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65阅读
  • 27回复

[道制]请教:清朝分巡道和分守道的区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10-20
分巡和分守在职能上有什么区别吗?命名有什么规律?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3-11-01
回 sprua 的帖子
sprua:多谢@夕阳西下给的文章,受启发去知网搜了一下,原来研究这个的专业学者很多啊。
浏览了其中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周勇进),确实考证详实,但基本论断感觉并没超出楼上诸位讨论的内容。
关于道是否行政区划,是个专业学者也在争论的问题。@夕阳西下给的那篇文章 .. (2013-10-27 23:27) 

守道和巡道在行政方面,类似于现在的有些管委会。具有行政职能,但是仍然不是一级行政机构。
有些管委会相比同等级人民政府,在管理权限上几乎没有区别,但仍然不是一级行政机构。道的权利还没有这么大。

道员主要职能还是在于管官。所以说道是监察区划的主要来源即此。
道台没有正式的公堂和三班衙役,这是古代地方行政(例兼司法)机构的直接表现。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3-10-27
多谢@夕阳西下给的文章,受启发去知网搜了一下,原来研究这个的专业学者很多啊。
浏览了其中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周勇进),确实考证详实,但基本论断感觉并没超出楼上诸位讨论的内容。

关于道是否行政区划,是个专业学者也在争论的问题。@夕阳西下给的那篇文章认为不是,而周勇进博士则倾向于认为是。
而分巡和分守的职能,只看到那篇博士论文里提到康熙、雍正年间有守道改巡道、巡道改守道的记载,说明此时守巡仍有不同。但乾隆十八年改制之后,并无类似记载,该文却认为乾隆之后守巡两道仍各自延续了清前期的职能,不知原因何在。我倾向于认同@境由心造的说法,但也是感觉,没有证据。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3-10-27
楼上好资料!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3-10-27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3-10-27
回 sprua 的帖子
sprua:对于守道和巡道的具体职责,有没有相关文献? (2013-10-27 09:04) 

除了《明史》和《清史稿》的相关章节,还真没有发现其他有详细记载的文献。可能与道的职能地位不太重要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概也属于冷门中的冷门。
也可能是个人的孤陋寡闻。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3-10-27
对于守道和巡道的具体职责,有没有相关文献?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3-10-27
对,守道和巡道的正常职务是管官不管民的,兼职除外。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3-10-23
基本上,以雍正时代为分野,清初的区划体制沿袭明制:省的最高行政机构为布政司:省下实行府——县两级和府——州——县三级混合区划,所有的州辖县且归府辖;而作为监察派出机构的道也基本沿袭明制,道员也非常设正式官职。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上下级政区首官的品秩相差都是三级:
布政使,从二品
知府,正四品
知州,从五品
知县,正七品
而到了乾隆以后,督抚体制实化、成为省的最高权力机构同时,布政司不再设左右二布政使以及参政参议等佐贰。道员成为固定官职,且品秩定为正四品,同时知府降为从四品,一升一降之间,加重了监察的权威。像西汉时期六百石的州刺史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就始终给人一种不是个事儿的感觉。而原来府下辖县的州要么不再辖县,品秩一如既往,要么归布政司直辖,品秩升为正五品,但依然略低于知府。层次更清晰。
个人感觉,乾隆以后的区划体制比前代更优化。
至于乾隆之后道员实职化后道的守巡之别,就像内蒙古的旗与县之别一样,只是历史的传承叫法,本质已经完全同化。
纯粹个人观点:
行政区划单位尤其是实体政区应该具备几个基本要素: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和管辖区域外,对于现代政区来说,还必须有相应的行政立法机构,对于古代政区来说,其首官必须具有抚民资格即抚民官。而清代的分守(巡)道跟汉州唐道一样,虽然符合前一个基本条件,但不符合后一基本条件,只能算准政区。在讨论同时期的区划体制时也不应该完全将其遗漏。
[ 此帖被境由心造在2013-10-23 17:52重新编辑 ]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3-10-23
回 sprua 的帖子
sprua:@schwa  ,变化的频繁并不能成为不是一级行政区划的理由。我承认康熙年间道不能被称为一级行政区划。乾隆之后分巡分守道的因事而设还是普遍现象吗?变化还真那么频繁吗?
其实我对清朝行政区划说不上有多了解,修改那个模板的有几方面的原因:
  • 区划只到省,与其他朝代至少到郡州 .. (2013-10-22 17:05)

