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032阅读
  • 491回复

[省直管县]省管县逆流完全违背城市聚落的中心地规律必然失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1-15
当前被社会少数砖家推崇的省管县逆流,完全违背城市聚落的中心地规律,其结果必然失败。中心地规律揭示了高级城市聚落与次级城市聚落分布形态和关系规律:1个高级城市聚落由以1个中心次级城市聚落为中心、6个外围次级城市聚落以六边形的组合围合该中心的态势分布,且1个高级城市聚落的最优服务范围是7个次级聚落(其中1个是中心次级聚落)。省地县体制,每一级聚落正好管10个左右下级聚落,最接近中心地规律,这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区划演变逃不出省府县宿命的根本原因。







[ 此帖被上官懿在2014-01-16 10:33重新编辑 ]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1-15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进入本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正因为这样,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把研究的焦点对准了城市。在城市的社会和经济行为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也开始了研究。中心地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
中心地理论也称作为中心地方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在他的重要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中,系统地建立起了这一对地理学尤其是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心地理论。尽管在克里斯塔勒发表其著作之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中心地的等级和职能进行了零星的研究,但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克里斯塔勒则完成了对零散的中心地研究的系统化与理论化。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最大目的就在于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克里斯塔勒从小对地图具有浓厚的兴趣,20岁进入达姆斯塔特大学学习。德国的地理学特别是城市地理学的知识对克里斯塔勒的影响较大,他除了从事地理学的研究外,还学习了国民经济学。他对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尤其感兴趣。深厚的地理学知识和经济学功底对他创建中心地理论无疑奠定了基础。他从经济学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他不仅注意每个具体城市的位置、形成条件,而且对一个区域的城市总体数量、区位、发展和空间结构更加关注,这些早期的研究工作是他形成系统的中心地理论体系的基础。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产生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具有类似性,也是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他跑遍了德国南部所有城市及中心聚落,获得了大量基础数据和资料。在研究方法上,克里斯塔勒作为地理学者一反过去传统的归纳法,运用演绎法来研究中心地的空间秩序。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组织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与人口的关系,以及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1-15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中心商品(含服务)是指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一般而言,中心商品是在同消费者接触中实现的。故中心商品供应者,如百货商店,一般是在消费者容易到达的交通便利的少数地点布局。中心地职能为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中心地为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二)中心性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三)补充区域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四)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下限为中心地内该最小限度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
(五)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比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低级中心商品则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比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比如专营某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宝石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便民商店则是低级中心地职能。
(六)中心地的等级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比如有宝石店的中心地是高级中心地,而仅有便民商店的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也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
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满足,但如购买较高级的商品和寻求高档次的服务必须去中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克里斯塔勒实地调查了德国南部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数量、服务范围、提供的商品种类和中心地人口等。发现最低等级的村镇级中心地M数量最多,达486个,服务半径仅4km,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为40种,中心地的人口及其服务区人口也较少。随着中心地等级提高,中心地数量也愈来愈少,服务半径却逐渐增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大特征之一是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而比其高一级的中心地不仅具有自己固有的职能,同时也兼有最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依次类推,最高级的中心地具备所有等级的中心职能。同时,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以一定的间隔布局。
(七)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3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因此,交通发达程度如何对于中心地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1-15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以下列条件为基本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的中心地集聚。

在满足上述的前提条件下,初始时某一区域的任何地点的消费者都可接受均匀分布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服务半径相同(克里斯塔勒设定为21km)的商品服务。根据前提条件第五条的规定,初始状态的中心地(B级中心地)分布将呈如图4—1所示的六边形结构。六边形结构从数学来看,其面积是仅次于圆的最优结构。但对于中心地区域内的消费者而言,还需要其它商品的服务。比如商品服务半径为20km的商品时,若仍然只靠原有的中心地供应,在每3个相邻中心地(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之间都将存在着一个空白区(图4—2的阴影部分),空白区得不到该级中心地的服务或者说没有包含在该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中。这时就会在空白区出现一个次一级中心地(图4—2中的K级中心地),以满足空白区居民的需要。而这个次一级的中心地一定位于这一空白区的中心,也即上级(B级)中心地市场区域的顶点上。这是因为只有在这点上供应服务范围的运距最短。由K级中心地可以供应区域内消费者商品服务半径20~12km的所有商品。但当消费者进一步需求11km的商品时,若仍仅由K级中心地供应,则在K级中心地中间,也会出现一个空白区,这样比K级中心地低一级的A中心地就会在此布局。以此类推,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就逐渐形成。各级中心地从上到下组成一个有规模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此时所有中心地达到了空间均衡(图4—3)。



