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25阅读
  • 8回复

[民族人口]中国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为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11-24
— 本帖被 hunry 从 经济地理 移动到本区(2022-07-11) —

  东乡族自治县农村贫困的现状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东,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境东西长51 公里,南北宽47 公里,总面积1510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610 米。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东乡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为256 829人,东乡族人口为215 144 人,占该县人口总数的83 77%。东乡族自治县总人口中96 4% 的是农村人口,截至2005 年底,该县仍有贫困低收入人口12 88 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9 3%4]。
全县共有可耕土地37 万多亩,人均耕地不足1 5 亩。其中83% 是由黄绵土和红土构成的山坡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正常年景下亩产粮食仅在100 200 公斤。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6 年,东乡族自治县生产总值为4 85 亿元,农业总产值为3 08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38 元,各指标仍处于末位,农村贫困面达44 08%,是国列省扶的重点扶贫开发县。2008 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27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9 元,相比2006 年有所提高,仅是全国水平的1 /3。根据2009 1196 元的国家扶贫标准,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3 万余人,农村贫困面依然较高。
以上数据表明,东乡族自治县农村经济的总体水平是勉强地达到或越过温饱线,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十分落后和脆弱,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因此,人们常说“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东乡族自治县也被联合国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东乡族自治县农村贫困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东乡族自治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受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仍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仍是东乡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认真分析东乡贫困的主要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与方法。东乡族自治县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恶劣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迄今为止难以改变和无法完全克服的因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自然环境甚至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地貌看上去像一把撑开的伞,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土地贫瘠,处处是悬崖绝壁。境内有大小1750 条山梁, 3083 条山沟,具体地貌是“山高没尖子,沟深没底子”。每年平均降雨量仅有350 530 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800 毫米,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是甘肃省18 个干旱县之一。独特的地形和地理环境使东乡土地贫瘠,水资源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东乡族自治县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而土地和水源两个基本条件的恶劣严重制约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是造成当地农村贫困的客观因素。
此外,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恶劣,东乡族自治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路是修在山脊、山梁之上,特别是生活在山区的农民,多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发展。同时,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东乡族自治县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限制了当地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致使信息不灵,难以及时把握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造成了人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并加大了解决这些地区贫困问题的难度。
2 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它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循环系统功能的衰退。自然灾害总是与贫困紧密相联,往往导致农村贫困率的上升,或使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们重新返贫。此外,自然灾害还会造成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卫生、教育水平差等,进而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受到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东乡族自治县从历史上就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地方。该县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候性灾害和地质性灾害。气候性灾害主要有旱灾、雹灾、霜冻和洪水等,地质性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和地震。其中,对东乡人民危害最大的当属旱灾。据调查,自东乡历史上有记载的东汉建武十年到现在的1900 多年中,共发生过大旱灾72 次,小旱灾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均每1 3 年就发生自然灾害一次[5]。近年比较严重的如1998 年至2000 年的三年旱灾。自1998 7 月至1999 5 月,全县境内连续6 个月未降一场透雨() ,因为持续干旱,致使8 万多农民, 10 万余头牲畜,87 个乡村和机关、学校的近千名干部职工和群众饮水发生严重困难,给东乡族自治县农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300 万元,减产粮食约1900 万公斤,总产比1998 年下降27 5%,据各乡镇和县扶贫部门统计,1999 年大约有2 8 万农民返贫,重新加入了贫困行列[6]。2000 3 月至6 月,又连续70多天未降雨雪。这样年复一年的干旱使东乡族自治县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地质性灾害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山体滑坡。如1983 3 月,该县果园乡洒勒山发生了一起罕见的大型山体滑坡,4 个村庄70 余户人家荡然无存,造成220 人遇难,27 人重伤,财产损失高达120 万元[7]。2011 3 月,县城撒尔塔文体广场西北面护坡发生大面积塌陷滑坡,给该县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据有关部门估计,这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00万元,而受险情影响,现场附近潜在的经济损失高达8700 多万元。其他自然灾害如雹灾、霜冻、洪水、地震等虽然不及旱灾那么频繁和普遍,但每年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有时甚至给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失。
