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115阅读
  • 32回复

[府州]满清时期的知府和直隶州知州是平级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4-07-25
在清朝,知县只能由候补知县补任(分朝廷正式任命或地方督抚委署2种),在职知县调任(分朝廷正式任命或地方督抚委署2种),下级官员升任等几种。知州也类似。只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由其他候补官员当任。

清朝的地方官(道及以下,督抚藩臬等是地方大员,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很复杂,首先,官员得到出身时,称为候选,这时不能直接任职。得到京城面圣,也是皇帝负责的面试,当然是走个过场后到吏部指省,指省就是分配到哪个省,得到候补资格,指省一般由吏部抽签,当然在清末花笔钱可以自己选。然后到这个省报到,才有资格当任官员了。当然,并不是你一到省,就能当官。档次也不同的,例如进士在没有在中央任职而是到地方当知县,称为榜下即任知县,这种资格是遇缺即补,即如果哪个县的知县出缺了,优先进士前往任职,由督抚上报朝廷任命。地方官有的是朝廷任命的正式职,这种职务能当三年(三年清知府的三年也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很多地方官并不完全由朝廷任命,督抚可以自行任命,这就称署理,任职一年,这任知县就称署理知县。任职满后,如果朝廷或督抚不再给新的任命或升任,就卸任了,继续候补,等下一次机会。
有的候补官员终身没有补缺的。清末也有些商人为了混身官服撑场面,也只候选而没有进京面试并指省候补的。候选官员是不能被任命职务的,署理和委员都不行,其作用就相当仅仅只能穿官服。

清朝官多缺少,所以竞争也满激烈的。尤其清朝中期以后可以捐官,官员积压严重。不过有一点好,就是没有补缺的官只有官名和等级,没有薪水,可以穿官服,但清朝的官服都自己到铺子里定做的。
为了让捐官有面子,清末的官可以捐顶戴和花翎。清初单眼花翎都赏得级少,清末双眼花翎都大把的赏出去,唯三眼花翎不可以捐。顶戴的规定则是,顶戴(包括官服)可能捐比自己级别高2级的,如四品官可以捐2品顶戴。捐的顶戴花翎只是一种服装上的摆显,与实际职务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可以为朝廷带来大把的银子。

武官则是太平天国后泛滥。清朝为了让官兵杀敌,许了很多官职,但清朝的武缺只有那么多,全国只有十几个提督的缺,但朝廷赏下的记名提督有几十个,怎么办?等补缺,可能补到死也补不到实缺。不过办法总是有的,于是有人的提出了高官低补,就是让这些记名提督去补总兵、副将的缺。而记名总兵则可以低补副将、参将的缺。甚至有副将补千总的缺的。虽然实缺低了,但好歹有了份工作,有份薪水,以后补较高的职务也有更多机会。而那些记名千总、把总什么的,绝大多数就只好老老实实做兵这份没前途的事业了。清朝再坏有一点好,就是不因人设岗,直至清朝灭亡,文武官一把把的,文武缺却增减不大。

至于说什么降三级留任、革职留任,那是处罚的一种。降三级(注:降级是降正不降从,正四品降三级就是正七品,从五品降三级就是从八品)留任,表示上头认可你的能力,但你筐瓢必须得罚,所以继续当任现职。拿低三级的工资,继续做以前的事,革职也一样,就是不能拿工资,以前的事照做。不过降级留任和革职留任都有年限,期满后如中途没有犯新错误,就会官复原职。
但降三级调用和革职就不同了,降三级调用就是以新品级任职,正四品降三级调用后,就只能去补正七品的缺了。革职就是革职为民。除非获得起复,才能恢复旧有品级,起复是要皇帝下旨的,机会比较渺茫的。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4-07-25 22:11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4-07-25
回 firestone 的帖子
firestone:清末武官的品级更混乱,当时有个说法原文记不得了,意思是有人是中少尉(千总把总),却当着统兵大将,有人是中少将(提督总兵),却当着小兵。这也是清末军衔推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4-07-25 09:41) 

清末只有高官低补,没有低官高补,不可能出现千把总当镇协官的。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4-07-25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知州、知县是没有加衔。有清一代,地方官中只有省一级有加衔。
加衔也分常例和非常例。
例如:
....... (2014-07-25 21:07) 