上述分析的中心地系统的均衡就是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规模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变化的。比如,上述分析的在市场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图4—3),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比其低一级的中心地市场区域大3倍。也就是说等级m(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3个等级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
如图4—3所示,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包括着1个完整的K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中心部),在其周围还有6个K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的1/3部分。这样1个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等于1+1/3×6=3个K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依此类推,可以得出各等级中心地间的区域数量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现在再看一下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即一个m级中心地包括几个m-1,m-2,m-3,…,m-i(1<i<m)个中心地。由图4—3可见,每个m-1级中心地(如K级中心地)包含在3个等距离的m级中心地中。这样,每个m级中心地(如B级中心地)共包含着6个类似的m-1中心地。也就是说,m级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3×6=2个m-1级中心地。m级中心地包括几个m-2级中心地呢?从图4—3可看到,一个m级中心地内包含了6个m-2级(图中为A级中心地)中心地。下面再分析一下,m级中心地包含几个m-3级中心地(图中的M级中心地)。从图可见,一个m级中心地内完整地包含了12个m-3级(图中的M级中心地);并且,与自己同一等级的中心地的每一条边界线上共同拥有2个m-3级中心地(6条边界线共同拥有12个,每个m级中心地拥有6个)。这样,一个m级中心地拥有18个m-3级中心地。由此可得到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各中心地间的距离的关系也有固定的关系,如图4-4所示,上一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下级中心地

综上所述,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4-1)。
表4—1  市场原理基础上的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
中心地中心服务服务半服务范提供商品中心地的服务区人
等级地数区数径/km围/km2的种类数人口数口数
M4867294.0444010003500
A1622436.913490200011000
K548112.0400180400035000
B182720.7120033010000100000
G6936.0360060030000350000
P2362.11080010001000001000000
L11108.03240020005000003500000
合计729………………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比如m-1(m>1)级中心地是布局在两个m级中心地连接线的中点(如图4—5)。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具有什么关系呢?如图4—5所示,1个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个完整的m-1级中心地和6个1/2(总数为1+6×1/2=4)的m-1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在这一条件下,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又如何呢?由图4—5可见,每个m-1级中心地(图中黑点加一个圆圈)包含在2个等距离的m级中心地中,而每个m级中心地(大黑点)共包含着6个类似的m-1级中心地。也就是说,m级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正/2X6二3个m—l级中心地。而且,每个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拥有12个m—2级中心地(小黑点),及48个m—3级中心地(小圆圈)。这样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其来由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如图4—6所示,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大致包含了7个m—l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而且,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拥有m—l级中心地数量为6个。因此,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作为K=7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改。克氏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三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认为,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情形。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 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另外,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克氏还认为,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象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其行政原则的作用相对较强。
克氏进一步强调,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较合理。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1-15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上述是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核心,他为了检验自己理论的正确与否,进行了实际研究。首先按照各中心地的中心性的大小进行中心地等级划分。所谓中心性是中心地对周围区域作用的相对意义的总和,实际上是表示中心地职能大小的一个指标。他在德国南部的实证研究中,使用各中心地拥有的电话门数来测定中心性(见下式)。在电话普及的初期,电话拥有门数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中心地的经济活动状态。
Zz=Tz-EzTg/Eg
式中:Zz表示中心地Z的中心性;
Tz表示中心地Z拥有的电话门数;
Ez表示中心地Z的人口;
Tg表示对象区域的电话数;
Eg表示对象区域的人口。
克里斯塔勒根据上述公式对德国南部中心地的中心性进行了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把当时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7个等级(L,P,G,B,K,A,M)。最高级的中心地L有慕尼黑(中心性为2825)、法兰克福(中心性为2060)、斯图加特(中心性为1606)等,这级中心地基本是以一定的间隔布局。
克里斯塔勒还测定了各级中心地间的距离,他发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M间的距离为7km。根据前文所述,高级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次一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应为:7,12,21,36,62,108,185km。这个结果与当时实际测得的数据很吻合。高级中心地间距大,数量少,而低级中心地间隔小,数量多(图4—4)。克氏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域中心地分布类型,在莱茵河谷区域呈直线分布着许多P和G级中心地,他认为用交通原则解释较好;而慕尼黑的南部区域人口密度比较低,是均质的农业区域,因此,中心地分布受市场原则的作用。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二)存在的问题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尽管对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区位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然这种缺陷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的。
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
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各种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值无法概括。
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
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
第五,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进行论述。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1-15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这个理论是经过近100年实践检验的客观规律。中国伪专家片面的为提高行政效率,提出的省县直辖逆流,既无理论基础,又无科学实验基础,还违背两千年来的区划演变规律,完全是拍脑门的想法。
[ 此帖被上官懿在2014-01-15 20:52重新编辑 ]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1-15
写的很好,爆有道理,可是不符合中国国情~~~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1-15
不错,好文,好一篇市场营销管理规划书。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1-15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是失败的,就中国最成功的。因为他们都没有市管县。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1-15
那么这么说,大区理论应该回归了:反正一个国家管三四十个二级政区不符合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嘛~~