3 教育发展落后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区域的经济实力取决于区域拥有的物质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在信息时代,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取决于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即劳动者的素质[8]。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因此,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素质低,是东乡族自治县农村贫困人口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使该县的教育状况获得了较大改善,但整体教育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文盲率高、辍学率高和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等方面,尤其是成人受教育水平,根据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均为全国倒数第一。全县青年文盲和半文盲高达56%,且总人口中,初中以上的人数仅占7%,大专以上的人则不足0 3%9]。据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成人文盲率为9 08%,汉族的成人文盲率为8 60%,少数民族的成人文盲率为14 63%,但东乡族成人文盲率却高达62 88%,居全国之首,其中文盲率在25% 以下的乡镇有3个,文盲率在50%以上的乡镇则有17 个,其余5 个乡镇的文盲率均在25% 50% 之间[10]。受教育程度低,知识储备不足,严重制约着东乡人民发展能力的提升。
农村贫困的直接表现是生存难以维持,深层实质则是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和谋生技能缺乏。由于东乡族自治县农民知识贫乏,思想观念也受到束缚,与此相关的生计方式的选择和先进技术的运用,以及向其他产业的渗透等均受到制约,对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劳动生产率低,贫困难以根除。
4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专门社会保障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11]。社会保障是每个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杠杆,也是稳定社会和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机制。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步较晚。2006 年以后,随着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民族地区才相继开始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系统薄弱,无论是在社会保障的内容上和项目上,还是保障的水平上,农村都严重滞后。东乡族自治县作为国列省扶的重点扶贫开发县,共有8 5 万特困人口需要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其中对五保户人口2660 人通过多方筹资并按人均每年1200 元的标准纳入了供养范围,而其余827 万名特困人口的生活却无法保障,缺粮、缺水等问题比较严重,自国家实施的农村低保工作启动后,政策要求每人每年保障标准为180 元,其中县级财政需配套农村低保资金370 多万元,占到该县级财政收入的42%,故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致使农村低保工作无法启动实施[1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加剧了农村的贫困。此外,贫困地区也是各种地方疾病的多发区,时常受到各种病痛的困扰。农民虽然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真正意义上讲还没有完全享受到医疗保险,且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和缺少医疗保健,这也是导致农村家庭贫困的根源。
  东乡族自治县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选择
缓解和消除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保障。
1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是阻碍他们摆脱贫困的深层原因。在东乡族自治县农村贫困的所有原因中,基本的因素是教育落后,文化知识贫乏,复杂劳动技能缺乏,农民只能从事一般的、简单的原始耕作与重体力劳动。因此,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是东乡脱贫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首先,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改善农村的教育状况,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扩大中学普及率,提高高中入学率,降低贫困儿童的辍学率和青少年文盲率。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师资力量、工资福利待遇等。再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贫困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特别是要让农民在具体生产、经营项目中接受技术培训和管理能力的训练,提高农民务农的水平和外出就业的谋生技能。良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不仅能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人们获取收入并摆脱收入贫困的能力。因此,教育和医疗保健越普及,人们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好的机会去克服贫困[13]。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农民只有依赖于文化的积淀和技能的培养,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基本生存状态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
2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具有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及防止农村非贫困成员成为贫困人口的双重功能。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贫困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首先,要完善农村救济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因缺少劳动力而收入低所造成的生活困难,因灾害、疾病及残疾致贫或返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扶养人的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实行社会救济。其次,健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报销的比例,简化医药报销手续,从而彻底减轻农民医药费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再次,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社会化的养老保障模式,以确保贫困人口老有所养。
3 发挥伊斯兰教的济贫思想
东乡族自治县是东乡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东乡族占该县人口总数的83 77%,且全族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与伊斯兰教紧密相连。
伊斯兰教社会观的核心是公正、平等和社会成员的兄弟情谊。这反映在经济原则中就是要求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反对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免造成社会上的贫富悬殊,不允许聚敛和囤积财富,以免使穆斯林之间团结平等的兄弟关系受到损害[14]。伊斯兰教主张社会财富再分配,如纳天课、分散遗产、提倡施舍、反对囤积财富和禁止高利贷等,进而保证人们相对平等地享用财富的权利。在伊斯兰教经济思想中,从人人均应享有安拉所赐财富的权利原则出发,从救济穷人为善德的宗教伦理观出发,大力主张在经济生活中,从生产、分配、消费、人际之间的经济关系等各个方面对贫穷者、鳏寡孤独者、残疾者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给予帮助和救济[15]。伊斯兰教的这些济贫思想体现在东乡族的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是对政府主导的反贫困工作的有益补充,对当代中国的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4 结合具体情况,实施有选择的移民工程
