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
初冬时节,浓重的白霜盖住了山坡、田间、原野,给人一种萧条而迷茫的感觉。然而,在福建漳浦的大陆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简称“台创园”)中却是处处郁郁葱葱,花果飘香,台湾蝴蝶兰、榕树盆景、仙人球和园林绿化苗木等花卉苗木争奇斗艳,草木葱茏。
“我们的发展得益于台湾农民创业园这个平台。”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里创业的台商台农们不住地向记者称赞着。
台创园成两岸农业交流窗口
台湾农民创业园是首创的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型模式,是推动两岸农业资本、技术和人才交流与合作以及产业分工等方面的重要平台。
2006年4月,国务院台办、农业部与商业部联合批准在福建漳浦县和山东栖霞市设立首批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台湾农民来大陆创业提供更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新模式和新途径。经过六年多的发展与规划,截至目前,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总数已增至29个,遍及大陆14个省、区、市。福建、江苏、浙江、广东这四个沿海省份拥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达17个,约占全部台创园总数的60%。其中,福建现以拥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位居大陆之首,江苏现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5个,浙江和广东各3个,四川和安徽各两个,广西、云南、重庆、湖南、湖北、山东、河南、黑龙江8省、区、市各1个。
此外,据了解,浙江省还拥有4个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省也拥有1个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两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雪雄对记者表示,大陆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台湾引起了极大关注,激起了台湾农民到大陆开创第二春的意愿。“随着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全国范围推广示范,它已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和合作示范的窗口。”
台创园宏观发展指导意见缺失
“台湾地区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的引进,是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创业园引进的项目,主要为水果、花卉、蔬菜、茶叶等种植业及其相对应的加工技术。但是,作为两岸农业合作的一个新型农业模式,一些瓶颈问题的存在也限制了它的发展。”宁波大学台湾研究所副主任邓启明对记者说,“缺乏统一规划是束缚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壮大的‘瓶颈’。”
邓启明表示,由于各地在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时候,只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土壤是否适合种植台湾农产品,并未对各地农创园所要重点打造的特色品牌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资源缺乏竞争优势,而造成台创园未形成支柱产业。
邓启明指出,虽然现在国家级台创园已达到了29个,但是大陆最高层尚未发布较详细的有关台创园发展方向与趋势的文件,未明确提出台创园的发展定位及其在“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中所应发挥的具体作用,可操作性宏观指导意见缺失。“虽然福建省已‘先试先行’地出台了多项法规,但是,其他省份在政策制定上存在一定滞后性。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拥有较多台创园的沿海省份亟待出台整体性规划,落实省内各个台创园的功能性定位。”
此外,蔡雪雄表示,台创园还存在着体制与机制的缺失、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规模档次不高、产业化进程缓慢、结构调整制约因素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机构经费不足、缺乏发展后劲、税收优惠政策仍有缺乏、金融服务机制滞后等问题。
盼总体性指导文件早出台
“大陆方面应尽早出台总体性园区建设指导文件。”邓启明对记者说,尽早明确台创园在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和大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有利于设立台创园的省份合理引导台商投资领域,避免重复引进。
邓启明表示,此外,大陆还应抓紧组织专家小组深入园区进行调查分析,认真倾听台湾企业或农户以及当地企业或农户的声音,及时分析并探讨引进台资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与价值,为制定相关奖惩措施、进入门槛等提供依据。
“各地台创园也要加快支柱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品牌。”蔡雪雄则表示,各地政府要对台创园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核心基地建设,着力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兼顾发展农业器械、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等第二、三产业。
蔡雪雄并以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台商誉为“大陆阿里山”为例指出,各地台创园在着力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的过程中,要突出支持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商标注册,协助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和Qs标志认证,争创驰名商标等。
“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发展,台创园在管理技术联合攻关共谋绿色农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能够对这些台创园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它们必将成为大陆‘三化同步’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量。”邓启明说。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