诶~~有些东西是“虚”的啊

比如西安之于西北大区,沈阳之于东北大区,在很多方面,这种城市就是实质上的“中心”啊

所以

读书不能读傻了:城镇层次和行政规则是两回事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1-15
回 QQme 的帖子
QQme: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是失败的,就中国最成功的。因为他们都没有市管县。 (2014-01-15 21:05) 

要尊重市场,行政也是服务市场的。市场经济下城市聚落的分布和联系,就是中心地规律。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1-15
回 leexiaoqi 的帖子
leexiaoqi:那么这么说,大区理论应该回归了:反正一个国家管三四十个二级政区不符合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嘛~~
诶~~有些东西是“虚”的啊
比如西安之于西北大区,沈阳之于东北大区,在很多方面,这种城市就是实质上的“中心”啊
....... (2014-01-15 21:06) 

对,中国至少应该设置五大直辖市:京兆、北京、南京、西京、东京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1-15
回 leexiaoqi 的帖子
leexiaoqi:那么这么说,大区理论应该回归了:反正一个国家管三四十个二级政区不符合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嘛~~
诶~~有些东西是“虚”的啊
比如西安之于西北大区,沈阳之于东北大区,在很多方面,这种城市就是实质上的“中心”啊
....... (2014-01-15 21:06)

不,城市的层次和行政规律都是地方治理的问题,又区别也有联系。这个规律揭示的很清楚,高级聚落的服务范围包括交通服务、市场服务和行政服务。行政服务也是中心地规律的主要内容。
那些主张省县直辖逆流的,实际上是不顾地方治理的复杂性,些生搬硬套管理学理论的傻子。

国家可以通过增加到5个直辖市的方法,中央聚落与地方聚落符合中心地规律。但是不可以增加大区级别政区。因为国家和省的政区划分决定因素,不是市场经济因素,而是解决中央与第一级政区合理分权的问题,第一级政区的规模过小无法完成发展建设任务,第一级政区的规模太大影响中央权威,容易形成割据;所以,我国30多个一级政区的设置时最合理的,不应大规模调整。而省内政区的层次与规模设置,就要把经济因素作为主要因素了,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当代条件下就是中心地规律。
[ 此帖被上官懿在2014-01-15 21:35重新编辑 ]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01-15
理论都有前提的,中国可能在一个平面展开城市规划么?不能,地理性质差异很大,城市边上有山区呢。城市一定要按照陆边型规划么?也不见得,三团组核的城市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区划等级一定按照城市等级划分么?也没有必要,通常都是两级并一级的,也就是同一个区划层级通常要对应两个城市等级的。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1-15
回 youyuan 的帖子
youyuan:理论都有前提的,中国可能在一个平面展开城市规划么?不能,地理性质差异很大,城市边上有山区呢。城市一定要按照陆边型规划么?也不见得,三团组核的城市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区划等级一定按照城市等级划分么?也没有必要,通常都是两级并一级的,也就是同一个区划层级通常要对应两 .. (2014-01-15 22:39) 

存在就是合理,现在省地县体质,即符合传统,有符合客观规律。虽然,中国的体貌差异很大,也不可能把1个高级聚落最优服务7个次级聚落的规模,演绎成1个省管近100个县的奇葩。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01-15
省直管县怕的是走入误区而不是省直管县一无是处:
据按照你的模型,那么在中国有几个地级市周边形成了二级中心了呢?以江苏为例,地级市规模七八十万的地级市周边的二级中心应该有三四十万的规模吧,但是实际呢只有20万规模不到,这样的发育不是畸形的么?这种情况省县直辖不是刚好可以修正么?
另外很多边远地区还没有形成中心,采用现在的地级市模式,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中心呢?省县直辖不是更好的推动了中心的形成么?

