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01阅读
  • 5回复

[地名由来]银川何以成为宁夏省城之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8-12
银川历史地名来源考察
http://www.ycen.com.cn   银川新闻网    
9479632011-05-30 15:02:04.0银川历史地名来源考察21103本土发现/enpproperty-->
    银川做为宁夏省城被正式定名设市成为银川市,是在1944年4月。
    银川市的设立,是1944年4月由当时的宁夏省政府决定,呈报民国政府批准,经过三年的筹备,于1947年4月正式正式批准设立的。
    银川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的北典农城,是发展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那么,银川做为地名是怎么来的?简述如下:
    在历史长河中,距今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灵武横城水洞沟遗址和银川西北郊的镇北堡、贺兰暖泉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居民点。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熏育(荤粥)北羌、匈奴等民族的游牧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将蒙恬北逐匈奴,收复包括今宁夏在内的大片土地,把吴忠平原及其周边“肥饶之地七百里”命名为“新秦中”(以与“秦中”即陕西关中相区别),同时沿河(黄河)筑44县城,富平县即其中之一。银川地区为北地郡富平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县治所在今吴忠市西南金积附近)所属地区。汉承秦制,此地仍为北地郡,汉初中原多战事,无暇顾及北部边地,匈奴部族由是“入北地居河南”。今银川为匈奴所居。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朝名将卫青大败匈奴,攻占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宁夏、内蒙、陕西北部的黄河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今内蒙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管辖包含今银川地区在内的河套地区,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朔方刺史部,宁夏境内复为北地郡,所以宁夏银川地区是汉朔方郡(朔方刺史部、北地郡)的属地。
    西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北地郡主持屯田殖谷的上河典农都尉冯参,在今银川东郊建起一座管理屯田事业的北典农城,汉族人俗称吕城,附近的黄河渡口叫吕渡,而北羌、匈奴、鲜卑等民族则称此城为饮汗城,这是银川建城的最早记载。
    两汉及以后相当长时期,银川地区属北地郡廉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前后设,存在300多年,治所“城”在今贺兰县与平罗县交界处的暖泉一带)所辖地区。后为匈奴、羌、鲜卑游牧区。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大夏国(公元407-431年)国王赫连勃勃在这里建成“丽子园”、海宝塔(又称黑宝塔,赫宝塔、赫连塔,今银川北塔),为游乐和屯兵及从事礼佛宗教活动的要地。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设薄骨律镇(今灵武、吴忠),今银川为薄骨律镇所辖,后北魏于公元526年在原饮汗城置怀远县,属灵州。北周(公元574年)置怀远县,怀远郡。这是银川城设立郡县的最早记载。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怀远县遭黄河水淹,城废。第二年(公元678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银川兴庆区)。唐宋时为灵州(今灵武、吴忠)怀远镇。唐朝在灵州(今灵武、吴忠)有朔方军,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朔方行军大总管改为朔方节度使,仍驻节灵州,河西银川为其属地无疑。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城由灵州(今灵武、吴忠城)迁至怀远镇(今银川市兴庆区),大起宫室,修建都城,更名为兴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大夏国(自称“大白高国”,史称西夏),兴庆府(银川)为其首府,元朝灭亡西夏后,设置中兴路,后改为宁夏府路(至元25年,公元1288年)。这是宁夏(西夏故地安宁之意)这一地名的最早来源和正式使用之始。
    明朝设宁夏卫,系北方九边重镇之一,清朝为宁夏府城、宁夏县治所。民国初年改府为道,以“宁夏道”与首县——“宁夏县”名相同,且古为朔方,遂改为朔方道。民国二年(1913年),朔方道再改回宁夏道,银川仍为宁夏道的治所首府。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宁夏省,仍为宁夏省会,时称宁夏省城。同时的宁夏县、宁朔县,在民国后期其治所宫署也同在宁夏省城,即今银川市区内。到1944年4月,宁夏省城筹备设市时,始定名为银川市,沿用至今。
    由此看来,迟至民国33年(1944年)止,将银川作为正式的地名、城名称呼宁夏省城为“银川”是没有官方文献,历史文献明确记载的。那么,银川这个地名在1944年4月筹建宁夏省城设建制市时为什么又被采用为省城首府市的地名?对此疑问,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探讨。
    从自然地理特征看:一是银川这个地方自秦汉以来就是河套灌区,从古到今素有“塞北(上)江南”之美誉,沿黄河两岸,渠道纵横,水田众多,一片江南水乡风光,再加上湖泊遍布,湿地连片,黄河以西贺兰山以东的平川地区,号称“七十二连湖”,今有“湖在城中,城在湖中”之说,湖泊、湿地、水田,再加上黄河,在日、月光辉映照之下,远山近水之间,白色银光映辉,延绵平川大地,古人因此美景写照,将此地称之为银川,很是贴切恰当!
