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日前以《李克强展示城镇化决心》为题报道:
中国候任总理李克强昨天再度展示他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决心。他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说,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将于明年3月出任中国总理的李克强不久前透露,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要明确长远方向和战略任务,提出一些重大思路和举措,以指导全国以及各地的城镇化。
李克强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思考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他在北京大学师从经济学家萧灼基攻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关于农村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1998年主政河南后,李克强提出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
2002年12月,李克强在河南首次完整地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构想,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谋划中原城市群,突出城市特色和产业支撑,推动农民进入城市,增加就业,这在当时引起争议。
文中提到“推动农民进城”曾“引起争议”。实际上这个争议一直就没有停歇。但上层仍决心要推动。
具体如何推动?文中提到“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实际执行结果起来,恐怕并不理想。这个思路与上世纪80年代确立的“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有其相似性,但众所周知,上世纪的那个思路并未执行,而是朝相反的方向进行:大城市无序扩张,城市病丛生;中等城市个个争先恐后地谋求“国际化大都市”,大肆圈地;小城镇空心化,自求多福,与既定战略完全背道而驰。现在提出“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实际执行结果必然是区域中心城市呈马太效应,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既无资源,又无优势,吸引不了高端产业和高端人群,顶多沦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睡城,那就算不错的局面了。
因此,按照这个思路,在现有状态下,必须打破现有格局,才能确保城镇化推进。既然“区域中心城市”较“中小城市”、“小城镇”更具发展优势,而且现在就能想象到未来的发展局面,何如干脆多创造些“区域中心城市”来?
现在全国有300多个地级城市,大体担当“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责,将这些地级城市一分为二,全国就会出现600多个“区域中心城市”,与现有设市城市数目大体相当。但这样势必造成官员数量庞大,机构臃肿。因此要未雨绸缪,对新分立的城市,不能完全比照现有格局设置机构、配置人员,而可以因地制宜,更加灵活,按照
人口、经济等要素,规定干部总数,像三沙那样,书记可以兼市长,不设政协。新分立的城市主要侧重经济发展
功能,市长、副市长可直接兼任重要局委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