  • 1、乾隆以后,省、道、府、厅、州、县的变化都不算很多。雍正是变化是最大的,大多数道也是雍正定型的。
    2、清末在省、道、府、厅、州、县有个持续的小高潮,主要是台湾、东北、新疆建省以及四川西拓、直晋2省北拓。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3-10-22
    学习了,长知识 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3-10-22
    我还以为上面朋友的解释能让你觉悟道是行政区划呢。
    既然你坚持道都不是一级行政区划,那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因为这是行政区划论坛来着。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3-10-22
    回 sprua 的帖子
    sprua:@schwa,变化的频繁并不能成为不是一级行政区划的理由。我承认康熙年间道不能被称为一级行政区划。乾隆之后分巡分守道的因事而设还是普遍现象吗?变化还真那么频繁吗?
    其实我对清朝行政区划说不上有多了解,修改那个模板的有几方面的原因:
  • 区划只到省,与其他朝代至少到郡州 .. (2013-10-22 17:05) 

  • 道的性质,楼上有几位朋友已经阐述的比较清楚。既然你对清朝行政区划说不上有多了解,那么希望你下足功夫再行动也不迟。我之所以只把模板做到省,原本是希望以后制作各省分府州县的模板。因为在一个模板中把清代政区做到府的层级,实在过于臃肿,也无必要。汉代、唐代尚可,所以我都做到郡、州。现在我已经不怎么去维基了,那里的事也不太管了。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3-10-22
    @schwa,变化的频繁并不能成为不是一级行政区划的理由。我承认康熙年间道不能被称为一级行政区划。乾隆之后分巡分守道的因事而设还是普遍现象吗?变化还真那么频繁吗?
    其实我对清朝行政区划说不上有多了解,修改那个模板的有几方面的原因:
    1. 区划只到省,与其他朝代至少到郡州府不同。
    2. 原来的模板是嘉庆二十五年和光绪三十四年两个。但没有必要,清朝的行政区划没有发生过全国规模的重大更名或重大重组,至于省那个层面,更没有了。
    3. 我以为清史稿地理志的内容是宣统三年的状况,可能是我的想当然。

    那个模板肯定有很多错误,道应不应该放在模板里也可以商讨。但以它为基础完善比在原来模板上更好一些。
    或者我们可以去维基百科的讨论页讨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3-10-22
    回 sprua 的帖子
    sprua:确实以前没什么了解,是在编辑维基百科的时候产生些疑惑。
    我倒是觉得,如@境由心造所说,乾隆之后,每个道都辖数个府州(不再像清初有的只辖一府,有的辖全省),俨然省府之间的一级实置的行政区划,放在那个模板也无不妥。毕竟,清史稿不光职官志中有道员职责的描述,地理志中也 .. (2013-10-21 19:12) 

    不然,道绝非一级正式的政区。清代道的建置并不规范,因事而设的情况很多,加上变化频繁,有些道连名称都很难搞清楚。方志中一般不会具体介绍道的沿革,所以考证也较为困难。我写镇迪道一条时,就颇感材料不足。

    你参考的清史稿地理志,出于多人之手,并无统一的年代断限,整理出来会有很多错漏。之前我列出的嘉庆二十五年被你删除了,但我认为还是以参考一统志为佳。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3-10-21
    回 sprua 的帖子
    sprua:确实以前没什么了解,是在编辑维基百科的时候产生些疑惑。
    我倒是觉得,如@境由心造所说,乾隆之后,每个道都辖数个府州(不再像清初有的只辖一府,有的辖全省),俨然省府之间的一级实置的行政区划,放在那个模板也无不妥。毕竟,清史稿不光职官志中有道员职责的描述,地理志中也 .. (2013-10-21 19:12) 

    我这也凭印象只是说一个大概意思。如果要作为编辑方面的参考,还是要查阅和引用《明史》和《清史稿》的“职官志”里相关记载,更准确。
    说清代的督抚就好比现在的党委,岂止是类似,简直就是一个模子的翻版:清代的督抚除了有完全的行政权外,还节制或兼任(后者)提督,拥有部分军事权力,当然这仅限于绿营,不能染指驻防八旗。而当今的省委书记也是独揽一省大权,凌驾于省长之上,同时兼任省军区和省武警总队第一政委,这也只限于地方预备役和武警部队,不能插手地方驻军事务。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3-10-21
    确实以前没什么了解,是在编辑维基百科的时候产生些疑惑。
    我倒是觉得,如@境由心造所说,乾隆之后,每个道都辖数个府州(不再像清初有的只辖一府,有的辖全省),俨然省府之间的一级实置的行政区划,放在那个模板也无不妥。毕竟,清史稿不光职官志中有道员职责的描述,地理志中也有道管辖状况的详细描述。更重要的是,清朝的道制,正是北洋时期道制的滥觞。

    另外,说督抚是党委布政使司是政府的比喻简直太有道理了。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3-10-21
    精油正解。以前看过这方面的东西,有所了解。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3-10-21
    回 sprua 的帖子
    sprua:多谢诸位,感觉清楚多了。
    但是,它们的职能确定一样吗?
    去看了看清史稿职官志,发现有这么句话:“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以他的字面意思,似乎分守、分巡仍然是不同职能。
    或者说,是否仍然像明朝一样,名为分守的道隶属于 .. (2013-10-20 20:49) 

