就业尽可能做到平衡,组团之间通过城市路网系统便捷连接,同时利用保留山体进行绿化隔离。
  ②“多中心”
  与组团式布局相对应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在老城组团和新城北组团构建两个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并形成老火车站商贸中心、新火车站商贸中心、白浪汽贸中心、北京路文教中心、花果教育科研园区等5个城市专业服务中心;在茅箭组团、白浪组团、新城南组团和红卫组团建设形成4个组团中心。
  ③“网络化”
  规划形成“自由网格”式的道路交通网络和“环楔+岛链+轴点”式网络化绿地系统。
  整体上采用了自由网格式的主干道路网结构,重点打通东西向联系通道,方便联络各组团。在组团内部,用地平整的河谷地区采用规整格网状路网结构,丘陵地区则采用鱼骨式路网结构,整体上构成网络状的交通体系。
  契合十堰地形,绿地系统采用“环楔+岛链+轴点”式的布局结构,与城市其他建设用地穿插融合。将城区外围低山建设成城市生态环带,以之为基础向城区内楔入5条主要的绿楔,构成城市外围生态环楔;在建设密集区,保留海拔较高、空间完整的山体作为城区内的生态绿地,适当建设服务设施,使其兼具生态和休闲游乐功能,形成相互链接的城市绿岛;以河道为基础,沿河规划一定宽度的滨河绿地,局部放大为公园,完善服务设施,形成以“轴点”为基础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
  (十)综合交通规划要点
  1、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以十堰中心城区为中心,构建承中启西、通南达北、面向鄂豫陕渝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为主体,构筑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市域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和引导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发展。
  2、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在中心城区集中打造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协调利用铁路、航空、高等级公路、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以十堰中心城区为中心,构建复合型的对外快速运输大通道(客运专线、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有效增强十堰与武汉、郑州、西安、重庆等大都市地区的联系,便捷与襄樊、宜昌、南阳、万州等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交通衔接,加强对鄂豫陕渝四省交界地区的功能辐射和扩展。
  (2)实现市域公路网络化、现代化
  完善高速公路、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镇乡通干线公路;提升区域干线公路网的通畅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网的通达深度,注重高速公路网、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三者间的相互衔接,实现十堰市域公路网络现代化。
  (3)构建无障碍绿色旅游交通网络
  发挥十堰中心城区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旅游集散中心直达景区、景点的旅游客运服务专线,构建无障碍的绿色旅游交通网络,有效提升十堰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服务水平。
  3、航空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民航局批复,十堰武当山机场选址初步确定为白浪方块村。规划机场按照4C级标准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建设,近期按跑道长2600m、宽45m设计,占地面积3000亩左右。
  规划期内武当山机场主要通过汉十-十漫高速、郧十高速、十房高速、十堰-郧县和十堰-武当山城镇群快速联系通道以及316国道和209国道等干线公路实现对周边县市的服务覆盖。
  近期机场主要经由许家棚的十堰东高速出入口进出高速公路,远期随着武当山机场发展的需要,考虑增建机场专用高速出入口。
  4、铁路发展规划
  规划建议郑渝客运专线在十堰城区内采取东西走向,平行汉十高速公路于城区北部布设。规划运十-十宜铁路线在十堰城区与郑渝客专平行设置,并实现运十-十宜客运站与郑渝和武汉-西安客专站合并设置。
  近中期,保留现十堰站,形成一主(客专站)一辅(现十堰站)客站体系。远期,调整襄渝线在城区内的线位,将其线位平行郑渝客运专线调整至城区北部,于城区北部集中打造一体化的十堰铁路客站。
  5、公路系统规划
  (1)高速公路:建设“三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络。“三横”包括:(武)汉十(堰)-十(堰)漫(川关)高速、十(堰)白(河)高速、竹(溪)麻(城)高速;“两纵”包括:郧(县)十(堰)-十(堰)房(县)、郧西-巫溪高速。规划期内达到“县县通高速”。
  (2)国省道:增加黄龙至竹山县城公路,便捷十堰城区与竹山县城的交通联系。
  6、城乡公共交通
  中心城区公交辐射线路主要联系两个方向:
  (1)武当山、六里坪方向
  起于白浪客运站枢纽,依托G316布设;起于新火车站枢纽,依托十堰-武当山快速联系通道布设。
  (2)郧县方向
  起于六堰枢纽、新市中心枢纽和新火车站枢纽,依托十堰-郧县快速联系通道布设;起于高速客运站枢纽,依托现状G209布设。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5-26
百万人口特大城市颇具诱惑力,十堰市前进的步伐真够大的!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