所以说,个人觉得近郊县全部改区,远郊县全部直辖,刚好对应了你的各级中心的学说。
amy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01-15
不明觉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01-15
回 youyuan 的帖子
youyuan:省直管县怕的是走入误区而不是省直管县一无是处:
据按照你的模型,那么在中国有几个地级市周边形成了二级中心了呢?以江苏为例,地级市规模七八十万的地级市周边的二级中心应该有三四十万的规模吧,但是实际呢只有20万规模不到,这样的发育不是畸形的么?这种情况省县直辖不是刚 .. (2014-01-15 22:49)

       省直管县已经走入误区了,几乎被省县派当做县域发展的动力了。但是湖北省率先试点省直管县(比浙江更彻底的行政完全直管)20年来的失败例子——即天仙潜被大量市管县赶超,仅靠人海战术维持总量优势,已经充分论证省直管不是万能的,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完全寄托于省直管。
   本坛有几个网友的文章已经论证了省管县在中国的局限性:
1.党的指挥枪决定政区层级由part决定,而不是政权(权力中心人代会也就是走形式过场),说地级市非法也就是在影射党组织的层级有毛病(地委是模仿党组织的结构分出来的中间层)。
2.县域经济在大陆八成以上的县表现为县城经济,根本就不是全县域的,与省管县和市管县无关。
3.自上而下的高度集权,即使是省直管,县市还是受制于省城的衙门,无非是换了个大宗主而已,省对县的剥削更加直接,因为在大陆级别越高嗜血性越强,县城和省城不会是例外。
4.大陆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假设条件下谈省管县和市管县毫无意义。
   其他原因,由Sze补充。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01-15
回 papa 的帖子
papa:写的很好,爆有道理,可是不符合中国国情~~~ (2014-01-15 20:43) 

恰恰最符合中国国情。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01-15
回 QQme 的帖子
QQme: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是失败的,就中国最成功的。因为他们都没有市管县。 (2014-01-15 21:05) 

英国有羊吃人、印度有贫民窟、中国的法宝就是市管县。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01-15
回 leexiaoqi 的帖子
leexiaoqi:那么这么说,大区理论应该回归了:反正一个国家管三四十个二级政区不符合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嘛~~
诶~~有些东西是“虚”的啊
比如西安之于西北大区,沈阳之于东北大区,在很多方面,这种城市就是实质上的“中心”啊
....... (2014-01-15 21:06) 

你的书才是读傻了,
该理论提出人显然是以欧洲国家为范本:也就是中国省的规模。
当然中国有欧洲的体量可以有几个大区级中心城市:相对于东西南北中欧洲。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01-15
回 youyuan 的帖子
youyuan:理论都有前提的,中国可能在一个平面展开城市规划么?不能,地理性质差异很大,城市边上有山区呢。城市一定要按照陆边型规划么?也不见得,三团组核的城市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区划等级一定按照城市等级划分么?也没有必要,通常都是两级并一级的,也就是同一个区划层级通常要对应两 .. (2014-01-15 22:39) 

你是根本一点没看懂。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4-01-16
说起来真费劲,按照这个六边形模型对照中国的行政区划情况大体是这样的:

1.合并乡镇以后最低级的中心就是独立乡镇的镇区,镇区周围分布五六个离散社区,成放射线状辐射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乡镇的规模就要接近10万人口了,为什么呢?2万人为基本城市,6个次级中心,按照1/2-1/4主城的规模就是1万到5千人,城镇人口8万到5万,加上农村散居人口,总体上10万以上是必须的。
那么在同级,还有另外的几种形态,全农村的、初步形成中心的、已经成为更大中心的、已经成为更大中心一部分的,这些显然还是要采用相同的层级的,在现在一般是称为乡、镇、街道

从最低级的城镇体系来看,我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乡镇合并远没有到位,乡镇街道的人口(除了特别荒凉的地区)应该达到10-20万,面积应该是120平方公里以上

2.现在再看更高一级的中心城市群的情况,中心城市更加扩大,也就是将周边六个小中心全部吃下去了,那么规模就是20万左右了,辐射周边六个次级中心,也就是6个镇,每个镇10万以上人口,粗略估计这个规模的城市群的总人口接近100万,现在大部分县达不到这个数量级

如果跳过这个级别直接中心城市规模达到50万,中间相互作用压缩掉一部分城镇空间,总人口规模我的估计是300万

从这一点来说现在的问题是县太小了,部分地级市又太大,所以真正正确的是应该扩大县的规模,使地县两级变成一级人口规模达到300万级别,最行之有效的是拆分地级市,全部地级取消县级

3.更大规模城市群的考察,我就不论述了,真正符合六边形的,恐怕要数辽中城市群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4-01-16
六边形的城市规划有一些道理的,但是在现实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形成的塌陷(指的是大城市太近中间无法形成卫星城)种类非常复杂,大体上可以比较太空中星系的作用原理。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4-01-16
减少行政层架,这是大势所趋的形势,希望楼主能顺应潮流,不要顾左右而言它,真正逆流的是固守的省地县模式
我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