    5楼已经有说明。
    乾隆年间“罢其兼衔,峻其品秩”以后道员已经成为正式和独立的官职,不再是布政司和按察司的佐贰官而是下属,套用现在的话说,其组织人事关系已经脱离了布按两司,但行政上依然归两司管。当然更属于凌驾于两司之上督抚衙门。这个督抚衙门就好比现在天朝的“党领导一切”体制下的党委。从这点上,把当今比喻为后清甚至是恰如其分。
    但这个后清在许多方面比前清差远了,至少,前清在实化督抚体制后,对原先的省最高权力机构布按两司编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减。而后清,在党委领导下,行政部门的副职不但没有精简,反而大幅度增加。这是题外话。
    另外,清代还有官员加衔制度,一般仅限于派出性质的官员,除了督抚之外,就是道员,如后期的道员有加提法使(按察使)衔的。类同于现在的行政高配,只是现在的后清早已经把它用滥了。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10-21
    我看到楼主在维基上修改template:清朝行政区划了
    不过将道放在此模板不太妥当
    我之前另建过一个清朝的道模板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10-21
    回 行者无疆 的帖子
    行者无疆:关键是这些道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具体的职能? (2013-10-20 20:25)

    1、专职部门权,如粮储道和督粮道,类比粮食局;驿传道,类比交通厅;管河道,类比水利厅;海关道,类比某某(一级)海关。
    2、从藩司手中领取部分权利,监督管内府厅州县的钱、粮事宜,下面府厅州县的主官有钱谷师爷对此事负责。
    3、从臬司手中领取部分权利,监督管内府厅州县的刑、察事宜,下面府厅州县的主官有刑名师爷对此事负责。
    4、部分道从提督手中领取部分权利,监督管内军事事宜,加兵备衔。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10-20
    多谢诸位,感觉清楚多了。

    但是,它们的职能确定一样吗?
    去看了看清史稿职官志,发现有这么句话:“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以他的字面意思,似乎分守、分巡仍然是不同职能。
    或者说,是否仍然像明朝一样,名为分守的道隶属于布政使司,而名为分巡的道隶属于按察使司?还是都隶于巡抚?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10-20
    关键是这些道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具体的职能?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10-20
    回 sprua 的帖子
    sprua:原来如此。但是按察司和布政司的职能应该不同吧,分守道和分巡道居然职能一样? (2013-10-20 13:07)

    明清时期的道相当于省的直属或派出机构,很像现在的省厅,而分守(巡)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督粮道、盐法道、河道、海关道等以及清末推行新政后增设的劝业道、巡警道。道员就相当于厅长。
    无论分巡道还是分守道,其职责都相同,都是省的派出机构。至于道员兼衔的区别并不影响这些属性。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现在有的地级市一把手也往往有省委常委、副省长甚至省人大副主任等党政不同系统的头衔。
    关于分守(巡)道的来源,源于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分派数百监生赴各地,人按二县,直接向两司负责,现在一些旧县志中明代有布政分司和按察分司的记载即指此。后来改为由两司副职分巡各地。
    另外,明代至清初,两司是省的最高权力机构,而且编制也相当完备,像布政司有左右二布政使、左右二参政和参议,按察司也大抵相同。清代雍正直乾隆年间逐渐强化督抚体制后两司的权力才弱化,而且不再有以上的副职。
    所以在《明史职官志》中有分守(巡)道的记载却没有道员一说,而《清史稿职官志》中有道员一职却没有布政司参政参议和按察司副使佥事的单独记载。另外,无论《明史》还是《清史稿》,分守(巡)道记载于“职官志”而非像省府州县一样记载于“地理志”,充分说明了道不是一级正式行政区划单位而只是省的派出机构。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10-20
    明朝,2直和每个省(此处有要用俗称省)都有分守道、分巡道,都把一省分成数个区域,而且守道和巡道的区域还不完全相同。可能是全省划分为4个守道区域,但全省只划分为3个巡道区域。
    分守道由布政使的副职当任,包括参政、参议。分巡道由按察使的副职当任,包括副使、佥事。

    清朝改革后,道的主官统一为道员,不再是2使的副职名义。一个省分成数道,其中几个是守道,几个是巡道。守道和巡道仅仅是名称上的差别,职务上没有区分了,都兼有原布政副职和按察副职的职能。因为有监察权,所以道员的补子是獬豸(与御史、按察使的补子相同)。
    只有加带兵备衔有权节制管内军事,甚至有“道标”(即道员的直辖部队)。所以一般加兵备衔者,都直接称兵备道,不列出前面的分守或分巡。

    清朝改革后的分守道、分巡的区别有点像就像美国的州有State和Commonwealth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仅仅历史来源不同。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3-10-20 18:10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