    二是银川平原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洪水漫流,若排水不畅,形成的湖泊、湿地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风沙狂吹,水气蒸发,湖泊、湿地很快挥发留下大片的盐碱滩地,导致银川地区土质碱性重、盐碱地众多,致使平川大地多呈白色,银者,白色,平原也叫平川,由此地貌特征而称之为银川也就可以理解、不足为奇且顺理成章。
    其实,水乡泽国风光与盐碱滩地众多、风沙大、蒸发快、干旱都是银川河套川区(贺兰山以东,黄河以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当大地呈现为水乡泽国风光时,平川大地为银白色,而当洪水漫流消失,干旱降临,风吹日晒,湖泊、湿地干涸时又变成大片的盐碱滩地,也呈现为银白色。到了冬季,在大雪覆盖下,湖泊湿地结冰封冻,到处银装素裹,待无雪时,大地又露出大片大片盐碱地,而湖泊、湿地结冰依旧,到处仍是一片白茫茫。在贺兰山东黄河以西的农村原住民中,流传着对此地景色的生动谚语:“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诗人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到1936年2月率领红军长征从六盘山到陕北路过宁夏大地时,在那首著名的咏雪词中曾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是对此自然现象最生动形象的描述写照。
    总之,在宁夏河套地区,一年四季,白天、晚上,银白色是大地的主色调,因此,人们将此地称之为银川是有充足理由的。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有“银川地名东来”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今天的银川与隋唐西夏之银州本为同源。银州,故城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本为十六国时苻氏所建前秦之骢马城。骢马是一种青白色相间而呈葱白色的名贵骏马,因苻坚是氐族首领,而氐族语又呼骢马为“乞银”,故而放牧“乞银”的地方就叫“乞银”川谷。唐天宝初年改为“银川郡”,这是“银川”之名出现之始。唐乾元时复为银州,五代时为西夏所有,宋朝与西夏对峙时在今陕西米脂县曾有“银川寨”、“银川城”的地名出现过。随着西夏国统治中心及党项民族的西迁,银川地名也就由其从陕北带到了宁夏河套地区,即今天的银川地区。
    银州、银川郡都是西夏国的发祥地,也是西夏皇帝的出生地,银州还是李继迁初建西夏政权的所在地,西夏国也自称为“大白高国”。银者,白色也,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银川地名是西夏党项民族从其发祥地陕北带到宁夏,又因为恰好河套宁夏川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的这一地区自然风貌、地理特征又与银川这一名词大相吻合,人们自然也就把从故地带来的银川之名用来称呼这块新占土地(宁夏河套平原贺兰山以东大片地区)。所以,银川地名是由西夏国先民从其发祥地陕北带到宁夏河套地区这一说法也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如前所述,以上几种说法观点从文字史料考证的意义上来论证是没有历史文献、官方权威史料来予以确认的。那么,有文字纪录的银川这一地名专指宁夏行省(元)宁夏卫(明)宁夏府县(清)宁夏道、省、县(民国)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现有文字纪录来看,历史上,在明朝以前,查不到有对这一地区被称为银川的文字记载,只是到明朝后期、坐镇指挥西北四大军镇(固原、延绥、甘州、宁夏)开府固原的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宽在由固原赴花马池(今盐池县)执行秋防阅边任务时,在长城关(明朝花马池城东门外长城关门)上西眺贺兰山下宁夏镇防区时即兴作诗一首,其中两句讲到“须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诗句写到了河套,首次将银川与贺兰(山)连带“挹”(牵引、拉)在一起,所描写的长城(驼岭)、河套(黄河)就如同两条带子,不仅遥带着“银川”,而且还“挹”着“贺兰”。由此诗句可证,诗中的“银川”应该是指宁夏贺兰山以东及南,盐池(花马池)长城以西及北的河套平原,或宁夏镇城。这里的“银川”也就兼具地区(宁夏河套平原)、城市(宁夏镇城)双重地名意义的代名词而无疑了。但这也说明,从现有史料看,直至明朝后期,仍然没有以“银川”来确指宁夏镇城,当时的宁夏镇城也没有叫做银川城,银川一词还是一个民间士绅、官员、诗人口耳相传,诗文唱合中对这一地区的指代名称。
    清朝取代明朝以后,“银川”一词渐渐在宁夏大地上广为使用,从整个宁夏河套地区(贺兰山东,盐池西北、石嘴山以南、中卫东北)收缩至河西地区(黄河以西,贺兰山以东)而后又具体到宁夏府城这一地点上。
    在历史文献中,首次以“银川”代称宁夏河西地区的是见于康熙47年(公元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的《重修汉渠暗洞落成》的诗中提到“唐徕西绕兰山麓,汉延绵亘唐之东”“……曾闻河源来自天,一曲伏流路几千,或是天公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在王全臣之后,较早使用“银川”来指宁夏河西地区的是通智,他是清朝兵部侍朗,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到宁夏主持修凿惠农、昌润二渠。雍正七年(1729年)渠成,他亲自撰写了《惠农渠碑记》,碑文一开头就写到:“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
    到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宁夏知府赵本植在府城(今银川市)光华门兴办了一所书院就命名为《银川书院》[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新任宁夏知府李藻将书院移修于文庙西侧(即今银川十五中,原银川二中旧址)],这是“银川”一词做为地名特指宁夏府城的最早文献记载!