移民工程的功能除了扶贫以外,还能通过移民减少人口压力从而改善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之更加适合人类居住。鉴于东乡族自治县部分偏远地区土地的贫瘠,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的频发,生态环境的脆弱,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开展了异地扶贫开发移民。截至2006 年,先后建立了玉门、古浪、疏勒河、秦王川等多个移民基地,累计向外移民6 万多人。同时,由世界银行所支持的疏勒河移民项目计划从东乡族自治县移民1835 户共9375 人,自19966 月该项目实施以来,也已安置东乡县移民1798户共8344 人。国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支付的成本非常大,但多年来移民规模过小,移民开发项目的效果也非常一般。
对于居住在偏远山区靠当地资源难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贫困人口来说,移民搬迁是投资效益最佳的扶贫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和完善对移民政策的宣传,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群众的政策宣传,因为对于政策的认识是决定群众对移民工程态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移民无疑会对东乡族的文化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变化,故东乡族的宗教信仰传统和社会特点决定了移民工作中必须认真处理好文化因素。东乡族历来都很重视家族,所以同家族的成员通常是定居于同一个村落,因而移民工程应尽量考虑这一因素,符合群众的意愿。移民搬迁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长远考虑搬迁移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又要认真解决好东乡族贫困农民的切身利益等问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移民群体的共同努力。
5 发挥民族特色,继续开展劳务输出
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可以让贫困人口摆脱土地和自然环境的硬性限制,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
劳务输出是东乡族自治县着力培育的一项支柱产业。东乡族作为独特的少数民族,在劳务输出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东乡人民有着传统的经商和手工制作优势,在兰州、临夏等城市从事建筑拆迁、家具和皮革生意的东乡族人数众多,遍布甘宁青的“东乡手抓”更是东乡族自治县的一张名片。但是,由于东乡族自治县群众的文化和技术水平的有限,谋生技能单一,造成其在副业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因此,劳务培训是帮助群众脱贫和防止脱贫群众返贫的重要保证。
建立健全劳务信息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农村贫困人口的劳务输出,是东乡居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据有关报道显示,东乡族自治县每年整合资金200 万元,用于开展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并在县劳务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集中举办培训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全县有24 个乡镇及相关部门设立多处培训点,分散开展引导性培训。同时,县驻外劳务办事机构也积极组织开展培训,每年培训人员近万人。2009 年,东乡县输出劳务6 5 万人,创收3 71 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464 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 9%2010 年上半年,输出劳务5 4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 76亿元。
总之,东乡人长期居住于东乡族自治县境内,以其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他们对故土的依恋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是无法以经济指数来衡量的。因此,在制定东乡族自治县脱贫致富的各项政策过程中,政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当地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认可为标准,从当地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东乡人民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使政策和措施切实可行,从而彻底改变东乡族自治县的贫困面貌,实现人民的富裕、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 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R].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2]陈立新.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中南大学学报,2003( 6) : 742
3]康小光. 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2 3
4]张俊浦. 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原因的社会学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 3) : 90
5]秦臻,马国忠. 东乡族[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3
6]妥进荣. 东乡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206 207
7]东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 东乡族自治县概况[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8: 3
8]康晓光. 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01
9]刘铁军. 关于解决东乡族自治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 : 96
10]张利洁. 东乡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 57 58
11]葛寿昌. 社会保障经济学[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1999: 2
12]雷振扬. 我国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6) : 54
13]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8
14]马明良. 伊斯兰教与撒拉族经济[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2) : 22
15]张利洁. 东乡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 157
目前涉足
京,津,冀,晋,蒙,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港,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11-24
其实这些少数民族县要交税吗?贫困县好像不用还有国家补助的吧。
【明】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

文化经济地缘接近的发达地区可以合并改区地级市直管,相离较远县市应该脱离地级市省直管,还县域经济自主权促全国经济共繁荣!

.好吧,就只有“夜憔悴”这一个小马甲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11-24
这些人原本都是成吉思汗从中亚抓回来的工匠
被马叫害惨了
可惜
—— 红太阳是黄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11-25
感觉自然环境并不能成为解释该地如此贫困的决定性因素,其信仰的某教应该是根本原因。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11-25
湖南也有许多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但也没这么穷,关键还是要看个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11-25
>>3. 发挥伊斯兰教的济贫思想

这种东西也写进去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11-25
某人是靠着袭击商队的盗贼团伙起家的,还是有冒称“济贫”的幌子的。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11-25
甘肃啊,唯一的哈萨克族自治县富得流油,还一个劲的补贴。
东乡族作为特有民族,也是唯一,好好补贴一下啊。
不过也不是没有做出努力,一直在给河西走廊移民的。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11-25
其实,临夏的县规模普遍较小,该并一并
行者无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