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整理花费精力最多,都是英文文献,资料不是很全。希望加精鼓励,不强求
更新在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b8d8b010110s3.html
在印度东部的库奇-比哈尔地区,孟加拉境内有106块印度飞地,最大的飞地Balapara Khagrabari,面积25.95平方公里;最小的飞地Panisala,面积1.093平方米;106块飞地总面积69.6平方公里。在印度境内有95块孟加拉飞地,最大的德哈格拉姆-恩格尔帕塔(Dahagram-Angarpota),面积18.7平方公里,最小的Upan Chowki Bhaini,面积仅53平方米;95块总49.7平方公里。其中3块印度飞地位于孟加拉飞地之内;21块孟加拉飞地位于印度飞地之内。
最大的印度飞地(Balapara Khagrabari)当中有一块孟加拉飞地(Upanchowki Bhajni),这块孟加拉飞地当中又有一块面积不到一公顷的印度飞地(Dahala Khagrabari)。【所谓的“三飞”,不知道是不是唯一】
【
历史】
问题追溯到713年,莫卧尔帝国和库奇-比哈尔王国签署协议,领有后者三分之一土地,但是并没有驱逐占
领土地的酋长,而这些土地的新领主忠于莫卧尔帝国,从而导致了这些复杂的领土关系。但当时边界问题并不突出,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自给自足
经济和库奇-比哈尔王国是莫卧尔帝国的属国。
1765年,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控制了莫卧尔帝国的殖民地。1814年,英国开始意识到飞地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因为一些逃犯把此地当成避难所。
1947年,印巴分治。莫卧尔帝国殖民地成为东巴基斯坦(后来孟加拉国)的一部分。
1949年,库奇-比哈尔王国加入印度。
1958年,在尼赫鲁倡议下印巴决定在全部标界工作完成前就开始交换已标界地区的领土,但未包括“被对方占据的领土”(territories in adverse possession),即俗称的“飞地”(enclaves)。
1970年,印度完成了同西巴的标界工作,并在国会以2/3多数标通过了有关宪法修正案。那时决定将在一年后,即1971年3月27日解决同东巴的标界问题。但是,后来东巴宣布独立,这个决定就被搁置起来。
1972年,印孟重新开始讨论边界问题。
1974年,因为飞地的存在不仅带来
管理问题,而且飞地上的居民在旅行、
教育、医疗甚至采购方面都会遇到很大困难。英•甘地总理和穆吉布•拉赫曼总统达成一项协议。协议承认了这些飞地的归属,孟加拉国把最大的飞地贝鲁巴里(Berubari)交还印度,换取恩格尔帕塔(Angarpota )和德哈格拉姆(Dehagram)及其
交通走廊。孟加拉国议会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协定。此后,孟加拉国政府一再敦促印度政府赶快批准并标定剩余边界。而印度官员争辩说,标界工作所以被拖延是由于孟方企图重新解释1974年协定,并提出了新的问题,而印度的反对党担心丢失选票也反对交换土地。
2011年7月,印度与孟加拉国对两国共162块飞地展开联合调查,发现超过5万人生活在这次被陆地包围的“孤岛”中。由于远离本国国土,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2011年9月6日,印度总理访辛格访问孟加拉国期间,印巴两国就两国领土的162块飞地举行协商,并希望彼此交换。印度希望通过此举改善与孟加拉国的关系,以制衡
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区实力。“一切事务都将按照飞地居民的愿望来解决。没有任何强制性的东西。”孟加拉国总理顾问高和•里兹维(Gowher Rizvi)说,“我们正在努力解决所有突出的边境问题,希望在辛格总理的访问后,不再遗留任何问题。”双方还规定,飞地上的居民可自由选择他们的国籍
【
人口】
不详。
[ 此帖被xiagrui在2014-04-16 10:3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