    在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宁夏知府赵本植的家庭塾师汪绎辰将自己撰修的清代第一部宁夏府方志命名为《银川小志》!“银川”一词的指代范围趋于具体、明确,已初具地名意义,并逐渐成为宁夏府城的代称。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时任宁夏知府的顾光旭在《银川书院诗》中写道:“天临狄塞河声落,城绕虚堂树色侵,为对银川思锡麓,欲从西夏续东林。”这说明“银川”一词做为宁夏府城的代称是为官方(知府)所继续认可的。又如乾隆年间的宁夏举人王宋云诗云:“银川自昔以武竞,开国以来称绝盛,豹韬虎符各起家,烟阁云台多著姓”,由此诗可见,“银川”已确实成为宁夏府的另一名称了。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宁夏中卫县《龙神庙碑记》亦记曰:“中邑夹河而治,决引灌溉,据银川之上游”这就明确将银川作为一个地名而称谓。
    在乾隆二十五年修成的《中卫县志》里的“边防考”中,更是明确指称:“中卫实银川门户”。由此可以明确肯定地讲,此时“银川”一词已与中卫一词一样,成为地名而专指宁夏府城。同时期中卫武庠生员周守域所作的《胜金关怀古》中写道“云茫茫,峰兀兀,雄关崛起嵂崒,北有沙漠之纵横,南有长河之滂渤,银川到此启管键,禁山带水不可越。”又如平罗县大武口贺兰山东麓寿福寺(俗称北武当山寺)在晚清所立的《武当山建立狮子碑记》中,就有“宁郡之北路,平邑西北乾方武当山者,乃山林古刹,西夏名蓝,映兰阜之来龙,结银川之胜果。”还有同时期孙良贵的咏中卫八景诗《官桥新水》中写道:“呜沙启宇逼西戎,浩浩车书万里同。水近银川堪鼓楫,桥如京洛好乘骢。”这些诗文中的银川,也是以地名而指宁夏府城的。
    到了民国年间,宁夏府城中更有书店《银川书院》以及叫做《银川大舞台》的戏院存在着,民间提到银川一词,也明确知道是指宁夏道、宁夏省、宁夏县城的所在地名。
    由此看来,银川被当作地名使用专指宁夏省城,在明朝以后,民国33年(1944年)前,虽无官方、史书、正式文献明确记载,但在当地士绅、官员、诗人的诗文记述中,是早已将银川做为宁夏省城的代称。
    所以,到1944年(民国33年),当时宁夏省城筹备设建制市定名时,“银川”就从可以称呼命名宁夏省城这座城市的诸多地名名称如:朔方、兴庆、兴州、中兴、怀远等名称中胜出而最终上报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获批于1947年4月正式命名设立银川市!至此,银川做为宁夏省城地名就正式确立,沿用至今,这就是银川做为地名的来历以及与银川书院的渊源关系,唯一存在疑问的是在1944年、是谁?以什么理由让当时的宁夏省政府做出决定从众多可以命名宁夏省城的地名称呼中唯独挑出“银川”这个名称来命名上报获批成为宁夏省城建制市市名的这有待考证!

    银川十五中林万青撰写于二零一一年五月
逛行政区划论坛,览天下区划风云。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8-13
1933年3月1日,马鸿逵以宁夏省政府主席、十五军总司令和国民党宁夏省党部主任的三重身份,在省城宣誓就职。1934年1月8日,在宁夏省政府委员第140次会议上,经马鸿逵再次亲自提议后,正式决定宁夏省会采用“银川市”的名称。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8-13
参见民国36年11月版《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官方不是说是1945年8月设置吗?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8-13
      既然新疆有“达坂城”,银川直接定名“凤凰城”即可。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8-16
引用第2楼fenghua25于2011-08-13 20:46发表的  :
参见民国36年11月版《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官方不是说是1945年8月设置吗?


36年是讨论后决定名称,45年是批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8-30
银川这个名字很响亮
胶高自古不分明,
远亲近邻兄弟城。
墨水长河连两市,
一体前景更恢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