是啊,知县是没有法定的加衔,但个人的级别是可以高于知县法定品级的。就像现在县长、县委书记规定是正处级或副厅级,但个人级别是可以有副厅级或正厅级的。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4-07-26
回 yzszgr 的帖子
yzszgr:是啊,知县是没有法定的加衔,但个人的级别是可以高于知县法定品级的。就像现在县长、县委书记规定是正处级或副厅级,但个人级别是可以有副厅级或正厅级的。 (2014-07-25 23:53) 

极少这种情况。这代表清朝官僚体系的大问题,所以必须得皇帝下旨给特例,不然不可能派个高于品级的官去任职的。另外官场体面上,官员自己也觉得掉价不会去赴任。宁候补不就低职,所以清末武官高官低就对官场的震动很大,但也没有办法影响文官体系,因为文官体系是靠科举和才干(包括捐官),也得一步步提上来。不像武官一场平乱就冒出一堆堆的官。
你可以翻各县的地方史,知县都是七品官,五品六品当知县的,你把全国的清朝知县名册都收录起来,估计用手指头也掰得过来(清朝两百多年,正印加署理扣除连任,一个县几十百多个知县是有的)。
别随便用现代体系去套古代体系,并自以为是正确的。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4-07-27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
极少这种情况。这代表清朝官僚体系的大问题,所以必须得皇帝下旨给特例,不然不可能派个高于品级的官去任职的。另外官场体面上,官员自己也觉得掉价不会去赴任。宁候补不就低职,所以清末武官高官低就对官场的震动很大,但也没有办法影响文官体系,因为文官体系是靠科举和才干(包括捐官),也得一步步提上来。不像武官一场平乱就冒出一堆堆的官。
你可以翻各县的地方史,知县都是七品官,五品六品当知县的,你把全国的清朝知县名册都收录起来,估计用手指头也掰得过来(清朝两百多年,正印加署理扣除连任,一个县几十百多个知县是有的)。
别随便用现代体系去套古代体系,并自以为是正确的。


是啊,知县是没有法定的加衔,但个人的级别是可以高于知县法定品级的。就像现在县长、县委书记规定是正处级或副厅级,但个人级别是可以有副厅级或正厅级的。


很明显个人级别是存在高于法定品级的,你所说的特例是指实官,但捐纳虚衔是大量存在的。“就像”是打比方便于理解,既不是套用现代体系,也不是指现在重要县市一定有常委兼任这种情况。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4-07-27
回 yzszgr 的帖子
yzszgr:是啊,知县是没有法定的加衔,但个人的级别是可以高于知县法定品级的。就像现在县长、县委书记规定是正处级或副厅级,但个人级别是可以有副厅级或正厅级的。
很明显个人级别是存在高于法定品级的,你所说的特例是指实官,但捐纳虚衔是大量存在的。“就像”是打比方便于理解,既 .. (2014-07-27 00:46)

虚衔不是加衔,清末的规则是可以捐比自身实官高2级的顶戴(含官服),但不表示你的级别的各2级。

例如知县(正七品,顶戴和官服是七品的),捐顶戴后,可以穿高2级即五品的顶戴和官服,但其级别还是正七品,没有拔高为正五品。

正厅级干部当县长,有3点,第一,级别是正厅级;第二,拿正厅级工资;第三,可平调到其他正厅级职务。
但知县捐顶戴则不同,第一,级别还是正七品;第二,拿正七品的工资;第三,不可能平调到其他正五品的职务,如直隶州知州、同知等。

你的理解从根本上就有误,你还在继续:随便用现代体系去套古代体系,并自以为是正确的。顺便问一句,要不要继续被打脸?我打得手疼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4-07-27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虚衔不是加衔,清末的规则是可以捐比自身实官高2级的顶戴(含官服),但不表示你的级别的各2级。
例如知县(正七品,顶戴和官服是七品的),捐顶戴后,可以穿高2级即五品的顶戴和官服,但其级别还是正七品,没有拔高为正五品。
....... (2014-07-27 16:26) 

以能否平调为标准,我确实理解有误。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4-07-28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清官制。
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的从一品,大学士兼任的正一品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的可为正二品
布政使从二品,虽品秩与巡抚相同,但仍受巡抚节制
....... (2014-07-16 14:37) 

謝謝普及知識,終於知道委員是怎麼回事了,。
黑龍江省德都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